“不好意思,我拒绝。”方元耸了耸肩,语气平淡。
    对方还以为他是不满意价格,连忙表示可以再加。
    这位大腹便便的片商,是真心喜欢这部影片。
    梵谷的疯狂和天才,脆弱和勇敢。
    赵小刚对艺术的追求与坚持,最后领悟了自我。
    若是能够诚实表达自我,那么他和梵谷这样伟大的艺术家,又有什么区別呢?
    金钱?
    不,艺术不能用金钱玷污。
    片商见方元始终不为所动,不禁更加欣赏这位屡次缔造奇蹟的年轻导演。
    但同时也感到几分遗憾。
    “方导,看来这次我们没有合作机会了。”他很是遗憾地嘆息一声,递上一张自己的名片,转身离开。
    方元也没多想,低头看了看名片,隨即倒吸一口凉气。
    好傢伙,失策了。
    这人竟然是来自studiocanal的片商。
    studiocanal是欧洲最大的独立发行公司,同时也是少有不依靠好莱坞六大,拥有全球发行能力的公司。
    前世《疾速追杀》系列,就是由studiocanal负责全球发行。
    但很可惜,《梵谷之死》的全球发行,方元准备让聚光灯影业內部运作,最多加上几家公司联合发行。
    相比一部电影的发行权卖出高价,方元还是更重视全球发行网络渠道的搭建。
    所以,studiocanal的这位片商或许愿意溢价,但方元依旧不可能答应。
    “方导,你拍出了一部很出色的佳作。”这时,让-吕克·戈达尔满脸感慨地走过来。
    他看向方元的眼中充满欣赏。
    前两年在坎城电影节,他挖掘出这个极具潜力的新生代年轻导演。
    可没想到,对方的进步速度竟如此之快。
    以他的眼光来看,《梵谷之死》绝对不输以往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影片。
    只是……
    “贾樟科导演这次带来的作品,同样很出色。”方元笑了笑问道,“吕克导演,你觉得我们谁更好?”
    让-吕克·戈达尔还真沉思起来。
    最终,他摇摇头:“我不知道,两部片子的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在手法上创新特殊,一个在手法上创新特殊。”
    吕克导演好像说了句废话文学。
    但方元懂他的意思。
    《三峡好人》是纪实与魔幻交织的手法,既增强了影片真实感,又打破了现实主义框架。
    不看沉闷的故事剧情,光是这方面的独特创新,足以看出贾导演的厉害之处。
    《梵谷之死》则是故事剧情很有趣,从开头到第二幕,乃至第三幕,都能稳稳抓住观眾眼球。
    而且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虽然並不少见,但方元对此做出了创新。
    运用先进的特效数位技术,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穿越之旅”。
    特別是用特效场景渲染来服务梵谷艺术特点的方式。
    可以说开闢出了全新的思路。
    另外还有该片主题,也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
    两相对比,吕克导演从纯粹评判艺术的角度,很难做出取捨。
    因为方元的魔幻现实主义,还不够魔幻。
    这是让-吕克·戈达尔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
    如果想知道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可以去看看《百年孤独》。
    那才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不朽巨著,隱喻了人类“文明”史的建立、发展与终结,有著荒诞般的宿命式轮迴。
    方元的《梵谷之死》確实很不错,但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没法比。
    在文学圈子有这么一句话。
    你若不搞文学,看马尔克斯如井底之蛙观天上月。
    你若是文学家,看马尔克斯好似一粒蜉蝣见青天。
    像是诺奖得主莫言就曾说过:《百年孤独》这本书第一个感觉是“震撼”,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紧接著感觉到遗憾,我为什么早不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呢?二十多年来我始终在跟马尔克斯搏斗……
    方元的《梵谷之死》,可没有让贾樟科在搏斗的感觉。
    影片放映结束,主创团队致谢环节期间,全场掌声不断。
    隨即,现场观眾依旧不愿离场,反而满是兴趣地看著方元这位年轻天才导演,跟许多在世界影坛举足轻重的资深影人、行业泰斗,互相交流。
    让-吕克·戈达尔、贾樟科、杜琪风、冯裤子等人,此刻都围绕在方元身旁。
    没错,冯裤子也在,而且比其他人更加激动。
    “方导,你这部片子拍得太好了。”冯裤子摇头晃脑,“我在主角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艺术啊,真是让人嚮往又迷茫的坏东西……”
    闻言,方元看向他的眼神很奇怪。
    不是,冯导,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哦,你是说自己的古装宫廷大片《夜宴》对戏剧不朽经典《哈姆雷特》的拙劣模仿,对吧?
    那这么看的话,確实是有影子。
    “方导,祝你有个好成绩。”贾樟科笑著和方元握了握手。
    “希望吧,观眾媒体评委能不能买帐,谁也说不准。”方元感嘆道。
    场刊评分,这种事真的很玄乎。
    高了总觉得有危险,害怕评审团不买帐。
    低了同样让人不太放心,会让人忍不住想是不是影片有什么问题。
    “贾导,以后有机会,我们也可以合作。”方元真诚道。
    “合作吗?你写剧本?”贾樟科不太理解。
    他自然知道方元是好莱坞最佳编剧。
    但他的影片风格,从来不是走商业的路子。
    作者性极强。
    即便方元专门给他写个剧本,估计他最终也会將其改得面目全非。
    “以后你就知道。”方元笑了笑,没说太多。
    其实,他是想等回老家后,办一个国际电影节。
    但不会排斥商业片,也不会拒绝文艺片。
    评选机制大概会採用奥斯卡那种方式。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奥斯卡对好莱坞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同时,奥斯卡也是阿美莉卡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阵地。
    明明是內部行业奖,却能引起全球电影人趋之若鶩。
    从名气上来看,完全不比国际三大电影节差。
    甚至隱隱有些超出。
    “对了,金扫帚奖似乎也可以搞一搞。”方元脑海中灵光一闪。
    没办法,华语电影真的很……让人一言难尽。
    他以自己的地位来给金扫帚奖站台,或许能让大家更加重视一下影片质量。
    至少以后拍片,不要乱搞了,儘量拍好些。
    不然,可別怪我开骂。
    方元如今在国內虽然不是独一档的存在。
    但若是他真的开口,谁敢不认真听?
    而以后要是真成为独一档的华人导演……
    “嗯,看来这次威尼斯电影节,还是要尽力爭取啊。”方元都有点压力山大了。
    他为《梵谷之死》付出很大心力。
    如此大量的特效製作,同样是他的第一次。
    从这个角度来说,《梵谷之死》几乎相当於他的亲儿子。
    要知道,这次他甚至没往《梵谷之死》中塞入彩蛋!
    当然,以后和scu其他影片肯定有联动。
    梵谷那超常的感知,能够看到他人看不见的“怪物”,其实是因为他的灵感超强。
    同时,又因为灵感超强,从小到大时常会看到一些无法理解的未知存在,san值持续减少。
    这就是接下来几部scu作品的核心设定与拓展世界观。
    当个体处於高度灵感状態时,若缺乏理性约束,可能加剧精神波动,狂掉san值。
    梵谷这位天才艺术家就是这样。
    他的超常天赋,註定了他的悲剧。
    当然,在影片中並未详细讲清楚,梵谷看到的“怪物”,究竟是他真的看到了,还是他的幻觉。
    这是留给大家的悬念。
    包括主角赵小刚,“穿越”是他临死前的幻想,还是真的看到百年之前的梵谷?
    如果只是幻想,那他將註定和梵谷一样悲剧。
    而第三幕结局的时候,赵小刚在电视上看到的纪录片,主持人讲述梵谷一生画了很多“向日葵”,但有一幅是留存於世爭议最大的。
    同样让观眾忍不住產生思考。
    如果说主角是一个精神病,那么通过他的视角,观眾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
    但还是那句话,对於这些,影片並没有讲清楚。
    艺术嘛,怎么能不模糊抽象呢?
    方元没有像贾樟科那样,给出一个开放式结局。
    但他埋在影片各个角落的细节,却充满了许多个开放式解读方向。
    嗯,就是大概类似阅读理解那种。
    请问,金鱼死后眼里还闪著一丝诡异的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表示:啥啥啥?为啥给我打零分?
    ……
    两天后,《梵谷之死》场刊评分很快出炉。
    3.5/4分,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分。
    无论是媒体,还是观眾,都对这部影片给予极高讚誉。
    广受好评。
    表面上来看,《梵谷之死》是一部文艺片。
    但只是掛著文艺片的皮。
    撕开这层皮,里面还是商业片的內核。
    只是方元做得没那么明显,给了观眾一个值得认真探討的主题。
    所以,观眾自然看得很开心、很专注。
    简单来说,就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诺兰就很擅长这点。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奥本海默》……
    甚至《蝙蝠侠:黑暗骑士》,同样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不过现在的话,还比较少见。
    因为想做到这点很考验天赋,方元也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即便如此,他依旧搞了很久,才將《梵谷之死》製作完成。
    而3.5/4的场刊评分,说实话有点超出他的预料。
    “感觉越来越悬了啊……”方元眉头微皱。
    有时候评分过高,並非好事。
    因为按照国际三大电影节以往的数据,场刊评分最高的参选作品,往往拿不到最高荣誉奖项。
    国际三大电影节,向来有“评审团至上”的传统。
    很多评委就喜欢小眾的东西,这样才能体现他们与常人的不同。
    而且场刊评分仅反映部分影评人与观眾的即时观感,与评审团的艺术评判標准存在很大差异。
    像是来自棒子的朴赞郁导演,作为本届威尼斯评委之一,他很喜欢《梵谷之死》。
    而两位义大利评委,则是明確表达自己更欣赏《女王》这部参选影片。
    临近闭幕式之前,评审团闭门会议,最后一次討论。
    米歇尔·普拉西多,义大利男演员。
    史蒂芬妮·罗卡,义大利女演员。
    吉尔莫·德尔·托罗,墨西哥导演、编剧,代表作《潘神的迷宫》。
    三位评委不著痕跡地对视一眼,互相確认了一件事。
    没错,大家应该都被米拉麦克斯影业找过,希望他们能为《女王》说几句话。
    《女王》这部影片,是米拉麦克斯影业联合英国、法国、义大利製片方,共同出品的传记电影,聚焦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与黛安娜王妃逝世事件交织的宫廷斗爭与时代变迁。
    不得不说,阵容十分强大。
    同时也很明显,米拉麦克斯影业作为迪斯尼旗下子公司,哈维·韦恩斯坦离开之后,想要证明就算没有他,他们也能够做得很好。
    所以,米拉麦克斯影业背靠迪斯尼,凭藉强大的人脉关係,成功串联起本届威尼斯评审团的三位评委。
    “《女王》对歷史事件的戏剧重构,將冰冷的政治危机转化为『无硝烟的战爭』,我觉得……”来自墨西哥的吉尔莫·德尔·托罗率先开口。
    其余两位义大利评委则是在一旁认同地点点头。
    朴赞郁不置可否,提出自己的建议:“我觉得大家可以考虑一下亚洲电影,贾樟科导演的《三峡好人》,至少值一个最佳导演。”
    “那金狮奖呢?”房间里另一位评委问道。
    “当然是方元导演的《梵谷之死》。”朴赞郁装傻充愣,“难道还有其他选择吗?或者你们觉得《梵谷之死》有什么问题?”
    米歇尔·普拉西多:“……”
    史蒂芬妮·罗卡:“……”
    吉尔莫·德尔·托罗:“……”
    当然有问题!
    而且问题大了!
    “难道今年威尼斯,银狮奖和金狮奖,都要给你们亚洲电影?”吉尔莫·德尔·托罗面露不悦。
    大家坐在这里是来分蛋糕的。
    你一开口,直接把最甜美的两块抢走。
    哪有这样的道理?
    朴赞郁面色不改,义正言辞道:“《梵谷之死》不是亚洲电影,而是跟《女王》一样都是合拍片。”
    此话落下,房间里一片寂静。
    没错,《女王》是米拉麦克斯影业联合英国、法国、义大利製片方,共同投资的影片。
    《梵谷之死》同样是多方联合製作,来自好莱坞的聚光灯影业,还有希杰娱乐,以及东方文明古国中影集团。
    所以,这才是朴赞郁选择支持《梵谷之死》的真正原因。
    希杰娱乐在棒子,就相当於电影界的“三星”。
    当然,在场评委,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偏好。
    现在看起来,朴赞郁虽然理由正当,为人强势。
    但他的提议明显处於弱势。
    因为《女王》可是有三位评委明確支持。
    並且,本届评审团主席凯萨琳·德纳芙,还是法国国宝级女演员。
    必定会偏向《女王》这部作品。
    更別提,《女王》同样是夺冠热门,场刊3.2/4分。
    三位支持《女王》的评委,听见朴赞郁想要爭取奖项,心中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梵谷之死》基本没什么机会。
    最多只能期待一下银狮奖最佳导演。
    而且还是和《三峡好人》进行竞爭。
    你们华人导演,自己去打架吧。
    这次金狮奖的桂冠,还是由我们……
    “《梵谷之死》確实不错。”突然,评审团主席凯萨琳·德纳芙开口道,“我认为,方元导演这部影片,有资格角逐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顿时,在场其他评委瞪大眼睛,不可思议地看向她。
    特別是几位出身欧洲的评委,完全无法理解。
    凯萨琳·德纳芙为什么要站在外人那边?
    她是疯了吗?
    然而凯萨琳·德纳芙看上去似乎对此毫不在意。
    因为她的评判標准向来只有两个字——艺术!

章节目录

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