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乡村图书室
第173章 乡村图书室
沈砚在从1983年跨越到1984年之前给许清寧写了一封信,信中沈砚说:“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我们把过去留在1983年,把期许留在1984年,1984年,我们是全新的两个人,是再无任何负担可以光明正大相爱的两个人。”
写好,沈砚就把信投了出去,这信虽然可以托人带去,或者自已送去,但沈砚觉得,这封信要经由邮差的手,经过千山万水,从一个人手里送到另一个人手里。
这样才有一封信该有的意义和浪漫,这是这封信的仪式感,用別的方式,都有点偷工减料的嫌疑。
沈砚將信投递出去后,就去了乡里找王长书。
建一间乡村图书室的想法,经过两天发酵,沈砚越想越成熟,现在就准备开始著手做了。
能帮忙做这事的自然是雪野乡的乡官员王长书,他不仅有权,还爱书。
乡政府是一个二层小楼,有个大院子,院子被改成了一个篮球场。
王长书的办公室和空军的办公室都在二楼,挨著的。
沈砚一进乡政府,那些工作人员都向沈砚投来亲切的目光,他们知道沈砚不仅是个大作家,而且和书记与乡长的关係都很好。
尤其是后一个,他们都不知道沈砚是怎么做到的,竞然能和孔军与王长书同时交朋友。
沈砚一上二楼,就看到了孔军,孔军刚开门出来。
“找我?”
“孔叔,去哪里?”
“上湾村有两家打架,我要去看看。”
“那你先忙。”
“你是找书记的。”
“是啊,找他帮忙办点事。”
孔军吡牙笑著说:“啥事你还找他啊,找我不一样给你办得妥妥的。”
“行啊,我想政府批点款———”
“你还差这点钱?我先去忙了,你去找他吧,他在办公室呢。”
孔军赶紧走了,你要捐点钱,我不忙,你要是想要点钱,不好意思,我忙得很。
孔军走后,沈砚敲响了王长书的门。
“请进。”
“乡长。”
“沈砚啊,叫什么乡长?老王!”
“好的老王。”
“你来啥事?不会又要工业票吧?”
“这次不要工业票,我有个想法,想和你商量一下。”
“好啊,你坐下说。”
沈砚坐在一张藤椅上,王长书给沈砚泡了一杯茶。
沈砚说:“老王,我想给我们乡弄个图书室,你觉得怎么样?”
王长书一愣,继而是欣喜。
“我老早就有这个想法,但奈何乡里没钱干这个,你要是干,我们乡里给你最大程度的支持。”
沈砚知道,这个最大程度的支持,就是能出地盘,能出人,但是不出钱。
“行。有你这句话就行。”沈砚吹了吹茶水,喝了一口:“我看,就在你们这楼里,弄一间房间出来,专门摆上书,派个人专门管理。”
“这没问题。”王长书盘算了一下,一楼有间房空著的,收拾下就能用,人员就更简单了,乡政府混日子的人多了去,安排一个有责任心一点的人就行了。
只那么几分钟,王长书就盘算好了,安排谁也想好了。
王长书对政事不甚热心,但对文化事业他还是很感兴趣的,做了这么一个图书室,也算是为雪野乡做了一点事情。
就像孔军借王建国的势,把雪野乡卫生所开了起来,自己未免不能借沈砚的势,把雪野乡图书室开出来。
一旦开成,这就是一件很值得吹嘘的事情。开成那天,王长书还准备请县领导来讲话,请媒体记者来採访。
加上沈砚的名气,保不准能一炮打响,成为文化乡村的典型。
王长书越想越激动,差点就按耐不住了。
沈砚自然瞧见了他的神情变化,於是说:“那我们就说好了,你出地方和人员,我去购买书,
爭取儘快开出来。”
“你打算採购多少书?”
“既然要开,就要认认真真搞,不能隨便拿点书来糊弄,少则七八百本,多则上千本吧。”
王长书异地说:“这样得一两千块钱啊。”
“钱的事情你就不要担心了。”沈砚笑笑:“不过图书室开了,一定要制定出一个规矩。”
沈砚想了想说:“就三条,第一、可以在图书室阅读,也可以借出去,但是还一本借一本,搞丟了搞坏了要原价赔偿。第二、不限谁,都能来看书借书,但一旦有那种借书不还或者破坏书不赔的,一律不能再借。第三、借书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
王长书说:“自然自然,到时我们弄个告示,贴在图书室里,这事我亲自来管。”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建议。”
“儘管说。”
“我会去买些农林渔畜的书给村民们阅读,老王你要是有心的话,隔段时间可以请城里的专家来给村民们讲讲课。”
“这个提议好啊,到时我去请。”
沈砚就知道这事和王长书说得著,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看了那间准备用来做图书室的房间,和一个叫杜晓明的年轻人聊了聊。
杜晓明对这个计划也是兴致高昂,还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可以在房间里放些小竹凳,可以让人坐著阅读。
二是可以在每本书上,贴上標籤,证明是雪野乡图书室的书。
沈砚就知道,这个杜晓明当图书室室长是合格的。
见无误后,沈砚才告辞出去。
王长书看著沈砚的背影,长长嘆息一声:“这才是心怀天下的人啊,和他比自己差得远了。”
他那颗只想独善其身的心竟然动了动,也想为百姓们做点事情了。
沈砚去了邮局一趟,问有没有他的匯款,那边查了后说,还没有。
沈砚只好骑车回去了,匯款估计还有几天才会来,这年月,什么都慢,丝毫没有木心说的那么浪漫,车马邮件都慢,急死个人。
在家规划了两天,终於决定好买哪些书籍,以及去哪里买。
既然是图书室,那读者就什么人都有,所以书的品类儘量全一点。
县城肯定没这么多书,也没有这么全,遵市也不一定有。
所以要去省城购买,沈砚正好认识在筑城的徐枫和老庄等人,大可让他们帮自己搜寻,等搜寻得差不多了,让人拉回来就是了。
而且也不用全是新书,旧书也无事。
沈砚在从1983年跨越到1984年之前给许清寧写了一封信,信中沈砚说:“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我们把过去留在1983年,把期许留在1984年,1984年,我们是全新的两个人,是再无任何负担可以光明正大相爱的两个人。”
写好,沈砚就把信投了出去,这信虽然可以托人带去,或者自已送去,但沈砚觉得,这封信要经由邮差的手,经过千山万水,从一个人手里送到另一个人手里。
这样才有一封信该有的意义和浪漫,这是这封信的仪式感,用別的方式,都有点偷工减料的嫌疑。
沈砚將信投递出去后,就去了乡里找王长书。
建一间乡村图书室的想法,经过两天发酵,沈砚越想越成熟,现在就准备开始著手做了。
能帮忙做这事的自然是雪野乡的乡官员王长书,他不仅有权,还爱书。
乡政府是一个二层小楼,有个大院子,院子被改成了一个篮球场。
王长书的办公室和空军的办公室都在二楼,挨著的。
沈砚一进乡政府,那些工作人员都向沈砚投来亲切的目光,他们知道沈砚不仅是个大作家,而且和书记与乡长的关係都很好。
尤其是后一个,他们都不知道沈砚是怎么做到的,竞然能和孔军与王长书同时交朋友。
沈砚一上二楼,就看到了孔军,孔军刚开门出来。
“找我?”
“孔叔,去哪里?”
“上湾村有两家打架,我要去看看。”
“那你先忙。”
“你是找书记的。”
“是啊,找他帮忙办点事。”
孔军吡牙笑著说:“啥事你还找他啊,找我不一样给你办得妥妥的。”
“行啊,我想政府批点款———”
“你还差这点钱?我先去忙了,你去找他吧,他在办公室呢。”
孔军赶紧走了,你要捐点钱,我不忙,你要是想要点钱,不好意思,我忙得很。
孔军走后,沈砚敲响了王长书的门。
“请进。”
“乡长。”
“沈砚啊,叫什么乡长?老王!”
“好的老王。”
“你来啥事?不会又要工业票吧?”
“这次不要工业票,我有个想法,想和你商量一下。”
“好啊,你坐下说。”
沈砚坐在一张藤椅上,王长书给沈砚泡了一杯茶。
沈砚说:“老王,我想给我们乡弄个图书室,你觉得怎么样?”
王长书一愣,继而是欣喜。
“我老早就有这个想法,但奈何乡里没钱干这个,你要是干,我们乡里给你最大程度的支持。”
沈砚知道,这个最大程度的支持,就是能出地盘,能出人,但是不出钱。
“行。有你这句话就行。”沈砚吹了吹茶水,喝了一口:“我看,就在你们这楼里,弄一间房间出来,专门摆上书,派个人专门管理。”
“这没问题。”王长书盘算了一下,一楼有间房空著的,收拾下就能用,人员就更简单了,乡政府混日子的人多了去,安排一个有责任心一点的人就行了。
只那么几分钟,王长书就盘算好了,安排谁也想好了。
王长书对政事不甚热心,但对文化事业他还是很感兴趣的,做了这么一个图书室,也算是为雪野乡做了一点事情。
就像孔军借王建国的势,把雪野乡卫生所开了起来,自己未免不能借沈砚的势,把雪野乡图书室开出来。
一旦开成,这就是一件很值得吹嘘的事情。开成那天,王长书还准备请县领导来讲话,请媒体记者来採访。
加上沈砚的名气,保不准能一炮打响,成为文化乡村的典型。
王长书越想越激动,差点就按耐不住了。
沈砚自然瞧见了他的神情变化,於是说:“那我们就说好了,你出地方和人员,我去购买书,
爭取儘快开出来。”
“你打算採购多少书?”
“既然要开,就要认认真真搞,不能隨便拿点书来糊弄,少则七八百本,多则上千本吧。”
王长书异地说:“这样得一两千块钱啊。”
“钱的事情你就不要担心了。”沈砚笑笑:“不过图书室开了,一定要制定出一个规矩。”
沈砚想了想说:“就三条,第一、可以在图书室阅读,也可以借出去,但是还一本借一本,搞丟了搞坏了要原价赔偿。第二、不限谁,都能来看书借书,但一旦有那种借书不还或者破坏书不赔的,一律不能再借。第三、借书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
王长书说:“自然自然,到时我们弄个告示,贴在图书室里,这事我亲自来管。”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建议。”
“儘管说。”
“我会去买些农林渔畜的书给村民们阅读,老王你要是有心的话,隔段时间可以请城里的专家来给村民们讲讲课。”
“这个提议好啊,到时我去请。”
沈砚就知道这事和王长书说得著,两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看了那间准备用来做图书室的房间,和一个叫杜晓明的年轻人聊了聊。
杜晓明对这个计划也是兴致高昂,还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可以在房间里放些小竹凳,可以让人坐著阅读。
二是可以在每本书上,贴上標籤,证明是雪野乡图书室的书。
沈砚就知道,这个杜晓明当图书室室长是合格的。
见无误后,沈砚才告辞出去。
王长书看著沈砚的背影,长长嘆息一声:“这才是心怀天下的人啊,和他比自己差得远了。”
他那颗只想独善其身的心竟然动了动,也想为百姓们做点事情了。
沈砚去了邮局一趟,问有没有他的匯款,那边查了后说,还没有。
沈砚只好骑车回去了,匯款估计还有几天才会来,这年月,什么都慢,丝毫没有木心说的那么浪漫,车马邮件都慢,急死个人。
在家规划了两天,终於决定好买哪些书籍,以及去哪里买。
既然是图书室,那读者就什么人都有,所以书的品类儘量全一点。
县城肯定没这么多书,也没有这么全,遵市也不一定有。
所以要去省城购买,沈砚正好认识在筑城的徐枫和老庄等人,大可让他们帮自己搜寻,等搜寻得差不多了,让人拉回来就是了。
而且也不用全是新书,旧书也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