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海陵市原郊外,如今已扩张数倍的启明港基地。
    巨大的总装车间內,灯光如昼。
    流水线上,不再是笨重的工程机械,而是覆盖著复合装甲、底盘悬浮、装备著小型能量武器的悬浮突击车。
    车间尽头,一架线条流畅、造型极具攻击性的战机正进行最后的总装。
    它的机翼后掠角度极大,没有传统的喷气口,取而代之的是翼尖和机腹下数个散发著幽蓝光芒的矢量推进器。
    “代號『青鸟』的太空、大气层两用战机原型机,总装下线!”车间广播响起。
    穿著灰色工装的工人们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他们中有来自主世界的技术骨干,但更多的是此界的倖存者,经过短期高强度培训后迅速上岗。
    看著由自己亲手参与建造的、超越时代的武器下线,一种混杂著自豪与希望的情绪在车间里瀰漫。
    基地外围,新开闢的军事训练场。
    震耳欲聋的炮火声中,数十台悬浮突击车在复杂地形上高速机动。
    它们底盘离地半米,行进无声,35mm双联装脉衝速射炮塔灵活转动,射出一道道精准的蓝色光束,將模擬的移动標靶瞬间汽化。
    更远处,一队队此界的精锐士兵,穿著主世界援助的简化版外骨骼装甲,手持能量脉衝步枪,进行著战术协同训练。
    他们的动作虽然不如龙驤部队那般行云流水,但眼神坚定,纪律严明。
    教官是来自龙驤二期的士官,口令简洁有力。
    高建国站在观察台上,看著这支焕然一新的部队。
    他手中拿著一份报告:隨著“曙光-i”型中和剂的大规模分发和前线的稳步推进,东部战区控制区內新增感染病例已下降至个位数。
    数个大型倖存者聚居地初步恢復了秩序,並开始为启明港基地和前线部队提供粮食、基础物资和经过筛选的劳动力。
    “报告!”一名参谋快步上前,“高司令,京都急电!大长老將亲临启明港视察,並参加突击舰龙骨合拢仪式!”
    秦卫国这时也走了过来:“我们世界的大长老也要过来,参加完仪式之后准备前往京都拜访,这下正好省事了。”
    高建国神色一肃:“立刻准备最高规格接待和安全保障!通知轨道船坞,仪式务必万无一失!”
    三天后。
    启明港基地核心区域,气氛庄重而热烈。
    巨大的全息投影將轨道船坞的实时画面清晰地投射在观礼台上空。
    两个世界的大长老在秦卫国和高建国的陪同下,站在观礼台中央。
    下方,是整齐列队的龙驤部队代表、启明港建设者代表和此界的军民代表。
    轨道画面中,星舰的龙骨已接近完成。
    最后一段关键的舰首龙骨构件,被巨大的工程机械臂稳稳抓起,在无数工程机器人的辅助下,缓缓移向预定位置。
    “开始合拢!”地面指挥中心下达指令。
    机械臂动作精准而沉稳。舰首龙骨构件与主龙骨接口完美对接。
    高能雷射焊接束亮起,在真空中无声地工作,將接口处熔为一体。
    无数细小的工程机器人蜂拥而上,进行著最后的加固和能量迴路接驳。
    “接口应力正常!”
    “能量迴路导通测试通过!”
    “结构完整性確认!合拢完成!”
    隨著地面指挥中心工程师的最终確认,轨道船坞中,星舰的完整龙骨在幽暗的太空中展现出流畅而充满力量感的轮廓,如同蛰伏於星海中的钢铁之翼。
    地面上,观礼台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许多人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一艘战舰的诞生,更是两个世界携手、人类文明在废墟中重新展翅的象徵。
    李振华走到话筒前,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全场,也通过加密频道传向轨道船坞和主世界的崑崙基地:
    “今天,我们见证的,是钢铁的合拢,更是希望的铸就!
    星舰守护的不仅是此界的天空,更是两个华夏共同的未来!
    这艘星舰,以及未来更多的星舰,將承载著我们的意志,驶向深空,驱散末世的阴霾,播撒文明的火种!华夏,永不独行!”
    掌声经久不息。
    秦卫国低声对高建国说:“下一阶段,將全力转向星舰的舾装和武器系统整合。
    同时,我们计划在月球背面选址,建立第一个地外资源採集前哨站和深空探测基地。材料清单和人员需求稍后发给你。”
    高建国用力点头:“资源优先保障!人员立刻筛选!我们这边,也需要开始培训第一批自己的星舰船员和技术保障团队了。”
    仪式结束之后,两个世界的高层在基地的一个小型会议室,举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秘密会议,谁也不知道高层具体谈了一些什么,但必定会改变两个世界现有的格局!
    时间在两个华夏文明全力运转之中飞快的流逝!
    启明港基地深处,一座新建的深空通讯塔顶端,碟形天线阵列缓缓转向东南天际线。
    控制室內,主世界工程师王振华盯著屏幕上滚动的轨道参数,指尖在虚擬键盘上敲下最终校验指令。
    加密数据流穿过近地轨道的中继卫星,抵达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
    “鹊桥中继站信號锁定,下行链路畅通。”副手的声音平稳无波。
    全息星图在控制室中央展开,月球影像被迅速放大。
    风暴洋边缘,环形山投下的巨大阴影里,一个闪烁的红点被高亮標註。
    “熔岩管入口坐標確认。”王振华调出地质扫描图层叠加其上,“穹顶厚度超过五十米,內部主通道平均直径三百米,延伸长度……超过十五公里。”
    他停顿片刻,將一份三维结构图发送到主屏幕,“初步扫描显示,管壁结构稳定,內部辐射水平仅为月表平均值的百分之三,符合一级避难所建造標准。”
    “收到坐標及地质数据。”月球轨道上,工程指挥舰舰桥內,此界工程师张卫国沉稳回应。
    他身后巨大的观察窗外,灰白色月壤构成的荒原向视野尽头延伸,巨大的环形山壁如同沉默的巨人。
    “『玉兔三號』著陆组已准备就绪,隨时可以下降至目標区域进行实地钻探取样。”
    “批准下降。注意月尘静电防护。”王振华道。
    “明白。”
    指令下达。
    悬停在月球轨道上的“玉兔三號”著陆器脱离母船,姿態引擎喷出幽蓝的粒子流,调整角度,向著风暴洋边缘那片被阴影笼罩的区域沉稳下降。
    著陆器腹部加装的强化钻探臂在微弱的引擎震动中反射著冷光。
    月球表面,风暴洋边缘。
    著陆器沉重的支架稳稳嵌入月壤,扬起一片缓慢飘落的灰色尘埃。
    舱门滑开,四名穿著最新型月面作业服的身影沿著舷梯走下,靴底在细密的月壤上留下清晰的印记。
    强烈的阳光被头盔面罩自动调暗,视野里是单调的黑白灰世界,只有远处地平线勾勒出环形山嶙峋的剪影,巨大的寂静压迫著耳膜。
    “定位信號源,入口东北方向,直线距离七百米。”队长陈志刚的声音在內部通讯频道响起,带著太空衣呼吸系统的轻微迴响。
    他抬手指向一片地势略高的斜坡,那里堆积著大量从高处滚落的巨石。
    小队呈菱形队形前进,沉重的作业服和背负的生命维持系统让动作有些迟缓。
    月壤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嘎吱声。绕过几块房子大小的岩石,目標出现在眼前。
    一道巨大的、近乎垂直的岩壁矗立在前方。岩壁底部,一个不规则的黑洞张开巨口,边缘参差,显然是远古熔岩流冷却收缩后形成的天然隧道入口。
    洞口幽深,阳光只能探入十几米便被浓重的黑暗吞噬。
    “入口直径约四十米,符合扫描数据。”地质专家赵海峰靠近洞口边缘,头盔灯的光柱刺入黑暗,照亮了洞壁上凝固的熔岩流纹路。
    “结构稳定,无明显近期崩塌跡象。”他蹲下身,从工具包里取出一个方盒状的设备,將探头紧贴地面,“启动次声波地层扫描。”
    细微的震动波传入月壤深处。他面前的便携终端屏幕上,线条构成的剖面图开始向下延伸,勾勒出熔岩管內部巨大的空腔轮廓。
    “深度確认,主通道穹顶距离地表平均厚度五十二米,管壁完整度超过百分之九十。”赵海峰匯报。
    他调整探头方向,指向洞口內侧一片顏色略深的区域,“等等……入口內三十米左右,侧壁底部,扫描显示异常低密度区,有空洞反应。”
    “具体位置?”陈志刚问。
    赵海峰指向洞口內右侧阴影处:“那里。可能是次级洞穴或者塌陷形成的空腔。”
    另一名队员李伟立刻上前,从背包里取出一支手臂粗细的合金钻杆,末端连接著多光谱探头。
    他熟练地將钻杆抵在赵海峰指示的岩壁上,按下启动钮。高频震动伴隨著低沉的嗡鸣,钻头轻鬆破开表层风化的月岩,向深处推进。

章节目录

刚获得系统,我就向国家求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刚获得系统,我就向国家求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