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少府,哪来的钱?
刘恭话音落下,手心捧著那三枚铜钱的皇后张嫣,却是直勾勾盯著那枚铅银色钥匙圈,陷入了漫长的思虑之中。
“外圆內方,能看出“钱”状———
“只要没完全断裂,只要不是完全由铅所铸.”
失神呢喃著,张嫣终是若有所思的抬头望向刘恭。
“此制,怎像是为高皇帝的半两钱,专门量身而定?”
“就像是”
“生怕高皇帝的汉半两,天下人不收了似的?”
见张嫣道破个中厉害,刘恭当即苦笑著微点下头。
旋即悠然嘆息道:“皇祖母,终归是高皇帝的髮妻,孝惠皇帝的生母。”
“皇祖母『汉太后”的法理,以及临朝掌政的权利,看似是源自皇帝儿子:先孝惠皇帝。”
—
然实则,却是高皇帝髮妻的身份,让皇祖母具备了『高后”的特权。”
“即便大权在握,皇祖母对高皇帝定下的法令、制度,也终归是不便有所悖逆的。”
“所以,即便知道这么做,会极大减缓天下钱制重归正轨的速度,皇祖母也仍是不得不行此制令,来为高皇帝的汉半两背书。”
“如今天下,也只有高皇帝行令少府所铸的汉半两,堪堪满足外圆內方、有钱的形状,没完全断裂、非纯铅所铸等极低的要求。”
“如果不是为了高皇帝的汉半两,皇祖母的制令完全可以说:內圆外方,重八銖、铜五成以上,方为『钱』。”
“只有这样的“钱”,方可直半两”
言罢,刘恭免不得又一阵哭笑摇头,感嘆晞嘘。
方才作室,刘恭与阳城延君臣二人之间,都极为默契的没有详谈秦半两、汉半两之外,通行於当今汉室的第三种钱幣:吕太后八铁。
因为君臣二人都清楚:只要聊到这八铁新半两,就必定会聊到这条吕太后捏著鼻子颁下,用於为汉半两擦屁股的“乱政”。
本书首发.com,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而此事的对错,真的很难评。
正如刘恭方才所言:吕太后的身份、地位,都是源自於丈夫,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因为丈夫是高皇帝刘邦、因为自己是刘邦的妻子,吕太后,才成为了『汉高后”。
无论如何,吕太后都不能从任何层面、任何角度,去否定丈夫刘邦。
因为否定高皇帝,就等於吕太后否定自己的法理基础,
所以,为高皇帝擦屁股,为汉半两背书,算是吕太后革新钱制、重建汉家货幣体系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但也正是这一无奈之举,在无限放缓汉家钱制、货幣体系重建进度的同时,让吕太后重建钱制、货市体系的举动,也失去了大半效能。
“如果没有汉半两一一如果皇祖母没有为汉半两背书,那天下钱制,其实几年就能恢復过来。”
“但汉半两,毕竟是高皇帝所铸——
“唉~”
“这,便是君王之不慎,遗祸於后世啊~”
“也就是有皇祖母在,这担子、这烂帐,才落到了皇祖母头上。”
“若没有皇祖母,便会是由先孝惠皇帝,还有孩儿,为这笔烂帐而头疼。”
一一先帝本就未冠而立,主少国疑,自固威仪尚且勉强。”
“及孩儿,更是年七岁而立——”
闻言,张嫣似懂非懂的缓缓点下头。
又盯著手中的几枚铜钱,看了许久,方喃喃自语道:“得太后在,乃我汉家之大幸。”
“早先,尚还在侯府之时,父亲也曾私下说:若二世胡亥之时,掌秦大权的並非赵高、李斯等外臣,而是胡亥的母亲为摄政太后,那贏秦,也未必就会二世而亡。”
听闻张嫣此言,刘恭只默然点下头,却並未搭话。
这个话题,多少有点敏感。
或者说是有点尷尬。
一理儿是这么个理儿没错。
但有些话,並非话本身是对的,就能说、说了就没错。
比如,后世人口中的始皇帝贏政,在如今汉室,就只能是『秦王政』。
因为当今汉室,並不认可贏政『皇帝”身份的合法性。
对於秦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汉室官方的政治定性为:秦作为宗周诸侯,窃夺宗周社稷,诛灭燕、赵、齐、楚、韩、魏等其余的宗周诸侯。
这是篡逆!
汉室,不认可秦作为统一政权,统治诸夏之民的合法性!
自然,也不认可贏政自立为『始皇帝”的合法性。
根据汉室官方认定,刘汉社稷,是继承自宗周。
说的详细点,便是周社稷被秦所窃夺,汉家则拨乱反正,诛秦篡逆,將周的社稷夺回想要將社稷还给周,却『碍於天下人盛情难却”,故而只能勉为其难继承周室,对天下的统治合法性。
至於秦一一汉家只承认贏秦,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存在,自然也只承认贏政,
自父祖继承而来的『秦王”之位。
所以,在当今汉室,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私下里,都没人敢说贏政是“始皇贏政”,
而只能说:秦王政。
这是关乎政治立场的原则性问题。
至於秦『二世而亡』一一贏政都不被承认是始皇帝、秦都不被承认是一个合法政权,
自更无从说起秦二世而亡了。
换做旁人,敢当著自己的面,提秦二世而亡,作为汉天子的刘恭,免不得要抓住这个把柄,好好拿捏一下说出这话的蠢货。
眼下,说这话的是名为皇后,实为太后的帝母张嫣,母子二人又是在椒房殿私下交谈,刘恭自是笑而不语,权当是没听到这句话了。
“矣,恭儿。”
短暂的思虑之后,张嫣本能唤了一声『恭儿』,反应过来后,却是面色顿时一紧!
倒是一旁,听闻母亲张嫣一如往常,仍唤自己为『恭儿』,而非『皇帝”,刘恭只由衷咧起嘴角,含笑望向母亲张嫣。
一即位虽不过月余,但少年天子刘恭,已经开始感觉到那句高处不胜寒,究竟是怎样的感觉了。
都不用说远的,就说方才。
作为帝母张嫣的异母弟、天子刘恭之母舅的宣平侯世子张偃,见了刘恭,別说是舅甥之间的寒暄问候,亦或是表兄弟之间的亲近了一一那礼数,愣是比外臣都还周全!
虽然这其中,有张偃本就谨慎、细致的缘故,但也能从某种角度上,反应出刘恭即位后的处境。
在这种背景下,能听到母亲张嫣,久违的唤自己一声:恭儿,刘恭別提有多高兴、心里有多温暖了。
却见张嫣略有些迟疑的愣了愣,方强自镇定道:“恭儿方才说,禁民私铸,只有少府铸钱,就能让天下流通的钱幣,慢慢尽化作太后所铸的八銖钱。”
“又说,如果没有汉半两,此事本该会更顺利、耗时更短?”
如是一问说出口,张嫣便微起眉,颇有些不解道:“无论有没有汉半两,少府都可以將各式钱幣,都熔铸成八銖钱才是?”
“为何有汉半两,此事就事倍功半,绵绵无期了?”
闻言,刘恭不由微微一愣。
却也当即反应过来:自己方才的话,母亲张嫣,都一五一十听进去了。
而且,张嫣同自己聊起这些事,也並非碍於鲁元主刘乐的提醒而应付差事,而是真的想要了解外朝、天下之事。
意识到这一点,刘恭暗下稍一喜,也顿时生出兴致,同母亲张嫣好好说说这其中的门道。
思虑片刻,沉吟措辞一番,便將其中的关键娓娓道来,
“要想弄清楚这些,母后要先知道:少府是如何能將天下钱幣,都逐渐熔铸、替换为八銖钱的。”
—
好比今年,秋收过后,天下共能收缴农税,约粟一千万石。”
“其中三成,会被地方郡县截留,用於无秩小吏之俸禄,以及开销。”
“余下七成,也就是七百万石,则会被送到相府国库。”
“而口赋,则大约有四万万钱,悉数送入少府內帑。”
“按我汉家如今的制度,相府发放官员俸禄,应当发放一半的粟,余下一半按市价折算成钱。”
“所以,今年秋后收上来的七百万石税粮,其中至少有三百万石,会被国库拿去同少府换成钱。”
“少府熔铸的八銖钱,便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流入国库,而后被相府当做俸禄,发放给官员。”
“再由官员用於日常开销,便也就流入市场了。”
“此外,少府內帑本身,也要从百姓民手中,买入粮食、布帛,以及一切可能供给宫闈的物资。”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八铁钱,直接流入百姓民户手中。”
简单讲解过少府所铸新钱,可以流入市场的主要渠道,刘恭便稍顿了顿,给张嫣留出足够的时间消化。
等张嫣思虑片刻,若有所悟的缓缓点下头,刘恭才继续道:“知道少府所铸新钱,是如何流入百姓民之手,剩下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眼下,我汉家因皇祖母的制令,而不得不认可汉半两『直半两”,所以少府每年收上来的四万万钱口赋,多半都会是汉半两。”
“因为百姓也不傻。
2
“口赋固定为每丁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钱,百姓民能交便宜点、含铜少点的汉半两,就绝不会用秦半两,亦或是八铁钱去交口赋。”
“一一如此一来,天下钱幣通过口赋流入少府的,便儘是汉半两。”
“而少府流出的钱,却必须为八铁钱。”
“因为只有这样,少府才能將天下钱幣,逐渐替换为八銖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钱制重归正轨。”
“个中要害、关键,也就在这里了。”
听到这里,张嫣不由又一阵点头,也是大致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张嫣再怎么仁弱、怯懦,也好岁是宣平侯府出身的大家闺秀。
童年时期,甚至还是赵王宫里的翁主!
对於外朝、国家之事,虽然不像吕太后那般『生而知之』,亦或是如刘恭这般一点就透,但也不至於怎都听不明白。
“有汉半两,少府收上来的口赋,便都是汉半两。”
“按照太后所颁制令,少府收上来的汉半两,又顶多只是『並非纯铅”而已,一枚钱能含半銖铜,就已然算是成色不错?”
“反观太后行令少府,所新铸的八铁新半两,含铜五成,也就是每枚钱,都当含铜四銖。”
“—
-换而言之,少府通过口赋收上来的汉半两,熔了十枚,都未必能铸的出一枚八銖钱。”
“至於足重十二銖,含铜七成,也就是八銖有余的秦半两,更是二十枚汉半两都熔铸不出一枚。”
见张嫣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刘恭也含笑点下头。
隨即顺势接过话头:“然。”
“因为有汉半两存在,所以少府熔铸八铁新钱,就得拿收上来的十几枚汉半两,去铸一枚八銖钱。”
“每年收上来的四万万钱口赋,就这么一熔、一铸,便瞬间缩水至四千万钱不到。”
“若是没有汉半两,那八銖钱,就会是天下含铜最低、最少的钱幣。”
“_一届时,少府內帑收上来的口赋,不是八銖钱,就是秦半两。”
“收上来八銖钱,少府便无需熔铸,直接原封不同出去,或存起来即可。”
“至於收上来的秦半两,更是能熔铸为两倍数量的八銖钱,让少府因铸钱而得利。”
“少府內帑每年四万万的口赋收入,也不会因为熔铸新钱,而缩水成不到四千万而是会增长到五万万,甚至六万万。”
说著,刘恭下意识舔了舔嘴唇,好似是为自己描述的那个场景,而莫名憧憬起来。
待反应过来,知道汉半两不会平白无故消失,又颇有些遗憾的嘆息摇头。
少府內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说,由丞相府所掌控,以农税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国库,是汉室政权的公用帐户;
那由少府掌控,以口赋一一即人头税作为主要收入的內帑,便是独属於汉天子的私人钱袋。
国库没钱,便是汉室中央没钱,官员俸禄就发不下去,天下各地的项目就得不到拨款,国家发展速度放缓,甚至陷入停滯。
而內帑没钱,则是汉天子,以及如今名为太后、实为帝王的吕太后没钱。
封建帝王手里没钱,会是个什么下场?
没有人比朱明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检,更懂得手里没钱的滋味。
一还能怎么办?
自掛东南枝唄~
对於封建帝王而言,有钱和没钱,绝对是两个概念。
国库有钱和內帑有钱、国家有钱和自己有钱,更是天差地別的两个极端,
如当年,太祖高皇帝在位,府、库空虚一一国库、內帑都没钱,那就是一根筋两头堵。
外朝没钱发官员俸禄,天子没钱做平乱军费,迫不得已,搞出来个汉半两,虽是解了一时燃眉之急,却也透支了汉家之后十年的未来。
时至今日,汉半两问世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汉家都仍在遭受汉半两,为汉室所带来的后遗症。
强如吕太后,面对这个疑难杂症,都只能採取“保守治疗』,
从这便不难看出:府库空虚,国家、天子都没钱,绝非小事。
汉家开国之初,因府库空虚,而被高皇帝刘邦推上歷史舞台的汉半两,甚至都已经算是相当温和、危害相当小的应对手段了。
而国家有钱、天子没钱,亦或是国家没钱、天子有钱,也同样各有利弊。
老话说得好:腰包越鼓,嗓门越大。
国家有钱,天子没钱,就等同於外朝“嗓门大”,有话语权。
天子则会丟失话语权,为外朝所压制。
反之,国家没钱,天子有钱,便是天子有话语权,外朝成为摆设。
天子一言而决天下事,又很容易就会玩儿脱。
比如歷史上,同样未冠而立,却功勋卓著的汉武大帝,便是类似的情况。
彼时,文景之治才刚落幕。
父祖为汉武大帝留下的少府內帑,钱多的串钱绳都被绷断、钱幣散落在地,库吏却根本收拾不过来。
粮食堆积如山,甚至因存了太久而腐烂,只能被倒进长安城外的渭水,以至於堵塞河道,渭水为之不流。
反观外朝一一天下人口、田亩、农產均达到瓶颈,农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彻底趋於稳定。
官员俸禄、水利工程、帝陵等支出却越来越高,相府国库入不敷出,维序艰难。
於是,外朝穷的捉襟见肘,天子富到流油的局面形成,
外朝彻底丧失话语权,手握文景之治全部遗產的汉武大帝,在熬死祖母:竇太皇太后,得以掌权后,便彻底放飞自我。
打仗?
打!
跟外朝废什么话呀,朕文不用他们出钱?!
卫青,霍去病,你俩去,朕出钱!
宫室?
建!
什么大兴土木,劳民伤財一一朕可是自掏腰包!
就算伤財,伤的也是朕的私財,和外朝毛关係都没有!
便是在这般財大气粗、肆意妄为之下,文景之治四十余年,为汉室所积攒下的丰厚家底,被汉武大帝一人便败了个精光。
手里没钱了,仗却还是要打,宫室也还是要建,甚至还要巡游天下,封禪泰山——“
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內帑却越来越空,外朝更本就捉襟见肘。
怎么办?
加税吧那就?
於是,在经过文景四十余年的盛世后,天下百姓民几乎是一夜间,便再度回到了暴秦的统治。
以至於汉武大帝晚年,天下各地,甚至开始冒出零星的农民起义!
无奈之下,汉武大帝只能开歷史先河封轮台罪己詔,才总算是將涣散的天下人心重新收拾起来。
结合以上种种歷史经验、教训,刘恭也不难得出结论。
对於一个封建王朝而言,最理想的状况,无疑是府、库丰盈,也就是外朝、天子都有钱。
双方的事儿都不耽误,也不会出现某一方的话语权,碾压另外一方的情况。
作为天子,刘恭当然希望未来有一天,汉家的相府国库、少府內帑,都能被钱、粮所堆满。
但考虑到相府国库的收入单一、稳定,且支出繁多、庞大,让国库丰盈起来,实在不是三五年之功。
反倒是少府內帑,收入繁多且稳定,支出也颇具弹性,可压缩空间极大。
再加上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天子的刘恭,自然希望自己的私人腰包,能更快、更早的丰盈起来。
“其实,孩儿今日去作室,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张皇后正垂眸思虑,消化今日所得的空隙,刘恭冷不丁一语,又將张皇后的思绪拉回眼前。
便见刘恭略带无奈道:“自高皇帝驾崩至今,我汉家,已经七年不曾兴起兵戈。”
“宫中用度又算不上多,日积月累之下,少府內帑积少成多间,竟也不知不觉,积赞下了十几万万钱的財富。”
“少府內帑日渐丰盈,反观相府国库,却仍旧连俸禄都发不全。”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过去,府库皆空虚,自然是相安无事。”
“而今,国库空虚依旧,內帑却日渐充盈,难保外朝不会把主意,打到少府內帑的库钱上。”
“少府阳城延,起於军匠,出身卑微,又非元勛功侯。”
“如此卑微的出身,如今位列九卿不说,甚至还封了梧侯!”
“朝堂內外,不知有多少人眼红阳城延『圣眷”过甚,眼红阳城延能执掌少府內帑。”
“皇祖母担心,阳城延在面对外朝元勛功侯时,总会少几分底气。”
“所以,才让孩儿走这一趟作室,给阳城延撑撑腰、打打气。”
说著,刘恭不由又苦笑摇摇头。
“若非钱制的事儿,引出汉半两之弊,孩儿本还头疼该从何说起——
却见张嫣闻言,先是似懂非懂的愣了许久。
而后,终是皱眉不解道:“恭儿方才不是说,少府铸八銖新钱,是在倒贴、赔钱吗?”
“原本四万万钱的口赋,更是一熔、一铸间,便缩水成四千万钱不到。”
“如此惨状,少府內帑又如何在七年之內,积赞下这十几万万钱的?”
闻言,刘恭也不由微微一愣。
是啊?
少府,哪来的钱?
但很快,刘恭便从尘封的记忆中,找到了一个疑似的答案。
顾不上同母亲张嫣多说,当即拱手起身,便朝著尚冠里安国侯府而去。
刘恭话音落下,手心捧著那三枚铜钱的皇后张嫣,却是直勾勾盯著那枚铅银色钥匙圈,陷入了漫长的思虑之中。
“外圆內方,能看出“钱”状———
“只要没完全断裂,只要不是完全由铅所铸.”
失神呢喃著,张嫣终是若有所思的抬头望向刘恭。
“此制,怎像是为高皇帝的半两钱,专门量身而定?”
“就像是”
“生怕高皇帝的汉半两,天下人不收了似的?”
见张嫣道破个中厉害,刘恭当即苦笑著微点下头。
旋即悠然嘆息道:“皇祖母,终归是高皇帝的髮妻,孝惠皇帝的生母。”
“皇祖母『汉太后”的法理,以及临朝掌政的权利,看似是源自皇帝儿子:先孝惠皇帝。”
—
然实则,却是高皇帝髮妻的身份,让皇祖母具备了『高后”的特权。”
“即便大权在握,皇祖母对高皇帝定下的法令、制度,也终归是不便有所悖逆的。”
“所以,即便知道这么做,会极大减缓天下钱制重归正轨的速度,皇祖母也仍是不得不行此制令,来为高皇帝的汉半两背书。”
“如今天下,也只有高皇帝行令少府所铸的汉半两,堪堪满足外圆內方、有钱的形状,没完全断裂、非纯铅所铸等极低的要求。”
“如果不是为了高皇帝的汉半两,皇祖母的制令完全可以说:內圆外方,重八銖、铜五成以上,方为『钱』。”
“只有这样的“钱”,方可直半两”
言罢,刘恭免不得又一阵哭笑摇头,感嘆晞嘘。
方才作室,刘恭与阳城延君臣二人之间,都极为默契的没有详谈秦半两、汉半两之外,通行於当今汉室的第三种钱幣:吕太后八铁。
因为君臣二人都清楚:只要聊到这八铁新半两,就必定会聊到这条吕太后捏著鼻子颁下,用於为汉半两擦屁股的“乱政”。
本书首发.com,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而此事的对错,真的很难评。
正如刘恭方才所言:吕太后的身份、地位,都是源自於丈夫,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因为丈夫是高皇帝刘邦、因为自己是刘邦的妻子,吕太后,才成为了『汉高后”。
无论如何,吕太后都不能从任何层面、任何角度,去否定丈夫刘邦。
因为否定高皇帝,就等於吕太后否定自己的法理基础,
所以,为高皇帝擦屁股,为汉半两背书,算是吕太后革新钱制、重建汉家货幣体系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但也正是这一无奈之举,在无限放缓汉家钱制、货幣体系重建进度的同时,让吕太后重建钱制、货市体系的举动,也失去了大半效能。
“如果没有汉半两一一如果皇祖母没有为汉半两背书,那天下钱制,其实几年就能恢復过来。”
“但汉半两,毕竟是高皇帝所铸——
“唉~”
“这,便是君王之不慎,遗祸於后世啊~”
“也就是有皇祖母在,这担子、这烂帐,才落到了皇祖母头上。”
“若没有皇祖母,便会是由先孝惠皇帝,还有孩儿,为这笔烂帐而头疼。”
一一先帝本就未冠而立,主少国疑,自固威仪尚且勉强。”
“及孩儿,更是年七岁而立——”
闻言,张嫣似懂非懂的缓缓点下头。
又盯著手中的几枚铜钱,看了许久,方喃喃自语道:“得太后在,乃我汉家之大幸。”
“早先,尚还在侯府之时,父亲也曾私下说:若二世胡亥之时,掌秦大权的並非赵高、李斯等外臣,而是胡亥的母亲为摄政太后,那贏秦,也未必就会二世而亡。”
听闻张嫣此言,刘恭只默然点下头,却並未搭话。
这个话题,多少有点敏感。
或者说是有点尷尬。
一理儿是这么个理儿没错。
但有些话,並非话本身是对的,就能说、说了就没错。
比如,后世人口中的始皇帝贏政,在如今汉室,就只能是『秦王政』。
因为当今汉室,並不认可贏政『皇帝”身份的合法性。
对於秦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汉室官方的政治定性为:秦作为宗周诸侯,窃夺宗周社稷,诛灭燕、赵、齐、楚、韩、魏等其余的宗周诸侯。
这是篡逆!
汉室,不认可秦作为统一政权,统治诸夏之民的合法性!
自然,也不认可贏政自立为『始皇帝”的合法性。
根据汉室官方认定,刘汉社稷,是继承自宗周。
说的详细点,便是周社稷被秦所窃夺,汉家则拨乱反正,诛秦篡逆,將周的社稷夺回想要將社稷还给周,却『碍於天下人盛情难却”,故而只能勉为其难继承周室,对天下的统治合法性。
至於秦一一汉家只承认贏秦,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存在,自然也只承认贏政,
自父祖继承而来的『秦王”之位。
所以,在当今汉室,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私下里,都没人敢说贏政是“始皇贏政”,
而只能说:秦王政。
这是关乎政治立场的原则性问题。
至於秦『二世而亡』一一贏政都不被承认是始皇帝、秦都不被承认是一个合法政权,
自更无从说起秦二世而亡了。
换做旁人,敢当著自己的面,提秦二世而亡,作为汉天子的刘恭,免不得要抓住这个把柄,好好拿捏一下说出这话的蠢货。
眼下,说这话的是名为皇后,实为太后的帝母张嫣,母子二人又是在椒房殿私下交谈,刘恭自是笑而不语,权当是没听到这句话了。
“矣,恭儿。”
短暂的思虑之后,张嫣本能唤了一声『恭儿』,反应过来后,却是面色顿时一紧!
倒是一旁,听闻母亲张嫣一如往常,仍唤自己为『恭儿』,而非『皇帝”,刘恭只由衷咧起嘴角,含笑望向母亲张嫣。
一即位虽不过月余,但少年天子刘恭,已经开始感觉到那句高处不胜寒,究竟是怎样的感觉了。
都不用说远的,就说方才。
作为帝母张嫣的异母弟、天子刘恭之母舅的宣平侯世子张偃,见了刘恭,別说是舅甥之间的寒暄问候,亦或是表兄弟之间的亲近了一一那礼数,愣是比外臣都还周全!
虽然这其中,有张偃本就谨慎、细致的缘故,但也能从某种角度上,反应出刘恭即位后的处境。
在这种背景下,能听到母亲张嫣,久违的唤自己一声:恭儿,刘恭別提有多高兴、心里有多温暖了。
却见张嫣略有些迟疑的愣了愣,方强自镇定道:“恭儿方才说,禁民私铸,只有少府铸钱,就能让天下流通的钱幣,慢慢尽化作太后所铸的八銖钱。”
“又说,如果没有汉半两,此事本该会更顺利、耗时更短?”
如是一问说出口,张嫣便微起眉,颇有些不解道:“无论有没有汉半两,少府都可以將各式钱幣,都熔铸成八銖钱才是?”
“为何有汉半两,此事就事倍功半,绵绵无期了?”
闻言,刘恭不由微微一愣。
却也当即反应过来:自己方才的话,母亲张嫣,都一五一十听进去了。
而且,张嫣同自己聊起这些事,也並非碍於鲁元主刘乐的提醒而应付差事,而是真的想要了解外朝、天下之事。
意识到这一点,刘恭暗下稍一喜,也顿时生出兴致,同母亲张嫣好好说说这其中的门道。
思虑片刻,沉吟措辞一番,便將其中的关键娓娓道来,
“要想弄清楚这些,母后要先知道:少府是如何能將天下钱幣,都逐渐熔铸、替换为八銖钱的。”
—
好比今年,秋收过后,天下共能收缴农税,约粟一千万石。”
“其中三成,会被地方郡县截留,用於无秩小吏之俸禄,以及开销。”
“余下七成,也就是七百万石,则会被送到相府国库。”
“而口赋,则大约有四万万钱,悉数送入少府內帑。”
“按我汉家如今的制度,相府发放官员俸禄,应当发放一半的粟,余下一半按市价折算成钱。”
“所以,今年秋后收上来的七百万石税粮,其中至少有三百万石,会被国库拿去同少府换成钱。”
“少府熔铸的八銖钱,便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流入国库,而后被相府当做俸禄,发放给官员。”
“再由官员用於日常开销,便也就流入市场了。”
“此外,少府內帑本身,也要从百姓民手中,买入粮食、布帛,以及一切可能供给宫闈的物资。”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八铁钱,直接流入百姓民户手中。”
简单讲解过少府所铸新钱,可以流入市场的主要渠道,刘恭便稍顿了顿,给张嫣留出足够的时间消化。
等张嫣思虑片刻,若有所悟的缓缓点下头,刘恭才继续道:“知道少府所铸新钱,是如何流入百姓民之手,剩下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眼下,我汉家因皇祖母的制令,而不得不认可汉半两『直半两”,所以少府每年收上来的四万万钱口赋,多半都会是汉半两。”
“因为百姓也不傻。
2
“口赋固定为每丁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钱,百姓民能交便宜点、含铜少点的汉半两,就绝不会用秦半两,亦或是八铁钱去交口赋。”
“一一如此一来,天下钱幣通过口赋流入少府的,便儘是汉半两。”
“而少府流出的钱,却必须为八铁钱。”
“因为只有这样,少府才能將天下钱幣,逐渐替换为八銖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钱制重归正轨。”
“个中要害、关键,也就在这里了。”
听到这里,张嫣不由又一阵点头,也是大致明白了问题的关键。
张嫣再怎么仁弱、怯懦,也好岁是宣平侯府出身的大家闺秀。
童年时期,甚至还是赵王宫里的翁主!
对於外朝、国家之事,虽然不像吕太后那般『生而知之』,亦或是如刘恭这般一点就透,但也不至於怎都听不明白。
“有汉半两,少府收上来的口赋,便都是汉半两。”
“按照太后所颁制令,少府收上来的汉半两,又顶多只是『並非纯铅”而已,一枚钱能含半銖铜,就已然算是成色不错?”
“反观太后行令少府,所新铸的八铁新半两,含铜五成,也就是每枚钱,都当含铜四銖。”
“—
-换而言之,少府通过口赋收上来的汉半两,熔了十枚,都未必能铸的出一枚八銖钱。”
“至於足重十二銖,含铜七成,也就是八銖有余的秦半两,更是二十枚汉半两都熔铸不出一枚。”
见张嫣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刘恭也含笑点下头。
隨即顺势接过话头:“然。”
“因为有汉半两存在,所以少府熔铸八铁新钱,就得拿收上来的十几枚汉半两,去铸一枚八銖钱。”
“每年收上来的四万万钱口赋,就这么一熔、一铸,便瞬间缩水至四千万钱不到。”
“若是没有汉半两,那八銖钱,就会是天下含铜最低、最少的钱幣。”
“_一届时,少府內帑收上来的口赋,不是八銖钱,就是秦半两。”
“收上来八銖钱,少府便无需熔铸,直接原封不同出去,或存起来即可。”
“至於收上来的秦半两,更是能熔铸为两倍数量的八銖钱,让少府因铸钱而得利。”
“少府內帑每年四万万的口赋收入,也不会因为熔铸新钱,而缩水成不到四千万而是会增长到五万万,甚至六万万。”
说著,刘恭下意识舔了舔嘴唇,好似是为自己描述的那个场景,而莫名憧憬起来。
待反应过来,知道汉半两不会平白无故消失,又颇有些遗憾的嘆息摇头。
少府內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说,由丞相府所掌控,以农税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国库,是汉室政权的公用帐户;
那由少府掌控,以口赋一一即人头税作为主要收入的內帑,便是独属於汉天子的私人钱袋。
国库没钱,便是汉室中央没钱,官员俸禄就发不下去,天下各地的项目就得不到拨款,国家发展速度放缓,甚至陷入停滯。
而內帑没钱,则是汉天子,以及如今名为太后、实为帝王的吕太后没钱。
封建帝王手里没钱,会是个什么下场?
没有人比朱明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检,更懂得手里没钱的滋味。
一还能怎么办?
自掛东南枝唄~
对於封建帝王而言,有钱和没钱,绝对是两个概念。
国库有钱和內帑有钱、国家有钱和自己有钱,更是天差地別的两个极端,
如当年,太祖高皇帝在位,府、库空虚一一国库、內帑都没钱,那就是一根筋两头堵。
外朝没钱发官员俸禄,天子没钱做平乱军费,迫不得已,搞出来个汉半两,虽是解了一时燃眉之急,却也透支了汉家之后十年的未来。
时至今日,汉半两问世都已经过去了十几年,汉家都仍在遭受汉半两,为汉室所带来的后遗症。
强如吕太后,面对这个疑难杂症,都只能採取“保守治疗』,
从这便不难看出:府库空虚,国家、天子都没钱,绝非小事。
汉家开国之初,因府库空虚,而被高皇帝刘邦推上歷史舞台的汉半两,甚至都已经算是相当温和、危害相当小的应对手段了。
而国家有钱、天子没钱,亦或是国家没钱、天子有钱,也同样各有利弊。
老话说得好:腰包越鼓,嗓门越大。
国家有钱,天子没钱,就等同於外朝“嗓门大”,有话语权。
天子则会丟失话语权,为外朝所压制。
反之,国家没钱,天子有钱,便是天子有话语权,外朝成为摆设。
天子一言而决天下事,又很容易就会玩儿脱。
比如歷史上,同样未冠而立,却功勋卓著的汉武大帝,便是类似的情况。
彼时,文景之治才刚落幕。
父祖为汉武大帝留下的少府內帑,钱多的串钱绳都被绷断、钱幣散落在地,库吏却根本收拾不过来。
粮食堆积如山,甚至因存了太久而腐烂,只能被倒进长安城外的渭水,以至於堵塞河道,渭水为之不流。
反观外朝一一天下人口、田亩、农產均达到瓶颈,农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彻底趋於稳定。
官员俸禄、水利工程、帝陵等支出却越来越高,相府国库入不敷出,维序艰难。
於是,外朝穷的捉襟见肘,天子富到流油的局面形成,
外朝彻底丧失话语权,手握文景之治全部遗產的汉武大帝,在熬死祖母:竇太皇太后,得以掌权后,便彻底放飞自我。
打仗?
打!
跟外朝废什么话呀,朕文不用他们出钱?!
卫青,霍去病,你俩去,朕出钱!
宫室?
建!
什么大兴土木,劳民伤財一一朕可是自掏腰包!
就算伤財,伤的也是朕的私財,和外朝毛关係都没有!
便是在这般財大气粗、肆意妄为之下,文景之治四十余年,为汉室所积攒下的丰厚家底,被汉武大帝一人便败了个精光。
手里没钱了,仗却还是要打,宫室也还是要建,甚至还要巡游天下,封禪泰山——“
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內帑却越来越空,外朝更本就捉襟见肘。
怎么办?
加税吧那就?
於是,在经过文景四十余年的盛世后,天下百姓民几乎是一夜间,便再度回到了暴秦的统治。
以至於汉武大帝晚年,天下各地,甚至开始冒出零星的农民起义!
无奈之下,汉武大帝只能开歷史先河封轮台罪己詔,才总算是將涣散的天下人心重新收拾起来。
结合以上种种歷史经验、教训,刘恭也不难得出结论。
对於一个封建王朝而言,最理想的状况,无疑是府、库丰盈,也就是外朝、天子都有钱。
双方的事儿都不耽误,也不会出现某一方的话语权,碾压另外一方的情况。
作为天子,刘恭当然希望未来有一天,汉家的相府国库、少府內帑,都能被钱、粮所堆满。
但考虑到相府国库的收入单一、稳定,且支出繁多、庞大,让国库丰盈起来,实在不是三五年之功。
反倒是少府內帑,收入繁多且稳定,支出也颇具弹性,可压缩空间极大。
再加上屁股决定脑袋,作为天子的刘恭,自然希望自己的私人腰包,能更快、更早的丰盈起来。
“其实,孩儿今日去作室,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张皇后正垂眸思虑,消化今日所得的空隙,刘恭冷不丁一语,又將张皇后的思绪拉回眼前。
便见刘恭略带无奈道:“自高皇帝驾崩至今,我汉家,已经七年不曾兴起兵戈。”
“宫中用度又算不上多,日积月累之下,少府內帑积少成多间,竟也不知不觉,积赞下了十几万万钱的財富。”
“少府內帑日渐丰盈,反观相府国库,却仍旧连俸禄都发不全。”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过去,府库皆空虚,自然是相安无事。”
“而今,国库空虚依旧,內帑却日渐充盈,难保外朝不会把主意,打到少府內帑的库钱上。”
“少府阳城延,起於军匠,出身卑微,又非元勛功侯。”
“如此卑微的出身,如今位列九卿不说,甚至还封了梧侯!”
“朝堂內外,不知有多少人眼红阳城延『圣眷”过甚,眼红阳城延能执掌少府內帑。”
“皇祖母担心,阳城延在面对外朝元勛功侯时,总会少几分底气。”
“所以,才让孩儿走这一趟作室,给阳城延撑撑腰、打打气。”
说著,刘恭不由又苦笑摇摇头。
“若非钱制的事儿,引出汉半两之弊,孩儿本还头疼该从何说起——
却见张嫣闻言,先是似懂非懂的愣了许久。
而后,终是皱眉不解道:“恭儿方才不是说,少府铸八銖新钱,是在倒贴、赔钱吗?”
“原本四万万钱的口赋,更是一熔、一铸间,便缩水成四千万钱不到。”
“如此惨状,少府內帑又如何在七年之內,积赞下这十几万万钱的?”
闻言,刘恭也不由微微一愣。
是啊?
少府,哪来的钱?
但很快,刘恭便从尘封的记忆中,找到了一个疑似的答案。
顾不上同母亲张嫣多说,当即拱手起身,便朝著尚冠里安国侯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