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少府,国之重器也!
    刘恭此言一出,於客席落座的少府阳城延,当即如遭雷击,应声愣住。
    而在上首主座,刘恭却半是感怀晞嘘,半是无奈的摇头嘆息起来。
    “汉五年,高皇帝於水之畔即皇帝位,开我汉家国祚。”
    “同年,萧相国核算天下百姓民户,奏报高皇帝:天下民农,合异姓诸侯、宗亲藩王国民,及彻侯、封君食邑一一在籍民农,共200余万户,860余万口。”
    “其中,有近20万户、90余万口,被赐予一百四十七家元勛,当做彻侯食邑。”
    “燕、代、赵、梁、齐、楚、荆、淮南、长沙等诸侯国,又得民100余万户,400余万口。”
    “去掉这20万户、100万口彻侯食邑,以及100余万户、400余万口诸侯国民一一可供长安朝堂收取税、赋,亦或徵兵、劳、更役的农人,竟只有80余万户,350余万口。”
    “梧侯,是我汉家的第一任少府。”
    “80万户、350万口农人一一这个数字意味著什么,梧侯,不可能不明白。”
    刘恭如是一语,也惹得阳城延悠然发出一声长嘆。
    沉默许久,方点头道:“80万户,350万口。”
    “这意味著,相府国库能收取的农税,便是这80万户农人,每户耕田百亩,得粮二百石,农税十五取一,便是一户十三、四石。”
    “——每户十三石,80万户,便是千万石余。”
    “而这千万石粮食的农税,光是官员俸禄,便要占去大半,甚至是全部。”
    “光是朝堂三公九卿一一满共不过十二人,俸禄便要三万石!”
    “再算上朝臣百官,长安公卿有司官员,以及地方郡、县官吏—.”
    “仅仅只是捉襟见肘,而非入不敷出,已然是萧相国、曹丞相治国有道,理財有道了。”
    “而少府內帑,得350万口农人,每人每年一算,即一百二十钱的口赋。”
    “岁入,也不过四万万钱。”
    “即便按照当时,萧相国平抑之后的关中粮价:四百钱一石,少府一年收上来的四万万钱口赋,折粮也才不过百万石而已。
    “放在高皇帝七年,那场平城之战一一我汉家二、三十万大军人吃马嚼,这百万石粮食,连两个月都支撑不住。”
    阳城延话音落下,刘恭晞嘘著点下头。
    而后道:“所以,高皇帝才广授天下百姓民田、爵、宅,好让那些逃入深山,躲避秦末战火的隱户,成为录名汉籍的农人。”
    “可即便如此,相府每年收上来的农税,也仍只够支撑官员俸禄,甚至常有拖欠。”
    “而少府內帑收上来的口赋,也正如梧侯所言一一当高皇帝御驾亲征,引军出关时,
    连两、三个月的军粮都供输不了。”
    “官员俸禄,相府国库倒是能拖。”
    “除官员俸禄以外的支出,也能省则省、能免则免,总归是能勉强维持。”
    “但关东异姓诸侯叛乱,高皇帝,却不能因为少府內帑没钱、没粮,便不去平定,又或是拖延啊—”
    话音落下,天子刘恭、少府阳城延二人,便不约而同的发出一声长嘆。
    隨后,便各自摇头嘆息间,陷入思虑之中。
    无论当下还是后世,人人皆知汉初穷一一穷的府、库跑耗子,穷的丞相坐不起马车,
    只能牛车上朝。
    却鲜有人知:汉家这令人咂舌、自上而下的极度贫穷,究竟源於何处。
    先前,刘恭只当是汉家国祚新立,且立於战火之中,人口稀少、天下动盪不安,所以才暂时收不上来税、赋。
    再加上高皇帝年间,关东异姓诸侯之乱此起彼伏,搞得长安朝堂中央入不敷出,所以才导致府库空虚,国家贫弱。
    而在天下安定,人口也逐渐增长后,税、赋都必定能收的越来越齐,且越来越多?
    没有异姓诸侯作乱,朝堂中央的军费支出也大幅下降,財政状况也必然能迅速好转?
    直到今天,刘恭才终於明白:汉家国祚得立之初,自长安朝堂中枢,到地方郡县属衙,乃至具体到个人得底层农户,这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穷,究竟为何。
    1
    秦末战火所致的人口稀少,以及进一步引发的汉室税、赋收入不足,自然是主要原因。
    在中央財政收入不足的前提下,接连不断的异姓诸侯叛乱,所导致的高昂军费支出,
    也同样不容忽视。
    但若仅是这两个原因,那汉家的財政状况,绝不会糟糕到如此地步。
    至少不该至今都还如此糟糕,
    因为高皇帝刘邦驾崩前,汉家最后一个作乱的异姓诸侯:淮南王英布,便已经被诛灭。
    自那以后,汉家的异姓诸侯王,就只剩一个不可能造反,也没能力造反的长沙王吴氏。
    在高皇帝驾崩、汉家不再需要承担庞大的军费支出,用於平定异姓诸侯叛乱的过去七年,汉家的財政状况,本该得到肉眼可见的好转。
    一一人口稳步增长,粮產稳步增高,本该让农税、口赋收入也逐渐增长。
    相府国库收上来的农税越来越多,官员们的俸禄,便不该再拖欠。
    少府內帑收上来的口赋越来越多,內帑的储蓄,也本该水涨船高。
    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长安朝堂即便无法承担『大兴土木”的代价,也总该有余力维护、修。
    但在去年,尚还是太子储君的刘恭,同还未就藩的王叔刘长前去上林苑时,叔侄二人走出长安城后,首先关注到的,便是年久失修的秦直道。
    时至今日,太祖高皇帝已经驾崩七年、汉家七年不曾动过兵戈!
    长安朝堂中央的財政状况,却依旧糟糕到连现成的秦直道,都无力修、维护的程度。
    官员们的俸禄,仍旧是每年有固定三个月发不出来。
    说好听点是拖欠,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不给了,也给不了。
    军中將士的粮一一餉钱就別想了,都是义务服兵役。
    便是军粮,也大都是飢一顿、饱一顿。
    甚至就连北墙卫成军,都少有能吃饱饭的时候。
    燕、代、赵数遍三藩,更是要自己承担边防部队的军粮供应!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朝堂中央,仍旧一穷二白。
    即便已经七年没打仗,府库依旧穷的能跑耗子。
    究其原因,便是刘恭今日,才刚获知的:高皇帝八年,少府奉高皇帝之令,熔秦半两,铸汉三銖·——
    “想来,当时的相府国库、少府內帑,都已经拿不出可供高皇帝,引军出关平乱的军粮用度了吧.”
    “万般无奈之下,高皇帝与萧相国,便只能出此下下之策。”
    “一一熔秦半两,铸汉三株,使少府仅有的存钱,在一夜之间暴涨十几倍。”
    “再用这些钱,从百姓民手中,买回价值十几倍的粮食,用於平定叛乱。”
    “確实是涸泽而渔、杀鸡取卵,毫无远见的短视之举。”
    “但若不这么做,任由异姓诸侯为祸关东,久不得镇压、平定,那便不只是『民不聊生』了。”
    “一一而会是宗庙顛覆,社稷动盪。”
    “便像是两颗毒药,一颗马上就能吃死人,另一颗则逐渐毒死人,而且说不定有的治。”
    “必须选其中一颗吃下,就只能吃下后者——”
    言罢,刘恭免不得又一阵唉声嘆气,面上神情,却已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先前,对於高皇帝仿效后世津巴某韦,滥发货幣,搞崩汉室经济的举动,刘恭是一边为祖先的愚蠢而羞臊,一边勉强將其理解为:时代的局限性。
    但在今日,与阳城延的交谈中,得知此事的前因后果,刘恭却只为高皇帝刘邦、相国萧何的魄力,而感到由衷的钦佩,
    正如阳城延先前所言:高皇帝刘邦,或许是个大老粗,不懂钱制意味著什么,不懂汉半两会引发怎样的混乱。
    但作为汉家的开国丞相,萧何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做,所可能引发的恶劣后果。
    可即便心知肚明,君臣二人,却也还是这么做了。
    这只能说明,汉家当时的状况,真的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不用此逆天之法,便要顛覆社稷的危险境地。
    苦一苦天下百姓,固然是令人之以鼻,且极不负责的做法。
    但在別无他法的特定时期,能做出这一决策,並承担这一举措所招致的骂名,本身也是一种魄力,和担当。
    “汉半两,被天下人唾骂至今。”
    “就连高皇帝,也被顺带著抱怨至今。
    “谁人又知,若没有这『茶毒天下苍生』的汉半两,我汉家,便要变成四分五裂,诸侯征伐、纷爭不休的又一个宗周呢如是一声感嘆,刘恭也终是深吸一口气,面色更陡然严肃起来。
    这虽是一件早已过去、早已尘埃落定的往事,但对於如今,尚处於『实习期”的少年天子刘恭而言,也依旧是一件极具价值的经验、教训。
    財政状况,对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重要性!
    良好的財政状况,总能为政权、为掌权者预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以及容错。
    而財政状况糟糕到极致,便会逼迫掌权者,不得不推出汉半两这种『苦一苦天下百姓”,却也遗祸无穷,只能让继承者为自己擦屁股的烂政策。
    刘恭正垂眸沉思,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一旁的阳城延,却是悵然若失的缓缓点下头。
    过去,始终不明白高皇帝、萧相国为何要这么做,今日为刘恭这一番点拨,阳城延也终於反应了过来。
    “高皇帝八年“五年,高皇帝即立,临江王共尉反。”
    “六年,燕王臧茶反,身死;楚王韩信反,废为淮阴侯,”
    “七年,匈奴大举南下,韩王信倒戈,高皇帝御驾亲征,身陷白登之围。”
    “八年,萧相国筑长乐、未央二宫,又东闕、北闕、武库、太仓“
    喃喃自语著,阳城延终是明白当年,高皇帝、萧相国所面对的,是怎样糟糕的局面了从高皇帝开汉国祚的汉五年,到名为『汉半两”的三銖荚钱问世的汉八年,短短三年时间,便已有四家异姓诸侯叛乱!
    这几年时间里,说高皇帝不是在平定叛乱,就是在前去平定叛乱的路上一一这个说法半点都不夸张!
    至於汉八年,虽然一整年都没有发生异姓诸侯叛乱,却也依旧有一笔大钱的地方:
    长乐、未央二宫,以及重点配套设施的建造。
    而在隨后的汉九年,赵相贯高刺驾案发,赵王张耳被封为宣平侯。
    汉十年,代相陈叛乱。
    汉十一年,陈之乱得以平定,淮阴侯韩信谋反,夷三族;梁王彭越谋反,夷三族;
    淮南王英布反。
    十二年,英布之乱平定,高皇帝刘邦身中流矢,不久便驾崩长乐宫回想起以上种种,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阳城延也不难猜出当年,高皇帝发行汉三株时的想法。
    先前几年的异姓诸侯之乱,让本就空虚的府库雪上加霜。
    那一年,萧相国也是砸锅卖铁,才启动了长乐、未央两宫,即武库、太仓等设施的建造工作。
    接下来,再有哪个异姓诸侯叛乱,长安朝堂府库,已是完全无力承担军粮、辐重的供应了。
    而在之后的汉九年,贯高案发,赵王被废,高皇帝显然需要提前做好『赵国反叛”的准备。
    同时,已年过甲的高皇帝,也必须爭分夺秒,爭取在自己与世长辞前,將关东异姓诸侯悉数处理乾净。
    钱的地方一大堆,甚至时间都非常紧迫,府、库却一穷二白不说,还一时半会儿看不到好转的跡象。
    於是,汉半两应运而生.
    “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
    漫长的思虑过后,阳城延终是长呼出一口气,旋即面带萧瑟的看向刘恭。
    “当年,高皇帝、萧相国所面临的局面,臣,也已瞭然於胸。”
    “却仍有几个细节,臣仍旧不能理解。”
    闻言,刘恭自是抬手做出『请”的手势。
    便见阳城延沉吟片刻,终还是疑虑重重道:“行令少府熔铸三銖钱,以解燃眉之急,
    確实是当时,高皇帝、萧相国唯一能採取的办法。”
    “但既然是权宜之计,为何不在秋收之后一一在少府收购完粮食之后,便立刻废止三銖钱?”
    “尤其不能让人理解的是:少府熔秦半两,铸汉三株,毕竟事出有因,倒也罢了。”
    “高皇帝,又为何要许天下民私铸钱?”
    “如果只是少府铸汉半两,危害,可远不止如此地步。”
    “一一少府所铸汉半两,再怎么不足重、不足色,也总还有三銖重,含二成铜。”
    “就算流行於天下,也总能在某个合適的物价,具备合適的购买力。”
    “但高皇帝许天下民私铸钱,却是让原本三株重、含二成铜的汉半两,彻底成了百无一用的铅荚钱啊?”
    如是一问发出口,阳城延便落寞低下头,显然也没指望刘恭,能为自己解答这个疑惑而在主座,听闻阳城延此问,刘恭却不由又一阵晞嘘嘆息。
    阳城延的意思不难理解。
    开始,由阳城延、由少府所熔铸而成的汉半两,其实算不上假幣。
    正如阳城延所言:只能说是不足重、不足色的劣幣。
    其实际价值,虽然远远达不到『半两”,即十二铁的面值,但也总能通过三銖的重量、二成的含铜量,而具备半銖到一铁的价值。
    做个简单的换算,就能得出足重、足色的秦半两,与不足重、不足色的汉半两之间的实际价值比例。
    秦半两,重十二銖,含铜七成,也就是8.4銖。
    汉半两,重三銖,含铜二成,也就是0.6銖。
    换算下来,一枚秦半两的实际价值,便大抵与十四枚汉半两的价值相当。
    如果没有后来,由民间私铸的、毫无价值的铅荚钱,汉半两即便在市场上流通,也早晚能在市场自主调节下,得出一个合適的购买力。
    比如,价值一枚秦半两的货物,我出十五枚汉半两,你总该卖给我吧?
    我这十五枚汉半两,含铜足有九銖呢,比一枚秦半两还多!
    算下来,你还赚了呢!
    但民间私铸的铅荚钱,確实一百枚、一千枚,也未必能有一枚秦半两的价值。
    於是,原本只是“劣幣』的汉半两,彻底成了假幣。
    原本只是劣幣驱逐良幣的局面,彻底变成了假幣横行;
    原本只会引发市场秩序混乱,且在短暂的混乱过后,必定能重新恢復稳定的汉半两,
    却让市场秩序彻底崩溃。
    从汉八年,一直到高皇帝驾崩的汉十二年,汉家天下百姓民,几乎都在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来作为贸易手段。
    知道先孝惠皇帝即立,吕太后执掌大权,並使少府新铸八銖重、含铜五成的新半两钱,市场秩序才得以重新建立起来。
    但秩序的彻底恢復,却仍旧是遥遥无期·
    “梧侯,太过想当然了。”
    短暂的思虑过后,刘恭悠然一语,將阳城延飞散的思绪,重新拉回到眼前。
    便见刘恭无奈嘆息道:“如果不许民私铸钱,那少府铸汉半两,便会是高皇帝『茶毒天下苍生』的铁证。”
    “我汉家,即便不亡於太祖高皇帝之手,也必定会步贏秦二世而亡之后尘。”
    “一一毕竟秦王政再怎么残忍、暴虐,也从不曾让秦少府,铸造不足重、不足色的铜钱。”
    “而我汉家当年的状况,可比秦王政在位时的贏秦,要糟糕了不知多少。”
    “只有许民私铸,让全天下人,都路身於这场狂欢之中,少府所铸的汉半两,才能有时间在那年秋后,买回足够未来数年,高皇帝平定异姓诸侯叛乱所需的粮食。”
    “也只有许民私铸,高皇帝才能不被天下人千夫所指。”
    正如梧侯方才所言:少府所铸汉半两,只是不足重、不足色,却非完全无铜。
    “只有许民私铸钱,高皇帝才能在事后,痛心疾首的告诉天下人:少府铸汉半两,本只是为了让天下人用汉钱,绝非是为了茶毒苍生。”
    “真正茶毒天下苍生的,並非是少府所铸的汉半两,而是后来,民间私铸的铅荚钱。”
    说话间,刘恭语调也莫名沉重起来。
    只长呼一口气,满是沉痛的望向阳城延。
    “不许民私铸,只许少府铸汉半两,则我汉家,必成『暴汉”。”
    “许民私铸,汉半两,便是天下人贪得无厌,自食恶果。”
    “一一许民私铸,高皇帝的过错,便会从『铸汉半两以残天下之民』,变成一时不察,不慎酿此大祸。”
    “甚至就连这『一时不察』,也能被解读为:高皇帝本是好意,想让天下人皆得利。”
    “最终,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被极个別贪得无厌的人,搞出铅荚钱这等害人的废钱,茶毒天下苍生—”
    如是一番话说出口,饶是已经贵为天子,刘恭也仍旧难免为这铁石心肠,而感到暗暗心悸。
    毕竟刘恭,终还只是刚即立不久,尚处於『实习期”的菜鸟皇帝。
    或许將来的某一天,成熟的天子刘恭,也会生出这样的铁石心肠一一也会具备这种又当又立的厚脸皮、成为这样的不粘锅。
    但眼下的刘恭,却依旧还心存基本的人性。
    至於阳城延,更是被刘恭这番话,给说的再度愣在了原地。
    相较於刘恭,本对高皇帝、萧相国一一尤其是对萧何无比崇拜的阳城延,先让更接受不了如此残酷的现实。
    而刘恭作为天子,之所以要在阳城延这个臣下面前,揭自己祖父的“短”,自然也不是没心眼、大嘴巴。
    “我汉家,已经没有萧相国,再护梧侯於羽翼之下了。”
    “尤其梧侯眼下,更无军功而得封为侯,执掌少府,为汉九卿。”
    一一梧侯这『少府卿”的位置,可是有许多元勛公侯盯著。”
    “尤其是那些二世侯、紈子们,恨不能日夜紧盯梧侯,就等梧侯行差就错,好给他们一个位九卿之列的机会。”
    “孤此来作室,与梧侯言谈以钱制之事,只是其一。”
    “其二,也有皇祖母不便亲临、不便亲自开口,这才借孤之口,提醒梧侯『谨言慎行”的缘故。”
    “一一少府,乃国之重器,宗庙、社稷之根本。”
    “梧侯,自勉。”

章节目录

朕未壮,壮即为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白刃不乡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白刃不乡饶并收藏朕未壮,壮即为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