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
数日后。
长安尚冠里,安国侯府。
侧院的凉亭內,天子刘恭一如往常这数日,双目无神,面容呆滯。
而在凉亭內的主座,原本还笑容满面的安国侯王陵,此刻却是笑容僵在脸上,也同样愜愜失神。
不知过了多久,王陵才如梦方醒般,毫无徵兆的回过了神。
本能的深吸一口气,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脖颈,將竖起的汗毛都给抚平。
嘴上,方晞嘘道:“太后,心机深沉,恩威难测。”
“便是自翊见多识广一一见惯了大风大浪、兴衰沉浮的老臣,都不免嘆为观止。”
“可惜啊~”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
“若不然——”
话说到一半,王陵面色不有一滯。
呆愣片刻,又莫名一阵哭笑摇头。
得亏是女儿身!
不然,別说是当今天子恭,又或是孝惠皇帝刘盈一一怕是太祖高皇帝刘邦,都要好生头疼一番!
王陵一番感嘆晞嘘,一旁的刘恭也是抿了抿唇,长呼出一口浊气。
“先帝弥留之际,皇祖母將那封任命詔书交给刘泽时,学生不曾有丝毫察觉。”
“前日朝议,也只是堪堪想起来:皇祖母先前,似乎留了一道后手,来调理刘泽。”
“待散朝过后,刘泽请见於后殿,学生也只当是皇祖母,要秋后算帐、惩处刘泽了。”
“一一甚至即便是刘泽离开后,学生,也仍只以为:皇祖母,这是拿住了刘泽的把柄。”
“从始至终,学生都没有哪怕片刻,察觉到这一切,都是皇祖母为刘泽设的局。”
“若非皇祖母主动点破,学生怕是到现在,都看不透其中利害。”
说话间,刘恭仍是双目空洞,神情茫然的模样,显然是还没从吕太后这番操作,带给自己的震撼中缓过劲儿来。
见此,明白刘恭这是受了打击一一亲身体会到了吕太后的高超政治手腕,以及自己与吕太后之间的巨大差距,王陵也只摇头一笑。
暗下,却是颇感欣慰的点了点头。
一君主年幼,为什么会导致“主少国疑”?
或许有人会说:年幼的君主,必然不会为臣下所敬畏,甚至会被臣下所欺瞒。
也有人会说,君主年幼,意味著权利必然会流失,从而使政权出现『易主”的风险。
但在王陵看来,君王年幼的弊端、主少国疑四个字最核心的来由,却並非以上两条。
而是源於:年幼的君王,大都有著雄心壮志,且急於求成、贪功冒进。
与此同时,人生阅歷的欠缺,又使得年幼的君王,必然欠缺政治经验、缺乏政治手腕。
迫切想要证明自己、迫切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与浅薄的经验、稚嫩的手腕相结合,
便会如水火不容般,激发一系列的混乱。
少年皇帝要办大事儿!
却暂时不具备办大事儿的能力,也没有办大事儿的现实条件。
臣下,也知道这事儿不好办。
偏又无法让年轻气盛的天子回心转意,把这事儿往后放一放,又或是步步为营,徐谋缓图。
那就只剩下两个办法了。
要么,哄著小皇帝。
小皇帝问起来,就说事儿都办妥了,海內昇平,天下安定,百姓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结果小皇帝当即飘飘然,还真当自己是千古一帝了,脑门一拍,又说要干更大的事.
要么,三二德高望重的老臣凑一桌,商量著把小皇帝给端了,换个靠谱点的皇室来做皇位。
除此二者,几乎没有第三种可能。
且第一种办法,最终也大概率会演变成第二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家的朝堂,才能较为轻鬆的,接受先孝惠皇帝刘盈年十五而立,却很难不担心七岁即位的当今刘恭。
一毕竟在这个时代,十五岁,已经是为人父母的年纪了。
再怎么青涩、稚嫩,再怎么少年热血、想一出是一出,也总有个度。
捏著鼻子忍几年,等过了二十岁,自然就会变得稳重,
可七岁,是个什么年纪?
且不提后世一一即便是在如今汉室,男儿七岁,也仍旧是总角之年,常人口中的『稚童!
在寻常百姓农户家中,七岁的男儿,是连锄头都扛不起来的。
能帮忙除除草、打打下手,或是给下田的父兄送个饭,就已经算是相当懂事了。
百姓农户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皇家?
连种地,都不能指望七岁的男儿扛起锄头,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去指望一个七岁的天子治理?
而在王陵看来,主少国疑四个字,並不是绝对意义的因果关係。
一一主少,未必就一定国疑,
只要年轻的君主能认清现实,明白自己就是个菜鸡,不急著建功立业、比肩三皇五帝,那就出不了岔子。
再有一位老成稳重的太后镇压朝野,避免权利流失、为外臣所掌,便不会造成『主少国疑”。
等君主成长起来,具备了一定的阅歷,拥有一定的政治经验,一切就都能步入正轨。
具体到眼下一一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三岁,只给汉家留下了年仅七岁的少年天子刘恭。
好在东宫尚有吕太后坐镇,为汉家托底。
而对刘恭这个学生,王陵最担心的,就是刘恭看不清现实,仗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以为自己『不比吕太后差多少”了。
此刻,看著刘恭深受打击,却也显然没有自暴自弃的呆愣模样,王陵自是老怀大慰。
倒也没忘记开口,抚慰起刘恭受伤的心灵。
“得太后在,不单是我汉家之幸、天下之幸。”
“也同样是陛下之幸。”
“恕老臣斗胆,说句公道话。”
“太后掌政、治国的手腕,莫说是先帝一一便是太祖高皇帝,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甚至就连萧相国,也曾不止一次私下说:每与太后言国家大事,无不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对於天下人而言,太后善於治国,自然是一大幸事。”
“对陛下而言,重要的,却並非太后善於治国,便可以让陛下偷閒。”
“而是陛下,可以从太后身上,学到许多治国的道理。”
“等將来,陛下加冠亲政,有太后教的这些道理在,心里,也总归是能多出三分底气的。”
如是一番话,王陵说的诚恳,刘恭也面带认同的点下头。
要说吕太后身上,有哪方面是半点挑不出毛病的,那也就是狠辣的政治手腕,以及老练的治国能力了。
后世人於吕太后褒贬不一。
有说吕太后残忍的,有说吕太后变態的,也有说吕太后掌控欲强、心怀不轨的。
却鲜少有人否认:在吕太后掌权期间,立於秦末废墟之中,百废待兴的汉家,確实是在有条不素的恢復元气。
若是考虑太后吕太后接手时,汉家面临的局面,已是糟糕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地步,更是让人很难不去敬佩这位饱受非议,却治国有方的“始太后”。
对於老师王陵“偷师吕太后”的提议,刘恭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只是刘泽这件事,为刘恭带来的精神震撼,实在是有些太过骇人。
“老师的意思,学生明白。”
“_一皇祖母手腕老练,是天资卓绝,外加掌政多年,饱经歷练、沉淀的缘故。”
“学生年幼,不曾掌政,更不曾得到磨礪,自然不如皇祖母者甚矣。”
“老师不必担心。
“学生並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亦或自怨自艾。”
“只是学生在想:皇祖母如此工於心计一一略施小计,便恨不能將所有人都算计进去“学生,怕也是未能置身事外?”
如是一语,惹得王陵面色一滯,双眼本能的一眯,
便见刘恭缓缓低下头,取出怀中,那两方装有詔书的木匣。
盯著看了好一会儿,才捧上前去。
“刘泽的身家性命。”
“学生推辞了,但皇祖母却不肯收回。”
“皇祖母凭汁方侯雍鉅鹿,不过一出反间计,便拿住了刘泽的身家性命。”
“顺带著,试探了朝堂內外,有心拥立代王,亦或有意悖逆皇祖母的乱臣贼子。”
“难道学生,就不在皇祖母的算计之中?”
“这两封詔书,当真不是皇祖母,要探探学生这个少弱之君?”
如是一语,当即便让王陵皱眉垂眸,陷入了漫长的思虑之中。
低头思虑片刻,王陵又抬头,看了看被刘恭捧上前的两方木匣。
再看向刘恭,又低头思虑良久。
终於有了大概的猜测,才缓缓摇头道:“料敌从宽。”
“无论太后此举,究竟是不是在试探陛下,陛下,都当小心应对。”
“_—太后以刘泽身家性命相赐,陛下能当即婉拒,便是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陛下对这两封詔书的安排,或许,便是太后为陛下,所设的第二关。”
“將詔书存入相府、石渠阁,自然是万万不可。”
“这两封詔书,是刘泽的生死命脉,乃太后费尽心机,才艰难所得。”
“陛下亲持,亦不妥。”
一一毕竟刘泽眼下,仍是统掌南、北两军的大將军。”
“这样一个人,不该被陛下掌握生死一一至少不该被现在的陛下拿捏。”
“不能存,不能持,还又还不回去。”
“究竟如何解,或许,便是太后对陛下的考验了。”
听闻王陵此言,刘恭本就算不得晴朗的面容,应声再添三分阴鬱。
对於吕太后,又或是大权在握的君主而言,这两封詔书,无疑是无价之宝。
一如果说,大將军刘泽是一个机器,那这两封詔书,就是指挥刘泽的遥控器!
但对於如今的天子刘恭而言,这个遥控器,却是毋庸置疑的烫手山芋。
“皇祖母对学生,似乎愈发严苛了。”
“早先,皇祖母还从未给学生,出过这种无解的难题。”
闻言,王陵自是一阵抚须淡笑。
“皇帝做的题,与储君做的题,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也算是太后,在潜移默化间,让陛下逐渐熟悉治国之道。”
“一一將来,陛下君临天下,掌朝政以治元元,会经常遇到类似的状况。”
“似乎怎么做都是错的,却又不得不做出决断。”
“而且需要速断。”
“治国之难,远比太后出的这道题,要艰难许多啊———”
见王陵似乎给不出什么好建议一一或者说是不愿给建议,刘恭微微頜首,將此事暂且放在一边。
將那两方木匣重新收回怀中,思虑片刻,便问起了心中的另外一个疑惑。
“汁方侯,怎会是皇祖母的人?”
“元勛功臣百四十七侯,最不可能为皇祖母所用的,便当是汁方侯了吧?”
“怎·—.—·?”
刘恭猜的没错。
对於吕太后,將刘泽的生杀大权交由刘恭一事,王陵並非没有解决方法。
而是王陵,希望刘恭能自己解决这道难题,並得到成长。
至於刘恭这第二问,王陵,却是和刘恭一样懵逼了。
“所以,老臣才会说,太后心机深沉,恩威难测啊~”
“若是换作旁人,怕是刘泽也不会上当。”
“唯独汁方侯,能让刘泽一一乃至陛下和老臣,都坚定的將其归为『绝不会为太后所用』之列。”
“至於汁方侯,是如何为太后所用、太后又是如何指使的动汁方侯”
“恕老臣,不得其解。”
主陵如是一语,刘恭却仍不罢休。
看向王陵的目光,更是带上了满满的怀疑。
就好似是在说:老师,这是什么都不愿意说了吗?
被刘恭满带怀疑的目光盯著,王陵无奈,也只有哭笑摇头间,说起汁方侯家族的来由。
“初代汁方侯雍齿,与臣一样一一同为丰沛豪强出身。”
“太祖高皇帝微末之时,雍齿与老臣,私交甚篤,却对高皇帝之以鼻,更几次三番折辱於高皇帝。”
“每当二人爭执时,多半都是老臣出面,从中旋,才使此二人,不至水火不容之地。”
“及高皇帝兴兵反秦,先得丰邑,而后转战薛县。”
“领兵出发前,高皇帝令雍齿留守丰邑。”
“隨后,高皇帝先下薛县,於亢父县休整过后,再转战方与县。”
“却不料后方一一奉令留守丰邑的雍齿,却降了魏將周市
数日后。
长安尚冠里,安国侯府。
侧院的凉亭內,天子刘恭一如往常这数日,双目无神,面容呆滯。
而在凉亭內的主座,原本还笑容满面的安国侯王陵,此刻却是笑容僵在脸上,也同样愜愜失神。
不知过了多久,王陵才如梦方醒般,毫无徵兆的回过了神。
本能的深吸一口气,抬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脖颈,將竖起的汗毛都给抚平。
嘴上,方晞嘘道:“太后,心机深沉,恩威难测。”
“便是自翊见多识广一一见惯了大风大浪、兴衰沉浮的老臣,都不免嘆为观止。”
“可惜啊~”
“可惜太后,生得女儿身。”
“若不然——”
话说到一半,王陵面色不有一滯。
呆愣片刻,又莫名一阵哭笑摇头。
得亏是女儿身!
不然,別说是当今天子恭,又或是孝惠皇帝刘盈一一怕是太祖高皇帝刘邦,都要好生头疼一番!
王陵一番感嘆晞嘘,一旁的刘恭也是抿了抿唇,长呼出一口浊气。
“先帝弥留之际,皇祖母將那封任命詔书交给刘泽时,学生不曾有丝毫察觉。”
“前日朝议,也只是堪堪想起来:皇祖母先前,似乎留了一道后手,来调理刘泽。”
“待散朝过后,刘泽请见於后殿,学生也只当是皇祖母,要秋后算帐、惩处刘泽了。”
“一一甚至即便是刘泽离开后,学生,也仍只以为:皇祖母,这是拿住了刘泽的把柄。”
“从始至终,学生都没有哪怕片刻,察觉到这一切,都是皇祖母为刘泽设的局。”
“若非皇祖母主动点破,学生怕是到现在,都看不透其中利害。”
说话间,刘恭仍是双目空洞,神情茫然的模样,显然是还没从吕太后这番操作,带给自己的震撼中缓过劲儿来。
见此,明白刘恭这是受了打击一一亲身体会到了吕太后的高超政治手腕,以及自己与吕太后之间的巨大差距,王陵也只摇头一笑。
暗下,却是颇感欣慰的点了点头。
一君主年幼,为什么会导致“主少国疑”?
或许有人会说:年幼的君主,必然不会为臣下所敬畏,甚至会被臣下所欺瞒。
也有人会说,君主年幼,意味著权利必然会流失,从而使政权出现『易主”的风险。
但在王陵看来,君王年幼的弊端、主少国疑四个字最核心的来由,却並非以上两条。
而是源於:年幼的君王,大都有著雄心壮志,且急於求成、贪功冒进。
与此同时,人生阅歷的欠缺,又使得年幼的君王,必然欠缺政治经验、缺乏政治手腕。
迫切想要证明自己、迫切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与浅薄的经验、稚嫩的手腕相结合,
便会如水火不容般,激发一系列的混乱。
少年皇帝要办大事儿!
却暂时不具备办大事儿的能力,也没有办大事儿的现实条件。
臣下,也知道这事儿不好办。
偏又无法让年轻气盛的天子回心转意,把这事儿往后放一放,又或是步步为营,徐谋缓图。
那就只剩下两个办法了。
要么,哄著小皇帝。
小皇帝问起来,就说事儿都办妥了,海內昇平,天下安定,百姓民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结果小皇帝当即飘飘然,还真当自己是千古一帝了,脑门一拍,又说要干更大的事.
要么,三二德高望重的老臣凑一桌,商量著把小皇帝给端了,换个靠谱点的皇室来做皇位。
除此二者,几乎没有第三种可能。
且第一种办法,最终也大概率会演变成第二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汉家的朝堂,才能较为轻鬆的,接受先孝惠皇帝刘盈年十五而立,却很难不担心七岁即位的当今刘恭。
一毕竟在这个时代,十五岁,已经是为人父母的年纪了。
再怎么青涩、稚嫩,再怎么少年热血、想一出是一出,也总有个度。
捏著鼻子忍几年,等过了二十岁,自然就会变得稳重,
可七岁,是个什么年纪?
且不提后世一一即便是在如今汉室,男儿七岁,也仍旧是总角之年,常人口中的『稚童!
在寻常百姓农户家中,七岁的男儿,是连锄头都扛不起来的。
能帮忙除除草、打打下手,或是给下田的父兄送个饭,就已经算是相当懂事了。
百姓农户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皇家?
连种地,都不能指望七岁的男儿扛起锄头,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去指望一个七岁的天子治理?
而在王陵看来,主少国疑四个字,並不是绝对意义的因果关係。
一一主少,未必就一定国疑,
只要年轻的君主能认清现实,明白自己就是个菜鸡,不急著建功立业、比肩三皇五帝,那就出不了岔子。
再有一位老成稳重的太后镇压朝野,避免权利流失、为外臣所掌,便不会造成『主少国疑”。
等君主成长起来,具备了一定的阅歷,拥有一定的政治经验,一切就都能步入正轨。
具体到眼下一一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三岁,只给汉家留下了年仅七岁的少年天子刘恭。
好在东宫尚有吕太后坐镇,为汉家托底。
而对刘恭这个学生,王陵最担心的,就是刘恭看不清现实,仗著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以为自己『不比吕太后差多少”了。
此刻,看著刘恭深受打击,却也显然没有自暴自弃的呆愣模样,王陵自是老怀大慰。
倒也没忘记开口,抚慰起刘恭受伤的心灵。
“得太后在,不单是我汉家之幸、天下之幸。”
“也同样是陛下之幸。”
“恕老臣斗胆,说句公道话。”
“太后掌政、治国的手腕,莫说是先帝一一便是太祖高皇帝,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甚至就连萧相国,也曾不止一次私下说:每与太后言国家大事,无不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对於天下人而言,太后善於治国,自然是一大幸事。”
“对陛下而言,重要的,却並非太后善於治国,便可以让陛下偷閒。”
“而是陛下,可以从太后身上,学到许多治国的道理。”
“等將来,陛下加冠亲政,有太后教的这些道理在,心里,也总归是能多出三分底气的。”
如是一番话,王陵说的诚恳,刘恭也面带认同的点下头。
要说吕太后身上,有哪方面是半点挑不出毛病的,那也就是狠辣的政治手腕,以及老练的治国能力了。
后世人於吕太后褒贬不一。
有说吕太后残忍的,有说吕太后变態的,也有说吕太后掌控欲强、心怀不轨的。
却鲜少有人否认:在吕太后掌权期间,立於秦末废墟之中,百废待兴的汉家,確实是在有条不素的恢復元气。
若是考虑太后吕太后接手时,汉家面临的局面,已是糟糕到令人头皮发麻的地步,更是让人很难不去敬佩这位饱受非议,却治国有方的“始太后”。
对於老师王陵“偷师吕太后”的提议,刘恭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
只是刘泽这件事,为刘恭带来的精神震撼,实在是有些太过骇人。
“老师的意思,学生明白。”
“_一皇祖母手腕老练,是天资卓绝,外加掌政多年,饱经歷练、沉淀的缘故。”
“学生年幼,不曾掌政,更不曾得到磨礪,自然不如皇祖母者甚矣。”
“老师不必担心。
“学生並不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亦或自怨自艾。”
“只是学生在想:皇祖母如此工於心计一一略施小计,便恨不能將所有人都算计进去“学生,怕也是未能置身事外?”
如是一语,惹得王陵面色一滯,双眼本能的一眯,
便见刘恭缓缓低下头,取出怀中,那两方装有詔书的木匣。
盯著看了好一会儿,才捧上前去。
“刘泽的身家性命。”
“学生推辞了,但皇祖母却不肯收回。”
“皇祖母凭汁方侯雍鉅鹿,不过一出反间计,便拿住了刘泽的身家性命。”
“顺带著,试探了朝堂內外,有心拥立代王,亦或有意悖逆皇祖母的乱臣贼子。”
“难道学生,就不在皇祖母的算计之中?”
“这两封詔书,当真不是皇祖母,要探探学生这个少弱之君?”
如是一语,当即便让王陵皱眉垂眸,陷入了漫长的思虑之中。
低头思虑片刻,王陵又抬头,看了看被刘恭捧上前的两方木匣。
再看向刘恭,又低头思虑良久。
终於有了大概的猜测,才缓缓摇头道:“料敌从宽。”
“无论太后此举,究竟是不是在试探陛下,陛下,都当小心应对。”
“_—太后以刘泽身家性命相赐,陛下能当即婉拒,便是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陛下对这两封詔书的安排,或许,便是太后为陛下,所设的第二关。”
“將詔书存入相府、石渠阁,自然是万万不可。”
“这两封詔书,是刘泽的生死命脉,乃太后费尽心机,才艰难所得。”
“陛下亲持,亦不妥。”
一一毕竟刘泽眼下,仍是统掌南、北两军的大將军。”
“这样一个人,不该被陛下掌握生死一一至少不该被现在的陛下拿捏。”
“不能存,不能持,还又还不回去。”
“究竟如何解,或许,便是太后对陛下的考验了。”
听闻王陵此言,刘恭本就算不得晴朗的面容,应声再添三分阴鬱。
对於吕太后,又或是大权在握的君主而言,这两封詔书,无疑是无价之宝。
一如果说,大將军刘泽是一个机器,那这两封詔书,就是指挥刘泽的遥控器!
但对於如今的天子刘恭而言,这个遥控器,却是毋庸置疑的烫手山芋。
“皇祖母对学生,似乎愈发严苛了。”
“早先,皇祖母还从未给学生,出过这种无解的难题。”
闻言,王陵自是一阵抚须淡笑。
“皇帝做的题,与储君做的题,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也算是太后,在潜移默化间,让陛下逐渐熟悉治国之道。”
“一一將来,陛下君临天下,掌朝政以治元元,会经常遇到类似的状况。”
“似乎怎么做都是错的,却又不得不做出决断。”
“而且需要速断。”
“治国之难,远比太后出的这道题,要艰难许多啊———”
见王陵似乎给不出什么好建议一一或者说是不愿给建议,刘恭微微頜首,將此事暂且放在一边。
將那两方木匣重新收回怀中,思虑片刻,便问起了心中的另外一个疑惑。
“汁方侯,怎会是皇祖母的人?”
“元勛功臣百四十七侯,最不可能为皇祖母所用的,便当是汁方侯了吧?”
“怎·—.—·?”
刘恭猜的没错。
对於吕太后,將刘泽的生杀大权交由刘恭一事,王陵並非没有解决方法。
而是王陵,希望刘恭能自己解决这道难题,並得到成长。
至於刘恭这第二问,王陵,却是和刘恭一样懵逼了。
“所以,老臣才会说,太后心机深沉,恩威难测啊~”
“若是换作旁人,怕是刘泽也不会上当。”
“唯独汁方侯,能让刘泽一一乃至陛下和老臣,都坚定的將其归为『绝不会为太后所用』之列。”
“至於汁方侯,是如何为太后所用、太后又是如何指使的动汁方侯”
“恕老臣,不得其解。”
主陵如是一语,刘恭却仍不罢休。
看向王陵的目光,更是带上了满满的怀疑。
就好似是在说:老师,这是什么都不愿意说了吗?
被刘恭满带怀疑的目光盯著,王陵无奈,也只有哭笑摇头间,说起汁方侯家族的来由。
“初代汁方侯雍齿,与臣一样一一同为丰沛豪强出身。”
“太祖高皇帝微末之时,雍齿与老臣,私交甚篤,却对高皇帝之以鼻,更几次三番折辱於高皇帝。”
“每当二人爭执时,多半都是老臣出面,从中旋,才使此二人,不至水火不容之地。”
“及高皇帝兴兵反秦,先得丰邑,而后转战薛县。”
“领兵出发前,高皇帝令雍齿留守丰邑。”
“隨后,高皇帝先下薛县,於亢父县休整过后,再转战方与县。”
“却不料后方一一奉令留守丰邑的雍齿,却降了魏將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