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新的篇章
“右丞相曲逆侯臣陈平,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大行皇帝宫车晏驾,太后举国丧而赦天下,至今已足七日。”
“论制,当葬大行皇帝於安陵,入土为安。”
“另当广迁关东地方豪强,郡守二千石不能治者,又大行皇帝之臣移居安陵邑一一以实关中,以固国本。”
“一如往昔,高皇帝广迁天下豪杰、功臣,又故六国王族之后,於长陵邑故事。”
大行天子盈七年,秋八月初十。
长乐宫,长信殿。
隨著丞相陈平的拜謁声响彻殿內,刘汉王朝,也隨之拉开新的篇章。
御榻之上,太后吕雉雍容端坐。
天子刘恭则內著冠玄,外披麻丧,额系孝带,头顶冠一一与过往这一年一般无二,
静静陪坐於吕太后身侧。
殿內,朝臣百官也同样內著衣、外披麻,少有交头接耳,左顾右盼者。
便见殿中央,丞相陈平昂首而立,双手將一卷竹简摊举於胸前。
宣读完,便將竹简捲起,双手捧与大长秋,目送大长秋捧著竹简走上御阶,呈於吕太后面前。
而后再从怀中,取出另外一卷竹简,於身前摊开来。
“臣与百官共议,皆以为:大行皇帝,年十五而继宗庙,立未冠而安天下。”
“虽只临朝七年,然天下得安,社稷得固,百姓民,亦得安居以乐业。”
“自太祖高皇帝尊太上皇,又五日一朝,以尽孝始,我汉家,便以孝治天下。”
“奉常叔孙通制《汉礼》亦有论:凡汉后世之君,崩必諡以二字一一孝当先,功过在后。”
“故臣等皆以为,大行皇帝盖棺定论,当諡曰:孝惠皇帝。”
諡法云: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諡大行皇帝以『孝惠』二字,即合我汉家之礼制,又可评述大行皇帝之功、过,无有谬、误也。”
言罢,陈平自是將竹简再度捲起,双手捧於身前。
待这第二卷竹简,也被大长秋呈到吕太后身前,殿內朝臣百官、公侯贵戚,才各自从座位上齐身,齐齐跪拜在地。
便见御榻之上,吕太后將那两卷竹简先后摊开,又象徵性的扫了一眼。
下意识便要开口,却又適时反应过来,將两卷竹简推到刘恭身前。
待刘恭也看过竹简上的內容,吕太后才昂首挺胸:“可。”
话音落下,殿內应声响起一阵哀乐。
百官公侯含泪谢礼,御阶下,謁者悠长的唱喏声,也响彻长信殿上空。
“右丞相曲逆侯臣平,挟百官共议,为大行皇帝盖棺定论,諡曰:孝惠皇帝~~~”
“太后答日:可ann
至此,大行皇帝刘盈,便得以摆脱『大行皇帝”这个临时性代称,就此成为:汉孝惠皇帝。
好半响,哀乐才逐渐散去,一封詔书也已被郎官草擬完成。
虽是墨跡未乾,却是很快被抄录为一式三份,而后被三名郎官各自双手提著,送到了吕太后面前的御案之上。
待吕太后,於三封詔书上各盖下印璽,詔书又被郎官们送到右丞相陈平身前。
再逐一加盖过相印,这封詔书,才算是正式具备了法律效应。
之所以是一式三份,是因为詔书的合法性,除了覆盖其上的天子璽、丞相印,还源於存档备案。
三份詔书,一封留存於石渠阁,当作备份。
一封留存於相府,同样是备份。
最后一封,才会被交给奉詔的个人,或由相府作为原件,抄录颁行於天下。
三者缺一不可。
少了相府那封备份,外朝就可以不承认詔书的合法性,
少了石渠阁那份,则天子、太后可否认詔书合法性。
至於用来颁布的那一份,自更不必赘述。
在某一备份缺失时,外朝或君主否认詔书合法性的具体手段,便是指其为:骄詔!
於是,不出意外的一一在东席首座,刚受任不久的大將军刘泽,在看到那一式三份的詔书后,莫名惊恐的发起抖来。
而御榻之上,吕太后却是私有深意的看了刘泽一眼,而后便將目光收回。
绝大多数时候,骄詔与否,其实是可以被皇帝控制的。
一原本有一式三份的詔书,把石渠阁那封毁了,说你骄詔你就是骄詔!
反之:只一式一份的绝版,相府、石渠阁均无备份的『骄詔』,只要君王想,也完全可以替你补全手续,往相府、石渠阁各补存一道备份。
也算是君王一一至少是如今汉室的君王,控制、拿捏臣子的一种手段。
很显然,大將军营陵侯刘泽,过去並未意识到这一手段的存在“皇帝太傅,安国侯臣王陵,顿首以拜。”
短暂的沉默之后,朝议进程,便隨著王陵站出身,而自然进入下一个议题。
便见西席首座,王陵颤巍巍站起身,缓慢移步至殿中央。
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却並未如陈平方才那般,將奏疏与身前摊开。
而是直接捧与大长秋,在大长秋拾御阶而上的同时,王陵也同时开始口述奏疏上的內容。
“孝惠皇帝大行,遗詔太子承袭大统,即皇帝位。”
“新君即立,则当应制,尊嫡母为皇太后。”
“孝惠皇帝之嫡母、新君之嫡祖母,当尊为:太皇太后。”
一一今新君临朝,自称曰:朕,为百官称曰:陛下。”
“然天子嫡母,却仍为皇后;嫡祖母,仍为太后。”
“此,非悖逆人伦邪?”
说著,王陵便小碎步一挪一挪的侧过身,扫视向殿侧的百官群臣。
“皇后,乃皇帝妻也。”
“皇帝嫡母,当尊太后以別居。”
“今天子即立,却仍以嫡母为皇后、居椒房——“”
说到此处,王陵再度正过身,对御榻上的吕太后、天子恭祖孙沉沉一拱手。
“臣尝闻北蛮匈奴,有父死,则子妻母、兄死,则弟妻嫂之俗。”
“——此,蛮夷之劣俗、恶俗也。”
“陛下新君即立,便或为天下人指摘,言陛下效蛮夷之恶俗,以悖逆人伦。”
“臣,甚不取,不敢不諫也——“”
王陵此言一出,殿內朝臣百官无不是深吸一口气,调整好情绪,整理好表情,循声朝王陵所在的方向看去。
回来了。
一切都回来了。
老驴王陵,又开始和吕太后顶牛了。
孝惠皇帝驾崩,好似一切都变了。
但细一想,好像除了陪坐於御榻之上的太子刘恭,变成了当朝天子刘恭外,一切,又完全没有变化“此事,非朕漏忘。”
只见御榻之上,吕太后沉声一语,而后便侧身看向天子刘恭。
“更非安国侯所说那般一一皇帝要效仿蛮夷,做出以母亲为妻子的混帐事。”
言罢,吕太后便深吸一口气,对刘恭微微一点头。
便见刘恭当即从御榻上起身,先朝吕太后拱手一礼。
而后绕过身前的御案,来到御阶最上面那一级,居高临下俯视向殿內百官群臣。
终缓缓拱起手。
“孤还未足月时,太祖高皇帝驾崩。”
“年七岁,又送別了自己的皇父。”
“孝惠皇帝年十五而立,尚且视政七年而不得掌权。”
“及冠不数岁,便英年早逝。”
一一而今,孤立於总角之年,吵之身,以治天下元元。”
“孤,甚惶恐。”
满是哀沉的说著,刘恭还不忘垂下头,煞有其事的擦了擦眼角。
隨后再抬起头,强挤出一抹笑容,望向立在殿內的老师王陵。
“未尊立太后、太皇太后,非孤不明於礼制,亦或不愿尊立嫡母、大母。”
“实孤德行浅薄,年岁过幼,纵得孝惠皇帝遗詔与立,又告庙祭祖、受百官纳拜,亦不敢以『天子”自居。”
孤闻古之圣贤,当先有舜、禹之德行,方可负万民之眾望,以临天下元元。”
“孤纵不敏,亦不敢於上古贤王之制,损毁过甚。”
“早自商、周伊始,凡君王崩,则新君必为父守孝,足二十七月之久。”
“守孝期满,方可承袭父位,以继正统。”
“今,孤虽得百官朝拜,却不过因『国不可一日无君”之故,方先即立,以正大义名分。”
“纵得立,亦不敢以『君”自居,而枉顾父孝。”
“《尚书》云:父在,观其志;父故,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汉家以孝治国一一天子驾崩,尚且先諡之以『孝”,后諡以功过。”
“孤总角之年,吵渺之身,怎敢悖逆此孝悌人伦?”
言罢,刘恭便回过身,背对殿內朝臣,对御案对侧,端坐於御榻之上的吕太后再一拱手。
待吕太后缓缓点下头,方再度正过身来,面朝殿內公卿百官。
“古之贤主,父丧则守孝二十七月,而后即立。”
“虽天子以日为月,只需守孝二十七日,却是因国事繁多,君王无暇守孝数岁,而罔顾万民日久之故。”
“然孤总角之年、吵吵之身,得祖母太后临朝掌政一一勿忧於国无君长,更於国事无有益。”
“不敢仿效年壮之君,化月为日,以守父孝。”
“乃告百官公卿:自孝惠皇帝宫车晏驾始,孤,当守父孝二十七月。”
“丧期未满,父孝未去,不以『朕”自称,不乘天子车架,勿居宣室。”
“劳诸公朝臣,勿以『陛下”相称,勿以县官、天子、皇帝代称。”
孝期未满,孤衣、食、起、居,皆以储君之礼未制。”
“待孝期满,皇父在天之灵得慰,孤方可昂首而面南,临此天下元元——”
如是一番话,由刘恭亲自在朝议之上说出口,殿內百官群臣也是连连点头。
一对於吕太后,至今都未尊皇后张嫣为太后、尊自己为太皇太后一事,百官群臣心里,其实是有准备的。
不过是一山不容二虎一一一座长乐宫,容不下两位太后的缘故。
即便是吕太后,亲自为孝惠皇帝指定的儿媳,也同样如此。
倒不是说吕太后,担心儿媳张嫣和自己抢权利。
而是当有第二位太后出现,就必然会冒出一批鼠辈,在这婆媳二人之间使坏,从中作梗。
所以,对於吕太后“不尊立太后、太皇太后』的举动,百官群臣都是有预料,並报以一定程度的理解的。
只是理解归理解,总归是名不正、言不顺。
而现在,有了天子刘恭,当著百官公卿的面,亲自做出以上一番宣示,那这件事就合理多了。
天子守父孝,確实是以日为月,將理论上的二十七个月,缩减为二十七天的。
原因也正如刘恭所说:如果真让皇帝守孝两年多,那这天下,也別指望著皇帝治理了。
而现年仅七岁的刘恭,显然没有这层『得儘快扛起国事”的需求。
对刘恭而言,父孝二十七日,和二十七个月,並没有什么区別。
不管刘恭父孝守多久一一甚至於守不守父孝,汉家都不指望,也指望不上刘恭去治理万民。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就像刘恭自己所说的这样:把孝道给尽全了,把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守满了,还能在天下人心中,落个『大孝子』的好名声。
君王先守父孝,而后再即位,也確实是由来已久的规矩。
如秦始皇贏政的爷爷:秦孝文王贏柱,便是在其父:昭襄王贏稷逝后,以『太子』的身份先守了一年父孝。
等孝期满了,老爹都离世一年了,贏柱才即位为秦王。
结果可倒好一一光守孝就守了一年,秦王却只做了三天,贏柱便一命鸣呼。
而后,自是贏政的父亲:庄襄王贏异人,以太子身份守孝一年,而后即位做了两年秦王。
然后,贏异人也了。
前后短短四年的时间,秦王之位便传了四代人一一从曾祖辈的昭襄王贏稷,传到了重孙辈的始皇帝贏政。
而这四年时间里,有足足两年时间,都是秦王在为死去的父亲守孝。
甚至在贏政即位为秦王之后,也同样为亡父贏异人,守了一年的孝丧。
也就难怪汉家开国后,叔孙通制定《汉礼》时,专门將皇帝的父孝,在秦“减半而服”一一二十七个月减半为十三个月半的基础上,直接一步到位为:以日为月。
直接把二十七个月,缩减为二十七日。
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虽然也还是耽误事儿,却也总好过长达两年多的孝丧。
“右丞相曲逆侯臣陈平,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大行皇帝宫车晏驾,太后举国丧而赦天下,至今已足七日。”
“论制,当葬大行皇帝於安陵,入土为安。”
“另当广迁关东地方豪强,郡守二千石不能治者,又大行皇帝之臣移居安陵邑一一以实关中,以固国本。”
“一如往昔,高皇帝广迁天下豪杰、功臣,又故六国王族之后,於长陵邑故事。”
大行天子盈七年,秋八月初十。
长乐宫,长信殿。
隨著丞相陈平的拜謁声响彻殿內,刘汉王朝,也隨之拉开新的篇章。
御榻之上,太后吕雉雍容端坐。
天子刘恭则內著冠玄,外披麻丧,额系孝带,头顶冠一一与过往这一年一般无二,
静静陪坐於吕太后身侧。
殿內,朝臣百官也同样內著衣、外披麻,少有交头接耳,左顾右盼者。
便见殿中央,丞相陈平昂首而立,双手將一卷竹简摊举於胸前。
宣读完,便將竹简捲起,双手捧与大长秋,目送大长秋捧著竹简走上御阶,呈於吕太后面前。
而后再从怀中,取出另外一卷竹简,於身前摊开来。
“臣与百官共议,皆以为:大行皇帝,年十五而继宗庙,立未冠而安天下。”
“虽只临朝七年,然天下得安,社稷得固,百姓民,亦得安居以乐业。”
“自太祖高皇帝尊太上皇,又五日一朝,以尽孝始,我汉家,便以孝治天下。”
“奉常叔孙通制《汉礼》亦有论:凡汉后世之君,崩必諡以二字一一孝当先,功过在后。”
“故臣等皆以为,大行皇帝盖棺定论,当諡曰:孝惠皇帝。”
諡法云: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諡大行皇帝以『孝惠』二字,即合我汉家之礼制,又可评述大行皇帝之功、过,无有谬、误也。”
言罢,陈平自是將竹简再度捲起,双手捧於身前。
待这第二卷竹简,也被大长秋呈到吕太后身前,殿內朝臣百官、公侯贵戚,才各自从座位上齐身,齐齐跪拜在地。
便见御榻之上,吕太后將那两卷竹简先后摊开,又象徵性的扫了一眼。
下意识便要开口,却又適时反应过来,將两卷竹简推到刘恭身前。
待刘恭也看过竹简上的內容,吕太后才昂首挺胸:“可。”
话音落下,殿內应声响起一阵哀乐。
百官公侯含泪谢礼,御阶下,謁者悠长的唱喏声,也响彻长信殿上空。
“右丞相曲逆侯臣平,挟百官共议,为大行皇帝盖棺定论,諡曰:孝惠皇帝~~~”
“太后答日:可ann
至此,大行皇帝刘盈,便得以摆脱『大行皇帝”这个临时性代称,就此成为:汉孝惠皇帝。
好半响,哀乐才逐渐散去,一封詔书也已被郎官草擬完成。
虽是墨跡未乾,却是很快被抄录为一式三份,而后被三名郎官各自双手提著,送到了吕太后面前的御案之上。
待吕太后,於三封詔书上各盖下印璽,詔书又被郎官们送到右丞相陈平身前。
再逐一加盖过相印,这封詔书,才算是正式具备了法律效应。
之所以是一式三份,是因为詔书的合法性,除了覆盖其上的天子璽、丞相印,还源於存档备案。
三份詔书,一封留存於石渠阁,当作备份。
一封留存於相府,同样是备份。
最后一封,才会被交给奉詔的个人,或由相府作为原件,抄录颁行於天下。
三者缺一不可。
少了相府那封备份,外朝就可以不承认詔书的合法性,
少了石渠阁那份,则天子、太后可否认詔书合法性。
至於用来颁布的那一份,自更不必赘述。
在某一备份缺失时,外朝或君主否认詔书合法性的具体手段,便是指其为:骄詔!
於是,不出意外的一一在东席首座,刚受任不久的大將军刘泽,在看到那一式三份的詔书后,莫名惊恐的发起抖来。
而御榻之上,吕太后却是私有深意的看了刘泽一眼,而后便將目光收回。
绝大多数时候,骄詔与否,其实是可以被皇帝控制的。
一原本有一式三份的詔书,把石渠阁那封毁了,说你骄詔你就是骄詔!
反之:只一式一份的绝版,相府、石渠阁均无备份的『骄詔』,只要君王想,也完全可以替你补全手续,往相府、石渠阁各补存一道备份。
也算是君王一一至少是如今汉室的君王,控制、拿捏臣子的一种手段。
很显然,大將军营陵侯刘泽,过去並未意识到这一手段的存在“皇帝太傅,安国侯臣王陵,顿首以拜。”
短暂的沉默之后,朝议进程,便隨著王陵站出身,而自然进入下一个议题。
便见西席首座,王陵颤巍巍站起身,缓慢移步至殿中央。
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却並未如陈平方才那般,將奏疏与身前摊开。
而是直接捧与大长秋,在大长秋拾御阶而上的同时,王陵也同时开始口述奏疏上的內容。
“孝惠皇帝大行,遗詔太子承袭大统,即皇帝位。”
“新君即立,则当应制,尊嫡母为皇太后。”
“孝惠皇帝之嫡母、新君之嫡祖母,当尊为:太皇太后。”
一一今新君临朝,自称曰:朕,为百官称曰:陛下。”
“然天子嫡母,却仍为皇后;嫡祖母,仍为太后。”
“此,非悖逆人伦邪?”
说著,王陵便小碎步一挪一挪的侧过身,扫视向殿侧的百官群臣。
“皇后,乃皇帝妻也。”
“皇帝嫡母,当尊太后以別居。”
“今天子即立,却仍以嫡母为皇后、居椒房——“”
说到此处,王陵再度正过身,对御榻上的吕太后、天子恭祖孙沉沉一拱手。
“臣尝闻北蛮匈奴,有父死,则子妻母、兄死,则弟妻嫂之俗。”
“——此,蛮夷之劣俗、恶俗也。”
“陛下新君即立,便或为天下人指摘,言陛下效蛮夷之恶俗,以悖逆人伦。”
“臣,甚不取,不敢不諫也——“”
王陵此言一出,殿內朝臣百官无不是深吸一口气,调整好情绪,整理好表情,循声朝王陵所在的方向看去。
回来了。
一切都回来了。
老驴王陵,又开始和吕太后顶牛了。
孝惠皇帝驾崩,好似一切都变了。
但细一想,好像除了陪坐於御榻之上的太子刘恭,变成了当朝天子刘恭外,一切,又完全没有变化“此事,非朕漏忘。”
只见御榻之上,吕太后沉声一语,而后便侧身看向天子刘恭。
“更非安国侯所说那般一一皇帝要效仿蛮夷,做出以母亲为妻子的混帐事。”
言罢,吕太后便深吸一口气,对刘恭微微一点头。
便见刘恭当即从御榻上起身,先朝吕太后拱手一礼。
而后绕过身前的御案,来到御阶最上面那一级,居高临下俯视向殿內百官群臣。
终缓缓拱起手。
“孤还未足月时,太祖高皇帝驾崩。”
“年七岁,又送別了自己的皇父。”
“孝惠皇帝年十五而立,尚且视政七年而不得掌权。”
“及冠不数岁,便英年早逝。”
一一而今,孤立於总角之年,吵之身,以治天下元元。”
“孤,甚惶恐。”
满是哀沉的说著,刘恭还不忘垂下头,煞有其事的擦了擦眼角。
隨后再抬起头,强挤出一抹笑容,望向立在殿內的老师王陵。
“未尊立太后、太皇太后,非孤不明於礼制,亦或不愿尊立嫡母、大母。”
“实孤德行浅薄,年岁过幼,纵得孝惠皇帝遗詔与立,又告庙祭祖、受百官纳拜,亦不敢以『天子”自居。”
孤闻古之圣贤,当先有舜、禹之德行,方可负万民之眾望,以临天下元元。”
“孤纵不敏,亦不敢於上古贤王之制,损毁过甚。”
“早自商、周伊始,凡君王崩,则新君必为父守孝,足二十七月之久。”
“守孝期满,方可承袭父位,以继正统。”
“今,孤虽得百官朝拜,却不过因『国不可一日无君”之故,方先即立,以正大义名分。”
“纵得立,亦不敢以『君”自居,而枉顾父孝。”
“《尚书》云:父在,观其志;父故,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汉家以孝治国一一天子驾崩,尚且先諡之以『孝”,后諡以功过。”
“孤总角之年,吵渺之身,怎敢悖逆此孝悌人伦?”
言罢,刘恭便回过身,背对殿內朝臣,对御案对侧,端坐於御榻之上的吕太后再一拱手。
待吕太后缓缓点下头,方再度正过身来,面朝殿內公卿百官。
“古之贤主,父丧则守孝二十七月,而后即立。”
“虽天子以日为月,只需守孝二十七日,却是因国事繁多,君王无暇守孝数岁,而罔顾万民日久之故。”
“然孤总角之年、吵吵之身,得祖母太后临朝掌政一一勿忧於国无君长,更於国事无有益。”
“不敢仿效年壮之君,化月为日,以守父孝。”
“乃告百官公卿:自孝惠皇帝宫车晏驾始,孤,当守父孝二十七月。”
“丧期未满,父孝未去,不以『朕”自称,不乘天子车架,勿居宣室。”
“劳诸公朝臣,勿以『陛下”相称,勿以县官、天子、皇帝代称。”
孝期未满,孤衣、食、起、居,皆以储君之礼未制。”
“待孝期满,皇父在天之灵得慰,孤方可昂首而面南,临此天下元元——”
如是一番话,由刘恭亲自在朝议之上说出口,殿內百官群臣也是连连点头。
一对於吕太后,至今都未尊皇后张嫣为太后、尊自己为太皇太后一事,百官群臣心里,其实是有准备的。
不过是一山不容二虎一一一座长乐宫,容不下两位太后的缘故。
即便是吕太后,亲自为孝惠皇帝指定的儿媳,也同样如此。
倒不是说吕太后,担心儿媳张嫣和自己抢权利。
而是当有第二位太后出现,就必然会冒出一批鼠辈,在这婆媳二人之间使坏,从中作梗。
所以,对於吕太后“不尊立太后、太皇太后』的举动,百官群臣都是有预料,並报以一定程度的理解的。
只是理解归理解,总归是名不正、言不顺。
而现在,有了天子刘恭,当著百官公卿的面,亲自做出以上一番宣示,那这件事就合理多了。
天子守父孝,確实是以日为月,將理论上的二十七个月,缩减为二十七天的。
原因也正如刘恭所说:如果真让皇帝守孝两年多,那这天下,也別指望著皇帝治理了。
而现年仅七岁的刘恭,显然没有这层『得儘快扛起国事”的需求。
对刘恭而言,父孝二十七日,和二十七个月,並没有什么区別。
不管刘恭父孝守多久一一甚至於守不守父孝,汉家都不指望,也指望不上刘恭去治理万民。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就像刘恭自己所说的这样:把孝道给尽全了,把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守满了,还能在天下人心中,落个『大孝子』的好名声。
君王先守父孝,而后再即位,也確实是由来已久的规矩。
如秦始皇贏政的爷爷:秦孝文王贏柱,便是在其父:昭襄王贏稷逝后,以『太子』的身份先守了一年父孝。
等孝期满了,老爹都离世一年了,贏柱才即位为秦王。
结果可倒好一一光守孝就守了一年,秦王却只做了三天,贏柱便一命鸣呼。
而后,自是贏政的父亲:庄襄王贏异人,以太子身份守孝一年,而后即位做了两年秦王。
然后,贏异人也了。
前后短短四年的时间,秦王之位便传了四代人一一从曾祖辈的昭襄王贏稷,传到了重孙辈的始皇帝贏政。
而这四年时间里,有足足两年时间,都是秦王在为死去的父亲守孝。
甚至在贏政即位为秦王之后,也同样为亡父贏异人,守了一年的孝丧。
也就难怪汉家开国后,叔孙通制定《汉礼》时,专门將皇帝的父孝,在秦“减半而服”一一二十七个月减半为十三个月半的基础上,直接一步到位为:以日为月。
直接把二十七个月,缩减为二十七日。
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虽然也还是耽误事儿,却也总好过长达两年多的孝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