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子为王,母为虏
大行天子盈七年,秋八月初一。
夜。
时隔多年,未央宫宣室殿,终迎来了一个不被被酒、乐气息所充斥的夜晚。
殿门外,宫灯摇曳。
殿堂內,大行天子盈为金缕玉衣包裹全身,静静地躺在那口黄肠题奏之中。
灵柩前,皇后张嫣早已哭干了眼泪,宛如行尸走肉般侧跪在地,看著身前燃烧著的火盆,愜愜发著呆。
今日才刚承袭大位的少年天子刘恭,则被吕太后领到殿门处的高槛,背对殿內、面朝殿外,於门槛上坐下了身。
祖孙二人齐身而坐,眺望星空。
气氛说不上有多压抑,却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在空气中挥之不去“呼~”
“想过皇帝,或许会走在朕前面。”
“却没想到会这么早。”
“—知道皇帝,在戚夫人之事后,便对朕有怨、一心求死。”
“不曾想,皇帝求死之心,居然会是这般—”
吕太后语带悵然的牺牲,將沉寂的夜空击碎。
天子刘恭却仍宛如身处梦境般,缓缓低下头,看向身上穿著的超小號天子冠玄。
这,不知已是刘恭第几次,低头打量自己身上的皇帝服饰了。
头上,那顶即便刻意做小了,却也还是与刘恭格格不入的十二天子冠,已被刘恭从头顶取下,放在了弯曲的膝盖之上。
对刘恭而言,一切,都像是一场梦。
刘恭想不起自己,是如何抵达太上皇的太庙、太祖高皇帝的高庙:
也不记得祭祖过后,自己是如何回到未央宫,端坐於御榻之上,接受百官的朝拜。
1
甚至於此刻,自己为何会坐在宣室殿的门槛上、自己是怎么从大行天子盈的灵柩前,移步到门槛上坐下身的,刘恭都有些想不起来了。
过去这一天的经歷,就像是一场已经被淡忘的梦,断断续续。
只几个重要的场景,还能被刘恭回忆起模糊的画面。
唯一与做梦不同的,是梦醒后,刘恭並不是以太子的身份,从椒房殿的臥榻上坐起。
而是宛如穿越时空般,以天子恭的身份,坐在了宣室殿的门槛之上。
“孙儿,如梦方醒。”
“又像是不曾从睡梦中醒来。”
如是一声低语,刘恭便再度低下头,证的看向膝盖上,那顶天子冠垂下的串。
一旁,吕太后也隨之发出一声长嘆。
“是啊~”
“就像是一场梦。”
“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不是梦。”
“也如身处梦境之中般,只能任之、由之,根本无力改变。
“甚至,都生不出改变的念头—”
说著,吕太后稍抬起手,有气无力的搭在刘恭肩头。
又沉默许久,方顾自开口道:“这,是朕第二次做这样的梦了。”
“第一次,是在太祖高皇帝驾崩的时候。”
“当时,朕可比现在的太子—”
“可比现在的皇帝,要茫然无措的多。”
“担心会发生变故,朕下意识决定:秘不发丧。”
“直到高皇帝晏驾第四日,朕愈发慌乱。”
“—秦王政沙丘,赵高、李斯骄詔而立胡亥,赐死公子扶苏的往事,在朕脑海中挥之不去。”
“朕,也愈发惶恐、不安。”
“慌乱至极,甚至招来了审食其,商量著,要把所有的元勛功侯,乃至於军中將官悉数族诛?”
说到此处,吕太后不忘自嘲一笑,又微微摇了摇头。
“还是曲周侯酈商,从朕秘不发丧的举动中有所察觉,亲自来劝说於朕,陈明利害,
才算是让朕稳住心神。”
“高皇帝晏驾第四日,朕才下令发丧;二十三日,方使高皇帝入葬长陵。”
“甚至即便是高皇帝入土为安后,朕也还是再拖了三日,才许大行皇帝祭祖告庙,即皇帝位.
都说忙中出错、利令智昏。”
“却不知,这天底下的事,最让人看不清、看不透,也最容易让人犯错的,並不是忙乱、贪婪时。”
“而是惊惧、惶恐之时。”
“恐惧,才会使人乱了方寸。”
“方寸一乱,则万事休矣—”
吕太后自说自话间,刘恭也终是不知不觉,將心绪从不知名处拉回了眼前。
这才真的『如梦方醒”般,长呼出一口浊气,侧身看向身旁的祖母吕太后。
只这一眼,刘恭便发现:这场梦,自己好似做了“很久”。
短短一日,吕太后原本还算红润的面庞,已是出现了两道似刻在脸上的法令纹。
从刘恭的角度,还能看到吕太后原本青黑的髮鬢,也窜出了几许刺眼的白。
此刻,吕太后身上,再不见分毫不怒自威、令人看一眼便隱隱心悸的威严。
刘恭能从那张侧脸看出的,只有一名年过半百的妇人,先丧夫、后丧子,却仍不得不强行振作起来,照顾年幼孙儿的无力,与无奈。
“有皇祖母在,孙儿不曾慌乱。”
“只是身著冠玄,头戴冠,为左右称为“陛下』,让孙儿无所適从。”
“每有人以『陛下』相称,孙儿便总误以为,是父皇悄悄出现在了孙儿身后。”
“但回身看去,却只能见到父皇的灵柩。”
闻言,吕太后不由文是强自一苦笑。
轻抚了抚刘恭的后背,嘴上,却是温声纠正道:“往后,要叫先帝。”
“不可再称『父皇”了。”
“—一皇帝,已经没有父皇了。”
“有的,只太祖高皇帝,和大行先帝——”
刘恭默然。
曾几何时,刘恭还曾一度畅想过、盘算过:皇帝老爹驾崩后,自己究竟会是喜悦多一点,还是哀伤多一些。
如果喜悦多於哀伤,自己该如何强压下喜悦,以免笑出声来。
若哀伤更多,自己又该如何振作起来,保持大脑清醒,以免行差就错。
但真到了天子盈驾崩,自己继承皇位的这一天,刘恭却发现:过去所有的畅想、盘算,都像是农人猜测皇帝『用金锄头耕地”一样可笑。
没有喜悦。
甚至连悲伤也没有多少。
有的,只是茫然。
是一个原本活生生的人,就那么躺在自己眼前一一明明还真切存在於天地间,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的不真实。
是曾属於父亲、属於汉天子的一切,都在片刻间落在自己身上,根本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时间接受、习惯的仓促。
以及,过去这一日,自己明明从头到尾在场,记忆却也还是断断续续、宛如梦境般的模糊、迷惘·.·
“皇祖母,有很多话要对父皇说,却还没来得及说吧?”
“没能见到父皇最后一面,没能同父皇说出那些话,皇祖母,可有不甘、遗憾?”
见刘恭终於回过神,也愿意开口说话了,吕太后终是欣然一笑。
也不再直言纠正刘恭,对大行天子盈的错误称呼了。
只含笑低下头,思虑良久,方淡淡道:“没有。”
“朕同先帝,早已是无话可说。”
“该说的,不该说的,朕都同先帝说过。”
“先帝听不进去,朕,便也就不愿再说了。”
“朕,知道皇帝想问什么。”
一戚夫人,和赵隱王?”
“皇帝是想问朕,后不后悔虐杀戚夫人、杀赵隱王,从而让先帝怀恨在心,就此一蹶不振。”
“想问朕,是否曾有过因此事,而向先帝承认错误、请求原谅的打算?”
只见刘恭微微点下头。
“直至驾崩,父皇都仍对此事耿耿於怀。”
“父皇曾说,到了地底下,无顏面对高皇帝『为何没照顾好弟弟”的质问。”
“更无顏面对死去的赵隱王。”
“孙儿也曾问过父皇:赵隱王刘如意,是曾和父皇爭储夺嫡的贼人。
“皇祖母即便杀之,於父皇而言,也只百利,而无一害。”
“但父皇却说:没能护住赵隱王性命,让父皇无法再於诸王面前,以『嫡出兄长”自居。”
“一一连『兄长』都没脸做,自然,也就更没脸做天下人的皇帝了。”
“因为在父皇看来,连弟弟都护不住的人,是不可能护得住天下子民的。”
“而护不住子民的皇帝,便不配被称之为:天子。”
从刘恭口中,听到死去的皇帝儿子,对当年之事的感官和看法,吕太后也不由短暂失了神。
当年的事,虽是在朝堂內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吕太后、天子盈母子之间,却几乎从未有过探討、交流。
戚夫人被製成人,吕太后带著大行天子盈去看,天子盈当场嚇晕,而后病了大半年。
病好了,事儿就过去了。
赵隱王刘如意被杀,天子盈也只是在未央宫內雷霆震怒,下令彻查。
但最终,也同样是不了了之。
无论是吕太后还是天子盈一一母子二人均未在对方面前,主动提起过这件事。
就像是什么都没发生。
更像是母子二人,均对此事无话可说。
“那皇帝,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
“在皇帝看来,朕虐杀戚夫人、杀赵隱王,果真是为了宣泄胸中私愤?”
“朕,就没有半点为宗庙、社稷计一一为先帝计的考量,仅仅只是太后吕雉残忍暴虐,只因善妒,便杀害了高皇帝的妾、子吗?”
吕太后不答反问,刘恭却早已是习以为常。
只梢一思虑,便微摇了摇头。
“高皇帝晚年,曾生出易储另立一一废父皇储君之位,改立赵隱王的打算。”
“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戚夫人、赵隱王母子,却是真真切切爭取过促成此事的。”
“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在高皇帝驾崩、父皇即立后,皇祖母秋后算帐,惩治戚夫人、赵隱王母子,是题中应有之理。”
“一一甚至是非惩处不可,且罚的越重越好。”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警醒后来的后宫姬嬪、庶出皇子:非皇后、嫡皇长子,便不可凯大宝。”
“往远了说,这是皇祖母,在给后世立规矩。”
“往近了说,也是在警告高皇帝诸庶子、关东诸王。”
“从『杀鸡做猴”的层面来说,皇祖母对戚夫人、赵隱王的手段,固然残酷,却算不得不妥。”
刘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自是惹得吕太后欣慰的点下头。
便带著自嘲的笑意,一阵摇头晞嘘:“难得刘氏的男人,还有皇帝这么颗独苗,能念著朕的好。”
“只是当年之事,却並非皇帝所想的这么简单。”
“戚夫人,赵隱王,朕固然是要惩处的。”
“但原本,是无需以如此狠辣手段一一甚至是无需伤及其性命的。”
-朕原本的打算,是將戚夫人囚於宫中。”
“也非真的囚禁。”
“就是让戚夫人在永巷,做一些春米、洗衣之类的粗活,搓搓那贱妇的锐气。”
“再以戚夫人为质,迫使赵隱王不敢行悖逆之事,对朕言听计从一一老老实实做先帝的好弟弟、我汉家的好赵王。”
“真正让朕下定决心,不惜以残暴手段,处理戚夫人、赵隱王母子的——”
说到此处,吕太后只微微低下头,抬起左手。
用右手翻起左侧衣袖,露出缝在衣袖內的一张白布,揪著白布边沿猛地一拉。
將白布从衣袖內侧撕下,神情满是阴鬱的递给刘恭。
待刘恭接过白布块,都还没来得及细看其上的猩红血字,便见吕太后再度整过头,望向殿外的夜空。
嘴上,却是无比熟练地,背诵起那张白布上记录的血书。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春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当谁,使告汝?”
“这是戚夫人在宫中,自里衣撕下一角,咬破手指以血所著,打算暗中送去邯郸的血书。”
“若非朕派人盯著,將这封血书截获,此书,便会为远在邯郸的赵隱王所得。”
吕太后讥笑摇头间,刘恭却是微微睁大眼睛,满是不敢置信的看著手中,以血写於布上的《春歌》。
愣然许久,才终是瞭然点下头。
“戚夫人,死得不冤。”
“赵隱王,亦如是。”
“太祖高皇帝有制:边墙有变,则赵王自为帅,全掌燕、代、赵三藩兵马一一调动自如,如臂指使;勿需虎符、詔书为凭。”
“若此血书为赵隱王所得,必先以边墙有变为由,尽发戌边三藩之兵!”
“再以『救母』之名引军南下,兵峰直指长安!”
大行天子盈七年,秋八月初一。
夜。
时隔多年,未央宫宣室殿,终迎来了一个不被被酒、乐气息所充斥的夜晚。
殿门外,宫灯摇曳。
殿堂內,大行天子盈为金缕玉衣包裹全身,静静地躺在那口黄肠题奏之中。
灵柩前,皇后张嫣早已哭干了眼泪,宛如行尸走肉般侧跪在地,看著身前燃烧著的火盆,愜愜发著呆。
今日才刚承袭大位的少年天子刘恭,则被吕太后领到殿门处的高槛,背对殿內、面朝殿外,於门槛上坐下了身。
祖孙二人齐身而坐,眺望星空。
气氛说不上有多压抑,却总有一股淡淡的忧伤,在空气中挥之不去“呼~”
“想过皇帝,或许会走在朕前面。”
“却没想到会这么早。”
“—知道皇帝,在戚夫人之事后,便对朕有怨、一心求死。”
“不曾想,皇帝求死之心,居然会是这般—”
吕太后语带悵然的牺牲,將沉寂的夜空击碎。
天子刘恭却仍宛如身处梦境般,缓缓低下头,看向身上穿著的超小號天子冠玄。
这,不知已是刘恭第几次,低头打量自己身上的皇帝服饰了。
头上,那顶即便刻意做小了,却也还是与刘恭格格不入的十二天子冠,已被刘恭从头顶取下,放在了弯曲的膝盖之上。
对刘恭而言,一切,都像是一场梦。
刘恭想不起自己,是如何抵达太上皇的太庙、太祖高皇帝的高庙:
也不记得祭祖过后,自己是如何回到未央宫,端坐於御榻之上,接受百官的朝拜。
1
甚至於此刻,自己为何会坐在宣室殿的门槛上、自己是怎么从大行天子盈的灵柩前,移步到门槛上坐下身的,刘恭都有些想不起来了。
过去这一天的经歷,就像是一场已经被淡忘的梦,断断续续。
只几个重要的场景,还能被刘恭回忆起模糊的画面。
唯一与做梦不同的,是梦醒后,刘恭並不是以太子的身份,从椒房殿的臥榻上坐起。
而是宛如穿越时空般,以天子恭的身份,坐在了宣室殿的门槛之上。
“孙儿,如梦方醒。”
“又像是不曾从睡梦中醒来。”
如是一声低语,刘恭便再度低下头,证的看向膝盖上,那顶天子冠垂下的串。
一旁,吕太后也隨之发出一声长嘆。
“是啊~”
“就像是一场梦。”
“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不是梦。”
“也如身处梦境之中般,只能任之、由之,根本无力改变。
“甚至,都生不出改变的念头—”
说著,吕太后稍抬起手,有气无力的搭在刘恭肩头。
又沉默许久,方顾自开口道:“这,是朕第二次做这样的梦了。”
“第一次,是在太祖高皇帝驾崩的时候。”
“当时,朕可比现在的太子—”
“可比现在的皇帝,要茫然无措的多。”
“担心会发生变故,朕下意识决定:秘不发丧。”
“直到高皇帝晏驾第四日,朕愈发慌乱。”
“—秦王政沙丘,赵高、李斯骄詔而立胡亥,赐死公子扶苏的往事,在朕脑海中挥之不去。”
“朕,也愈发惶恐、不安。”
“慌乱至极,甚至招来了审食其,商量著,要把所有的元勛功侯,乃至於军中將官悉数族诛?”
说到此处,吕太后不忘自嘲一笑,又微微摇了摇头。
“还是曲周侯酈商,从朕秘不发丧的举动中有所察觉,亲自来劝说於朕,陈明利害,
才算是让朕稳住心神。”
“高皇帝晏驾第四日,朕才下令发丧;二十三日,方使高皇帝入葬长陵。”
“甚至即便是高皇帝入土为安后,朕也还是再拖了三日,才许大行皇帝祭祖告庙,即皇帝位.
都说忙中出错、利令智昏。”
“却不知,这天底下的事,最让人看不清、看不透,也最容易让人犯错的,並不是忙乱、贪婪时。”
“而是惊惧、惶恐之时。”
“恐惧,才会使人乱了方寸。”
“方寸一乱,则万事休矣—”
吕太后自说自话间,刘恭也终是不知不觉,將心绪从不知名处拉回了眼前。
这才真的『如梦方醒”般,长呼出一口浊气,侧身看向身旁的祖母吕太后。
只这一眼,刘恭便发现:这场梦,自己好似做了“很久”。
短短一日,吕太后原本还算红润的面庞,已是出现了两道似刻在脸上的法令纹。
从刘恭的角度,还能看到吕太后原本青黑的髮鬢,也窜出了几许刺眼的白。
此刻,吕太后身上,再不见分毫不怒自威、令人看一眼便隱隱心悸的威严。
刘恭能从那张侧脸看出的,只有一名年过半百的妇人,先丧夫、后丧子,却仍不得不强行振作起来,照顾年幼孙儿的无力,与无奈。
“有皇祖母在,孙儿不曾慌乱。”
“只是身著冠玄,头戴冠,为左右称为“陛下』,让孙儿无所適从。”
“每有人以『陛下』相称,孙儿便总误以为,是父皇悄悄出现在了孙儿身后。”
“但回身看去,却只能见到父皇的灵柩。”
闻言,吕太后不由文是强自一苦笑。
轻抚了抚刘恭的后背,嘴上,却是温声纠正道:“往后,要叫先帝。”
“不可再称『父皇”了。”
“—一皇帝,已经没有父皇了。”
“有的,只太祖高皇帝,和大行先帝——”
刘恭默然。
曾几何时,刘恭还曾一度畅想过、盘算过:皇帝老爹驾崩后,自己究竟会是喜悦多一点,还是哀伤多一些。
如果喜悦多於哀伤,自己该如何强压下喜悦,以免笑出声来。
若哀伤更多,自己又该如何振作起来,保持大脑清醒,以免行差就错。
但真到了天子盈驾崩,自己继承皇位的这一天,刘恭却发现:过去所有的畅想、盘算,都像是农人猜测皇帝『用金锄头耕地”一样可笑。
没有喜悦。
甚至连悲伤也没有多少。
有的,只是茫然。
是一个原本活生生的人,就那么躺在自己眼前一一明明还真切存在於天地间,却再也无法睁开眼的不真实。
是曾属於父亲、属於汉天子的一切,都在片刻间落在自己身上,根本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时间接受、习惯的仓促。
以及,过去这一日,自己明明从头到尾在场,记忆却也还是断断续续、宛如梦境般的模糊、迷惘·.·
“皇祖母,有很多话要对父皇说,却还没来得及说吧?”
“没能见到父皇最后一面,没能同父皇说出那些话,皇祖母,可有不甘、遗憾?”
见刘恭终於回过神,也愿意开口说话了,吕太后终是欣然一笑。
也不再直言纠正刘恭,对大行天子盈的错误称呼了。
只含笑低下头,思虑良久,方淡淡道:“没有。”
“朕同先帝,早已是无话可说。”
“该说的,不该说的,朕都同先帝说过。”
“先帝听不进去,朕,便也就不愿再说了。”
“朕,知道皇帝想问什么。”
一戚夫人,和赵隱王?”
“皇帝是想问朕,后不后悔虐杀戚夫人、杀赵隱王,从而让先帝怀恨在心,就此一蹶不振。”
“想问朕,是否曾有过因此事,而向先帝承认错误、请求原谅的打算?”
只见刘恭微微点下头。
“直至驾崩,父皇都仍对此事耿耿於怀。”
“父皇曾说,到了地底下,无顏面对高皇帝『为何没照顾好弟弟”的质问。”
“更无顏面对死去的赵隱王。”
“孙儿也曾问过父皇:赵隱王刘如意,是曾和父皇爭储夺嫡的贼人。
“皇祖母即便杀之,於父皇而言,也只百利,而无一害。”
“但父皇却说:没能护住赵隱王性命,让父皇无法再於诸王面前,以『嫡出兄长”自居。”
“一一连『兄长』都没脸做,自然,也就更没脸做天下人的皇帝了。”
“因为在父皇看来,连弟弟都护不住的人,是不可能护得住天下子民的。”
“而护不住子民的皇帝,便不配被称之为:天子。”
从刘恭口中,听到死去的皇帝儿子,对当年之事的感官和看法,吕太后也不由短暂失了神。
当年的事,虽是在朝堂內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吕太后、天子盈母子之间,却几乎从未有过探討、交流。
戚夫人被製成人,吕太后带著大行天子盈去看,天子盈当场嚇晕,而后病了大半年。
病好了,事儿就过去了。
赵隱王刘如意被杀,天子盈也只是在未央宫內雷霆震怒,下令彻查。
但最终,也同样是不了了之。
无论是吕太后还是天子盈一一母子二人均未在对方面前,主动提起过这件事。
就像是什么都没发生。
更像是母子二人,均对此事无话可说。
“那皇帝,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
“在皇帝看来,朕虐杀戚夫人、杀赵隱王,果真是为了宣泄胸中私愤?”
“朕,就没有半点为宗庙、社稷计一一为先帝计的考量,仅仅只是太后吕雉残忍暴虐,只因善妒,便杀害了高皇帝的妾、子吗?”
吕太后不答反问,刘恭却早已是习以为常。
只梢一思虑,便微摇了摇头。
“高皇帝晚年,曾生出易储另立一一废父皇储君之位,改立赵隱王的打算。”
“虽然最终未能成行,但戚夫人、赵隱王母子,却是真真切切爭取过促成此事的。”
“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在高皇帝驾崩、父皇即立后,皇祖母秋后算帐,惩治戚夫人、赵隱王母子,是题中应有之理。”
“一一甚至是非惩处不可,且罚的越重越好。”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警醒后来的后宫姬嬪、庶出皇子:非皇后、嫡皇长子,便不可凯大宝。”
“往远了说,这是皇祖母,在给后世立规矩。”
“往近了说,也是在警告高皇帝诸庶子、关东诸王。”
“从『杀鸡做猴”的层面来说,皇祖母对戚夫人、赵隱王的手段,固然残酷,却算不得不妥。”
刘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自是惹得吕太后欣慰的点下头。
便带著自嘲的笑意,一阵摇头晞嘘:“难得刘氏的男人,还有皇帝这么颗独苗,能念著朕的好。”
“只是当年之事,却並非皇帝所想的这么简单。”
“戚夫人,赵隱王,朕固然是要惩处的。”
“但原本,是无需以如此狠辣手段一一甚至是无需伤及其性命的。”
-朕原本的打算,是將戚夫人囚於宫中。”
“也非真的囚禁。”
“就是让戚夫人在永巷,做一些春米、洗衣之类的粗活,搓搓那贱妇的锐气。”
“再以戚夫人为质,迫使赵隱王不敢行悖逆之事,对朕言听计从一一老老实实做先帝的好弟弟、我汉家的好赵王。”
“真正让朕下定决心,不惜以残暴手段,处理戚夫人、赵隱王母子的——”
说到此处,吕太后只微微低下头,抬起左手。
用右手翻起左侧衣袖,露出缝在衣袖內的一张白布,揪著白布边沿猛地一拉。
將白布从衣袖內侧撕下,神情满是阴鬱的递给刘恭。
待刘恭接过白布块,都还没来得及细看其上的猩红血字,便见吕太后再度整过头,望向殿外的夜空。
嘴上,却是无比熟练地,背诵起那张白布上记录的血书。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春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当谁,使告汝?”
“这是戚夫人在宫中,自里衣撕下一角,咬破手指以血所著,打算暗中送去邯郸的血书。”
“若非朕派人盯著,將这封血书截获,此书,便会为远在邯郸的赵隱王所得。”
吕太后讥笑摇头间,刘恭却是微微睁大眼睛,满是不敢置信的看著手中,以血写於布上的《春歌》。
愣然许久,才终是瞭然点下头。
“戚夫人,死得不冤。”
“赵隱王,亦如是。”
“太祖高皇帝有制:边墙有变,则赵王自为帅,全掌燕、代、赵三藩兵马一一调动自如,如臂指使;勿需虎符、詔书为凭。”
“若此血书为赵隱王所得,必先以边墙有变为由,尽发戌边三藩之兵!”
“再以『救母』之名引军南下,兵峰直指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