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儿臣,提头来见!
上林一行,天子盈、代王刘恆、淮南王刘长兄弟三人,算是难得玩儿了个尽兴。
天子盈夜夜设宴,和弟弟们喝了个痛快,也难得出长安,呼吸了几天的新鲜空气。
代王刘恆也藉此,接连数日品尝到在普阳代王宫,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顿的美食、美酒。
淮南王刘长,就更不用提了。
策马疾驰,挽弓射猎,吃喝玩乐,怎一番酣畅淋漓。
临了还带著天子盈、代王刘恆两个哥哥,去看望了老卒申苗一家。
玩儿尽兴了,刘长才意犹未尽的告別申苗,坐上了返回长安的马车。
而后,一切都好似归於寻常。
天子盈仍窝在未央宫,夜夜宴饮,
代王刘恆及其妻儿老小,则窝在尚冠里代王府,既不出门,也不见客。
只王太后薄氏,偶尔会被吕太后召入宫中。
又或是王后吕氏,独自去同建成侯吕释之、舞阳侯夫人吕等族亲走动。
吕太后仍在长信殿,没日没夜的处理朝政。
皇后张嫣、淮南王刘长,也一如往常,各自“困”在未央宫椒房殿、长乐宫演武殿。
太子刘恭自也是每五日一次,去长乐宫参加朝议,然后去演武殿见见王叔刘长。
非朝议日,则多半在安国侯府,接受太子太傅王陵的教导,再隔三差五去一趟宣平侯府,探望病臥的姑母刘乐。
朝堂內外,宫闹之中,一切如故。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便到了代王刘恆一家,要离开长安、返回代国的期限。
太祖高皇帝制:诸侯王三年一朝长安,每朝则月,满月则归。
若是诸侯王入朝,待了一个月都还不走,那朝堂內外公卿百官,就要上奏弹劾此王『眷恋不去”『图谋不轨”了。
代王刘恆显然不“眷恋”长安,更不会让自己因此,而被朝堂內外弹劾。
在抵达长安后第二十六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四日时,代王刘恆便准时上表请辞。
吕太后也並未挽留。
和代王一家入朝时,设宴相迎一样一一代王一家要走,吕太后再设家宴於长信殿,以相送之。
只是相较於上次的接风宴,这场相送宴,无论是赴宴的人,还是座次,都有了明显的不同。
吕太后仍端坐上首御榻。
陪坐两侧的,却成了天子盈和皇后张嫣。
—
-东席首座,仍是代王太后薄氏,身旁却是代王刘恆陪坐。
次席,是一脸委屈的王后吕氏,正幽怨轻抚著已经显怀的肚子,再不时回头看向身后,被宫人抱著的儿子刘顺。
良人竇氏、翁主刘,以及薄昭、宋昌等王戚外臣,则均未赴宴。
倒是末席,出现了淮南国相兼王太傅:北平侯张苍的身影。
国相兼太傅赴宴,刘长自也是陪坐於张苍身侧。
西席首座,太子刘恭当仁不让。
次席,却是建成侯吕释之,以及吕禄父子。
上次家宴落座末席的宣平侯张敖、侯世子张偃父子,则以『妻/母病重”为由,未能赴宴。
宴席开始,吕太后自是对代王刘恆,说了些好好做王、好好治民之类的场面话。
而后又再提移封赵国事,不出意外的,被代王刘恆再度婉拒。
又一次被拒,吕太后却是含笑望向代王太后薄氏。
“薄姬,难道也不想去邯郸,去度过不那么寒冷、困苦的晚年吗?”
说著,还不忘朝次席,正低头暗自抹泪的王后吕氏努努嘴:“王后,可是很想去邯郸呢。”
“要不是我身为长辈,怕是恨不能直接替朕,颁下移封代王的詔书?”
闻听此言,代王后吕氏头埋得更低,哭声也是更清晰可闻了些。
却见薄氏先抿了抿唇,颇有些为难的侧头,看向次席的儿媳吕氏。
又低头纠结许久,才起身告罪道:“妾,本是罪臣之姬。”
“侥倖不死,得入高皇帝后宫,又只一幸,便得以生下代王。”
一妾出身卑鄙,代王子凭母贱,也绝担不起赵国之重。”
“却是委屈了王后,为我母子二人所累,居代国苦寒之地——“
说著,薄氏犹豫再三,终是缓缓屈膝跪下,对吕太后俯首一礼。
“若王后实在委屈,妾,愿与王后,同为代王太后—
“日后,代王可以侍母之礼,尊待王后。”
“王后於妾当面,不必再执媳礼一一更或是妾,执媳礼以侍王后,亦无不可·...”
薄氏话音落下,殿內隨即小小譁然一阵。
代王刘恆默然垂首,看不出是悲是怒。
太子刘恭更是膛目结舌,满是不敢相信的看向对侧,卑躬屈膝至斯的代王母子。
刘恭身侧的吕释之、吕禄父子,以及对座末席的刘长、张苍二人,也都是惊的愣在原地。
便见御榻之上,吕太后面上也有些掛不住,只冷脸望向东席次座,不轻不重的了侄女一眼。
而后摆摆手,示意大长秋上前,替自己將薄氏扶起,
大长秋正往御阶下走,吕太后也同时开口:“薄姬,言重了。”
“我吕氏之女,再如何囂扬、跋扈,也不止如斯地步。”
如是一语说出口,朝已然被扶起的薄氏微一点头。
又將目光投向次席,已经开始哭出声的侄女:代王后吕氏。
“妻,便该有个妻的样子。”
“既不能让自己的夫,像侍奉母亲一样,对自己言听计从,更不能让婆母,
像儿媳侍奉婆母那般,对自己卑躬屈膝。”
-朕给代王指婚,指的是妻、是王后。”
“而不是指了个王太后,亦或是太王太后。”
冷声说著,吕太后又警了眼公子刘顺再补上一句:“等代王百年,儿子做了王,再摆王太后的谱不迟。”
如是一番训诫,吕太后言辞不可谓不重、不可谓不严厉。
便见东席次座,代王后吕氏泪水流的更多了些,却也没敢再哭出声来。
吕太后便不多理会,只面色淡然的望向薄氏,以及刘恆母子。
“既然不愿移封,那代国,朕就全然託付给代王了。”
一一妻、妾皆诞下了子嗣,代王已为人父。”
“此番回国后,也当逐步学著,治理自己的国家了。”
“代王的几个臣子,朕都看过了。”
一一中尉宋昌,乃故楚令尹:宋义之子。”
“秦末,天下群起而反秦之时,楚怀王曾拜宋义为上將,另项籍为次將、范增为末將。”
“即为名將之后,宋昌此人,便当是个武將的材料。”
“王戚薄昭,虽任內史,却亦长於兵法战阵。”
“再加上將军张武一一代王的臣子,几都是武人。”
“若代王不早日习得治国之道,那代国的苦寒、贫瘠,只怕永远都无法稍得好转。”
吕太后四平八稳的一番瞩託,却惹得代王刘恆暗下,又是一阵疑神疑鬼。
生怕吕太后此番言论,是在担心自己真的掌握了代国、成了北墙一代的不稳定因素,当下就是一慌。
电光火石之间,心下便有了决断,遂赶忙一拱手,顺著吕太后的话接道:“儿臣,尚年幼,恐仍无以治代国。”
“望母后垂怜,於代国任一王相,以总览军政要务——”
说著,刘恆还不忘故作嫉羡般,望向末席的弟弟刘长,以及与刘长同座的北平侯张苍。
再向吕太后拱手道:“若能使国相兼任王太傅,儿臣,不甚欢喜——
御榻之上,饶是听出代王刘恆这番话,是在给自己提供掌控代国的机会,吕太后心动间,也还是陷入了短暂的思绪之中。
而在刘恆对座,看著王叔刘恆这一番表演,太子刘恭暗下也是连连点头,心中讚嘆不止。
当朝吕太后,对关东这些个庶子的情感,可谓是相当复杂。
作为当今汉室的掌舱人,吕太后一方面,固然希望这些宗亲藩王们,能早点长大,能儘快支棱起来。
北墙的成边三藩也好,函谷关外的门户:梁国,以及南方的定海神针:淮南国也罢一一能由宗藩撑起场面,总好过远在长安的吕太后逐个去头疼。
汉家分封宗亲藩王,本就是因为长安无力直辖、无法通过郡县制有效治理关东。
吕太后自然希望这些庶子们,能发挥诸侯王本就该发挥的作用,各自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少让长安朝堂中央操心。
但另外一方面,吕太后对这些既不是自己所生,也不是自己养大的庶子们,
又无一例外的带著防备、戒心。
尤其是赵隱王刘如意的先例,让吕太后根本无法相信这些庶子们,能安安心心做诸侯王,心甘情愿的替长安治理好关东。
所以,吕太后一边给这些庶子们,各自送去一个吕氏女做王后一一说好听点是联姻、亲近,说难听点是贴身监视+掌控诸侯王后宫。
再以诸王年幼为由,给这些庶子们,各自派去一个德高望重的国相兼太傅往好了说是辅政、傅王,实则却是架空。
在此背景下,吕太后同代王刘恆说“你臣子都是军事人才』,还真值得代王刘恆好生琢磨、推敲一番。
吕太后这话,是否是在忌惮代国的军事实力,又或是代王刘恆手里兵权过重?
现实情况是:代国的军事力量,连北墙边防工作都应付不来,代王刘恆更从不曾染指兵权。
那吕太后这话,是否是真的希望代王刘恆,能早点肩负起治理代国的重任?
考虑到吕太后对庶子们、对关东宗亲藩王的无差別防备,这个可能性也不大那剩下的唯一一种可能性,便是吕太后在委婉提醒代王刘恆:代王身边,缺个文臣吶?
怎么说?
要不要朕帮忙找一个,给代王送过去?
代王刘恆也是福临心至一一不等吕太后明说,就主动请求吕太后,给自己派来一个国相,来填补代国治理型人才的空缺。
再加上一句『国相最好能兼王太傅”,更是主动给吕太后,递上一个往自己身边安插眼线,以监视自己的机会“不愧是太宗文皇帝啊~”
“光是这份政治觉悟,都够孤学大半辈子的—.”
刘恭讚嘆间,御榻上的吕太后,也终於是『思考』出了结果。
便摇头嘆息著,对刘恆昂首道:“自代相陈稀之乱以来,我汉家,便再不曾任命过代国相。”
“凡代国大小事务,都由內史、中尉等重臣商议共决。”
眨眼,代相陈之乱,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也是苦了代王,无有国相佐政故作感怀的一番嘘,吕太后终是缓缓一点头,为此事拍了板。
“代王,且先行归国。
0”
“代国相,朕会与朝公大臣商议,挑出一个合適的人选。”
一一自陈之乱后,不单是高皇帝、朕不愿任命代国相,也鲜有人愿意担任代国相。”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吕太后嘴上说是从长计议,但话音未落,刘恭便听到身旁的建成侯吕释之,
当即一阵鼻息粗重,喜形於色。
想来,代国相兼王太傅的人选,也早已在吕氏一族內部选定。
便见代王刘恆拱手谢过礼,而后重新落座,恢復到先前,那副眼观鼻、鼻观心的雕塑模样。
再加上刘恆身旁,作態一般无二的王太后薄氏一一母子俩一个大雕塑,一个小雕塑,也是一番別样奇特的景象。
隨著殿內再度陷入沉寂,关於代王刘恆移封赵国一事,便算是告一段落。
御榻之上,吕太后顾自抿一口酒,又將目光投向东席末位。
待刘长也终於看向自己,吕太后才与刘长相视一笑。
“阿长,已壮。”
“朕再怎般不舍、不忍,也不好再——”
岂料话才刚说一半,正抓著一块牛腿骨啃的淮南王刘长,当即急不可耐的从座位上跳起!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只隨手將牛腿骨往身后一丟,在胸前胡乱抹把手。
顾不上咀嚼,將刚咬进嘴里的牛肉强行咽下,便激动不已的跪地一叩首。
“儿臣,谢母后!”
“就藩淮南,儿臣一定好好打仗,早日把岭南百越之军、民,都赶到南海里去!”
“加冠成人之前,若不能復秦王政在岭南设的桂林、南海、象三郡,儿臣..”
“儿臣,提头来见!!!”
上林一行,天子盈、代王刘恆、淮南王刘长兄弟三人,算是难得玩儿了个尽兴。
天子盈夜夜设宴,和弟弟们喝了个痛快,也难得出长安,呼吸了几天的新鲜空气。
代王刘恆也藉此,接连数日品尝到在普阳代王宫,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顿的美食、美酒。
淮南王刘长,就更不用提了。
策马疾驰,挽弓射猎,吃喝玩乐,怎一番酣畅淋漓。
临了还带著天子盈、代王刘恆两个哥哥,去看望了老卒申苗一家。
玩儿尽兴了,刘长才意犹未尽的告別申苗,坐上了返回长安的马车。
而后,一切都好似归於寻常。
天子盈仍窝在未央宫,夜夜宴饮,
代王刘恆及其妻儿老小,则窝在尚冠里代王府,既不出门,也不见客。
只王太后薄氏,偶尔会被吕太后召入宫中。
又或是王后吕氏,独自去同建成侯吕释之、舞阳侯夫人吕等族亲走动。
吕太后仍在长信殿,没日没夜的处理朝政。
皇后张嫣、淮南王刘长,也一如往常,各自“困”在未央宫椒房殿、长乐宫演武殿。
太子刘恭自也是每五日一次,去长乐宫参加朝议,然后去演武殿见见王叔刘长。
非朝议日,则多半在安国侯府,接受太子太傅王陵的教导,再隔三差五去一趟宣平侯府,探望病臥的姑母刘乐。
朝堂內外,宫闹之中,一切如故。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便到了代王刘恆一家,要离开长安、返回代国的期限。
太祖高皇帝制:诸侯王三年一朝长安,每朝则月,满月则归。
若是诸侯王入朝,待了一个月都还不走,那朝堂內外公卿百官,就要上奏弹劾此王『眷恋不去”『图谋不轨”了。
代王刘恆显然不“眷恋”长安,更不会让自己因此,而被朝堂內外弹劾。
在抵达长安后第二十六日,距离最后期限还有四日时,代王刘恆便准时上表请辞。
吕太后也並未挽留。
和代王一家入朝时,设宴相迎一样一一代王一家要走,吕太后再设家宴於长信殿,以相送之。
只是相较於上次的接风宴,这场相送宴,无论是赴宴的人,还是座次,都有了明显的不同。
吕太后仍端坐上首御榻。
陪坐两侧的,却成了天子盈和皇后张嫣。
—
-东席首座,仍是代王太后薄氏,身旁却是代王刘恆陪坐。
次席,是一脸委屈的王后吕氏,正幽怨轻抚著已经显怀的肚子,再不时回头看向身后,被宫人抱著的儿子刘顺。
良人竇氏、翁主刘,以及薄昭、宋昌等王戚外臣,则均未赴宴。
倒是末席,出现了淮南国相兼王太傅:北平侯张苍的身影。
国相兼太傅赴宴,刘长自也是陪坐於张苍身侧。
西席首座,太子刘恭当仁不让。
次席,却是建成侯吕释之,以及吕禄父子。
上次家宴落座末席的宣平侯张敖、侯世子张偃父子,则以『妻/母病重”为由,未能赴宴。
宴席开始,吕太后自是对代王刘恆,说了些好好做王、好好治民之类的场面话。
而后又再提移封赵国事,不出意外的,被代王刘恆再度婉拒。
又一次被拒,吕太后却是含笑望向代王太后薄氏。
“薄姬,难道也不想去邯郸,去度过不那么寒冷、困苦的晚年吗?”
说著,还不忘朝次席,正低头暗自抹泪的王后吕氏努努嘴:“王后,可是很想去邯郸呢。”
“要不是我身为长辈,怕是恨不能直接替朕,颁下移封代王的詔书?”
闻听此言,代王后吕氏头埋得更低,哭声也是更清晰可闻了些。
却见薄氏先抿了抿唇,颇有些为难的侧头,看向次席的儿媳吕氏。
又低头纠结许久,才起身告罪道:“妾,本是罪臣之姬。”
“侥倖不死,得入高皇帝后宫,又只一幸,便得以生下代王。”
一妾出身卑鄙,代王子凭母贱,也绝担不起赵国之重。”
“却是委屈了王后,为我母子二人所累,居代国苦寒之地——“
说著,薄氏犹豫再三,终是缓缓屈膝跪下,对吕太后俯首一礼。
“若王后实在委屈,妾,愿与王后,同为代王太后—
“日后,代王可以侍母之礼,尊待王后。”
“王后於妾当面,不必再执媳礼一一更或是妾,执媳礼以侍王后,亦无不可·...”
薄氏话音落下,殿內隨即小小譁然一阵。
代王刘恆默然垂首,看不出是悲是怒。
太子刘恭更是膛目结舌,满是不敢相信的看向对侧,卑躬屈膝至斯的代王母子。
刘恭身侧的吕释之、吕禄父子,以及对座末席的刘长、张苍二人,也都是惊的愣在原地。
便见御榻之上,吕太后面上也有些掛不住,只冷脸望向东席次座,不轻不重的了侄女一眼。
而后摆摆手,示意大长秋上前,替自己將薄氏扶起,
大长秋正往御阶下走,吕太后也同时开口:“薄姬,言重了。”
“我吕氏之女,再如何囂扬、跋扈,也不止如斯地步。”
如是一语说出口,朝已然被扶起的薄氏微一点头。
又將目光投向次席,已经开始哭出声的侄女:代王后吕氏。
“妻,便该有个妻的样子。”
“既不能让自己的夫,像侍奉母亲一样,对自己言听计从,更不能让婆母,
像儿媳侍奉婆母那般,对自己卑躬屈膝。”
-朕给代王指婚,指的是妻、是王后。”
“而不是指了个王太后,亦或是太王太后。”
冷声说著,吕太后又警了眼公子刘顺再补上一句:“等代王百年,儿子做了王,再摆王太后的谱不迟。”
如是一番训诫,吕太后言辞不可谓不重、不可谓不严厉。
便见东席次座,代王后吕氏泪水流的更多了些,却也没敢再哭出声来。
吕太后便不多理会,只面色淡然的望向薄氏,以及刘恆母子。
“既然不愿移封,那代国,朕就全然託付给代王了。”
一一妻、妾皆诞下了子嗣,代王已为人父。”
“此番回国后,也当逐步学著,治理自己的国家了。”
“代王的几个臣子,朕都看过了。”
一一中尉宋昌,乃故楚令尹:宋义之子。”
“秦末,天下群起而反秦之时,楚怀王曾拜宋义为上將,另项籍为次將、范增为末將。”
“即为名將之后,宋昌此人,便当是个武將的材料。”
“王戚薄昭,虽任內史,却亦长於兵法战阵。”
“再加上將军张武一一代王的臣子,几都是武人。”
“若代王不早日习得治国之道,那代国的苦寒、贫瘠,只怕永远都无法稍得好转。”
吕太后四平八稳的一番瞩託,却惹得代王刘恆暗下,又是一阵疑神疑鬼。
生怕吕太后此番言论,是在担心自己真的掌握了代国、成了北墙一代的不稳定因素,当下就是一慌。
电光火石之间,心下便有了决断,遂赶忙一拱手,顺著吕太后的话接道:“儿臣,尚年幼,恐仍无以治代国。”
“望母后垂怜,於代国任一王相,以总览军政要务——”
说著,刘恆还不忘故作嫉羡般,望向末席的弟弟刘长,以及与刘长同座的北平侯张苍。
再向吕太后拱手道:“若能使国相兼任王太傅,儿臣,不甚欢喜——
御榻之上,饶是听出代王刘恆这番话,是在给自己提供掌控代国的机会,吕太后心动间,也还是陷入了短暂的思绪之中。
而在刘恆对座,看著王叔刘恆这一番表演,太子刘恭暗下也是连连点头,心中讚嘆不止。
当朝吕太后,对关东这些个庶子的情感,可谓是相当复杂。
作为当今汉室的掌舱人,吕太后一方面,固然希望这些宗亲藩王们,能早点长大,能儘快支棱起来。
北墙的成边三藩也好,函谷关外的门户:梁国,以及南方的定海神针:淮南国也罢一一能由宗藩撑起场面,总好过远在长安的吕太后逐个去头疼。
汉家分封宗亲藩王,本就是因为长安无力直辖、无法通过郡县制有效治理关东。
吕太后自然希望这些庶子们,能发挥诸侯王本就该发挥的作用,各自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少让长安朝堂中央操心。
但另外一方面,吕太后对这些既不是自己所生,也不是自己养大的庶子们,
又无一例外的带著防备、戒心。
尤其是赵隱王刘如意的先例,让吕太后根本无法相信这些庶子们,能安安心心做诸侯王,心甘情愿的替长安治理好关东。
所以,吕太后一边给这些庶子们,各自送去一个吕氏女做王后一一说好听点是联姻、亲近,说难听点是贴身监视+掌控诸侯王后宫。
再以诸王年幼为由,给这些庶子们,各自派去一个德高望重的国相兼太傅往好了说是辅政、傅王,实则却是架空。
在此背景下,吕太后同代王刘恆说“你臣子都是军事人才』,还真值得代王刘恆好生琢磨、推敲一番。
吕太后这话,是否是在忌惮代国的军事实力,又或是代王刘恆手里兵权过重?
现实情况是:代国的军事力量,连北墙边防工作都应付不来,代王刘恆更从不曾染指兵权。
那吕太后这话,是否是真的希望代王刘恆,能早点肩负起治理代国的重任?
考虑到吕太后对庶子们、对关东宗亲藩王的无差別防备,这个可能性也不大那剩下的唯一一种可能性,便是吕太后在委婉提醒代王刘恆:代王身边,缺个文臣吶?
怎么说?
要不要朕帮忙找一个,给代王送过去?
代王刘恆也是福临心至一一不等吕太后明说,就主动请求吕太后,给自己派来一个国相,来填补代国治理型人才的空缺。
再加上一句『国相最好能兼王太傅”,更是主动给吕太后,递上一个往自己身边安插眼线,以监视自己的机会“不愧是太宗文皇帝啊~”
“光是这份政治觉悟,都够孤学大半辈子的—.”
刘恭讚嘆间,御榻上的吕太后,也终於是『思考』出了结果。
便摇头嘆息著,对刘恆昂首道:“自代相陈稀之乱以来,我汉家,便再不曾任命过代国相。”
“凡代国大小事务,都由內史、中尉等重臣商议共决。”
眨眼,代相陈之乱,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也是苦了代王,无有国相佐政故作感怀的一番嘘,吕太后终是缓缓一点头,为此事拍了板。
“代王,且先行归国。
0”
“代国相,朕会与朝公大臣商议,挑出一个合適的人选。”
一一自陈之乱后,不单是高皇帝、朕不愿任命代国相,也鲜有人愿意担任代国相。”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吕太后嘴上说是从长计议,但话音未落,刘恭便听到身旁的建成侯吕释之,
当即一阵鼻息粗重,喜形於色。
想来,代国相兼王太傅的人选,也早已在吕氏一族內部选定。
便见代王刘恆拱手谢过礼,而后重新落座,恢復到先前,那副眼观鼻、鼻观心的雕塑模样。
再加上刘恆身旁,作態一般无二的王太后薄氏一一母子俩一个大雕塑,一个小雕塑,也是一番別样奇特的景象。
隨著殿內再度陷入沉寂,关於代王刘恆移封赵国一事,便算是告一段落。
御榻之上,吕太后顾自抿一口酒,又將目光投向东席末位。
待刘长也终於看向自己,吕太后才与刘长相视一笑。
“阿长,已壮。”
“朕再怎般不舍、不忍,也不好再——”
岂料话才刚说一半,正抓著一块牛腿骨啃的淮南王刘长,当即急不可耐的从座位上跳起!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只隨手將牛腿骨往身后一丟,在胸前胡乱抹把手。
顾不上咀嚼,將刚咬进嘴里的牛肉强行咽下,便激动不已的跪地一叩首。
“儿臣,谢母后!”
“就藩淮南,儿臣一定好好打仗,早日把岭南百越之军、民,都赶到南海里去!”
“加冠成人之前,若不能復秦王政在岭南设的桂林、南海、象三郡,儿臣..”
“儿臣,提头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