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议之上,吕太后当眾颁布储君册立詔书,显然有些出乎刘恭的预料。
——照理来说,储君册立詔书,已经被吕太后交到了刘恭手中,这就算是颁过詔了。
剩下的,便是將詔书抄录成千百份,张贴在天下各地方郡、县官府外的露布之上。
美其名曰:咸使民知。
至於在朝议之上当眾宣读,倒不是说不行。
只是既然要宣读,那就没必要將詔书提前颁给刘恭,而是可以直接宣读於朝议之上,並让刘恭当眾奉詔。
刘恭不知道的是:在吕太后原本的计划中,確实没有当朝宣詔这一环节。
至於吕太后为什么改变计划,在今日朝议之上,加了这么个多此一举的环节……
“太子且来。”
御榻上,吕太后淡然一语,將刘恭飞散的心绪拉回眼下。
便见刘恭走上前,登上御阶,来到御榻一侧。
正不知接下来该如何,便见吕太后伸出手,自大臂拉过刘恭,便在御榻上坐下了身。
“往后,每逢朝议,太子皆座朕侧,以旁听朝政。”
哗!
吕太后此言一出,满朝公卿大臣一片譁然!
赐座,居然还能直接赐到御榻上去?!
还有那『旁听朝政』四字,便是当今天子盈,也仅仅只是在即位后的前几年,才偶尔能得此殊荣。
且天子盈旁听朝政,那是真『旁听』——就站在御榻旁听著。
最近这些年,尤其是自萧相国薨故、曹丞相上任以来,就连这样的《真·旁听朝政》,天子盈也再不曾有过了。
眼下,吕太后当眾表示,年仅六岁的皇太子刘恭,未来都要日常性旁听朝政?
而且还是挨著吕太后,坐在御榻上旁听?!
只能说,论会玩儿,还得是当朝吕太后……
“臣等,谨遵太后詔諭。”
譁然归譁然,震撼归震撼;
但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在当今汉室,从吕太后嘴里说出来的话,天底下就没人敢说一个『不』字。
赐座太子於御榻之上,以旁听朝政?
只要吕太后开口,哪怕是给刘恭赐座於吕太后头上,以临朝掌政,也没谁敢跳出来炸刺。
一方面,是吕太后对朝堂內外的震慑、威慑足够强;
另外一方面,吕太后掌政这么些年来,也確实是相当靠谱,让人挑不出毛病。
你说她吧?
她肯定不高兴,还大概率要弄你。
不说她吧?
反正事儿到了她手里,確实是从来没出过岔子。
这还有啥好说的?
老老实实跪下磕头,口呼万岁得了……
反倒是刘恭,先被那封当眾宣读的储君册立詔书,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紧接著,便又被吕太后『赐座御榻』的骚操作,给雷了个外焦里嫩。
愣了足有三五息,直到殿內,响起百官群臣的拜喏声,刘恭才终於如梦方醒般,下意识侧抬起头。
看著祖母吕太后清冷、淡漠依旧的侧脸,刘恭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以『於礼不合』为由起身辞谢。
但几乎是同一时间,又一个念头从刘恭脑海中闪过。
——皇帝老爹当年的太子太傅,便是当时负责礼法制度的奉常:儒生叔孙通。
而吕太后,又极其討厌儒生……
“孙儿,谨谢。”
余光瞥见刘恭从身旁站起身,吕太后本能的眉头微皱;
在刘恭行礼道谢之后,更是刻意等了好一会儿。
发现刘恭没有下文,这才略带讶异的侧过头,淡淡撇了刘恭一眼。
而后再度正过身,望向殿內百官群臣。
“皇帝体弱多疾,朕,亦年事已高。”
“太子虽年幼了些,好在还算恭顺、乖巧。”
“往后,还要劳烦诸公,於太子多些提点、指教。”
“也好早日傅教太子成才,將这宗庙、社稷给扛起来。”
吕太后话音落下,满朝公卿百官自又是哗啦啦起身。
不知第几次俯首躬身,口称『遵旨』,才算是结束了关於刘恭、关於储君册立的话题。
待百官再度——再~度落座,这场朝议,也终於进入正题。
“平阳侯薨七日,当入土为安。”
“盖棺定论,可有著落了?”
吕太后发问,东席应声便立起一道身影,小步疾走到殿中央。
面朝御榻上的吕太后、刘恭祖孙,双手竖握著笏板往前一送,顺势躬下身。
“郎中令曲逆侯臣平,顿首百拜,以奏太后。”
“——平阳侯参,本为秦吏,任沛县狱掾。”
“以中涓起於丰沛,身经百战,伐秦灭楚,屡建功勋。”
“自高皇帝兴兵举义,参率部征伐,破二国,夺百二十二县;俘二王、三相,將军六,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
“斩龙且,诛李由,杀赵賁,败杨熊,先登陷阵、斩將夺旗无算。”
“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乃论功行赏,诸將皆言:曹参之功,仅次齐王韩信。”
“高皇帝遂詔封曹参,曰:平阳侯,邑万六百三十户,为开国百四十七侯之最,无有出其右者……”
…
“后为齐相,治齐国四郡七十三城,王、民皆曰:贤。”
“继萧相国而为汉相,朝堂內外井然有序,政令畅通无阻,百姓民安居乐业。”
“俸太后詔諭,臣等共议,皆以为:平阳侯参,功勋卓著,德才兼具,实国良臣。”
“今侯薨七日,盖棺定论,当諡曰:懿侯。”
“——《諡法》云:温和贤善曰懿,性纯淑。”
“又文德充实曰懿、尚能不爭曰懿、爱人质善曰懿……”
殿中央,现任郎中令、坊间传闻即將拜相的曲逆侯陈平,正一字不落的罗列『懿』字在《諡法》中的释解。
而在御榻之上,吕太后身旁,刘恭却是为曹参那一箩筐功绩而暗自咋舌。
作为后世人,刘恭自然知道曹参。
但也仅限於知道。
无论前生还是今世,刘恭都从未了解到曹参,居然是汉开国元勛当中,武勛仅次於韩信的那一个!
至於曹参的歷史地位,且不说那独一份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以及开国十八功侯第二位的名次。
单就是方才,陈平道出的那一连串攻城略地、俘王虏相,先登陷阵、斩將夺旗的累累武勛,就足以让曹参成为韩信外,汉开国元勛武將第一人!
与曹参的功绩相比,什么周勃、樊噲,什么灌婴、夏侯婴,那都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照理来说,储君册立詔书,已经被吕太后交到了刘恭手中,这就算是颁过詔了。
剩下的,便是將詔书抄录成千百份,张贴在天下各地方郡、县官府外的露布之上。
美其名曰:咸使民知。
至於在朝议之上当眾宣读,倒不是说不行。
只是既然要宣读,那就没必要將詔书提前颁给刘恭,而是可以直接宣读於朝议之上,並让刘恭当眾奉詔。
刘恭不知道的是:在吕太后原本的计划中,確实没有当朝宣詔这一环节。
至於吕太后为什么改变计划,在今日朝议之上,加了这么个多此一举的环节……
“太子且来。”
御榻上,吕太后淡然一语,將刘恭飞散的心绪拉回眼下。
便见刘恭走上前,登上御阶,来到御榻一侧。
正不知接下来该如何,便见吕太后伸出手,自大臂拉过刘恭,便在御榻上坐下了身。
“往后,每逢朝议,太子皆座朕侧,以旁听朝政。”
哗!
吕太后此言一出,满朝公卿大臣一片譁然!
赐座,居然还能直接赐到御榻上去?!
还有那『旁听朝政』四字,便是当今天子盈,也仅仅只是在即位后的前几年,才偶尔能得此殊荣。
且天子盈旁听朝政,那是真『旁听』——就站在御榻旁听著。
最近这些年,尤其是自萧相国薨故、曹丞相上任以来,就连这样的《真·旁听朝政》,天子盈也再不曾有过了。
眼下,吕太后当眾表示,年仅六岁的皇太子刘恭,未来都要日常性旁听朝政?
而且还是挨著吕太后,坐在御榻上旁听?!
只能说,论会玩儿,还得是当朝吕太后……
“臣等,谨遵太后詔諭。”
譁然归譁然,震撼归震撼;
但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在当今汉室,从吕太后嘴里说出来的话,天底下就没人敢说一个『不』字。
赐座太子於御榻之上,以旁听朝政?
只要吕太后开口,哪怕是给刘恭赐座於吕太后头上,以临朝掌政,也没谁敢跳出来炸刺。
一方面,是吕太后对朝堂內外的震慑、威慑足够强;
另外一方面,吕太后掌政这么些年来,也確实是相当靠谱,让人挑不出毛病。
你说她吧?
她肯定不高兴,还大概率要弄你。
不说她吧?
反正事儿到了她手里,確实是从来没出过岔子。
这还有啥好说的?
老老实实跪下磕头,口呼万岁得了……
反倒是刘恭,先被那封当眾宣读的储君册立詔书,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紧接著,便又被吕太后『赐座御榻』的骚操作,给雷了个外焦里嫩。
愣了足有三五息,直到殿內,响起百官群臣的拜喏声,刘恭才终於如梦方醒般,下意识侧抬起头。
看著祖母吕太后清冷、淡漠依旧的侧脸,刘恭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以『於礼不合』为由起身辞谢。
但几乎是同一时间,又一个念头从刘恭脑海中闪过。
——皇帝老爹当年的太子太傅,便是当时负责礼法制度的奉常:儒生叔孙通。
而吕太后,又极其討厌儒生……
“孙儿,谨谢。”
余光瞥见刘恭从身旁站起身,吕太后本能的眉头微皱;
在刘恭行礼道谢之后,更是刻意等了好一会儿。
发现刘恭没有下文,这才略带讶异的侧过头,淡淡撇了刘恭一眼。
而后再度正过身,望向殿內百官群臣。
“皇帝体弱多疾,朕,亦年事已高。”
“太子虽年幼了些,好在还算恭顺、乖巧。”
“往后,还要劳烦诸公,於太子多些提点、指教。”
“也好早日傅教太子成才,將这宗庙、社稷给扛起来。”
吕太后话音落下,满朝公卿百官自又是哗啦啦起身。
不知第几次俯首躬身,口称『遵旨』,才算是结束了关於刘恭、关於储君册立的话题。
待百官再度——再~度落座,这场朝议,也终於进入正题。
“平阳侯薨七日,当入土为安。”
“盖棺定论,可有著落了?”
吕太后发问,东席应声便立起一道身影,小步疾走到殿中央。
面朝御榻上的吕太后、刘恭祖孙,双手竖握著笏板往前一送,顺势躬下身。
“郎中令曲逆侯臣平,顿首百拜,以奏太后。”
“——平阳侯参,本为秦吏,任沛县狱掾。”
“以中涓起於丰沛,身经百战,伐秦灭楚,屡建功勋。”
“自高皇帝兴兵举义,参率部征伐,破二国,夺百二十二县;俘二王、三相,將军六,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
“斩龙且,诛李由,杀赵賁,败杨熊,先登陷阵、斩將夺旗无算。”
“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乃论功行赏,诸將皆言:曹参之功,仅次齐王韩信。”
“高皇帝遂詔封曹参,曰:平阳侯,邑万六百三十户,为开国百四十七侯之最,无有出其右者……”
…
“后为齐相,治齐国四郡七十三城,王、民皆曰:贤。”
“继萧相国而为汉相,朝堂內外井然有序,政令畅通无阻,百姓民安居乐业。”
“俸太后詔諭,臣等共议,皆以为:平阳侯参,功勋卓著,德才兼具,实国良臣。”
“今侯薨七日,盖棺定论,当諡曰:懿侯。”
“——《諡法》云:温和贤善曰懿,性纯淑。”
“又文德充实曰懿、尚能不爭曰懿、爱人质善曰懿……”
殿中央,现任郎中令、坊间传闻即將拜相的曲逆侯陈平,正一字不落的罗列『懿』字在《諡法》中的释解。
而在御榻之上,吕太后身旁,刘恭却是为曹参那一箩筐功绩而暗自咋舌。
作为后世人,刘恭自然知道曹参。
但也仅限於知道。
无论前生还是今世,刘恭都从未了解到曹参,居然是汉开国元勛当中,武勛仅次於韩信的那一个!
至於曹参的歷史地位,且不说那独一份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食邑,以及开国十八功侯第二位的名次。
单就是方才,陈平道出的那一连串攻城略地、俘王虏相,先登陷阵、斩將夺旗的累累武勛,就足以让曹参成为韩信外,汉开国元勛武將第一人!
与曹参的功绩相比,什么周勃、樊噲,什么灌婴、夏侯婴,那都差了不止一点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