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有进无退
贾璉的去向还未確定时,云南先传回来坏消息。
巡视组在云南调查半年多,送交了一份报告。
该报告最重要的信息,当地铜矿的实际產量与铜锭运往京城有巨大的差额。
並且在云贵川三省,发现了大量的新铸铜钱。
这个是很明显的私铸铜钱案!在承辉帝看来,比什么贪污腐败严重多了。
这次是真的拔出萝卜带出泥,因为此案牵扯到铸幣局,而铸幣局又牵扯到內务府和户部。
巡察御史不敢怠慢,赶紧將查到的消息,走龙禁尉的渠道,快速送往京城。
也多亏此前拿下了巡抚、三司及总兵,地方官员群龙无首,才能顺利的查到这里。
报告中还掺杂著其他此前忽略的消息,比如说被缅甸攻克的六座县城,驻军不是说没有,只能说的没有。
所谓的云南总兵旗下的两万边军,实际人数不足两千,后续的防御,还是动员了民间青壮,加之缅军远道而来,力不能及远。
更多亏了贾璉登陆仰光,才一举扭转了战局,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是整个云南糜烂,甚至陷落的可能。
这一下事情大了!
承辉帝收到急报时,正在良妃的寢宫里做力气活,裘世安紧急来找,不敢惊扰,在外面等了好一阵,停歇了才让內侍进去通报。
衣衫不整的承辉帝出来,没好气的瞪著裘世安道:“若无大事,仔细你的皮。”
当然这也只是气话,他知道裘世安不会乱来。
果然看了急报之后,承辉帝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当即晕倒。
赶紧找太医来,一针下去幽幽醒来。
承辉帝有气无力看一眼裘世安道:“抄送內阁,让张相处置!”
裘世安没有立刻走,而是问太医:“圣人的病情,不要紧吧?”
太医犹豫了一下,才低声道:“操劳过度,需要好生静养。否则,难免有反覆。”
裘世安这才离开,先让內侍通知抄送一事,自己来到坤寧宫,通报了皇帝的病情。
周皇后当即站起道:“去探望陛下。”
周皇后来到时,承辉帝已经坐起来了,看著气色好了一些,太医在一旁亲手煎药,见了皇后赶紧见礼。
承辉帝看见周皇后,不免有点尷尬。
好在周皇后只是关心皇帝的身体,一句劝諫也无。
急报抄送至內阁,立刻引起重视,凡遇大事,一群阁臣坐在一起商议此事,乃是当下內阁的风气。
“诸位,此事陛下交內阁处置,都说说吧。”张庭恩主持会议,眾人皆沉默不语,或者说没想好。
张庭恩也不著急,不紧不慢的等著,心里却在琢磨,为何陛下直接交內阁处置?此事牵扯甚广,不应该啊。
这个事情里头最敏感的还是私自铸幣的事情,这是张庭恩个人的判断。自从铸造银幣后,承辉帝对铸幣一事抓的很紧,每次发现私铸铜钱,或者私融铜钱铸造铜器的行为,绝对是亲自盯著,严厉打击。这次却直接转內阁,是不是陛下的身体不佳,没有精力处置呢?
只能说裘世安掌控后宫的手段严格,消息很难走漏。不过也就是暂时的,后宫也不可能密不透风。
没等眾人说话呢,外面传进来几张纸条,说的是后宫紧急召见太医。
眾阁臣皆人精也,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生病了。
“我等还是先拿出一个章程来,再请陛下核准。”张庭恩提醒了一下各位阁臣,不能继续装哑巴了。
“一律惩处就是!”林如海率先开口,表示依法依规处置。
“还是先缓一缓吧,等陛下有明確意思再说。”李清也说了意见。
岳齐犹豫了一下,附和了李清的意见,缓一缓对大家都好,有时间去清理首尾。
潘季驯最为超然,此事与他无关,但不等於他就没態度:“在下倾向於林相的观点。”
张庭恩这才拍板:“那就依律处置,交由巡视御史全权办理。”
这其实是个折中的方案,怎么说呢,因为內务府的事情,內阁是无权处置的。
承辉帝喝了药,又休息一会之后,缓和了许多,太医坚持臥床休息三日,承辉帝也只能躺著。
得知张庭恩求见,承辉帝问了一下时间,忍不住道:“往常这个时候,內阁已经下值了,国事辛劳,诸公也不易。”
裘世安站在一旁低声道:“圣人,诸位阁臣还在等著召见呢。”
承辉帝知道他的意思,就是別见了,身体要紧,只是没明说。
“內务府的人员,交给李亨处置,你去传话,朕就不见他们了。”承辉帝其实想亲自处置,奈何提笔的力气都没有。
裘世安立刻出去传话,同时要求密卫,全部动起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立刻上报。
因为皇帝还是清醒的,所以裘世安也太过分紧张,只是回来之后请示了一句:“圣人,要不要让贾不器辛苦一下,坐镇神机镇?”
这个真不是裘世安乱说话,实在是他太了解皇帝了,知道这个时候,贾璉就一定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是稳住京城的定海神针。
“小题大做,朕还清醒著呢。”此前还稍稍心有不安的承辉帝,被提醒了一句之后,立刻踏实了很多,语调也顺畅了。
贾璉是晚上才接到的消息,夏刚派人悄悄通报。
事情是午后发生的,现在才传来,实在不能算快了。
可见,夏守忠生病臥床后,实力大不如前了。
太监群体就是这么现实,夏守忠离开了核心岗位后,后续的继任者虽然是他推荐的,但也就那么回事。
世態炎凉,人情淡薄,不过如此。
发生这种事情,贾璉倒是不慌不忙的,跟王熙凤和黛玉交代一番后,悄悄的出了门,连夜去了城南。
为何去城南呢,这里地面上都是贾璉的人,但凡有点事情,他能抄近道直奔神机镇驻地。
只要人在军中,手握神机阵,他就不怕任何人作妖。至於老婆孩子,贾璉没事,她们就一定没事。
过崇文门时,一切太平,至城南,贾璉立刻把倪二叫来,让他派人盯紧了城內各处城门,看看有无动静。
说到打探消息,传递消息,还要看这些地头蛇。
其实此前的事情也怪不得倪二,无非是他选择了保守的策略。当时贾璉不在京中,李元一手顺天府,一手五城兵马司,李元放权放的厉害,京城地面上权利格局发生变化,很多事情不是倪二能逞强的。贾璉惩罚他,真实用意是他有事情不及时通报。
这一夜太平无事,没怎么睡的贾璉才安心睡下。次日、后日,继续一切正常后,贾璉才悄悄离开城南。
这次的事情,说是虚惊一场,倒也不能算,算是一次演戏吧。发生要紧事情后,能不能及时的传递信息,能不能规划好路线等等。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团队陪著贾璉一起,领头的是副官范平,团队的成员都是贾璉的所谓帐下参赞,也就是参谋。
除了参谋之外,还有一支脱胎於贾府家將的精锐武装,人数不多,就一百人,分散在城南各处,得到消息后,隨时待命,隨时出发,护送贾璉前往军营是他们的使命。这些人都是贾璉一点一点安插下去的,负责人是绝对可靠的柱子。
三日之后,皇帝病情好转,贾璉也获许了云南之事的处置详情,官员就地由巡视御史处置,內务府的人,则押送进京,由李亨处置。
闻讯之后,贾璉正好和黛玉、宝釵一块閒聊,忍不住吐槽一句:“就怕这些內务府的官员,半路上遇见个天灾啊马匪的。”
贾璉还真不是有预感,就是单纯的吐槽。后续的一语成讖,那是真的意外。
黛玉嫁过来后很是低调,日常除了去贾母跟前,就是在自己的屋里待著。宝釵和黛玉关係很好,两人经常走动,几乎白天都在一起。
进位贵妾之后,宝釵就不是王熙凤能隨意拿捏的了,已经属於有资格分家產的人了。与黛玉拉近关係,两人的力量足以撼动王熙凤,可见,宝釵也是个斗爭的高手。
黛玉和宝釵,对於朝廷里的事情比较有兴趣,贾璉陪著她们时,倒是经常提一些朝局的事情,算是能深入交流。
读史书颇多的黛玉,对此事的评价是:“以陛下对璉哥的信任,没有让璉哥坐镇军营,说明陛下的身体问题不大。”
对此,贾璉深以为然,当初的举动,也不过是防患於未然。
贾璉这个假期还有一年,进入三月,见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便动了携妻小出游的念头。
不料他刚告诉王熙凤和黛玉、宝釵,六百里加急的快马进京,说是云南铜矿矿监等二十余人,押送进京途中,遇上了山洪,全都淹死了。
这事情吧,贾璉没觉得自己乌鸦嘴,只是提醒自己,斗爭关键处,狗急跳墙时,真会死很多人的。
没等贾璉消化完这个信息,宫里来人急召进宫。
休息了半个月的承辉帝,最近被盯的很紧,尤其是周皇后那边,每天都会来坐半天才离开。
倒霉的良妃被禁足了,限制在屋里,不得出门。这个权利,周皇后还是有的。
这事情怎么说呢,就是皇帝开始享受了,偏偏良妃是个没节制的,想著儘快怀上,一味的索要,导致皇帝气血两虚。
养了半个月,承辉帝总算是身体好转,已经能起来正常走动了。
没曾想,李亨进宫通报,云南铜矿监等隶属內务府的二十余人,在路上出事了。
承辉帝第一时间让人传贾璉,隨后站在院內冷笑不已。
李亨作为执行人,被皇帝的表情搞的浑身不自在。不停的冷笑,几个意思,难不成还怀疑我做了手脚?
我也没那个本事!无论如何,李亨的嫌疑肯定是有的。至少摊了个执行不力,说一千道一万,不能派人护送么?
龙禁尉方面也有责任,责任还不小。
裘世安站在一旁,心里倒是没有不安,就是恨的牙根痒痒。
龙禁尉,需要好好整治一番了,后宫也要整治一番。
裘世安这么想的时候,承辉帝先开口:“裘世安,龙禁尉那边怎么说?”
裘世安上前一步道:“奴才之意,该整治了。还有就是宫里,也该整治一番了。”
承辉帝点点头:“可,宫里那些掌印的,全都换掉。下面的管事,要不要换,你决定。龙禁尉,嗯,夏守忠如何?”
裘世安回道;“夏公身体欠佳,臥床半年仍不见好。”
承辉帝听了一阵恍惚道:“夏守忠这条老狗,看来是真的老了。传朕的旨意,夏守忠继子,晋从五品员外郎。”
人就这样,前一阵不差点忘了夏守忠,需要用的时候才想起来,感慨之余,补救一番,还算是有情有义的。
当然也不排除是做给其他太监看的。
裘世安动作很快,雷厉风行,一日之內,宫內掌印太监,一律退休养老。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太监上来,龙禁尉那边,新掌印奉命整治,主要是针对执行部门,进行了一番整顿,能起多少效果,现在还看不出来,这些都是后话不提。
贾璉来到,看见站在一边低头不知道想啥的李亨,没等他上前见礼呢,承辉帝已经先开口:“不器来了,过来与朕说话,不要管那废物。”
贾璉笑嘻嘻的当著没听见,先给皇帝见礼后,再给李亨见礼。
礼数周全了,这才上前说话:“陛下召见微臣,可是有事要微臣去办?”
承辉帝笑道:“哪来那么多事情要办,不能什么事情都指望你,都指望你,你得累死。哎,说来便是朕也无奈的紧,些许小事交代下去,办事人都能出岔子。”
贾璉知道承辉帝所指,笑著为李亨说话:“陛下,办事呢,还是要说话有没有人听。有人听,那叫权威,听的人少,叫权威不足。权威不足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承辉帝听到这里,忍不住瞪著李亨道:“竖子,听到没有?”
李亨停滯了一下,赶紧躬身道:“儿臣在听。”
承辉帝扭头问贾璉:“权威不足,该如何树立权威呢?”
贾璉道:“好办,圣意在手,事情办砸了,严惩经办人,顺著经办人这条线,一路惩治,別管冤枉不冤枉,出了事情就得负责。”
承辉帝再扭头,瞪著李亨道:“竖子,听到没有?”
李亨打了个机灵,赶紧道:“儿臣明白!”
承辉帝道:“明白了还不给朕滚去办事!”
贾璉笑道:“陛下且慢。”
承辉帝道:“不器何事?”
贾璉道:“微臣建议陛下允许三殿下调官兵一营,协助三殿下办事。”
“准了,准备纸笔!”承辉帝答应的很乾脆,很快就手书上諭一份,用了小印。
贾璉不动声色的立於一旁,见皇帝写的是调九门镇守一营官兵。
心里不禁在想,皇帝对九门镇守统制还是充分信任的,毕竟是皇族。
李亨领了手諭,告退出宫时,心里不免暗暗惭愧,关键时刻,还是贾璉帮著说话解围。反观那些围绕在身边的人,哪个都指望不上。
搞不好呢,这次押送人犯进京途中出事,消息还是从自己这边漏出去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出了这种事情,不要想著去调查清楚,只要顺著办事人这条线,先狠狠的惩治一番,还上可以信任的人,听话的人。
万事的道理是想通的,以前觉得李元被留在南洋,储位坐稳了,现在看来,还真就未必。父皇还不止一个儿子呢。父皇都不是嫡子。
此前,还是被人迷了眼啊。
想到这些,李亨少了一些慌乱,多了几分沉稳。
承辉帝等李亨走了,这才对贾璉笑道:“老三,还差些火候。”
贾璉笑而不语,这种话绝对不接。
承辉帝点了点他:“滑头!跟你比,贾恩侯都算是忠厚老实之辈。”
贾璉道:“陛下过誉!”嗯,就当在夸奖了。
“不器,你说,朕是不是过於宽仁了?很多事情总想著,都是多年的旧人,抬抬手放一马。”承辉帝说著,不禁感慨,也有反思之意。
贾璉听了这话,果断的回答:“陛下,仁恕乃圣人之道,陛下所言所行,近圣矣。此辈不知珍惜,自寻死路,与陛下行仁恕何干?”
承辉帝听了心头一股暖意融融,颇有知己在前之感。忍不住嘆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奈何,人心不足!朕也只能仁至义尽。”
“陛下,保重龙体啊!无关军机者,陛下还是別劳神费心了。”贾璉低声劝一句,皇帝多活几年,对贾璉有好处的。
承辉帝信步在院內慢步走著,贾璉亦步亦趋,走了数百米,承辉帝站住道:“不器,去岁不少故人在朕耳边总说,朕的变法,太急了。你说急么?”
贾璉犹豫了一下道:“以微臣之见,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把事情丟给后人,如此不断的往后推,只会积重难返。”
承辉帝嘆息道:“朕只是想先缓一缓,等局势安定了,再行变法。”
贾璉上前一步,坚定道:“陛下退一步,他们就会进十步,变法,有进无退。”
变法的本质,就是利益重新分配,涉及到利益,可不就是这样么?
(本章完)
贾璉的去向还未確定时,云南先传回来坏消息。
巡视组在云南调查半年多,送交了一份报告。
该报告最重要的信息,当地铜矿的实际產量与铜锭运往京城有巨大的差额。
並且在云贵川三省,发现了大量的新铸铜钱。
这个是很明显的私铸铜钱案!在承辉帝看来,比什么贪污腐败严重多了。
这次是真的拔出萝卜带出泥,因为此案牵扯到铸幣局,而铸幣局又牵扯到內务府和户部。
巡察御史不敢怠慢,赶紧將查到的消息,走龙禁尉的渠道,快速送往京城。
也多亏此前拿下了巡抚、三司及总兵,地方官员群龙无首,才能顺利的查到这里。
报告中还掺杂著其他此前忽略的消息,比如说被缅甸攻克的六座县城,驻军不是说没有,只能说的没有。
所谓的云南总兵旗下的两万边军,实际人数不足两千,后续的防御,还是动员了民间青壮,加之缅军远道而来,力不能及远。
更多亏了贾璉登陆仰光,才一举扭转了战局,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是整个云南糜烂,甚至陷落的可能。
这一下事情大了!
承辉帝收到急报时,正在良妃的寢宫里做力气活,裘世安紧急来找,不敢惊扰,在外面等了好一阵,停歇了才让內侍进去通报。
衣衫不整的承辉帝出来,没好气的瞪著裘世安道:“若无大事,仔细你的皮。”
当然这也只是气话,他知道裘世安不会乱来。
果然看了急报之后,承辉帝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当即晕倒。
赶紧找太医来,一针下去幽幽醒来。
承辉帝有气无力看一眼裘世安道:“抄送內阁,让张相处置!”
裘世安没有立刻走,而是问太医:“圣人的病情,不要紧吧?”
太医犹豫了一下,才低声道:“操劳过度,需要好生静养。否则,难免有反覆。”
裘世安这才离开,先让內侍通知抄送一事,自己来到坤寧宫,通报了皇帝的病情。
周皇后当即站起道:“去探望陛下。”
周皇后来到时,承辉帝已经坐起来了,看著气色好了一些,太医在一旁亲手煎药,见了皇后赶紧见礼。
承辉帝看见周皇后,不免有点尷尬。
好在周皇后只是关心皇帝的身体,一句劝諫也无。
急报抄送至內阁,立刻引起重视,凡遇大事,一群阁臣坐在一起商议此事,乃是当下內阁的风气。
“诸位,此事陛下交內阁处置,都说说吧。”张庭恩主持会议,眾人皆沉默不语,或者说没想好。
张庭恩也不著急,不紧不慢的等著,心里却在琢磨,为何陛下直接交內阁处置?此事牵扯甚广,不应该啊。
这个事情里头最敏感的还是私自铸幣的事情,这是张庭恩个人的判断。自从铸造银幣后,承辉帝对铸幣一事抓的很紧,每次发现私铸铜钱,或者私融铜钱铸造铜器的行为,绝对是亲自盯著,严厉打击。这次却直接转內阁,是不是陛下的身体不佳,没有精力处置呢?
只能说裘世安掌控后宫的手段严格,消息很难走漏。不过也就是暂时的,后宫也不可能密不透风。
没等眾人说话呢,外面传进来几张纸条,说的是后宫紧急召见太医。
眾阁臣皆人精也,一看就知道是皇帝生病了。
“我等还是先拿出一个章程来,再请陛下核准。”张庭恩提醒了一下各位阁臣,不能继续装哑巴了。
“一律惩处就是!”林如海率先开口,表示依法依规处置。
“还是先缓一缓吧,等陛下有明確意思再说。”李清也说了意见。
岳齐犹豫了一下,附和了李清的意见,缓一缓对大家都好,有时间去清理首尾。
潘季驯最为超然,此事与他无关,但不等於他就没態度:“在下倾向於林相的观点。”
张庭恩这才拍板:“那就依律处置,交由巡视御史全权办理。”
这其实是个折中的方案,怎么说呢,因为內务府的事情,內阁是无权处置的。
承辉帝喝了药,又休息一会之后,缓和了许多,太医坚持臥床休息三日,承辉帝也只能躺著。
得知张庭恩求见,承辉帝问了一下时间,忍不住道:“往常这个时候,內阁已经下值了,国事辛劳,诸公也不易。”
裘世安站在一旁低声道:“圣人,诸位阁臣还在等著召见呢。”
承辉帝知道他的意思,就是別见了,身体要紧,只是没明说。
“內务府的人员,交给李亨处置,你去传话,朕就不见他们了。”承辉帝其实想亲自处置,奈何提笔的力气都没有。
裘世安立刻出去传话,同时要求密卫,全部动起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立刻上报。
因为皇帝还是清醒的,所以裘世安也太过分紧张,只是回来之后请示了一句:“圣人,要不要让贾不器辛苦一下,坐镇神机镇?”
这个真不是裘世安乱说话,实在是他太了解皇帝了,知道这个时候,贾璉就一定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是稳住京城的定海神针。
“小题大做,朕还清醒著呢。”此前还稍稍心有不安的承辉帝,被提醒了一句之后,立刻踏实了很多,语调也顺畅了。
贾璉是晚上才接到的消息,夏刚派人悄悄通报。
事情是午后发生的,现在才传来,实在不能算快了。
可见,夏守忠生病臥床后,实力大不如前了。
太监群体就是这么现实,夏守忠离开了核心岗位后,后续的继任者虽然是他推荐的,但也就那么回事。
世態炎凉,人情淡薄,不过如此。
发生这种事情,贾璉倒是不慌不忙的,跟王熙凤和黛玉交代一番后,悄悄的出了门,连夜去了城南。
为何去城南呢,这里地面上都是贾璉的人,但凡有点事情,他能抄近道直奔神机镇驻地。
只要人在军中,手握神机阵,他就不怕任何人作妖。至於老婆孩子,贾璉没事,她们就一定没事。
过崇文门时,一切太平,至城南,贾璉立刻把倪二叫来,让他派人盯紧了城內各处城门,看看有无动静。
说到打探消息,传递消息,还要看这些地头蛇。
其实此前的事情也怪不得倪二,无非是他选择了保守的策略。当时贾璉不在京中,李元一手顺天府,一手五城兵马司,李元放权放的厉害,京城地面上权利格局发生变化,很多事情不是倪二能逞强的。贾璉惩罚他,真实用意是他有事情不及时通报。
这一夜太平无事,没怎么睡的贾璉才安心睡下。次日、后日,继续一切正常后,贾璉才悄悄离开城南。
这次的事情,说是虚惊一场,倒也不能算,算是一次演戏吧。发生要紧事情后,能不能及时的传递信息,能不能规划好路线等等。
所有人都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团队陪著贾璉一起,领头的是副官范平,团队的成员都是贾璉的所谓帐下参赞,也就是参谋。
除了参谋之外,还有一支脱胎於贾府家將的精锐武装,人数不多,就一百人,分散在城南各处,得到消息后,隨时待命,隨时出发,护送贾璉前往军营是他们的使命。这些人都是贾璉一点一点安插下去的,负责人是绝对可靠的柱子。
三日之后,皇帝病情好转,贾璉也获许了云南之事的处置详情,官员就地由巡视御史处置,內务府的人,则押送进京,由李亨处置。
闻讯之后,贾璉正好和黛玉、宝釵一块閒聊,忍不住吐槽一句:“就怕这些內务府的官员,半路上遇见个天灾啊马匪的。”
贾璉还真不是有预感,就是单纯的吐槽。后续的一语成讖,那是真的意外。
黛玉嫁过来后很是低调,日常除了去贾母跟前,就是在自己的屋里待著。宝釵和黛玉关係很好,两人经常走动,几乎白天都在一起。
进位贵妾之后,宝釵就不是王熙凤能隨意拿捏的了,已经属於有资格分家產的人了。与黛玉拉近关係,两人的力量足以撼动王熙凤,可见,宝釵也是个斗爭的高手。
黛玉和宝釵,对於朝廷里的事情比较有兴趣,贾璉陪著她们时,倒是经常提一些朝局的事情,算是能深入交流。
读史书颇多的黛玉,对此事的评价是:“以陛下对璉哥的信任,没有让璉哥坐镇军营,说明陛下的身体问题不大。”
对此,贾璉深以为然,当初的举动,也不过是防患於未然。
贾璉这个假期还有一年,进入三月,见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便动了携妻小出游的念头。
不料他刚告诉王熙凤和黛玉、宝釵,六百里加急的快马进京,说是云南铜矿矿监等二十余人,押送进京途中,遇上了山洪,全都淹死了。
这事情吧,贾璉没觉得自己乌鸦嘴,只是提醒自己,斗爭关键处,狗急跳墙时,真会死很多人的。
没等贾璉消化完这个信息,宫里来人急召进宫。
休息了半个月的承辉帝,最近被盯的很紧,尤其是周皇后那边,每天都会来坐半天才离开。
倒霉的良妃被禁足了,限制在屋里,不得出门。这个权利,周皇后还是有的。
这事情怎么说呢,就是皇帝开始享受了,偏偏良妃是个没节制的,想著儘快怀上,一味的索要,导致皇帝气血两虚。
养了半个月,承辉帝总算是身体好转,已经能起来正常走动了。
没曾想,李亨进宫通报,云南铜矿监等隶属內务府的二十余人,在路上出事了。
承辉帝第一时间让人传贾璉,隨后站在院內冷笑不已。
李亨作为执行人,被皇帝的表情搞的浑身不自在。不停的冷笑,几个意思,难不成还怀疑我做了手脚?
我也没那个本事!无论如何,李亨的嫌疑肯定是有的。至少摊了个执行不力,说一千道一万,不能派人护送么?
龙禁尉方面也有责任,责任还不小。
裘世安站在一旁,心里倒是没有不安,就是恨的牙根痒痒。
龙禁尉,需要好好整治一番了,后宫也要整治一番。
裘世安这么想的时候,承辉帝先开口:“裘世安,龙禁尉那边怎么说?”
裘世安上前一步道:“奴才之意,该整治了。还有就是宫里,也该整治一番了。”
承辉帝点点头:“可,宫里那些掌印的,全都换掉。下面的管事,要不要换,你决定。龙禁尉,嗯,夏守忠如何?”
裘世安回道;“夏公身体欠佳,臥床半年仍不见好。”
承辉帝听了一阵恍惚道:“夏守忠这条老狗,看来是真的老了。传朕的旨意,夏守忠继子,晋从五品员外郎。”
人就这样,前一阵不差点忘了夏守忠,需要用的时候才想起来,感慨之余,补救一番,还算是有情有义的。
当然也不排除是做给其他太监看的。
裘世安动作很快,雷厉风行,一日之內,宫內掌印太监,一律退休养老。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太监上来,龙禁尉那边,新掌印奉命整治,主要是针对执行部门,进行了一番整顿,能起多少效果,现在还看不出来,这些都是后话不提。
贾璉来到,看见站在一边低头不知道想啥的李亨,没等他上前见礼呢,承辉帝已经先开口:“不器来了,过来与朕说话,不要管那废物。”
贾璉笑嘻嘻的当著没听见,先给皇帝见礼后,再给李亨见礼。
礼数周全了,这才上前说话:“陛下召见微臣,可是有事要微臣去办?”
承辉帝笑道:“哪来那么多事情要办,不能什么事情都指望你,都指望你,你得累死。哎,说来便是朕也无奈的紧,些许小事交代下去,办事人都能出岔子。”
贾璉知道承辉帝所指,笑著为李亨说话:“陛下,办事呢,还是要说话有没有人听。有人听,那叫权威,听的人少,叫权威不足。权威不足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承辉帝听到这里,忍不住瞪著李亨道:“竖子,听到没有?”
李亨停滯了一下,赶紧躬身道:“儿臣在听。”
承辉帝扭头问贾璉:“权威不足,该如何树立权威呢?”
贾璉道:“好办,圣意在手,事情办砸了,严惩经办人,顺著经办人这条线,一路惩治,別管冤枉不冤枉,出了事情就得负责。”
承辉帝再扭头,瞪著李亨道:“竖子,听到没有?”
李亨打了个机灵,赶紧道:“儿臣明白!”
承辉帝道:“明白了还不给朕滚去办事!”
贾璉笑道:“陛下且慢。”
承辉帝道:“不器何事?”
贾璉道:“微臣建议陛下允许三殿下调官兵一营,协助三殿下办事。”
“准了,准备纸笔!”承辉帝答应的很乾脆,很快就手书上諭一份,用了小印。
贾璉不动声色的立於一旁,见皇帝写的是调九门镇守一营官兵。
心里不禁在想,皇帝对九门镇守统制还是充分信任的,毕竟是皇族。
李亨领了手諭,告退出宫时,心里不免暗暗惭愧,关键时刻,还是贾璉帮著说话解围。反观那些围绕在身边的人,哪个都指望不上。
搞不好呢,这次押送人犯进京途中出事,消息还是从自己这边漏出去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出了这种事情,不要想著去调查清楚,只要顺著办事人这条线,先狠狠的惩治一番,还上可以信任的人,听话的人。
万事的道理是想通的,以前觉得李元被留在南洋,储位坐稳了,现在看来,还真就未必。父皇还不止一个儿子呢。父皇都不是嫡子。
此前,还是被人迷了眼啊。
想到这些,李亨少了一些慌乱,多了几分沉稳。
承辉帝等李亨走了,这才对贾璉笑道:“老三,还差些火候。”
贾璉笑而不语,这种话绝对不接。
承辉帝点了点他:“滑头!跟你比,贾恩侯都算是忠厚老实之辈。”
贾璉道:“陛下过誉!”嗯,就当在夸奖了。
“不器,你说,朕是不是过於宽仁了?很多事情总想著,都是多年的旧人,抬抬手放一马。”承辉帝说著,不禁感慨,也有反思之意。
贾璉听了这话,果断的回答:“陛下,仁恕乃圣人之道,陛下所言所行,近圣矣。此辈不知珍惜,自寻死路,与陛下行仁恕何干?”
承辉帝听了心头一股暖意融融,颇有知己在前之感。忍不住嘆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奈何,人心不足!朕也只能仁至义尽。”
“陛下,保重龙体啊!无关军机者,陛下还是別劳神费心了。”贾璉低声劝一句,皇帝多活几年,对贾璉有好处的。
承辉帝信步在院內慢步走著,贾璉亦步亦趋,走了数百米,承辉帝站住道:“不器,去岁不少故人在朕耳边总说,朕的变法,太急了。你说急么?”
贾璉犹豫了一下道:“以微臣之见,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把事情丟给后人,如此不断的往后推,只会积重难返。”
承辉帝嘆息道:“朕只是想先缓一缓,等局势安定了,再行变法。”
贾璉上前一步,坚定道:“陛下退一步,他们就会进十步,变法,有进无退。”
变法的本质,就是利益重新分配,涉及到利益,可不就是这样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