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交流
    “床单、被子都是新的,今天才洗过,有其他需要,随时喊我。”
    “行,老李,麻烦你了,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陈家志觉得这房间收拾得还不错。
    这时,李秀也从装行李的包中找出换洗衣服,“你先去洗漱吧,也不早了,早点休息。”
    “要得嘛。”
    拿了衣服,洗了澡,陈家志再回房间时,李秀正拿着一本书在看。
    “先别看了,去洗漱吧,这边条件弄得还可以。”
    “嗯~”
    等李秀去洗漱后,陈家志又到走廊上看起了星空,脑海里也在想着明天的事。
    明天要见的应该是县长,而且除了交流经验,大概率还会被拉投资。
    他在想要不要接招。
    元谋的冬早茄果类蔬菜不太适合卖向珠三角。
    其热坝地区夏天温度高,干旱少雨,也不适合菜心等叶菜生长,难以和现有业务形成联动。
    占用的资金也还不少。
    现目前而言,重心还是要围绕珠三角。
    “想什么呢,又这么入神?”李秀洗完澡走了出来。
    “明天要见县长,这不得提前揣摩下领导的心思么。”
    “哟,那可是大官。”
    “再大也没有你大。”
    陈家志和李秀回了房间,关了门,双手就开始不老实起来。
    这才晒了太阳的被子真柔软。
    …
    一觉起来,神清气爽,元谋四月的阳光也温暖舒适。
    陈家志和李秀很早就起床下地,在农场散步,看日出,看菜。
    年后播种的制种菜心又开了,金黄一片,很是好看。
    陈家志还逮住一个挥舞着枝条的小屁孩,吓唬了一顿才放他走。
    走了一会儿,在大棚外又遇上了彭谦和纪松。
    他招呼道:“早,聊什么呢?”
    纪松说道:“老板,老板娘,早,我和在彭老商量后续育苗准备,大棚要消毒,还有育苗架、基质等等要准备。”
    陈家志又问了下方学林弄出的基质配方,纪松也已知晓。
    “参照总部,也准备弄个简易场地生产基质。”
    “对,先这样搞,你们先忙,我再转转。”
    陈家志又带着李秀去看大棚里的菜。
    经过近半年的采摘后,黄瓜、番茄和茄子也陆续进入了生长末期。
    4月份后,蔬菜价格也跌了下来,效益较为一般。
    走马观的看了一遍,陈家志才又回到了办公室。
    李明坤此时也安排完了工作回来,对陈家志进行了农场的交底。
    截至目前,云岭农场一共创造了164万元的营收。
    初始投资是300万,没用完,加上入账,云岭农场的资金还很充沛。
    陈家志说道:“我跟着要去县里,你和我一起去,可能会再谈谈投资的事。”
    李明坤点头,“此前马局长也来过,有意让我们扩大大棚的投资,我说要等你来。”
    想着账上的资金,陈家志沉吟道:“只要有基础条件,投资蔬菜大棚收益还是不错的。”
    如果这次要建大棚,就没必要弄育苗棚那么贵的了,云岭农场现有的资金也暂且够用。
    云南大棚相较于北方冬暖大棚,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造价便宜。
    劣势就是交通。
    而元谋的交通条件在整个楚雄乃至云南都算好的。
    和县长庞伯川的交流地点最终被约在了县政府。
    陈家志和李明坤抵达时,恰到好处的遇到了相熟的马明。
    “陈总,李场长,这次还要麻烦你给我们分享先进经验。”
    陈家志笑道:“马局这是在开打趣我了哈,我也就顺手做了点微不足道的事。”
    “哈哈,那以后陈总还要顺手多做点。”马明伸手示意,“走吧,陈总,庞县长他们应该都在办公室了。”
    陈家志又打听了下有哪些人。
    除了县长庞伯川,农业局一把手葛启华、元马镇镇长米勇两人也会来。
    马明笑了笑:“陈总,就是一次普通的交流学习,庞县长最近也挺关心云岭农业的发展,有什么需求你等会儿也可以提。”
    “只希望我这点经验能对元谋有用。”
    陈家志不懂政府体制关系,但就如李秀所说,县长也是大官。
    他也是灵机一动,才帮县里做了些宣传,没想到真有了效果。
    可能这就是市场化改革浪潮带来的机遇。
    敲响半开着的门,听到一声‘请进’后,陈家志才跟着进去。
    办公室里坐在不同位置上的庞伯川、葛启华、米勇三人都站了起来。
    “陈总,远道而来,辛苦了。”
    “我的浅薄经验要是能帮到县里,再远那也得来。”
    陈家志跟着上前与三人寒暄握手,这场合没那么正式,反倒让他松了口气。
    而李明坤跟在一旁,则显得有些拘谨。
    很快,两人都坐了下来,米勇给两人倒了茶水。
    庞伯川开口道:“陈总,先恭喜你了,云岭农业的大棚蔬菜大获成功,也给县里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陈家志笑了笑,“侥幸取得了些成绩,还多亏了各位领导的指导。”
    庞伯川抬了抬手,“客套话就不用说了,其实前几年县里就派人去呈贡的蔬菜大棚学习过,但陈总还是第一个在元谋搞大棚的。”
    陈家志微微一愣,“为何当时没人搞呢?”
    “没钱。”庞伯川说得很直白,“元谋很穷,农民拿不出建大棚的钱,县里给不了多少补贴,即使银行提供贷款,也没有人敢冒这个风险。”
    这时马明也说:“除了没钱,当时回来后就有人议论元谋有没有必要建大棚。
    普遍观点是得不偿失,现在回想,当时目光还是短浅了点。”
    现场几个政府人员里,只有马明是因为在基层搞蔬菜产业而被提拔到现在的位置,对情况更熟。
    葛启华又说:“大平顶番茄好像也是那一年发现的。”
    马明点头,“对,当时大棚里有一个番茄长得很大,县里去的技术人员就把那个番茄要了回来,筛选育种后才有了大平顶番茄。”
    绕了半圈,一直没有进入正题,反而一直在聊大棚蔬菜,陈家志默默听着,直到听到‘大平顶’番茄时,才来了一丝兴趣,问了问。
    马明很自豪的说:“以前元谋的番茄好是好,但就是个头太小,一直被人诟病,所以当时去呈贡时,技术人员一眼就看中了那个特殊的大番茄。
    随后经过几年筛选优化,这才有了大平顶,个头大,产量不错,现在也是县里主栽品种之一。”
    “很厉害。”陈家志笑着称赞,又回头叮嘱李明坤,“老李,云岭农场也要引进大平顶,试试做嫁接接穗。”
    听到陈家志这么说,庞伯川才把话题拉回了种业上。
    去年末的全国种子工作会议上,国家提出了‘实施种子工程,实施种子产业化’的政策。
    而今年初,因为云岭农业在代繁时的顺带宣传,山西、津门、辽宁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相继来到元谋考察。
    并最终定下在元谋建设育繁种基地。
    这时,全国种子工作会议上的精神也才传达到地方不久。
    紧跟着元谋就做出了成绩。
    简直就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让有关部门和领导为之一振。
    云岭农业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被更多人知晓。
    而后,云岭农场的大棚蔬菜又展现了超长的生长期,填补了元谋冬早蔬菜12.20~3.20的空窗期,卖出了高价,效益惊人。
    由此,便有了这场交流。
    庞伯川的目的也很简单,除了交流种企招商经验外,其实更希望云岭农业能扩大大棚投资规模。
    陈家志明白后,也先聊了聊种业招商的个人看法。
    在这方面,他可能还比不过现场几人,但他把重点聚焦在了强化产业链上。
    把良种繁育、种苗培育、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环节当成一个整体来思考。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加强交流。”
    “不论是走出去,参加各种种业展会,或者是未来元谋自己举办展会,都能提升元谋种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次云岭农业能侥幸提供了些助力,也是在丰台种子交易会后才与几家单位搭上了关系。”
    几人都若有所思,听了进去。
    庞伯川想了想,说:“陈总所说让我获益匪浅,看来这也是陈总看好种苗培育的原因了。”
    陈家志笑道:“我是看好元谋蔬菜和种业的潜力,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庞伯川见火候也差不多到了,直言:“既然如此,陈总有没有兴趣再扩大大棚蔬菜的规模,县里有意打造一个示范基地,在政策和基础设施上会给予些扶持。”
    陈家志心想果然如此。
    刚想开口,只见马明又展开一张地图。
    “陈总,位置我们都给你挑好了,在黄瓜园镇,有水有电有交通,产业基础也还可以。”
    “如果感兴趣,现在就可以去实地看。”
    陈家志一愣,这还真是有备而来。
    庞伯川跟着又说:“陈总,县里也会借助大棚示范基地,大力向各乡镇推广云岭农业的优质蔬菜种苗,除此之外,如有需要,银行也可以提供优惠贷款。”
    陈家志沉吟片刻,心里其实已经有意向,但没有立即应下。
    他本能觉得太果断了不太好,至少也要去黄瓜园镇瞧瞧。
    (本章完)

章节目录

1994:菜农逆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野生的冰糖葫芦并收藏1994:菜农逆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