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城, 乃至京城的言论,影响不了下面各县。
    尤其是种植了棉花的九个县,以及常备军。
    但种出来是一回事, 弹棉花,以及做成棉被服又是一回事。
    这就要请陶乐薇, 以及李娘子, 还有去年做过棉衣的妇人们过来了。
    怎么把棉被服做得保暖,同样有诀窍。
    怎么把棉花弹得松软, 也有不同的手法。
    蔡先生他们着急做出弹花机,就是害怕临到冬天手忙脚乱。
    眼看各地开始下小雪, 众人动作加快不少。
    先做出十二台弹花机,再教导大家如何弹棉花,等到机器送到各地之后,还要学习怎么做棉被服。
    以及棉花怕火怕水,怎么用怎么储存等等。
    以安丘沾桥阳顺为首的几个地方,在冬日热热闹闹学起来。
    但凡种了棉花的各家, 都在认认真真学习。
    白婆婆所在的白家村, 种植棉花是最多的。
    大家先把去了籽的棉花拿到弹花机作坊, 排着队等着弹,弹好之后, 就可以做衣服了。
    她家邻居白六婶今年种了四分地, 收获棉花七十八斤, 自家六口人, 肯定用不完的。
    便跟没种棉花的娘家换了麻布。
    因为是自家亲戚, 大家并未计算其中价格,算是各取所需。
    白六婶计划给自己还有她家男人,下面四个儿女, 每人做一身棉衣。
    棉被只做三双,毕竟棉花足够了,但是布料不够。
    就算是这样,其中一些布料都是买的旧部,还有从娘家换的。
    但不管怎么说,她都兴致勃勃的,想要全家作身好衣服。
    听说有钱人过年的时候,都会给全家买新衣,她家今年竟然也这样做了啊。
    放在早些年,就算有棉花,她家肯定也不舍得的。
    只要有点东西,都要拿出去换口粮。
    毕竟什么都不如吃饭最重要。
    能做这么多东西,还是因为今年能吃饱,手里有闲钱。
    再说保暖的物件是保命用的,肯定要备齐了。
    听说多穿棉衣可以省炭火呢。
    白六婶看着前面的队伍,踮着脚往前看:“咱们沾桥县不是两台机器吗,怎么还这样慢。”
    “弹棉花的人多啊。”有人随口答,“咱们沾桥产了二十多万斤呢。”
    这么多啊。
    白六婶不说话了,只好跟着排队。
    但按照这样的速度,估计明天也排不上吧。
    殊不知纪县令也在着急这件事。
    一台弹花机一日大概能弹三十斤左右,两台也不过六十斤,算是一个普通家庭的量。
    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等棉花弹完,冬天是真过去了。
    蔡一繁带着工匠众人,则日夜不停赶工。
    从这也明白,他为什么要把材料尽量减少,把弹花机做得十分简单。
    不仅如此,所用材料还尽量廉价便宜耐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复制弹花机。
    经过蔡先生同意之后,纪楚在当地找来不少木匠帮忙打打下手。
    具体的手艺是不能学的,可做些木工活完全可以。
    甚至从安丘也调来一些人,目的就是把弹花机尽量铺开。
    现在做出来的机器,三个人便能成为一个弹棉花的小队,而且东西组装简单,甚至可以走街串巷去弹棉花。
    纪楚看的时候,都不由得感叹蔡先生的厉害。
    怪不得他设计的时候头发都要愁掉了,估计从一开始,他就考虑到这个问题。
    也正是这种精神,才能设计出如此好用的弹花机。
    等到大雪下来。
    沾桥安丘,分别有了十五台机器,弹棉花的压力终于减轻。
    各家把弹好的棉花拿回家,便开始一针一线地做衣裳。
    大家都是头一次做衣服,虽然有人传授经验,但难免遇到问题。
    什么棉花不够均匀,不舍得用线等等。
    但在大冬天里,反而是一种乐趣。
    因为都知道,这是在为更冷的深冬做准备。
    一想到能穿到暖和的衣服,甚至比羊皮衣服还要好,所有便无比高兴。
    白六婶也在其中。
    她本来就会做衣服,听完其中诀窍之后便道:“就是多缝几针,不让跑棉吗?”
    “看来针脚重要,棉花也要铺得均匀。”
    大冬天的,不少妇人们凑在一起做棉衣。
    手头快的,熬个两三天就能做一身,手头慢的,则要□□日。
    但无一例外,各家陆陆续续都穿上棉衣了!
    白六婶先做了家中孩子,还有她相公的。
    孩子们用新布,同样都是棉花换来的。
    这新布颜色鲜亮,四个孩子一人一件,看着虽然鼓鼓囊囊,但穿上之后,人人都道:“好暖和。”
    “很暖,跟羊绒一样。”
    “你知道什么是羊绒衣服吗。”
    “不知道,但我摸过小羔羊!”
    等她跟相公也穿了棉衣,竟然也跟孩子们感觉一样:“活了半辈子,没想到还能穿上这么暖和的衣服。”
    “白日做衣服,晚上可以当被子。”
    “能少烧好几斤炭火啊。”
    “突然觉得,用棉花换布,是不是有点亏?”
    “不知道,管他呢,都是乡里乡亲的,这可是保命的东西。”
    亏不亏的,大家都不知道。
    因为所有人拿到棉花后,在官府鼓励下,都是给自家做棉衣。
    这事都不用再说了。
    人人都知道纪大人极为重视,去年冬日就说让他们做衣服,大家潜移默化地,便再无其他念头。
    再说了,这可是冬天,谁不想要保暖的被服啊。
    至于售卖价格,官府那边只说,还未定下来,让大家不要着急。
    有了油菜的先例在。
    不论安丘还是沾桥,甚至阳顺百姓都知道,先不卖是最好的,听纪大人怎么说。
    跟着他的定价,绝对不会吃亏。
    纪楚确实有意拖延,想让百姓们尝到棉衣棉被的好处再说。
    要说棉花售卖吗?
    肯定是要卖的,但不是现在。
    毕竟棉花并不算消耗品,今年的棉衣明年还能用。
    总要自己用了,再说其他的。
    他相信,只要不是饿得吃不起饭,肯定不会拒绝一身舒适的衣物。
    别的地方不好说,安丘沾桥两地的棉花,还是优先当地人做被服。
    今年沾桥县产了棉花二十一万多斤,对人口四万多人的地方来说,其实是够分的。
    虽说不能简单地平均,但眼看各家都在交换。
    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若有富余棉花,肯定愿意换给亲朋好友。
    今年留下来的棉籽,官府已经开始统一收购,等到明年就能卖给其他人家。
    只要给他两三年时间,绝对能把普通人穿棉衣这件事推广开。
    安丘县也差不多,棉花产量在十七万斤左右,人口三万多,差不多够交换的。
    阳顺差一些,只有等到明年继续。
    其他各个地方,基本都在他们官田种,那些棉花大概率会分给衙门众人。
    好在棉籽是留下来了。
    想来也就两三年时间,便能全面铺开。
    所以这两三年内,一定要坚守好棉花只给穷人穿这个想法。
    纪楚细细思索,最后反而笑了。
    想那么多干什么。
    反正今年冬天,大家都能穿得暖和。
    随着棉花越种越多,一定能让更多人穿得起。
    纪楚非常相信,而且他更相信,只要一直往前发展,大家的日子必然越来越好。
    有时候纪楚也在想,他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是因为他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他也见过更好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并且愿意为之奋斗努力。
    十月二十一,天气越来越冷,但跟前些年相比,愿意出门的百姓越来越多。
    即使到冬日,大家依旧能走动。
    这对人们来说,不单单延长了在外工作,生活的时间,更让这个冬天显得不那么凄凉。
    衙门差役们则穿上统一的棉衣,都是官田棉花做成的,这下巡街,可没那样冷了啊。
    不止如此,今年的冬日扶济里就有棉衣棉被这一项,主要是给婴儿产妇孕妇以及老人的。
    当然,在沾桥县的蔡先生他们,同样人手一套被服。
    为首的蔡先生被服,还是纪楚娘子亲手做的,整整两套,不仅有棉衣还有棉鞋。
    毕竟在这事上,蔡先生帮了大忙,甚至亲自过来改进弹花机。
    安丘沾桥两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讨论棉衣。
    真正穿到身上,晚上盖着睡觉,才明白纪大人为何一定要推广。
    甚至白婆婆都说:“之前只知道织布,不知道做成棉衣,要是早知道的话,我家肯定早就种了。”
    “没错,这东西可真暖和啊。”
    “家里房子修好,点上炭火,再盖上棉被,晚上双手双脚直冒汗啊。”
    这说出去,谁会相信?
    也就是现在大冬天的,边关县城消息比较闭塞,更多人还不知道这回事。
    倘若知道,那还抢疯了。
    所以话说回来,纪县令准备怎么给棉花定价?
    说实话,这东西不好种,而且产量不算高,东西又极好,价格应该不低才是。
    可又听说,棉花只有穷人才穿,但凡有钱点的人家都不穿。
    就连县里都有执拗的大户,觉得穿了有失体面,顶多晚上盖个棉被,绝对不穿棉衣。
    从这方面来看,价格又不会太高?
    这也太奇怪了吧。
    以至于想靠棉衣盈利的其他官田,竟然叫不上价格。
    也因为叫不上价,各地干脆都自己穿了。

章节目录

穿越当县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桃花白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桃花白茶并收藏穿越当县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