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1章 稷下张良荐贤才!
第1261章 稷下张良荐贤才!
随后张良端起茶盏,指尖拂过青瓷杯沿,目光落在院角的墨竹上,忽然开口,语气比寻常多了几分郑重。
“国公大人既以诚心待良,良亦不敢藏私——如今稷下学宫之中,尚藏着一位大才,若能得他相助,国公大人平定天下之策,必能事半功倍。”
苏夜正低头看着舆图上标注的夜煞粮道,闻言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他深知张良的眼光,能被张良这位“谋圣”称作“大才”的,绝非凡俗之辈。
此前张良初入学宫,便已显露出经天纬地之智,如今竟还有他推崇之人?
以张良的眼光,能得到其如此推崇的,纵然其才能就算是不如张良,也绝对逊色不到哪里去,绝非泛泛之辈。
很大可能又是一位圣级属性的王佐之才!
“子房请讲,这位先生姓甚名谁?擅长何种谋略?如今在学宫何处?”
苏夜往前凑了凑,连案上的茶水洒了些许在锦袍上都未察觉。
“此人名唤姬朝,字伯阳,乃是良当年在荀子先生门下的同窗,前日他自儒家学宫而来,一则是为拜访夷吾先生,讨教先生所著《管子》中的‘轻重之术’;二则是与良叙旧——说起来,伯阳兄还是云州大儒之后,家学渊源深厚,尤精《易》理与王霸之术。”
张良见他急切,忍不住莞尔,指尖轻轻叩了叩案上的《易经》。
“当年先生曾让吾等各著一篇《王霸策》,良苦思良久,才得千字,而伯阳兄挥毫而就,竟写出三千言,不仅剖析了天武大陆之上诸多皇朝的霸业兴衰,更预判了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乱象,连先生都赞他‘有经世伟略之才’。”
“良今日说他才十倍于我,非是自谦,实乃伯阳兄之智,能窥破乱世的根源,更能谋定长治久安之策——国公大人若得他,当是如虎添翼。”
他顿了顿,想起当年在荀子门下的旧事,眼神愈发柔和。
“子房的才学,本公已然见识,能让子房如此推崇,伯阳先生定是王佐之选!”
苏夜听得心头火热,他起身踱了两步,锦袍扫过案边的棋盒,几颗白玉棋子滚落出来,却被他随手拂到一旁。
就在苏夜刚刚准备动身的时候,院外却忽然传来一声轻笑,清越如玉石相击,打破了院中的热切。
“镇国公不必劳身,在下已在此处。”
众人闻声转头,只见晨光恰好穿过墨竹的缝隙,柔柔地落在院门口那道身影上。
来人身着一袭月白儒衫,衣料是云州特有的“云锦”,虽不奢华,却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腰间系着一块羊脂白玉珏,玉珏上雕着简化的“姬”字纹,一看便知是世家传承之物。
面容肤色白皙却不显女气,透着健康的温润,行走步履从容,周身仿佛裹着一层淡淡的光晕,连院角那几竿墨竹,都似因他的到来,添了几分灵气。
“想必这位便是伯阳先生了?本公正欲亲往拜访,没想到先生竟已光临,倒是省了本公一番脚力。”
苏夜见他这般丰神俊朗,心中愈发欢喜,当即走上前,拱手笑道。
“镇国公客气了,在下不过是稷下学宫的一介访客,怎敢劳烦国公亲访。”
“只是方才在院外,听闻国公与张先生商议天下局势,提及‘先击夜煞,再破武州’之策,心中有一问,不知当问不当问?”
姬朝却未像寻常谋士那般纳头便拜,只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院中的舆图、棋盘,又落在苏夜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锐利。
“先生但说无妨,本公知无不言。”
苏夜见他虽年少,却有如此风骨,心中更是欣赏,当即抬手示意。
“如今国公麾下已拥苍、横、祁、乾、武五州,带甲之师号称百万,粮秣充足,器械精良,据五州而虎视天下,诸侯莫敢轻撄其锋。”
姬朝这才举步踏入院中,目光落在舆图上那五州之地的标记,缓缓开口。
“可在下想问,国公之志,究竟是为一己之霸业,如当年大乾太祖那般,夺了江山便称孤道寡?还是为天下之黎民,想在这乱世之中,为百姓寻一条生路?”
这话问得直白,甚至有些尖锐——乱世之中,诸侯起兵,多是为了“霸业”二字,嘴上说着“替天行道”,实则不过是为了自家的荣华富贵。
姬朝这话,便是要探一探苏夜的底:究竟是为了权力,还是为了苍生?
若是前者,纵有雄才,也不过是另一个乱世的开端;若是后者,才值得他姬朝倾心相助。
院中的气氛瞬间静了下来,连茶炉里水的“咕嘟”声都清晰了几分,惊鲵握紧了腰间的剑柄,目光落在姬朝身上,带着几分警惕——毕竟这般质问苏夜的人,她还是头一次见。
张良却端着茶盏,眼底带着几分笑意,显然是早料到姬朝会有此问,也想看看苏夜如何作答。
苏夜闻言,却没有丝毫不悦,反倒笑了。
“先生这话问得好。本公不妨直言——若说全然不想霸业,那是欺人之言!”
“大丈夫生于乱世,手握兵权,坐拥五州,谁不想成就一番事业?可本公的霸业,却不是‘夺江山称孤道寡’那般简单。”
他走到舆图前,弯腰捡起之前滚落的白玉棋子,指尖摩挲着棋子的温润,目光扫过舆图上那些标注着“战乱”“流民”的红点,语气渐渐沉了下来。
“先生可知苍州三年前是什么模样?那时苍州被草原草原蛮夷劫掠,田地荒芜,百姓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路边的白骨堆得能挡着路。”
“本公拿下苍州后,推行均田策,让百姓有田可耕;设工坊,让百姓有活可做;开义仓,让百姓有饭可吃。如今再去苍州看看,田地里的麦子长得比人高,集市上的胡饼冒着热气,孩童能在巷子里追着蝴蝶跑——这才是本公想要的‘霸业’。”
他抬手,指向舆图上的苍州。
“乾州是大乾旧都,此前大乾皇室昏庸,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本公拿下乾州后,废苛税,通漕运,让乾州的粮食能运到苍州、横州,让祁州的铁能铸造成农具,送到百姓手中。”
“如今乾州的工坊日夜不息,造的不是杀人的兵器,还有铁犁、水车——这些东西,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随后苏夜又指了指乾州的位置,轻声道。
(本章完)
随后张良端起茶盏,指尖拂过青瓷杯沿,目光落在院角的墨竹上,忽然开口,语气比寻常多了几分郑重。
“国公大人既以诚心待良,良亦不敢藏私——如今稷下学宫之中,尚藏着一位大才,若能得他相助,国公大人平定天下之策,必能事半功倍。”
苏夜正低头看着舆图上标注的夜煞粮道,闻言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他深知张良的眼光,能被张良这位“谋圣”称作“大才”的,绝非凡俗之辈。
此前张良初入学宫,便已显露出经天纬地之智,如今竟还有他推崇之人?
以张良的眼光,能得到其如此推崇的,纵然其才能就算是不如张良,也绝对逊色不到哪里去,绝非泛泛之辈。
很大可能又是一位圣级属性的王佐之才!
“子房请讲,这位先生姓甚名谁?擅长何种谋略?如今在学宫何处?”
苏夜往前凑了凑,连案上的茶水洒了些许在锦袍上都未察觉。
“此人名唤姬朝,字伯阳,乃是良当年在荀子先生门下的同窗,前日他自儒家学宫而来,一则是为拜访夷吾先生,讨教先生所著《管子》中的‘轻重之术’;二则是与良叙旧——说起来,伯阳兄还是云州大儒之后,家学渊源深厚,尤精《易》理与王霸之术。”
张良见他急切,忍不住莞尔,指尖轻轻叩了叩案上的《易经》。
“当年先生曾让吾等各著一篇《王霸策》,良苦思良久,才得千字,而伯阳兄挥毫而就,竟写出三千言,不仅剖析了天武大陆之上诸多皇朝的霸业兴衰,更预判了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乱象,连先生都赞他‘有经世伟略之才’。”
“良今日说他才十倍于我,非是自谦,实乃伯阳兄之智,能窥破乱世的根源,更能谋定长治久安之策——国公大人若得他,当是如虎添翼。”
他顿了顿,想起当年在荀子门下的旧事,眼神愈发柔和。
“子房的才学,本公已然见识,能让子房如此推崇,伯阳先生定是王佐之选!”
苏夜听得心头火热,他起身踱了两步,锦袍扫过案边的棋盒,几颗白玉棋子滚落出来,却被他随手拂到一旁。
就在苏夜刚刚准备动身的时候,院外却忽然传来一声轻笑,清越如玉石相击,打破了院中的热切。
“镇国公不必劳身,在下已在此处。”
众人闻声转头,只见晨光恰好穿过墨竹的缝隙,柔柔地落在院门口那道身影上。
来人身着一袭月白儒衫,衣料是云州特有的“云锦”,虽不奢华,却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腰间系着一块羊脂白玉珏,玉珏上雕着简化的“姬”字纹,一看便知是世家传承之物。
面容肤色白皙却不显女气,透着健康的温润,行走步履从容,周身仿佛裹着一层淡淡的光晕,连院角那几竿墨竹,都似因他的到来,添了几分灵气。
“想必这位便是伯阳先生了?本公正欲亲往拜访,没想到先生竟已光临,倒是省了本公一番脚力。”
苏夜见他这般丰神俊朗,心中愈发欢喜,当即走上前,拱手笑道。
“镇国公客气了,在下不过是稷下学宫的一介访客,怎敢劳烦国公亲访。”
“只是方才在院外,听闻国公与张先生商议天下局势,提及‘先击夜煞,再破武州’之策,心中有一问,不知当问不当问?”
姬朝却未像寻常谋士那般纳头便拜,只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院中的舆图、棋盘,又落在苏夜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几分锐利。
“先生但说无妨,本公知无不言。”
苏夜见他虽年少,却有如此风骨,心中更是欣赏,当即抬手示意。
“如今国公麾下已拥苍、横、祁、乾、武五州,带甲之师号称百万,粮秣充足,器械精良,据五州而虎视天下,诸侯莫敢轻撄其锋。”
姬朝这才举步踏入院中,目光落在舆图上那五州之地的标记,缓缓开口。
“可在下想问,国公之志,究竟是为一己之霸业,如当年大乾太祖那般,夺了江山便称孤道寡?还是为天下之黎民,想在这乱世之中,为百姓寻一条生路?”
这话问得直白,甚至有些尖锐——乱世之中,诸侯起兵,多是为了“霸业”二字,嘴上说着“替天行道”,实则不过是为了自家的荣华富贵。
姬朝这话,便是要探一探苏夜的底:究竟是为了权力,还是为了苍生?
若是前者,纵有雄才,也不过是另一个乱世的开端;若是后者,才值得他姬朝倾心相助。
院中的气氛瞬间静了下来,连茶炉里水的“咕嘟”声都清晰了几分,惊鲵握紧了腰间的剑柄,目光落在姬朝身上,带着几分警惕——毕竟这般质问苏夜的人,她还是头一次见。
张良却端着茶盏,眼底带着几分笑意,显然是早料到姬朝会有此问,也想看看苏夜如何作答。
苏夜闻言,却没有丝毫不悦,反倒笑了。
“先生这话问得好。本公不妨直言——若说全然不想霸业,那是欺人之言!”
“大丈夫生于乱世,手握兵权,坐拥五州,谁不想成就一番事业?可本公的霸业,却不是‘夺江山称孤道寡’那般简单。”
他走到舆图前,弯腰捡起之前滚落的白玉棋子,指尖摩挲着棋子的温润,目光扫过舆图上那些标注着“战乱”“流民”的红点,语气渐渐沉了下来。
“先生可知苍州三年前是什么模样?那时苍州被草原草原蛮夷劫掠,田地荒芜,百姓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路边的白骨堆得能挡着路。”
“本公拿下苍州后,推行均田策,让百姓有田可耕;设工坊,让百姓有活可做;开义仓,让百姓有饭可吃。如今再去苍州看看,田地里的麦子长得比人高,集市上的胡饼冒着热气,孩童能在巷子里追着蝴蝶跑——这才是本公想要的‘霸业’。”
他抬手,指向舆图上的苍州。
“乾州是大乾旧都,此前大乾皇室昏庸,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本公拿下乾州后,废苛税,通漕运,让乾州的粮食能运到苍州、横州,让祁州的铁能铸造成农具,送到百姓手中。”
“如今乾州的工坊日夜不息,造的不是杀人的兵器,还有铁犁、水车——这些东西,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一点。”
随后苏夜又指了指乾州的位置,轻声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