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朱棣登基,奉天靖难第一功臣!
    “镇国公?”徐牧微微一呆。
    而后,他客气了一下:“陛下,臣,臣如何担当得起镇国二字?”
    这不是朱厚照给自己册封的国公么?
    朱棣看著徐牧,语气郑重道:“妹夫,朕知道你素来不贪功名利禄,但你为大明立下的功劳,朕不能不赏。”
    徐牧心说,我不贪功名利禄,我不贪功名利禄,我就不去北平找你了。
    朱棣继续道:“只等登基之后,朕便下旨,封你为朕国公,食邑三千户,子孙世袭罔替。另外,兵部尚书的职位,也由你兼任,替朕整顿军务,守护大明的边疆。”
    徐牧再次客气了一下:“陛下,臣已受彭城伯之爵,怎敢再受定国公之位?兵部尚书一职责任重大,臣恐难当此任,还请陛下另择贤才。”
    “朕说你能当,你就能当!”
    朱棣打断他,眼中满是信任:“大明的军务,除了你,朕信不过旁人。你就別推辞了,登基之后,朕会当看百官的面宣布此事。你只需记住,朕登基后,要让大明永享安乐,这不仅需要文臣治理天下,更需要你这样的忠臣,替朕守住江山。”
    让徐牧干什么?
    其实,朱棣也是思考了许久。
    主要是徐牧这小子的能力多多少少有点全面。
    武器不行,他能给你铸炮。这明显是工部的事儿。
    粮食短缺,他能给你出主意,大规模的刊印大明宝钞骗钱骗粮,竟是能让朱允灼发不出粮餉。这是户部干的事情。
    后勤有问题,他也能给你督导粮食运转。
    收拢降兵,让其归心,臣服於自己这是兵部该乾的活儿。
    治理內政,他也看到了徐牧在北平的诸多治理手段。
    这小子就是一个治国能臣,太全面了。
    给他一个宰相,他都能干的感觉。
    户部,工部,兵部,吏部这小子都能干,而且,也能干好。
    还有就是刑狱,虽然,徐牧没有大规模的处理刑狱方面的。
    但是,朱棣估摸著也不会太差,看看这小子如何公审方孝孺就知道了。
    朱棣承认,自己爽的不要不要的。
    估计,他唯一干不好的就是礼部了。
    这也就是內阁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建设成功,不然,朱棣肯定让徐牧来担任內阁首辅大学士。
    朝廷六部,朱棣也不太可能都给徐牧来处理。
    思来想去,还是兵部最为合適。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徐牧也知道自己要是在推辞,那就是真的不知好歹了。
    当下,徐牧躬身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託,不负大明百姓!”
    朱棣哈哈大笑:“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徐妙锦也是起身道:“谢过陛下!”
    徐牧深吸了一口气:“谢过陛下!”
    隨后,就是登基仪式如今徐皇后来了,朱高炽也来了,这个登基仪式也肯定是少不了的。
    奉天殿外已列满了文武百官。
    朱能、丘福等燕军旧部身著崭新的武官朝服,甲胃上的鎏金在阳光下泛著亮。
    徐辉祖、徐增寿、李景隆等勛贵手持朝,神色肃穆。
    连那些刚被赦免任用的建文旧臣,也小心翼翼地站在队伍末尾,目光望著殿门方向一今日,是朱棣登基的大典,也是大明开启“永乐”年號的开端。
    不久之前,徐牧一不小心的提醒了一下朱棣,永乐是方腊的年號。
    朱棣很生气,但是,年號已经定下来了也没办法。
    就是提议永乐的那个倒霉蛋被细细的切成了臊子。
    吉时一到,钟鼓司的编钟与大鼓同时奏响,厚重的钟声穿透皇宫,传遍南京城的大街小巷。
    百姓们自发聚集在皇城之外,著脚望向宫门方向,连孩童都学著大人的模样,屏息等待著新帝的身影。
    朱棣身著十二章纹的袞龙袍,头戴翼善冠,在內侍的扶下,缓步走上奉天殿的丹陛他的步伐沉稳,目光扫过阶下百官,如今清洗朝堂残留的冷厉已淡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威严与从容。走到龙椅前,他停下脚步,转身面向百官,接受眾人的跪拜。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整齐跪地,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震得殿內樑柱微微作响。
    朱棣抬手示意眾人起身,声音透过传声內侍,清晰地传遍殿內外:“朕承太祖高皇帝遗志,靖难清君侧,只为还大明清明。今建文旧党已除,天下归心,朕遵天顺人,登基为帝,定年號为『永乐”一一愿大明江山永享太平,愿天下百姓永享安乐!”
    话音落下,礼部尚书捧著事先擬定好的登基詔书,缓步走出队列,高声宣读。
    詔书中细数建文年间齐黄方三人的罪行,阐明朱棣“靖难”的不得已,又承诺登基后“轻薄赋、整顿更治、安抚流民”。
    等到詔书宣读完毕,朱能手持兵符上前,单膝跪地:“臣朱能,谨代表五军都督府,愿率天下將士,誓死效忠陛下,保卫大明疆土!”
    紧接著,徐牧捧著兵部奏摺躬身道:“臣徐牧,已备好救济粮款,即日便发往南方饥民手中,定不负陛下安民生之託!”
    “传朕旨意!”
    朱棣的声音再次响起,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即日起,改元永乐,以明年为永乐元年;追尊太祖高皇帝为圣祖,孝慈高皇后为圣母;大赦天下,除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党羽外,其余建文旧臣及牵连者,皆免罪復用;凡靖难以来阵亡將士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粮,永不中断!”
    “臣等遵旨!”百官再次跪拜。
    诛杀没有扩大化,因为徐牧的缘故,朱允的骚操作实在是太多了,以至於徐辉祖这样的铁桿都离心离德。
    其他人就更不必多说。
    朱允灼的无能和丑陋暴露的一览无余。
    仪式继续进行,朱棣在太庙完成祭祖仪式,又前往社稷坛祭拜土地神与五穀神,每一步都遵循看洪武年间定下的礼制,一丝不苟。
    当他重新回到奉天殿,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贺时,阳光恰好透过殿顶的藻井,落在他的袞龙袍上,將十二章纹映照得愈发庄严。
    徐牧则站在文官队列中,目光扫过殿內的百官与殿外的百姓,轻轻舒了口气,从靖难起兵到今日登基,两年多的谋划与奔波,终於换来了新朝的开局。
    还好自己没弄出来比歷史更差的结局。
    奉天殿上朱棣危襟正坐。
    登基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大封功臣。
    靖难功臣这都是需要一一安抚的。
    扫视了群臣一眼,朱棣继续道:“今日早朝,主要有两件事一一一是论靖难之功,封赏有功之臣;二是明確各部职责,为永乐新政铺路。”
    话音落下,吏部尚书张捧著“功臣名单”上前,躬身道:“陛下,靖难以来,诸將与文臣皆有大功,经吏部核查,擬定了封赏名单,请陛下圣裁。”
    朱棣接过名单,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徐牧”二字上,抬头看向站在文官队列前排的徐牧,语气满是讚许:“徐牧,你上前听封。”
    徐牧连忙出列,躬身行礼:“臣在。”
    “靖难之初,你察觉齐泰阴谋,护送皇子避险,保全朕的家小;南下途中,你又有铸造火炮之策,;南京定局后,你主持公审、清查贪腐,为朕登基扫清障碍。”朱棣的声音传遍大殿,“你既有谋略,又忠勇可靠,朕今日封你为镇国公,食邑三千户,子孙世袭罔替!”
    顿了顿,朱棣不疾不徐的开口道:“另,任命你为兵部尚书,总掌全国军事行政,替朕整顿军务、稳固边疆!”
    此言一出,殿內百官纷纷侧目,眼中满是羡慕与认同。
    镇国公是超品爵位,兵部尚书更是六部要职,徐牧一人兼领,可见朱棣对他的信任之深。”
    朱高煦站在武官队列中,更是兴奋地微微前倾身体,仿佛受封的是自己一般。
    徐牧的本事,他可真是知道的太清楚了。
    虽然个人武力也就是一般般。
    但是,这个火炮他是知道的。
    直接导致了碾压的效果,让朱棣南下过的异常的平稳。
    朱高煦都没有多少发挥,就是在搞后勤,带著兵往前冲,等到自己想打的时候,就发现,南军已经崩溃了。
    真的没怎么打硬仗。
    徐牧走了一趟流程:“陛下隆恩浩荡,臣惶恐!臣不过是尽了分內之事,怎当得起国公之爵与兵部尚书之职?还请陛下收回成命,另择贤才。”
    虽然是內定,但是该走的流程还是需要走一走。
    “朕说你当得起,你便当得起!”
    朱棣抬手示意他起身,声音平静:“兵部乃国之重器,掌管武官选授、军籍管理、军备筹备,非忠诚可靠、通晓军务者不能任。你隨朕征战多年,既懂军事,又知民心,这兵部尚书之职,除了你,朕无人可信。”
    他顿了顿,又道:“至於镇国公之爵,是你应得的赏赐。你救过朕的儿子,助朕平定天下,若连你都不能封国公,天下人会说朕赏罚不明。你不必推辞,安心领受便是。”
    徐牧不再推辞,再次叩首:“臣谢陛下恩典!臣定当竭尽所能,执掌兵部,整顿军务,不负陛下所託,不负大明江山!”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继续道:“徐牧,实乃奉天靖难第一功臣!”
    奉天靖难第一功臣!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每一个人都陷入到了沉默当中。
    虽然,他不带兵打仗,但是,架不住能力强,什么事情都能做。
    朱棣手下的这群將领没有一个是不服气的。
    他要不是首功,其他人也没资格在他之上。
    服气!
    这就是朱棣身边的李善长。
    隨后,朱棣继续封赏其他功臣:“张玉,你隨朕征战,屡立战功,封英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任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朱能封成国公,食邑两千户任中军都督府右都督。丘福,封淇国公,食邑二千户,任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护驾有功,封定国公,食邑二千户,封锦衣卫提督—.”
    一个个爵位与官职被宣读,受封的功臣纷纷跪地谢恩,殿內气氛愈发热烈。
    除了这群人之外,还有两个傢伙。
    一个是平安,另一个是盛庸。
    平安给了一个侯爵济寧伯,盛庸也是一个侯爵定余伯。
    主要是这俩第一没有给朱棣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被碾压,没有给朱棣造成太大的损失。
    第二,就是能力,两人的作战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第三,南下也是有功劳的。
    不能算是原始股,也不如李景隆带著五十万大军投降来的功劳大,但是,多多少少也是立下了功劳。
    朱棣勘酌再三还是给了俩伯爵。
    至於李景隆,还是曹国公,爵位已经是顶级了没必要再给了。
    这一波就是安抚靖难勛贵。
    封赏完毕,朱棣看向徐牧,语气严肃:“徐尚书!”
    徐牧出列:“陛下!”
    朱棣道:“兵部之事,朕有几点交代。其一,核查全国军籍,清除空额、虚报之弊,確保兵员真实;其二,整顿九边卫所,加强士兵训练,补充武器装备;其三,规范武官考核制度,选拔有能之土,罢免贪腐无能之辈。这三件事,你需儘快拿出章程,报朕审阅。”
    “臣遵旨!”
    徐牧躬身应下,心中已开始盘算一一核查军籍需联合户部,整顿九边需派亲信武官实地考察,规范考核制度需制定细则,这些事虽繁琐,但只要循序渐进,定能办好。
    主要问题还是卫所制度。
    卫所制度问题很大,如今北方这边进行了整编,把土地收拢,算在了燕王府名下,每年的土地的產出算是士兵的粮餉,但是,南方这边还是没有进行整编。
    问题不在自己这里,而是在朱棣这里。
    这傢伙主要还是需要考虑祖制问题。
    朱元璋制定下来的规矩,朱棣能不能打破。
    还是得好好的聊聊。
    有些东西,朱自己不打破,后面的皇帝就更难打破了。
    指望朱高炽,还是朱瞻基?
    朱祁镇?
    那就更算了!
    还得是朱棣!
    必须要让朱棣解决这些问题,他不解决,后面的都不行,没这个威望,没这个胆魄,没这个能力。
    朱棣又看向其他大臣,道:“各部也要各司其职一一户部负责安抚流民、追缴贪腐赃银;礼部筹备科举,选拔寒门学子;工部负责疏浚漕运、修南京城防。朕希望你们同心协力,共创永乐盛世,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臣等遵旨!定当鞠躬尽,死而后已!”百官齐齐跪地,山呼海啸般的应答声震得殿內樑柱微微作响。
    朝会结束后,徐牧刚走出奉天殿,朱能与丘福便上前道贺:“徐尚书,恭喜恭喜!镇国公兼兵部尚书,陛下对你的信任,我等望尘莫及啊!”
    徐牧笑著拱手:“二位將军客气了,都是为大明效力,往后还需二位將军在军务上多多协助。”
    三人正说著,朱高煦也快步走来,拍著徐牧的肩膀:“世叔,往后你掌兵部,我可要多向你请教军务!”
    徐牧点点头,对著朱高煦道:“高旭,新朝开创,你可是要好好的努力,不要让皇上失望!”
    朱高煦哈哈一笑道:“那是自然!”
    而后朱高煦嘻嘻哈哈的开口道:“世叔,你看,我能不能跟你在兵部带著,你带带我!”
    徐牧耸耸肩:“我主要做的都是文臣该做的事情,你跟我去兵部,恐怕还是不太行,我感觉五军都督府倒是蛮適合你的!”

章节目录

我连襟是朱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我连襟是朱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