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批量生產,全厂效率翻三倍!
“还有一件事。”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了红星厂的位置上。
“研究所要建,但姚爱国同志的总工程师职务,暂时不要免。”
“告诉王援朝,也告诉姚爱国,他的根,还在工厂,还在一线。”
老首长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希望,他研究所里搞出来的东西,第一时间,就能在工厂里落地生根,开结果。理论要结合实际,不能搞空中楼阁。”
“是!”
李秘书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彻底明白了老首长的良苦用心。
这既是重用,也是爱护。
既给了姚爱国天大的平台,又没让他脱离实践的土壤。
……
当老首长的这一系列指示,以加急文件的形式,传达到红星机械厂的时候,整个厂子,彻底炸锅了。
王援朝拿著那份红头文件,手抖得像是在打摆子。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著文件上的每一个字,生怕是自己看错了。
“通报嘉奖……奖金十万……”
“建立国家级研究所……姚爱国同志任所长……副局级待遇……”
王援朝的脑袋里嗡嗡作响,感觉自己快要幸福得晕过去了。
他们红星厂,出了一个副局级的干部!
还是一个国家级研究所的所长!
这是何等的荣耀!
这下,他王援朝出去开会,腰杆子都能挺得笔直!看哪个兄弟单位的厂长还敢跟他叫板?
“快!快去把姚总工请来!”
王援朝对著门外大吼道。
很快,姚爱国就被请到了厂长办公室。
当他从王援朝手里接过那份文件,看到上面的內容时,饶是他两世为人,心境早已古井不波,此刻也不由得心潮澎湃。
他知道老首长会重视,但没想到,会重视到这种程度!
专门建一个研究所!
这手笔,这魄力!
一股名为“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在他胸中激盪。
“王厂长,首长的指示,我明白了。”
姚爱国放下文件,神情郑重地说道。
“研究所是未来的平台,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先把我们的新刀具,实现批量化生產,儘快装备到我们厂,乃至全国的生產线上去!”
“对!对!姚总工说得对!”
王援朝连连点头,激动地说道。
“批量生產!必须马上批量生產!需要什么,你儘管开口!我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你凑齐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就在这小小的厂长办公室里,拉开了序幕。
命令一下,整个红星厂都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王援朝亲自掛帅,成立了“新型刀具批量生產领导小组”,他自任组长,姚爱国是唯一的副组长,拥有绝对的技术决策权。
之前那个临时改造的实验室,被迅速扩建。
在老首长的亲自过问下,一批最先进的粉末冶金设备,和各种高精尖的检测仪器,绕过了所有繁琐的审批流程,以最快的速度,从全国各地,甚至是从国外紧急採购,源源不断地运抵红星厂。
姚爱国从技术科和各个车间,挑选了一批最聪明、最肯乾的年轻人,组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
李卫东自然是头一个。
他现在看姚爱国的眼神,已经跟看神仙没什么两样了,让干啥干啥,绝无二话。
姚爱国没有藏私。
他將整个“复合多元硬质合金”的生產工艺流程,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团队成员。
从各种金属粉末的配比,到混合搅拌的技巧,再到压製成型的压力控制,最后是真空烧结炉的温度曲线设定……
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示范,耐心讲解。
他深知,单靠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他要做的,是为国家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火种。
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进步神速。
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標准化的“红星一號”复合硬质合金刀具,就成功实现了批量化生產!
当一箱箱崭新的,闪烁著暗金色光泽的刀具,被送到各个生產车间的时候,整个红星厂都沸腾了。
工人们抚摸著这些崭新的“神兵利器”,就像战士拿到了新发的钢枪,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
“都听好了!”
各个车间的车间主任,拿著大喇叭,站在高处,意气风发地喊道。
“从今天起!咱们厂所有的老旧刀具,全部淘汰!所有工具机,全部换装姚总工发明的『红星一號』!”
“厂里下了死命令!这个月的生產任务,翻三倍!”
“相应的,大家的奖金,也翻三倍!”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有!”
“有!”
“有!”
震天的吶喊声,在每一个车间里迴荡。
工人们的眼睛都红了。
生產任务翻三倍,听起来嚇人。
可奖金也翻三倍啊!
这年头,谁会跟钱过不去?
更何况,他们现在手里有“神刀”相助,別说三倍,就是五倍,他们也敢拼一拼!
一场史无前例的生產竞赛,在红星厂的每一个角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號车间。
刘福贵亲自上阵,操纵著他那台宝贝车床。
换上了新刀主后,工具机的性能被发挥到了极致。
过去加工一个高精度齿轮,需要小心翼翼地切削一个多小时。
现在,刘福贵直接把转速开到最大,进刀量也加到了以前不敢想的程度。
只见那滚烫的铁屑,像瀑布一样飞泻而下。
短短十五分钟,一个光洁如镜的齿轮,就完美成型。
“下一个!”
刘福贵抹了一把汗,眼中精光四射,没有丝毫疲惫,反而越干越起劲。
二號车间。
这里主要负责大型铸件的粗加工。
以前,这活儿最是磨人。
那些铸件又大又硬,还带著坚硬的氧化皮,普通刀具上去,几下就废了,工人们磨洋工是常態。
可现在,换上了“红星一號”之后,情况完全变了。
那坚硬的氧化皮,在新刀具面前,脆得跟饼乾一样,一碰就碎。
工人们开著车床,就像是开著推土机,一路平推,势不可挡。
“爽!太过癮了!”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了红星厂的位置上。
“研究所要建,但姚爱国同志的总工程师职务,暂时不要免。”
“告诉王援朝,也告诉姚爱国,他的根,还在工厂,还在一线。”
老首长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希望,他研究所里搞出来的东西,第一时间,就能在工厂里落地生根,开结果。理论要结合实际,不能搞空中楼阁。”
“是!”
李秘书重重地点了点头。
他彻底明白了老首长的良苦用心。
这既是重用,也是爱护。
既给了姚爱国天大的平台,又没让他脱离实践的土壤。
……
当老首长的这一系列指示,以加急文件的形式,传达到红星机械厂的时候,整个厂子,彻底炸锅了。
王援朝拿著那份红头文件,手抖得像是在打摆子。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著文件上的每一个字,生怕是自己看错了。
“通报嘉奖……奖金十万……”
“建立国家级研究所……姚爱国同志任所长……副局级待遇……”
王援朝的脑袋里嗡嗡作响,感觉自己快要幸福得晕过去了。
他们红星厂,出了一个副局级的干部!
还是一个国家级研究所的所长!
这是何等的荣耀!
这下,他王援朝出去开会,腰杆子都能挺得笔直!看哪个兄弟单位的厂长还敢跟他叫板?
“快!快去把姚总工请来!”
王援朝对著门外大吼道。
很快,姚爱国就被请到了厂长办公室。
当他从王援朝手里接过那份文件,看到上面的內容时,饶是他两世为人,心境早已古井不波,此刻也不由得心潮澎湃。
他知道老首长会重视,但没想到,会重视到这种程度!
专门建一个研究所!
这手笔,这魄力!
一股名为“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在他胸中激盪。
“王厂长,首长的指示,我明白了。”
姚爱国放下文件,神情郑重地说道。
“研究所是未来的平台,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先把我们的新刀具,实现批量化生產,儘快装备到我们厂,乃至全国的生產线上去!”
“对!对!姚总工说得对!”
王援朝连连点头,激动地说道。
“批量生產!必须马上批量生產!需要什么,你儘管开口!我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你凑齐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就在这小小的厂长办公室里,拉开了序幕。
命令一下,整个红星厂都变成了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王援朝亲自掛帅,成立了“新型刀具批量生產领导小组”,他自任组长,姚爱国是唯一的副组长,拥有绝对的技术决策权。
之前那个临时改造的实验室,被迅速扩建。
在老首长的亲自过问下,一批最先进的粉末冶金设备,和各种高精尖的检测仪器,绕过了所有繁琐的审批流程,以最快的速度,从全国各地,甚至是从国外紧急採购,源源不断地运抵红星厂。
姚爱国从技术科和各个车间,挑选了一批最聪明、最肯乾的年轻人,组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团队。
李卫东自然是头一个。
他现在看姚爱国的眼神,已经跟看神仙没什么两样了,让干啥干啥,绝无二话。
姚爱国没有藏私。
他將整个“复合多元硬质合金”的生產工艺流程,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团队成员。
从各种金属粉末的配比,到混合搅拌的技巧,再到压製成型的压力控制,最后是真空烧结炉的温度曲线设定……
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示范,耐心讲解。
他深知,单靠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他要做的,是为国家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火种。
在他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进步神速。
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標准化的“红星一號”复合硬质合金刀具,就成功实现了批量化生產!
当一箱箱崭新的,闪烁著暗金色光泽的刀具,被送到各个生產车间的时候,整个红星厂都沸腾了。
工人们抚摸著这些崭新的“神兵利器”,就像战士拿到了新发的钢枪,一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
“都听好了!”
各个车间的车间主任,拿著大喇叭,站在高处,意气风发地喊道。
“从今天起!咱们厂所有的老旧刀具,全部淘汰!所有工具机,全部换装姚总工发明的『红星一號』!”
“厂里下了死命令!这个月的生產任务,翻三倍!”
“相应的,大家的奖金,也翻三倍!”
“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有!”
“有!”
“有!”
震天的吶喊声,在每一个车间里迴荡。
工人们的眼睛都红了。
生產任务翻三倍,听起来嚇人。
可奖金也翻三倍啊!
这年头,谁会跟钱过不去?
更何况,他们现在手里有“神刀”相助,別说三倍,就是五倍,他们也敢拼一拼!
一场史无前例的生產竞赛,在红星厂的每一个角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號车间。
刘福贵亲自上阵,操纵著他那台宝贝车床。
换上了新刀主后,工具机的性能被发挥到了极致。
过去加工一个高精度齿轮,需要小心翼翼地切削一个多小时。
现在,刘福贵直接把转速开到最大,进刀量也加到了以前不敢想的程度。
只见那滚烫的铁屑,像瀑布一样飞泻而下。
短短十五分钟,一个光洁如镜的齿轮,就完美成型。
“下一个!”
刘福贵抹了一把汗,眼中精光四射,没有丝毫疲惫,反而越干越起劲。
二號车间。
这里主要负责大型铸件的粗加工。
以前,这活儿最是磨人。
那些铸件又大又硬,还带著坚硬的氧化皮,普通刀具上去,几下就废了,工人们磨洋工是常態。
可现在,换上了“红星一號”之后,情况完全变了。
那坚硬的氧化皮,在新刀具面前,脆得跟饼乾一样,一碰就碎。
工人们开著车床,就像是开著推土机,一路平推,势不可挡。
“爽!太过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