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导演的竞选创意方案,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想法,很少有人能论述得如此详细,甚至將各种小细节都考虑到了……”
    老刘越是翻看这本厚重的竞选標书,心里的惊嘆就越发浓烈。
    《击缶而歌》,2008名演员组成巨型缶阵,通过灯光变化完成倒计时。
    《歷史足跡》,施放29个巨型脚印焰火,象徵第29届奥运会“走进”燕京,最后化作梦幻五环,充满浪漫气息。
    另外还有《画卷》、《文字》、《礼乐》、《丝路》……
    这些充满创新、技术、文化底蕴的精彩节目策划方案,普通团队能想出一个,就十分了不得。
    而他手里这本竞选標书中,类似《击缶而歌》的节目,却是足足有不下十个!
    每一个节目都是如此充满想像力。
    既有宏大的场景,又有创新的技术,更是充分展现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的繁荣。
    “虽然我不知道,这份创意方案,是哪位大师带领团队做出来的成果。”
    “但要是这还无法入选,那我也可以退休了。”
    老刘不再犹豫,果断写下自己的审阅建议,提交给奥组委参考。
    初轮筛选,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便是奥组委对创意方案的审阅,最终只有部分团队能走下去。
    第二个阶段,將在9月份进行,导演团队竞標进入陈述环节。
    而在老刘看来,这份標號13的创意方案,必然可以进到第二阶段的陈述环节。
    他现在已经开始期待,想看看那位大师以及其组建的优秀团队,究竟都有谁参与到这些创意节目的策划之中。
    不过,老刘註定会失望。
    因为整个竞选创意方案,从头到尾都只有方元一个人。
    或者说,他是站在前世眾多巨人的肩膀上。
    或许他自己已经觉得,这些节目很是稀鬆平常。
    但在当下其他人看来。
    他写进竞选標书里的这些创意节目,对大家来说简直是惊为天人!
    方案中的每一个节目,都闪烁著独特的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
    米国,好莱坞。
    方元忙得脚不沾地。
    《梵谷之死》的拍摄难度,要比他想像中高出许多。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各种意识流的镜头,即便已经提前做好详细的分镜稿,依旧会出现很多问题。
    “佳辉哥,这场戏你第一次见到梵谷,眼神要失焦一些,后期我会再加上其他回忆的串联……”
    《梵谷之死》虽然拍摄难度很高,但方元现在已然得心应手。
    他的过目不忘在工作中十分好用。
    可以隨时在脑海中回顾整个片场,以及每一位演员的表演。
    甚至还能有条不紊指挥著整个剧组。
    所以拍到现在,他基本掌握了这种意识流的拍摄方式。
    接下来这段时间,还有十几场戏,拍完就能杀青了。
    他也终於能稍微休息一下……
    “导演,我感觉自己第三次的表演好像有点问题。”休息时间,梁佳辉找到方元,想要看看监视器的回放。
    作为一名专业的演员,一场戏自然会展现出不同的表演方式,让导演后期可以根据相应剪辑需求,进行选择。
    所谓的“一条过”,很多时候都是製片方和发行方的宣传策略。
    演技真正优秀的演员,都能对角色进行不同层面的詮释。
    毕竟对於电影来说,片场拍摄只是一个中期环节。
    后期製作,才是最关键的部分。
    而演员的表演素材越多,后期製作自然就更加方便。
    “第三次?是上午九点那场表演吗?”方元转头看向梁佳辉问道。
    “是的。”梁佳辉点点头,心中闪过惊嘆。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了。
    自从加入到《梵谷之死》的拍摄中,他经常能见到方元对整个项目还有拍摄的掌控力。
    別说是自己的表演了,就算是布景里有哪个道具放错位置,导演也能一眼看出来。
    所以梁佳辉跟方元交流起来,一直都有很轻鬆的感觉。
    对於演员和导演来说,这种感觉十分重要。
    一个优秀的导演,可以充分激发演员的潜能,並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方便以后改进。
    以往梁佳辉合作过的导演,没有一百,至少也有几十个。
    但这些导演,都没人能像方元这样,观察入微的同时,还能隨时发觉演员在这场戏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梵谷之死》的拍摄,除了刚开始艰难些外,后续越来越顺利。
    “上午九点那场戏,你的第三次表演,主要是动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彆扭感,我们要根据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態来分析……”方元一边调出监视器回放,一边和梁佳辉详细讲述著他的问题。
    梁佳辉听得很认真,不时点点头。
    他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这部三方合拍片,或许可以成为他演艺生涯的又一部“封神之作”。
    ……
    8月初,方元保险起见,又补拍了几个镜头。
    自此,《梵谷之死》成功杀青。
    “今晚我做东,杀青宴大家都来参加啊。”方元心情很不错。
    这个项目是他两年多导演生涯以来,最难的一个。
    但无论再难,至少第一步成功完成。
    翻翻素材,各个意识流的镜头表达,几乎像是艺术品,如同一幅幅流动的油画。
    对於小说家来说,他们的意识流表达是通过文字,细腻的笔触勾勒思绪的涟漪,跳跃的句式模擬意识的流动,每个词语都是神经末梢,每段分行都是呼吸节奏。
    而电影的意识流,则是镜头里的光线如何从窗欞斜切进房间,是广角镜头下扭曲变形的走廊暗示精神困境,是手持摄影的晃动模擬记忆的不確定性。
    用长镜头凝固情感的浓度,甚至用失焦画面表现意识的模糊地带。
    小说家驯服语言,电影人驯服光影。
    方元如今,对於光影的掌控力,无疑比一年前强出许多许多。
    甚至对於《疾速追杀》的拍摄,他也生出了许多新的想法。
    “《疾速追杀》里夜店追杀那场戏,狂欢的人群在枪战中仍沉迷舞动,暴力成为娱乐,死亡沦为背景音。”
    “要是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进行詮释,应该能比原版更加有艺术感。”
    方元现在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杀青宴结束之后,便回到公司对《疾速追杀》的分镜稿进行修改。
    其实,这部电影原版就很风格化。
    而现在,方元打算再將这种风格继续加强。
    用高对比度的光影切割空间,夜店的镭射蓝紫与枪火的炽白在黑暗中炸裂,飞溅的鲜血在频闪灯下凝固成慢动作的泼墨画。
    动作美学的暴力交响曲,將霓虹、节奏与杀戮糅合成令人窒息的视听盛宴。
    如今,方元將自己从《梵谷之死》拍摄中领会和学习到的东西,提炼成一套成体系的经验与风格。
    任何一位大师级导演,都肯定有著自己的风格。
    像是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他就喜欢使用手持摄影与动態镜头,霓虹灯与阴影的对比堪称一绝,而且还不缺乏真实感。
    现在杀青之后,方元就好像是被梵谷点了脑壳,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过,这样的风格,是只能在《梵谷之死》这样的片子里发挥,还是他的任何电影都能使用。
    最终要通过《疾速追杀》来进行尝试。
    “等到《梵谷之死》后期特效製作走上正轨,我就可以开始kcu的製作了。”方元心中想著。
    他向来是快枪手。
    去年连续拍摄製作三部电影,其中两部小成本,一部中等製作標准。
    《梵谷之死》自然也算好莱坞中等製作。
    《疾速追杀》也不例外。
    都需要几千万美元的製作成本。
    不过相比之下,《疾速追杀》最多3000万美元就能拍完。
    《梵谷之死》因为后期特效量的缘故,8000万美元预算方元能全部光。
    当然,不是说8000万美元全部都用来製作特效。
    方元自己的导演费,还有剧组、演员的日薪和片酬,以及场地设备租赁等。
    这些加起来,大概4000多万美元没了。
    剩下的资金,將会全部投入到《梵谷之死》的后期製作中。
    於是第二天, 方元很快找到好莱坞能够排进前十的数字特效公司。
    负责人听完方元的要求,自信满满地拍拍胸脯:“导演,你就放心吧,我们公司之前还参与过《黑客帝国》的一部分特效工作,你这部片子的特效难度並不大,保准给你办得漂漂亮亮。”
    方元脸上露出笑意:“那我就定你们了,下个月能完工吗?我这边的剪辑工作需要和特效製作同步进行,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或许会很频……”
    “等一下!”负责人抬手打断道,额头冷汗流下。
    他不可思议地看著方元:“导演,你这部片子的特效製作,至少要半年啊!一个月时间怎么可能做出来?”
    “哈?”方元愣住了。
    怎么会要半年呢?
    《梵谷之死》的特效要求並不高啊。
    而且他给出的需求也很清晰。
    放在后世,或许连一个月都不需要,大概十几天就能渲染……
    等等,不对!
    猛然间,方元回过神。
    他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章节目录

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佚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佚名并收藏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