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放邓丽君的歌
第164章 放邓丽君的歌
“走了。”老赵挥了挥手。
“喝杯茶再走嘛。”
“不了,忙著呢。”老赵永远是这句话。
天色有些晚了,要取也只能是明天去取了。
冬日农閒,人们就喜欢聚在一起摆龙门阵。
在沈光德家,一群人正在閒聊。
“没想到沈砚这么厉害,把付彪都送到班房里了。”
“听说那些县领导都请他吃饭呢,他要收拾付彪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沈墨孙云幸好有这么个弟弟,不然这个砖厂送给他们他们都开不走。”
“以前不觉得沈砚有什么,现在怎么感觉沈砚越来越厉害了。”
“厉害又怎么样?去了沪城一趟,不也是空著手回来吗?以为他多大方呢。”
“就是,我要是去一趟沪城,好列也会给家里带点东西来。”
“话可不能这么说,是天冬生病,他回来得急,估计没来得及买。”
第二天一早,恰好周日,沈砚把两个小傢伙让沈天竹看著,自己就骑著自行车去了集上。
“大作家,这次买了啥?这么大一包?”
“一些沪城土特產。”沈砚一笑。
办理完手续后,沈砚把这一大包东西捆在了自行车后面。
陈雪把这些东西打包得很好,用了很多软的东西將大皮箱层层包裹。
沈砚一到家,四个孩子就围了上来。
沈天竹问:“二爸,你在沪城买的啊?”
沈杜衡问:“二爸,你买的什么啊?”
沈白也奶声奶气问:“爸爸,你买的什么啊?”
沈砚把东西解下来,小心拆开。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陈雪把最贵重的收录机放在了里面,用那些羊毛围幣將其固定,形成软包,所以收录机一点磕碰都没有。
看著琳琅满目的东西,他们都瞪圆了眼晴。
沈砚像是开了个杂货铺一般,
沈砚把文具拿出来:“这是天竹和杜衡的文具。”
文具由一个很精致的文具盒和一些直尺三角尺等组成。
“好漂亮,谢谢二爸。”
“爸爸,我也要。”沈白兴奋得直脚。
“白的是这个。”沈砚拿出一个很大的毛绒玩具熊,这种玩具只在沪城才买得到。
“熊熊。”沈白一把抱住。
沈天冬知道轮到他了,在那里兴奋拍手,这么小的小傢伙,也挺会察言观色的。
沈砚给了他一个小一点的毛绒玩具熊,沈天冬一把抓在手里,嘿嘿地笑著。
“这是你们的衣服,这是天竹的,沪城的女学生都喜欢穿这个,这是杜衡的。”
沈砚拿了两套衣服出来递给他们。
沈天竹和沈杜衡喜欢得很,连忙抱在了怀里。
“谢谢二爸。”
“客气什么?二爸还要谢谢你们呢,经常帮我带白和天冬。”
“他们是我们的妹妹和弟弟啊。”
沈砚把给沈白和沈天冬的衣服拿出来,给他们比了比,大小正合適。
“爸爸,衣服漂漂。”
沈天竹笑著说:“是漂亮。”
这时沈墨夫妇和邻居们走进了院子里,他们今天都没去砖厂,而是去参加民兵训练了。
作为壮年夫妻,民兵训练是必须要参加的,沈砚因为带两个小孩子,反而免去了这种训练。
他们边嘰嘰喳地说著在训练时发生的趣事,边走进了院子里然后就看到了在院坝分东西的沈砚他们,
一时之间,谁都不说话了,因为那些琳琅满目的东西,差点晃瞎了他们的眼。
昨晚在沈光德家说沈砚什么东西都没买回来的人,现在傻眼了。
沈砚见到他们来,立即才开了一包大白兔奶。
“来,吃。”
“多抓点,多抓点,多著呢。”
那些人抓了两把后,边吧唧吧唧地吃著,边在旁边看热闹。
“哟,沈砚,买了这么多东西,了不少钱吧?”
“也没多少。”
“买的都是些什么啊?”
“给家里人买了一点小东西。”
沈砚把给沈墨和孙云买的羊毛围巾递给他们。
“围一下试试,看看暖和不?”
“哎呀,我们农村人,干农活的,围这个干啥?”孙云嘴巴这么说,还是喜滋滋地接过来,围在脖子上:“哟,好暖和,脖子热乎乎的,一下子就不冷了。”
沈墨也说:“这是纯羊毛的啊,不便宜吧?”
“他婶,你围一下看看。”孙云给牛爱香围著。
牛爱香说:“真暖和,这沪城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沈砚,这个是收音机吧?”
“是啊,沪城买的,不仅能收音,还能放歌呢。”
“快放出来给我们听听,让我们也像城里人那样享受享受。”
沈砚也不拒绝,直接把收录机拿出来,装上电池,放入了邓丽君的磁带。
顿时,邓丽君美妙的歌声就传了出来。
一下子就把这些人震住了,他们像是掉入了蜜罐,耳朵都像是受孕了一般舒服。
大半天,没有一个人发出一点声音,都沉浸在邓丽君的歌声里。
他们哪里听过这样的歌曲啊,简直对他们是降维打击,说是天籟之音丝毫不过。
连听两曲之后,这些人才终於清醒了过来,
“这女的是谁?怎么唱歌这么好听,软绵绵的,让人骨头都酥了。”
“湾省的歌手,邓丽君。”
“湾省的歌手都能听啊,这傢伙真是个好东西啊。”
“这个东西不便宜吧?”
“还行。”
“多少啊?我也想去买个,干活干累了,在家听听这个,比睡一觉还提神。”
“四百吧。”沈砚说。
“..—”打扰了打扰了。
“这个是不是还能听广播?”
“是的,调个出来听听嘛,这辈子就听过这个,还没听过呢。”
沈砚就在那里调来调去,终於调出了一个广播来。
黔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此刻正在播报本省新闻。
那字正腔圆的广播腔传了出来,这些人也听得津津有味。
“沈砚,以后我们能来你这里听听新闻,听听歌不?”
“嘿,你这话说的,是他在说话,又不是我说话,我又不累,你们要来听就来听嘛。”
“太好了,还可以听听天气预告。”
“听说还能听到京城领导的声音呢。”
“那个邓丽君的歌能再放一首吗?”
“走了。”老赵挥了挥手。
“喝杯茶再走嘛。”
“不了,忙著呢。”老赵永远是这句话。
天色有些晚了,要取也只能是明天去取了。
冬日农閒,人们就喜欢聚在一起摆龙门阵。
在沈光德家,一群人正在閒聊。
“没想到沈砚这么厉害,把付彪都送到班房里了。”
“听说那些县领导都请他吃饭呢,他要收拾付彪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沈墨孙云幸好有这么个弟弟,不然这个砖厂送给他们他们都开不走。”
“以前不觉得沈砚有什么,现在怎么感觉沈砚越来越厉害了。”
“厉害又怎么样?去了沪城一趟,不也是空著手回来吗?以为他多大方呢。”
“就是,我要是去一趟沪城,好列也会给家里带点东西来。”
“话可不能这么说,是天冬生病,他回来得急,估计没来得及买。”
第二天一早,恰好周日,沈砚把两个小傢伙让沈天竹看著,自己就骑著自行车去了集上。
“大作家,这次买了啥?这么大一包?”
“一些沪城土特產。”沈砚一笑。
办理完手续后,沈砚把这一大包东西捆在了自行车后面。
陈雪把这些东西打包得很好,用了很多软的东西將大皮箱层层包裹。
沈砚一到家,四个孩子就围了上来。
沈天竹问:“二爸,你在沪城买的啊?”
沈杜衡问:“二爸,你买的什么啊?”
沈白也奶声奶气问:“爸爸,你买的什么啊?”
沈砚把东西解下来,小心拆开。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陈雪把最贵重的收录机放在了里面,用那些羊毛围幣將其固定,形成软包,所以收录机一点磕碰都没有。
看著琳琅满目的东西,他们都瞪圆了眼晴。
沈砚像是开了个杂货铺一般,
沈砚把文具拿出来:“这是天竹和杜衡的文具。”
文具由一个很精致的文具盒和一些直尺三角尺等组成。
“好漂亮,谢谢二爸。”
“爸爸,我也要。”沈白兴奋得直脚。
“白的是这个。”沈砚拿出一个很大的毛绒玩具熊,这种玩具只在沪城才买得到。
“熊熊。”沈白一把抱住。
沈天冬知道轮到他了,在那里兴奋拍手,这么小的小傢伙,也挺会察言观色的。
沈砚给了他一个小一点的毛绒玩具熊,沈天冬一把抓在手里,嘿嘿地笑著。
“这是你们的衣服,这是天竹的,沪城的女学生都喜欢穿这个,这是杜衡的。”
沈砚拿了两套衣服出来递给他们。
沈天竹和沈杜衡喜欢得很,连忙抱在了怀里。
“谢谢二爸。”
“客气什么?二爸还要谢谢你们呢,经常帮我带白和天冬。”
“他们是我们的妹妹和弟弟啊。”
沈砚把给沈白和沈天冬的衣服拿出来,给他们比了比,大小正合適。
“爸爸,衣服漂漂。”
沈天竹笑著说:“是漂亮。”
这时沈墨夫妇和邻居们走进了院子里,他们今天都没去砖厂,而是去参加民兵训练了。
作为壮年夫妻,民兵训练是必须要参加的,沈砚因为带两个小孩子,反而免去了这种训练。
他们边嘰嘰喳地说著在训练时发生的趣事,边走进了院子里然后就看到了在院坝分东西的沈砚他们,
一时之间,谁都不说话了,因为那些琳琅满目的东西,差点晃瞎了他们的眼。
昨晚在沈光德家说沈砚什么东西都没买回来的人,现在傻眼了。
沈砚见到他们来,立即才开了一包大白兔奶。
“来,吃。”
“多抓点,多抓点,多著呢。”
那些人抓了两把后,边吧唧吧唧地吃著,边在旁边看热闹。
“哟,沈砚,买了这么多东西,了不少钱吧?”
“也没多少。”
“买的都是些什么啊?”
“给家里人买了一点小东西。”
沈砚把给沈墨和孙云买的羊毛围巾递给他们。
“围一下试试,看看暖和不?”
“哎呀,我们农村人,干农活的,围这个干啥?”孙云嘴巴这么说,还是喜滋滋地接过来,围在脖子上:“哟,好暖和,脖子热乎乎的,一下子就不冷了。”
沈墨也说:“这是纯羊毛的啊,不便宜吧?”
“他婶,你围一下看看。”孙云给牛爱香围著。
牛爱香说:“真暖和,这沪城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沈砚,这个是收音机吧?”
“是啊,沪城买的,不仅能收音,还能放歌呢。”
“快放出来给我们听听,让我们也像城里人那样享受享受。”
沈砚也不拒绝,直接把收录机拿出来,装上电池,放入了邓丽君的磁带。
顿时,邓丽君美妙的歌声就传了出来。
一下子就把这些人震住了,他们像是掉入了蜜罐,耳朵都像是受孕了一般舒服。
大半天,没有一个人发出一点声音,都沉浸在邓丽君的歌声里。
他们哪里听过这样的歌曲啊,简直对他们是降维打击,说是天籟之音丝毫不过。
连听两曲之后,这些人才终於清醒了过来,
“这女的是谁?怎么唱歌这么好听,软绵绵的,让人骨头都酥了。”
“湾省的歌手,邓丽君。”
“湾省的歌手都能听啊,这傢伙真是个好东西啊。”
“这个东西不便宜吧?”
“还行。”
“多少啊?我也想去买个,干活干累了,在家听听这个,比睡一觉还提神。”
“四百吧。”沈砚说。
“..—”打扰了打扰了。
“这个是不是还能听广播?”
“是的,调个出来听听嘛,这辈子就听过这个,还没听过呢。”
沈砚就在那里调来调去,终於调出了一个广播来。
黔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此刻正在播报本省新闻。
那字正腔圆的广播腔传了出来,这些人也听得津津有味。
“沈砚,以后我们能来你这里听听新闻,听听歌不?”
“嘿,你这话说的,是他在说话,又不是我说话,我又不累,你们要来听就来听嘛。”
“太好了,还可以听听天气预告。”
“听说还能听到京城领导的声音呢。”
“那个邓丽君的歌能再放一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