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奠定文学地位
第111章 奠定文学地位
由於《妻妾成群》是大热作家石见的第二篇小说,乘著《活著》的东风,加上封面的曝光与巴老的亲笔推荐。
第6期《收穫》的发行量来到了152万册,虽然没有《活著》的206万的发行量高,但对於《妻妾成群》这种题材和体量来说,这个152万册,已经是极其成功了。
这让《收穫》编辑部再一次认识到石见对《收穫》发行量的恐怖影响,越发把石见抓在手里当成至宝。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同时,由於《妻妾成群》的发布,文学评论界关於石见是不是曇一现式的作家的论调顿时烟消云散。
文学界很快又掀起了石见的小说热,石见已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作家一跃成为了拥有一定文学地位的“老作家”了,起码之后谁谈起石见,不会再说“就写了一篇小说出来,以后怎么样不好说”这样的话了。
再挑剔的文学评论家,再小心眼的作家,也不得不表示一一石见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已经逐渐在成为一方诸侯。
《收穫》编辑部趁著这个优势,正准备加快把《活著》单行本推出来,目前已经在最后关头了,陈雪已经加了好几天班,才把版式全部定了下来。
没问题的话,走完签字流程,就能下印厂,最多一周就能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当然,沈砚的稿费也在准备了。
《活著》单行本首印20万册,基础稿酬按照60元每千字计算,那么基础稿酬就是12000元。
25万册以內的印书稿酬按照1%来计算,那便是120001%20=2400元。
所以沈砚可以通过《活著》的单行本,第一笔稿费是14400元,减去税1612.8元,拿到手的纯稿费就是12787.2元。
妥妥的万元户了。
当然,如果销量突破25万册,那25万册后的稿费,那就更多了。
经过陈雪的申请,这笔万元巨款,正通过邮局匯款的方式向著沈砚慢慢而去,约莫一周的时间就能到达沈砚手里,到时,《活著》单行本也正好出来了。
当然,也不是全是好消息。
《活著》在评选茅盾文学奖时,因为不符合时代发展,没有能进入下一轮评选,这件事情陈雪打电话给沈砚说过了,但沈砚在那头却传来爽朗一笑。
“没事,我预料到了,隨他们去吧。”
“你就一点都不失落失望吗?他们政治掛帅,不看作品质量,这明显对《活著》这部作品不公平。”
沈砚笑著说:“这世界哪里有那么多公平,我都不失落,你就別失落了。”
陈雪笑了笑:“你是作家你都不失落,那我还失落什么呀?”
其实,陈雪还是很失落。
沈砚沉吟了一下说:“他们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我现在这部小说就很符合时代发展,到时看他们还有何话可说。”
沈砚之前还想为《活著》爭一些荣誉呢,没想到这么快就失败了。
果然,他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微弱了。
也或许是现在的他力量还是太微弱了。
陈雪听见沈砚这么说,立即就惊喜了起来,好奇地问:“这个小说什么时候能拿给我看看呢?
“陈雪同志,记住我们的约定,《活著》单行本出来后再说。”
陈雪脸一红,她的皮肤极白,脸一红,就很明显。
“我在加快了呢,这段时间我都在加班呢。”陈雪情不自禁地撒了一个娇。
沈砚却没听出来,一个人撒娇,除了话的內容,还有语气,表情等等,通话质量不好,又隔得远,沈砚听不清陈雪那幽微的语气,也看不到陈雪那红红的脸蛋,自然不知道她在撒娇。
“好好,等单行本出来了,我也努力一下,爭取早一点多写一部分出来给你看。”
“你写的是什么內容啊?”陈雪忍不住好奇。
“陈雪同志,不要好奇,到时你自然会看到的。『
“哦。”陈雪的嘴巴不满地咕嘧起来。
沈砚这人比以前更討厌了。
“好了,电话费贵,没事的话,就掛了哈。”
陈雪眉头一,心里有点不舍,还想多和沈砚说几句话呢。
比如说说你那里的天气,你的心情,再比如说说你的两个小傢伙也行呀。
怎么老是说电话费贵呢?你都万元户了,打个电话都说贵。
但是陈雪还是乖巧地说了拜拜,
掛了电话后,陈雪证地出了一会儿神。
她的眼前,又恍出现了那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又出现了沈砚那张明朗帅气的脸庞。
她的脸,不知不觉的就又白里透红了。
身处深山,外面的风风雨雨,吵吵闹闹,和沈砚天然就隔绝了。
在雪野乡,沈砚是个大作家,但说到头,还是沈砚。
那些农民並不会因为你是大作家就会怎么样你,第一次的惊讶之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该背后说你坏话就说你坏话,该占你便宜就占你便宜,当然,该对你好还是会对你好。
所以沈砚很喜欢这种氛围,一是觉得安静,二是觉得自在。
他不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也不觉得自己需要特殊,这样就蛮好。
不过除了那些农民,雪野乡的几个文学爱好者,对沈砚却有一层滤镜。
尤其是在《妻妾成群》出来后,王能乐的打铁铺又热闹了一回儿。
王长书、孙未、王能乐在那里喝了好几壶茶。
而这次,这里又多了一个人,那就是沈砚,
请他来参加的,是王长书。
那天,沈砚在邮局接陈雪打来的电话,王长书正好骑著自行车经过,他正要去王能乐的铁匠铺和他们討论那篇《妻妾成群》。
不想这么巧,遇到了沈砚,於是好说岁说让沈砚坐在后排,把他拉了去。
沈砚看著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自己也要买一辆自行车的事情,於是问道:“王书记,我买自行车的话,你能给我搞一张自行车票吗?”
那时候自行车是属於稀缺工业品,需要工业券或自行车票凭票购买,这些票证通常由单位按计划分配,普通家庭可能需要排队等待多年才能获得一张票。
很像是前生的摇號。
由於《妻妾成群》是大热作家石见的第二篇小说,乘著《活著》的东风,加上封面的曝光与巴老的亲笔推荐。
第6期《收穫》的发行量来到了152万册,虽然没有《活著》的206万的发行量高,但对於《妻妾成群》这种题材和体量来说,这个152万册,已经是极其成功了。
这让《收穫》编辑部再一次认识到石见对《收穫》发行量的恐怖影响,越发把石见抓在手里当成至宝。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同时,由於《妻妾成群》的发布,文学评论界关於石见是不是曇一现式的作家的论调顿时烟消云散。
文学界很快又掀起了石见的小说热,石见已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作家一跃成为了拥有一定文学地位的“老作家”了,起码之后谁谈起石见,不会再说“就写了一篇小说出来,以后怎么样不好说”这样的话了。
再挑剔的文学评论家,再小心眼的作家,也不得不表示一一石见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已经逐渐在成为一方诸侯。
《收穫》编辑部趁著这个优势,正准备加快把《活著》单行本推出来,目前已经在最后关头了,陈雪已经加了好几天班,才把版式全部定了下来。
没问题的话,走完签字流程,就能下印厂,最多一周就能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当然,沈砚的稿费也在准备了。
《活著》单行本首印20万册,基础稿酬按照60元每千字计算,那么基础稿酬就是12000元。
25万册以內的印书稿酬按照1%来计算,那便是120001%20=2400元。
所以沈砚可以通过《活著》的单行本,第一笔稿费是14400元,减去税1612.8元,拿到手的纯稿费就是12787.2元。
妥妥的万元户了。
当然,如果销量突破25万册,那25万册后的稿费,那就更多了。
经过陈雪的申请,这笔万元巨款,正通过邮局匯款的方式向著沈砚慢慢而去,约莫一周的时间就能到达沈砚手里,到时,《活著》单行本也正好出来了。
当然,也不是全是好消息。
《活著》在评选茅盾文学奖时,因为不符合时代发展,没有能进入下一轮评选,这件事情陈雪打电话给沈砚说过了,但沈砚在那头却传来爽朗一笑。
“没事,我预料到了,隨他们去吧。”
“你就一点都不失落失望吗?他们政治掛帅,不看作品质量,这明显对《活著》这部作品不公平。”
沈砚笑著说:“这世界哪里有那么多公平,我都不失落,你就別失落了。”
陈雪笑了笑:“你是作家你都不失落,那我还失落什么呀?”
其实,陈雪还是很失落。
沈砚沉吟了一下说:“他们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我现在这部小说就很符合时代发展,到时看他们还有何话可说。”
沈砚之前还想为《活著》爭一些荣誉呢,没想到这么快就失败了。
果然,他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微弱了。
也或许是现在的他力量还是太微弱了。
陈雪听见沈砚这么说,立即就惊喜了起来,好奇地问:“这个小说什么时候能拿给我看看呢?
“陈雪同志,记住我们的约定,《活著》单行本出来后再说。”
陈雪脸一红,她的皮肤极白,脸一红,就很明显。
“我在加快了呢,这段时间我都在加班呢。”陈雪情不自禁地撒了一个娇。
沈砚却没听出来,一个人撒娇,除了话的內容,还有语气,表情等等,通话质量不好,又隔得远,沈砚听不清陈雪那幽微的语气,也看不到陈雪那红红的脸蛋,自然不知道她在撒娇。
“好好,等单行本出来了,我也努力一下,爭取早一点多写一部分出来给你看。”
“你写的是什么內容啊?”陈雪忍不住好奇。
“陈雪同志,不要好奇,到时你自然会看到的。『
“哦。”陈雪的嘴巴不满地咕嘧起来。
沈砚这人比以前更討厌了。
“好了,电话费贵,没事的话,就掛了哈。”
陈雪眉头一,心里有点不舍,还想多和沈砚说几句话呢。
比如说说你那里的天气,你的心情,再比如说说你的两个小傢伙也行呀。
怎么老是说电话费贵呢?你都万元户了,打个电话都说贵。
但是陈雪还是乖巧地说了拜拜,
掛了电话后,陈雪证地出了一会儿神。
她的眼前,又恍出现了那个山清水秀的山村,又出现了沈砚那张明朗帅气的脸庞。
她的脸,不知不觉的就又白里透红了。
身处深山,外面的风风雨雨,吵吵闹闹,和沈砚天然就隔绝了。
在雪野乡,沈砚是个大作家,但说到头,还是沈砚。
那些农民並不会因为你是大作家就会怎么样你,第一次的惊讶之后,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该背后说你坏话就说你坏话,该占你便宜就占你便宜,当然,该对你好还是会对你好。
所以沈砚很喜欢这种氛围,一是觉得安静,二是觉得自在。
他不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也不觉得自己需要特殊,这样就蛮好。
不过除了那些农民,雪野乡的几个文学爱好者,对沈砚却有一层滤镜。
尤其是在《妻妾成群》出来后,王能乐的打铁铺又热闹了一回儿。
王长书、孙未、王能乐在那里喝了好几壶茶。
而这次,这里又多了一个人,那就是沈砚,
请他来参加的,是王长书。
那天,沈砚在邮局接陈雪打来的电话,王长书正好骑著自行车经过,他正要去王能乐的铁匠铺和他们討论那篇《妻妾成群》。
不想这么巧,遇到了沈砚,於是好说岁说让沈砚坐在后排,把他拉了去。
沈砚看著这辆自行车,突然想起自己也要买一辆自行车的事情,於是问道:“王书记,我买自行车的话,你能给我搞一张自行车票吗?”
那时候自行车是属於稀缺工业品,需要工业券或自行车票凭票购买,这些票证通常由单位按计划分配,普通家庭可能需要排队等待多年才能获得一张票。
很像是前生的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