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迟来的慰问(求首订)
第91章 迟来的慰问(求首订)
三个人围著一起喝茶,大晚上本来不適合喝茶,喝了茶容易失眠,但现在没地方去,只能在房间里喝茶。
“听赵鑫说,你就是写出《活著》的作家石见,我很震惊,想不到我带的学生里会有一个这么出息的。”胡泉四十来岁,个高,瘦。
“也谈不上出息,按道理说,我学医的,应该在学医上有成就才算有出息,我现在算是走了“旁门左道”。”沈砚开了一个玩笑。
他们两个笑了。
“这么晚来找你了,一是多年没见,来看看你,二是学校最近才知道你妻子的事情,派我来对你进行慰问。”
沈砚一愣,没想到事情会这么发展。
其实赵鑫也不知道事情会这么发展,他今天知道了沈砚就是《活著》的作者石见后,就告诉了卫校的班主任胡泉。
胡泉家和县医院挨著的,本来赵鑫没想和他说,但在去上班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准备去上班的胡泉。
两个人就聊了起来,赵鑫把这事给胡泉说了,多聊了两句,聊到了沈砚老婆的事情。
於是胡泉就知道了,他去买了一本《收穫》,到了办公室后,就在那里看。
正好学校校长老张来找他谈事情,来了后发现他在看《活著》,就有了知音之感。
老张问:“老胡,你也喜欢《活著》?”
胡泉说:“校长,你知道《活著》是谁写的吗?”
老张说:“是石见,听说就是我们绥县的人。”
“这个石见,就是我校的学生沈砚啊。”
“沈砚是谁?”老张肯定不知道有这个学生。
“就是我几年前带的一个学生。”
老张惊讶问道:“这大名鼎鼎的石见真是我们卫校的学生?”
“是的。”
“那啥时候邀请他回母校看看嘛。”
於是胡泉又把沈砚老婆遇山洪不幸逝世的消息告诉了老张。
老张沉吟一下后表示:“既然是我校学生,发生了这样不幸的事情,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不有所表示,也说不过去,这样吧,你是他的老师,方便和他见面,你就代表学校去慰问他一下吧。”
“慰问也不能空手啊!”胡泉两手一摊。
“就去找財务拿五十块钱吧,虽然不多,但表个心意。”
老张也不是白出这个钱,他知道,有这么个大作家是自已学校的学生,以后总会有好处的。
再说,这个事情传出去,以后也是个美谈。
兴许还能被石见这个大作家写几笔呢。
於是胡泉领了钱后,又去找赵鑫,二人从刘坤那里打听到了沈砚的住处,大晚上就赶了过来。
看著胡泉递过来的五十块钱。
沈砚滋味莫名,但还是伸手接了。
“谢谢。”
“有时间回母校看看,不能光在高中讲,也来卫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嘛。”
沈砚点了点头:“等过段时间吧,两个小傢伙在家等著我回去呢。”
三人又聊了一阵,还聊到了王建国的门诊要开业的事情。
然后胡泉和赵鑫就站起来说:“不打扰了,你早点休息。”
“慢走啊!”沈砚把他们送到了门口。
看著这五十块钱,沈砚苦笑一声,果然人出息了后,大家就都认你了,都对你好了。
原身死了老婆,昏迷大半个月,这些人真的全然不知道吗?不见得,只是觉得没必要来一趟而已。
毕竟原身就是一个赤脚医生,无权无势。
倒是王建国,在县城学习著呢,都专门回来帮忙料理后事。
这也是沈砚承王建国情的原因。
王建国这样的,才是真朋友。
不过这也没办法,人情如此,冷暖自知。
別人也没什么错,现在热著脸贴上来,你能打回去吗?
也只能接著,说些双方都过得去的话。
不过有钱不拿,也不对,所以沈砚就把这钱收著了。
他没想到,他来县城搞三天,竟然多了七十块钱。
第二天,沈砚去郑场中学讲完了后,此事终於完美收官。
郑场中学的人请吃饭,沈砚由於要去大伯家吃晚饭,就拒了。
但他让刘坤留下来吃饭,刘坤这种小职员,吃顿好的不容易,没必要因为自己不吃,也带著刘坤不吃。
沈砚请郑场中学好好招待刘坤后,又给他买了一包遵城烟,算是这三天的答谢。
刘坤收了烟,笑道:“以后来县城,有事就找我。”
“好。”
“走了。”
刘坤就跟著郑场中学的人去吃饭了。
此事一了,沈砚自然也不方便住招待所,就骑车去大伯许文民家了。
二十来里路,骑了一阵才到。
由於是饭点,沈砚在经过的一个熟食摊时,买了两只卤猪耳朵,一整张猪脸肉,让老板切了拌好,足足有五斤肉。两块钱一斤,了沈砚十块钱。
沈砚知道,大伯家虽然每个人都是有工作的,不缺吃穿,但吃喝也就一般,吃肉也吃,但不会散开了肚子吃。
所以这五斤滷肉,沈砚相信他们吃得完。
一人一斤肉,对那个时代的人,小意思。
提著五斤滷肉的沈砚,立即就受到了许清淑和许清华的热烈欢迎,他们才不管客气不客气呢,
直接就拿出一个盆子来装。
许清华的妻子田羽这几天单位不忙,就提前了两天回来。此时正在和吴月梅在厨房做饭。
“这么多肉,猪耳朵,猪脸肉,哎呀,看著我都要流口水了。”许清华盯著肉两眼发光。
许清淑说:“姐夫,太感谢你了,这顿肉我馋了好久了。”
许文民说:“买一点吃吃就行了,买这么多!”
话是这么说,但他心里也高兴。
他知道对於沈砚这种大作家而言,几块钱不是大钱,
吴月梅也出来说:“今天我们也散开了怀吃顿肉。”
其实吴月梅这人还行,虽然嘴巴尖刻,有点看不起许文民的农村亲戚。
但人却孝顺,许文民每月拿一半工资给乡下两个老的,她一句话都不说。
而且她县长之女,能天天安於和许文民过几天才能吃一顿肉的生活,也说明这个人的品行是很好的。
当然这些事情,也是沈砚这种旁观者才能看得清。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没人说话,都在吃猪脸肉,吃到一半,有人开口说话了。
是田羽。
田羽说:“我有个同事是沈砚的狂热读者,他把《活著》的所有评论都买来了,够装一个箱子许清华说:“这个人也是个痴人了。”
许文民说:“都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但太痴了,也不好。”
吴月梅说:“人家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管他呢。”
许清淑问沈砚:“姐夫,有个狂热的读者你开心吗?”
沈砚摇了摇头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狂热的热爱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小说。”
许文民说:“这话在理。”
一家人正在吃饭时,突然门咚咚地被敲响了。
三个人围著一起喝茶,大晚上本来不適合喝茶,喝了茶容易失眠,但现在没地方去,只能在房间里喝茶。
“听赵鑫说,你就是写出《活著》的作家石见,我很震惊,想不到我带的学生里会有一个这么出息的。”胡泉四十来岁,个高,瘦。
“也谈不上出息,按道理说,我学医的,应该在学医上有成就才算有出息,我现在算是走了“旁门左道”。”沈砚开了一个玩笑。
他们两个笑了。
“这么晚来找你了,一是多年没见,来看看你,二是学校最近才知道你妻子的事情,派我来对你进行慰问。”
沈砚一愣,没想到事情会这么发展。
其实赵鑫也不知道事情会这么发展,他今天知道了沈砚就是《活著》的作者石见后,就告诉了卫校的班主任胡泉。
胡泉家和县医院挨著的,本来赵鑫没想和他说,但在去上班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准备去上班的胡泉。
两个人就聊了起来,赵鑫把这事给胡泉说了,多聊了两句,聊到了沈砚老婆的事情。
於是胡泉就知道了,他去买了一本《收穫》,到了办公室后,就在那里看。
正好学校校长老张来找他谈事情,来了后发现他在看《活著》,就有了知音之感。
老张问:“老胡,你也喜欢《活著》?”
胡泉说:“校长,你知道《活著》是谁写的吗?”
老张说:“是石见,听说就是我们绥县的人。”
“这个石见,就是我校的学生沈砚啊。”
“沈砚是谁?”老张肯定不知道有这个学生。
“就是我几年前带的一个学生。”
老张惊讶问道:“这大名鼎鼎的石见真是我们卫校的学生?”
“是的。”
“那啥时候邀请他回母校看看嘛。”
於是胡泉又把沈砚老婆遇山洪不幸逝世的消息告诉了老张。
老张沉吟一下后表示:“既然是我校学生,发生了这样不幸的事情,不知道就算了,知道了不有所表示,也说不过去,这样吧,你是他的老师,方便和他见面,你就代表学校去慰问他一下吧。”
“慰问也不能空手啊!”胡泉两手一摊。
“就去找財务拿五十块钱吧,虽然不多,但表个心意。”
老张也不是白出这个钱,他知道,有这么个大作家是自已学校的学生,以后总会有好处的。
再说,这个事情传出去,以后也是个美谈。
兴许还能被石见这个大作家写几笔呢。
於是胡泉领了钱后,又去找赵鑫,二人从刘坤那里打听到了沈砚的住处,大晚上就赶了过来。
看著胡泉递过来的五十块钱。
沈砚滋味莫名,但还是伸手接了。
“谢谢。”
“有时间回母校看看,不能光在高中讲,也来卫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嘛。”
沈砚点了点头:“等过段时间吧,两个小傢伙在家等著我回去呢。”
三人又聊了一阵,还聊到了王建国的门诊要开业的事情。
然后胡泉和赵鑫就站起来说:“不打扰了,你早点休息。”
“慢走啊!”沈砚把他们送到了门口。
看著这五十块钱,沈砚苦笑一声,果然人出息了后,大家就都认你了,都对你好了。
原身死了老婆,昏迷大半个月,这些人真的全然不知道吗?不见得,只是觉得没必要来一趟而已。
毕竟原身就是一个赤脚医生,无权无势。
倒是王建国,在县城学习著呢,都专门回来帮忙料理后事。
这也是沈砚承王建国情的原因。
王建国这样的,才是真朋友。
不过这也没办法,人情如此,冷暖自知。
別人也没什么错,现在热著脸贴上来,你能打回去吗?
也只能接著,说些双方都过得去的话。
不过有钱不拿,也不对,所以沈砚就把这钱收著了。
他没想到,他来县城搞三天,竟然多了七十块钱。
第二天,沈砚去郑场中学讲完了后,此事终於完美收官。
郑场中学的人请吃饭,沈砚由於要去大伯家吃晚饭,就拒了。
但他让刘坤留下来吃饭,刘坤这种小职员,吃顿好的不容易,没必要因为自己不吃,也带著刘坤不吃。
沈砚请郑场中学好好招待刘坤后,又给他买了一包遵城烟,算是这三天的答谢。
刘坤收了烟,笑道:“以后来县城,有事就找我。”
“好。”
“走了。”
刘坤就跟著郑场中学的人去吃饭了。
此事一了,沈砚自然也不方便住招待所,就骑车去大伯许文民家了。
二十来里路,骑了一阵才到。
由於是饭点,沈砚在经过的一个熟食摊时,买了两只卤猪耳朵,一整张猪脸肉,让老板切了拌好,足足有五斤肉。两块钱一斤,了沈砚十块钱。
沈砚知道,大伯家虽然每个人都是有工作的,不缺吃穿,但吃喝也就一般,吃肉也吃,但不会散开了肚子吃。
所以这五斤滷肉,沈砚相信他们吃得完。
一人一斤肉,对那个时代的人,小意思。
提著五斤滷肉的沈砚,立即就受到了许清淑和许清华的热烈欢迎,他们才不管客气不客气呢,
直接就拿出一个盆子来装。
许清华的妻子田羽这几天单位不忙,就提前了两天回来。此时正在和吴月梅在厨房做饭。
“这么多肉,猪耳朵,猪脸肉,哎呀,看著我都要流口水了。”许清华盯著肉两眼发光。
许清淑说:“姐夫,太感谢你了,这顿肉我馋了好久了。”
许文民说:“买一点吃吃就行了,买这么多!”
话是这么说,但他心里也高兴。
他知道对於沈砚这种大作家而言,几块钱不是大钱,
吴月梅也出来说:“今天我们也散开了怀吃顿肉。”
其实吴月梅这人还行,虽然嘴巴尖刻,有点看不起许文民的农村亲戚。
但人却孝顺,许文民每月拿一半工资给乡下两个老的,她一句话都不说。
而且她县长之女,能天天安於和许文民过几天才能吃一顿肉的生活,也说明这个人的品行是很好的。
当然这些事情,也是沈砚这种旁观者才能看得清。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没人说话,都在吃猪脸肉,吃到一半,有人开口说话了。
是田羽。
田羽说:“我有个同事是沈砚的狂热读者,他把《活著》的所有评论都买来了,够装一个箱子许清华说:“这个人也是个痴人了。”
许文民说:“都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但太痴了,也不好。”
吴月梅说:“人家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管他呢。”
许清淑问沈砚:“姐夫,有个狂热的读者你开心吗?”
沈砚摇了摇头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狂热的热爱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小说。”
许文民说:“这话在理。”
一家人正在吃饭时,突然门咚咚地被敲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