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拒绝和邂逅
第128章 拒绝和邂逅
两人確实是第一次在半岛这边,听到有人试音选了一首中文歌,还是粤语。
虽然发音並非完美,但大体已接近七八分相似。
导演王玉范原籍香江,听完后便忍不住开口问道:“你——会粤语?”
田振辉点头,如实回答:“会一点,但不算精通。”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因为对大陆和港片文化感兴趣,就自己学了些。”
作曲家李俊成闻言,略微偏头和导演低声交流了几句,声音不大。
田振辉耐心等待著,知道他们应该是在商量结果。
片刻后,王玉范放下资料本,重新看向田振辉,语气带著肯定与审慎:
“振辉i,今天整个试音过程,我们对你是满意的。”
“外貌条件过关,表演节奏自然,刚刚那场即兴片段的完成度很高。”
“你的唱功也在我们预期之上。尤其是情绪处理部分,稳定性不错。”
他翻了翻桌上的一份纸页,接看说:
“同时,你还是一个偶像出身的演员,自带话题性和一定粉丝號召力。”
“我们刚刚也快速看了你的社交帐號。这个粉丝量,老实讲,確实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製片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小的加分点。”
王玉范微微一笑,话锋一转:
“但是一”
“我相信在你来试音前,也应该了解过—音乐剧和流行音乐之间,还是有本质差异的。”
“特別是在发声方式、美声技巧、腔体共鸣的处理方面,今天你的表现確实达到了可听的水准,但一—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资料上,又抬头:
“很遗憾,我暂时还没有看到太突出的舞台唱腔的部分。就目前的演唱而言,它更像是—.一首流行作品。”
一旁的李俊成没有插话,只是轻轻敲了下手指,像是在思考。
王玉范继续说道:
“而另一个问题,就像刚刚提起过的。”
“你有不错的粉丝基础,作为偶像出身,这本来是优势。但——-音乐剧的观眾群体与爱豆粉丝还是存在明显的文化分野。”
“我们確实在担心,如果一个职业偶像加入进来,会不会在剧场里,引发一些—非传统舞台观眾的激烈行为。”
“包括非理智应援、剧场拍摄、影响他人观演等等。”
“我们不是说你做不到,也不是质疑你个人的职业素养。但这的確是我们考虑的风险因素之一。”
田振辉静静地听完,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他大概明白王玉范想说的。
这不是否定,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评估”。
王玉范继续缓缓说著,但字句之间开始趋於收束:
“还有最后一点一一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你的行程安排。”
“音乐剧不像其他领域,它需要排练,有固定的演出周期,以及相对稳定的现场状態“如果你本身的舞台通告多,或其他演艺行程比较密集即便是你本人敬业、肯吃苦,到了实际排练与演出时,依然可能出现疲惫、衝突、甚至延误的风险。”
“我相信,这会是任何一个音乐剧导演都会慎重考虑的部分。”
说完这些,他轻轻合上了手边的资料本,声音放缓:
“所以一一我们今天的试音过程很顺利,也非常感谢你的认真。”
“我们会把你列入优先考虑名单。”
“如果有最终的决定,我们会儘快联繫你。”
语气很礼貌,也没有任何否定的措辞。
但田振辉知道,这就是標准的场面话。
他点了点头,站起身来,鞠了一躬:“谢谢两位老师,辛苦了。”
他倒也没太失望。
说到底,这並不是他的主场。
能被推到这个位置,甚至踏进这个屋子,对一个非专业演员而言,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破圈。
金成允的推荐,他也不会忘。
工作室外。
田振辉拉下口罩,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李俊勇靠在车旁,手里拎著一杯还冒著热气的咖啡,看见他出来便递过去。
“怎么样?”
“嗯——”田振辉接过咖啡,耸了耸肩,“挺专业的。导演没说什么重话,倒是夸了我两句。”
李俊勇挑了下眉:“那就是过了?”
他看田振辉神色稳定,还以为这小子心態稳到爆表,正想感嘆现在年轻人抗压能力真强。
田振辉却摇了摇头,语气轻淡:“没有。差距还是有的吧,而且我这个身份。进音乐剧圈確实不算討喜。”
李俊勇一愣,隨后点了点头,没多说安慰,只是抬手拍了拍田振辉的肩膀,说道:“那也没啥,我还担心你后面忙不过来呢,好好准备你那张solo专辑吧。”
“对了,综艺那边有节目敲定了。”
他顿了顿,“十二月录,明年一月播,时间刚刚好。”
田振辉转过头,看向他:“什么综艺?”
“《我独自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田振辉很少再出现在龙山区的赵美延小区。
一来,《梨泰院》已经进入尾声,他的戏份也逐步减少,不再需要日復一日地往返片场。
二来,马上接近年末,赵美延也越来越忙,她都已经快很少回自己的小窝了,田振辉孤零零一个人在那也无聊。
最后,儘管眼下还只是十一月,但田振辉首张s0lo专辑的预热工作已经悄然启动,从拍摄物料、安排採访,到挑选剪辑,都开始密集进行。
相比之下,住在城东区自己的小区,无论去jyp公司,还是去练习室、拍摄棚,都方便得多。
他默默地搬回了属於“艺人田振辉”的生活节奏。
夜晚的汉江边,初冬的空气已有些清冷。
田振辉重新拾起早晚慢跑的习惯,戴著帽子、耳机,沿著熟悉的水岸一圈一圈地跑著汗水蒸腾著身体的寒意,也冲刷著他这段时间以来不断变换的情绪。
风景依旧如故,但跑在这条路上的田振辉,无论心境还是发展,都已经和几个月前大不一样了。
跑完最后一圈,他边活动身体边回忆起一件事。
车里还有个文件没拿。
於是便顺路绕进地下车库,准备上车取出。
却在走到车旁的一刻,意外地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两人確实是第一次在半岛这边,听到有人试音选了一首中文歌,还是粤语。
虽然发音並非完美,但大体已接近七八分相似。
导演王玉范原籍香江,听完后便忍不住开口问道:“你——会粤语?”
田振辉点头,如实回答:“会一点,但不算精通。”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因为对大陆和港片文化感兴趣,就自己学了些。”
作曲家李俊成闻言,略微偏头和导演低声交流了几句,声音不大。
田振辉耐心等待著,知道他们应该是在商量结果。
片刻后,王玉范放下资料本,重新看向田振辉,语气带著肯定与审慎:
“振辉i,今天整个试音过程,我们对你是满意的。”
“外貌条件过关,表演节奏自然,刚刚那场即兴片段的完成度很高。”
“你的唱功也在我们预期之上。尤其是情绪处理部分,稳定性不错。”
他翻了翻桌上的一份纸页,接看说:
“同时,你还是一个偶像出身的演员,自带话题性和一定粉丝號召力。”
“我们刚刚也快速看了你的社交帐號。这个粉丝量,老实讲,確实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从製片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不小的加分点。”
王玉范微微一笑,话锋一转:
“但是一”
“我相信在你来试音前,也应该了解过—音乐剧和流行音乐之间,还是有本质差异的。”
“特別是在发声方式、美声技巧、腔体共鸣的处理方面,今天你的表现確实达到了可听的水准,但一—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资料上,又抬头:
“很遗憾,我暂时还没有看到太突出的舞台唱腔的部分。就目前的演唱而言,它更像是—.一首流行作品。”
一旁的李俊成没有插话,只是轻轻敲了下手指,像是在思考。
王玉范继续说道:
“而另一个问题,就像刚刚提起过的。”
“你有不错的粉丝基础,作为偶像出身,这本来是优势。但——-音乐剧的观眾群体与爱豆粉丝还是存在明显的文化分野。”
“我们確实在担心,如果一个职业偶像加入进来,会不会在剧场里,引发一些—非传统舞台观眾的激烈行为。”
“包括非理智应援、剧场拍摄、影响他人观演等等。”
“我们不是说你做不到,也不是质疑你个人的职业素养。但这的確是我们考虑的风险因素之一。”
田振辉静静地听完,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他大概明白王玉范想说的。
这不是否定,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评估”。
王玉范继续缓缓说著,但字句之间开始趋於收束:
“还有最后一点一一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你的行程安排。”
“音乐剧不像其他领域,它需要排练,有固定的演出周期,以及相对稳定的现场状態“如果你本身的舞台通告多,或其他演艺行程比较密集即便是你本人敬业、肯吃苦,到了实际排练与演出时,依然可能出现疲惫、衝突、甚至延误的风险。”
“我相信,这会是任何一个音乐剧导演都会慎重考虑的部分。”
说完这些,他轻轻合上了手边的资料本,声音放缓:
“所以一一我们今天的试音过程很顺利,也非常感谢你的认真。”
“我们会把你列入优先考虑名单。”
“如果有最终的决定,我们会儘快联繫你。”
语气很礼貌,也没有任何否定的措辞。
但田振辉知道,这就是標准的场面话。
他点了点头,站起身来,鞠了一躬:“谢谢两位老师,辛苦了。”
他倒也没太失望。
说到底,这並不是他的主场。
能被推到这个位置,甚至踏进这个屋子,对一个非专业演员而言,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破圈。
金成允的推荐,他也不会忘。
工作室外。
田振辉拉下口罩,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李俊勇靠在车旁,手里拎著一杯还冒著热气的咖啡,看见他出来便递过去。
“怎么样?”
“嗯——”田振辉接过咖啡,耸了耸肩,“挺专业的。导演没说什么重话,倒是夸了我两句。”
李俊勇挑了下眉:“那就是过了?”
他看田振辉神色稳定,还以为这小子心態稳到爆表,正想感嘆现在年轻人抗压能力真强。
田振辉却摇了摇头,语气轻淡:“没有。差距还是有的吧,而且我这个身份。进音乐剧圈確实不算討喜。”
李俊勇一愣,隨后点了点头,没多说安慰,只是抬手拍了拍田振辉的肩膀,说道:“那也没啥,我还担心你后面忙不过来呢,好好准备你那张solo专辑吧。”
“对了,综艺那边有节目敲定了。”
他顿了顿,“十二月录,明年一月播,时间刚刚好。”
田振辉转过头,看向他:“什么综艺?”
“《我独自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田振辉很少再出现在龙山区的赵美延小区。
一来,《梨泰院》已经进入尾声,他的戏份也逐步减少,不再需要日復一日地往返片场。
二来,马上接近年末,赵美延也越来越忙,她都已经快很少回自己的小窝了,田振辉孤零零一个人在那也无聊。
最后,儘管眼下还只是十一月,但田振辉首张s0lo专辑的预热工作已经悄然启动,从拍摄物料、安排採访,到挑选剪辑,都开始密集进行。
相比之下,住在城东区自己的小区,无论去jyp公司,还是去练习室、拍摄棚,都方便得多。
他默默地搬回了属於“艺人田振辉”的生活节奏。
夜晚的汉江边,初冬的空气已有些清冷。
田振辉重新拾起早晚慢跑的习惯,戴著帽子、耳机,沿著熟悉的水岸一圈一圈地跑著汗水蒸腾著身体的寒意,也冲刷著他这段时间以来不断变换的情绪。
风景依旧如故,但跑在这条路上的田振辉,无论心境还是发展,都已经和几个月前大不一样了。
跑完最后一圈,他边活动身体边回忆起一件事。
车里还有个文件没拿。
於是便顺路绕进地下车库,准备上车取出。
却在走到车旁的一刻,意外地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