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的官员,是不允许在官衙之外居住的,太祖皇帝恨不得让官员们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都拴在衙门里干活,特意颁布了一套法式,各地的官衙,都要按照这套法式来营造。在官衙內,按照官员的等级修建住宅,称之为“后衙”。
    在任期间,官员和家属就必须居住在后衙中。后衙和前堂之间,同样用高墙隔开。若是休息时间有急事,那么就需要门子皂吏传话。
    国朝在这方面的法律非常严苛,大明律规定:
    【凡有司官吏,不得於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
    然而在嘉靖之后,这条法律实际上已经接近废弛。
    路平就在衣锦坊有一套住宅,名义上的主人却是同年进士魏濬。
    魏濬是福建松溪人氏,隆庆时,按察使邹善建立道山书院,收徒讲学。魏濬在书院学习期间,购置了一进院落,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后在京中和路平相交莫逆,后在户部观政,起家官是开封府推官,两人上任时,魏濬就將这套住宅转给路平“代为打理”。
    院落不过一进,比起府衙中的官宅寒磣不少,路平却喜欢住在这里。
    院门一开,门前就是小河,不时有经过的渔人贩卖新鲜的鱼虾,早晚都有各色各样的闽中小调,甚有情趣。官宅和私宅相比,就如牢笼一般。
    “公子,今天怎么有空回来?”
    “公子用过餐没?可要沐浴吗?”
    宅子里住著一个老僕,是路家的老人,名李信。
    又有一个丫鬟,名罗衣,取“风入罗衣贴体寒”之意,只有十三岁,是上任时家中路家老夫人特意从金陵买来。
    二人见路平来到,都十分欣喜,准备饭食汤沐,忙活了半天。
    “听说公子在西门动了福威鏢局林家?”
    路平惊讶道:“消息竟如此快?你听人是如何说的?”
    “说什么的都有。”李信皱眉道,“只是这福威鏢局是江湖中人,公子还是不要和这些人有什么牵扯为好。”
    路平嘆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情。”
    如今招惹福威鏢局,已经不是林平之的事情,怀安田亩案一出,和林家还不知道能够对立到何等程度。
    林震南应该会觉得,自己就是在针对林家。可是他却不明白,真正盯著林家的,那些深夜之中的鬣狗,不仅仅要致林家於死地,还要蚕食乾净每一寸血肉,该是何等的凶残。
    李信见路平似乎心绪不佳,立即换了个话题,笑著说道:“却是有两件喜事,我前两日去了一趟建阳,一则购回一些宋版书,已经放在书房,不知道有没有公子需要的。另一则是……”
    路平大喜,未等他说完,三步两步来到书房,李信看他急切的样子,笑著拿起火折跟在身后,来到书房后点亮屋內的蜡烛,又焚起一片薰香,见路平已经翻开一本书,便知他无心再听另外一事,便施了一礼,悄悄退了下去。
    国朝的文士,有收藏宋版图书的爱好,而建阳,从宋到明,几百年间恰恰是全国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所存宋版书之丰富,更加难以想像。
    在嘉靖年间,崇化坊刻达到极盛,其时建阳书肆有二百余堂,有名的首推余氏,勤有堂、双峰堂等,皆为余氏所创。其他有熊氏忠正堂、刘氏慎独斋、叶氏广勤堂、杨氏归仁斋、詹氏进德书堂等,或传承於宋元,或创建於国朝,刻印数量远超宋元,除了武林秘籍几乎什么书都印刷。
    路平其实是从曲洋那里学到的办法。
    这位日月教的长老,因为读到嵇康说了句“广陵散从此绝矣”,心中不服气,就挖掘了二十九座晋以前的古墓,终於在蔡邕的墓里发现了广陵散。
    他甚至都不是盗掘了一座蔡邕墓,因为河南开封、钧州,南直隶常州等处,都有传说中蔡邕墓。
    此事轰动一时,各地官绅,纷纷大怒,发誓要抓获盗墓贼,当时的河南巡按,接连上书,弹劾地方官员无法保护前贤的墓葬,致使国家纲纪法度,荡然无存。朝廷很快就罢免了一批官员,可惜查了好几年,还是不知道是谁干的。
    国朝的律法规定:
    【凡发掘坟冢见棺槨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槨见尸者,绞。】
    而曲洋毫无疑问属於后一种情况。
    开封府推官魏濬曾经给自己来信提及,说道蔡邕墓被盗已有数年,至今开封父老说起依旧气愤难平。他上任以来,勘查此案一无所获,连续除掉好几个盗墓团伙也均与此无关。开封府虽然连出悬赏通告,却好像没有什么卵用。
    不过,靠著盗墓这种手段获得前辈的乐谱,未免也太下作了一些。
    而且,广陵散未必就真绝了。
    老曲的办法给了路平一点点启示。
    当然不是盗墓。
    黄裳,黄裳,这不就是最大的金手指吗?
    黄裳是北宋时福建延平人,字冕仲,號演山、紫玄翁,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中进士,宋徽宗时两次担任福州知州。
    宋徽宗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政和年间他下詔求访天下道教经书,全部送往福建闽县,交给黄裳僱工雕版,所刊道藏称为《政和万寿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
    黄裳在编撰道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为了震古烁今的武学宗师。一直在镇压明教叛乱之时,他犹不知道自己身怀绝世武功。
    这就是说,在很长的时间內,黄裳曾经写下大量的著述,世人不知道是武学,就连黄裳自己也不知道是武学。
    可以把这些称为黄裳先生早期武学思想,对路平来说,早期其实也就足够了。
    宋代大家太多,黄裳在文学圈子里名头不大,遗留至今的刻本並不好找。不过,这一次,还真的让李信找到了。
    除了黄裳的《演山先生文集》,他还找到一套《演山先生补遗》。
    更加奇葩的是,还有黄裳先生的死对头,早已经消亡的明教经书宋刻本——《二宗》,竟然也给他找到了。
    路平一看封面,不由得笑了,这本明教刊刻的经书上,写的雕版监督者的名字还是福州知州黄裳。也不知道老黄见了是何感想。
    把《二宗》先扔到一边,先看补遗。
    不多时,一句话映入眼帘。
    【人徒知枯坐息思为进德之功,殊不知上达之士,圆通定慧,体用双修,即动而静,虽攖而寧。】
    他一阵激动,竟然打翻了烛台,骂了一句,摸见火折又重新点亮蜡烛,急不可耐地接著看下去。
    这是黄裳先生九阴真经最为有名的易筋锻骨章啊。
    当年,郭靖修行此功后,內力突飞猛进而进入真正高手的门槛;身受重伤、功力全失的洪七公在修炼后迅速恢復功力;大理段皇爷修炼后,直接弥补了治疗黄蓉所消耗的五年功力。
    在补遗中,这句话之前,黄裳是这样说的:
    “一生二,在人之性则为仁义之实;”
    “二生三,在人之性则为乐之实。仁义者,阴阳也,乐者,仁义之冲气也。仁义以成,而后乐之实生焉。方其在心之时,未有感也,虚静而已。”
    在这句话之后,黄裳还解释了攖寧:
    “攖,扰动也。寧,寂静也。夫圣人慈惠,道济寧苍生,妙本无名,隨物立称,动而常寂,虽攖而寧者也。”
    这篇跟黄裳的演山先生文集中间某篇文章的思想也是不谋而合。
    互相印证之下,他终於可以確认,黄裳確实在早期的文集中,留下了早期的武学思想。
    若在后世,他可以写篇论文,《论黄裳早期武学思想和九阴真经的关係》。
    至於无数的江湖中人拼了命去抢夺老黄的《九阴真经》,而不是踏踏实实研究下他的生平,研究一下他的早期武学,探討一下他武学思想的演化,这种江湖思路,路平就很难理解了。
    他甚至相信,就算现在把黄裳的文集雕版一套,送给青城派,余沧海也会拿来当柴烧。
    如今的江湖,越来越认为文和武之间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鸿沟,却不知道,那些武学的大宗师,在儒佛道三家学问中,起码对其中的一家有著不凡的造诣,这或许是武学日渐衰微的原因所在。
    ……
    夜色渐深,一场短暂的小雨將东面桃园的芬芳遮掩过去。
    不远处的钟鼓楼,一片静寂,从五更三点到次日一更三点,城市在漫漫的夜禁中。巡夜的更夫们,正敲击著梆子,將时间告诉街巷中的眾生。
    李信和罗衣早歇著去了。
    路平却兴奋地难以入眠。
    黄裳的好几篇文章都在谈论养气,他言道,这是养生的基础,路平既然有了先见,自然得知其中的不凡。
    宋人其实都在说养气,黄裳的养气,融合了儒家、道家甚至佛家诸多思想,正是以道为主,兼容儒、佛的“气”说。
    他言道:“形得气而化,气得精而生,精得形而寓焉”,这是“气”的实质。
    又说道:“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两之也以阴阳,参之也以阴阳冲气”,这恐怕是“气”的入门。
    还说道,“其心正,其气平,虽感忽万態,不能蹈其舍”,这当“气”的感受。
    他列举了“水”的例子,“从水之道而不以为私,忘水之渊而不以为险,善游者也”。从水之道化虚为实,认识到气也可以化虚为实。
    太高深了。
    完全无法入门。
    得了,还是顺其自然吧。
    也许还少一样入门的基础,比如说气功什么的。
    那华山派的气功是叫什么来者?
    “神凝丹田,息游紫府,身若凌虚而超华岳,气如冲霄而撼北辰。”
    路平心中一动。
    丹田,一般是说下丹田,位於脐下三寸。
    紫府,又称上丹田,道藏中丹经的说法是,由两眉之间入內,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內有先天真一之神。
    华岳,是华山吗?练习上下文的丹田、紫府,却更像《黄庭经》中说的,是人的脸部分五岳,华岳其实是右脸……
    北辰,人之有脐,如天之北辰,故名天枢,又名神闕。
    古怪的气功心法。
    ……
    清晨,草草吃过早餐,罗衣服侍他穿戴青色纱袍圆领,穿戴整齐后,罗衣忽然笑道:“公子今日的神情比起往日大有不同。”
    路平哑然失笑,一晚上就大有不同?
    不至於。
    出门前李信牵来马的时候,他才想起来,昨夜李信说的是两件喜事,连忙问道:“信叔!你昨夜说的另一桩事情是什么?”
    李信大笑起来。
    “公子,也是一桩喜事,您写的话本,双峰堂已经刊刻完成,余孟和堂主非常看重,不日就来福建和公子会面。”
    “当真?”路平也是非常欢喜。
    从嘉靖年间开始,建阳的话本刊刻,竞爭空前激烈,书坊主们不仅仅重金购置话本原稿,还组织了一批文化人编撰话本,稍微有点点才气的,还亲自下场。
    余孟和本人名声不显,那不过是在后世,他的名声被他的儿子余象斗遮掩过去了,在这个时候,余孟和可是大名鼎鼎。
    自己的话本出来,也算得上一件好事,至少,也能让来福州的那些武林侠客们知道一下,什么样子的大侠才是真正的侠客。

章节目录

大侠別急,笑傲江湖先问问大明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山中钓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山中钓叟并收藏大侠別急,笑傲江湖先问问大明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