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多尺度筛法,这叫一点进展【二合一】
“陈景润院士的传统加权筛法,处理筛函数的震荡和误差累计存在局限。”
“仅依赖挑选的固定权重函数抵消奇偶性问题。”
“应当摒弃固定的权重,可以尝试引入一族依赖于复数变量s的尺度函数。”
“但需要保证解析性,尺度分离和可控性。”
……
图书馆二楼理科楼西侧。
徐铭坐在老位置,埋头在面前草稿本上,快速书写出大量的数学公式。
同时心中暗自思索着,只觉得思路越发清晰。
他从经管院回来,送完陈璐去车站回家,便一直泡在图书馆研究对筛法优化的方向。
原本陈璐暑假也没打算离校,想留下来一同补习。
但因家里有些事情,就计划回东坪县一段时间,顺便帮徐铭问候下父母。
到时候再提前返校。
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推导筛法的同时,面板持续浮现出获得学科经验的提示。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数学]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13点。】
【经过……】
直到旁边窗户外的景色被黑夜笼罩,他这才暂时停下手上动作。
将水笔放到桌面,手指合拢活动关节。
“将筛法问题转化为复积分,使计数问题表达为一个复杂的积分形式。”
“这应该是可行的。”
他回想自己脑海中经过这段时间研究推导,结合自身能力确定的优化方案,嘴里轻声念叨着目光落在草稿纸上的那串复杂积分形式。
“s(x)≈(1 /(2πi))∫_{Γ} f(s)*Φ(s; x)*……”
其中 s(x)为目标计数函数。
Φ(s; x)是尺度函数。
根据他的思路,是想引入尺度函数,并将筛法问题转化为复积分。
以保证筛法本身的‘解析化’和‘动态化’。
优化出一种多尺度解析筛法。
不过想要核心理论突破,单靠这些尚无说服力,还需借助计算进行优化。
“Φ(s; x)函数的形式还需探索,要找到在复平面上具有解析性和尺度分离特性,以及强衰减性的函数形式。”
“另外需验证将筛法转变为复积分的思路是否可行。”
明确接下来要解决的事情,他随即不再耽搁,伸手把旁边笔记本电脑拿过来。
立刻着手编写程序,绘制不同候选Φ(s; x)函数在复平面关键区域,在一定范围的相位图像和衰减速度。
并进行数值积分和Φ(s; x)不同形象比较,寻找理论上成立且在计算上表现良好的函数形式。
徐铭眼下的信息学科虽只有2级,但在参与信院的项目后更具有经验。
双手放在键盘上翻飞之下,顿时一行行代码出现在电脑屏幕中。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信息]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5点。】
【经过……】
不知过去多久,正当徐铭沉浸在编程中时,突然感觉到自己胳膊被人轻推了下。
这才迅速回过神来,脱离深度学习状态。
“学长。”
“图书馆马上要闭馆了。”
抬头向说话人看去,发现对方正是在图书馆兼职管理员的学生。
他现在更喜欢晚上的时候,让自己进入专注的深度学习状态。
这样回去宿舍,可以直接躺床上休息。
搭配深度睡眠快速恢复精力。
因此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自然没听到闭馆音乐响起。
被图书馆管理员提醒了这么句后,方才连忙开口回应收拾自己东西。
“好的。”
待保存好编写的程序准备关闭电脑时,眉宇间却不由得微皱起眉头。
自顾自在心里思忖。
“单靠我这一个笔记本,可没法验证寻找最优参数。”
“还是要借助下学校的服务器才行。”
无论复积分还是函数计算,都需要高精度浮点,计算慢之外还非常耗时。
必须借助大型服务器。
否则等到明年,他这多尺度解析筛法也别想问世。
正常情况下,要借用学校的服务器,还是以本科生的身份并非容易事。
只能找自己导师帮忙。
很快他拿上东西回到宿舍,首先看到书桌上堆了不少吃的和水果,蒋旭和朱志轩两人正研究历年例题。
眼下寝室里仅剩下他们三个人,而过几天郑以中教授的数学建模课就会来讲。
蒋旭和朱志轩既然决定去听,肯定要做些准备。
徐铭对此倒也已经熟悉,他并未多说什么,同两人打了声招呼便自顾自干自己的事情。
翌日。
徐铭准时被生物钟叫醒。
喊上蒋旭和朱志轩两人在燕园晨跑,吃完早饭直接前往理教楼。
倒不是他非要让人陪跑,主要架不住室友主动请求。
尽管蒋旭两人一半行程没跑完就跪了。
徐铭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走上楼梯不多时便来到导师办公室房门前。
看到门敞开着就迈步走进去。
伴随目光将办公室内的视野尽收眼底,只见师兄刘新杰正围着导师,并且连博士师兄林伟也罕见在这里。
让他不得不感叹,导师这里要比郑教授那热闹的多。
这也使他不由得想到,冯长平教授才是院里,带研究生数量最多的。
恐怕每天办公室都和课堂差不多。
林伟率先注意到徐铭的身影,立刻主动打起招呼。
“徐师弟来了啊。”
话音落下。
张鲁平和刘新杰当即停下说话,连忙抬起视线朝面前的徐铭看去。
“导师好。”徐铭依次问候导师和两位师兄。
“今天过来是有事吗?”张鲁平开口询问依旧毫不掩饰脸上的热情。
哪怕身边还有另外两位学生在。
说完看到徐铭依旧站着,又指向旁边椅子提醒。
“快坐下。”
徐铭这会儿没卖关子,闻言下秒连忙表明自己来意。
“还是毕业论文上的事情,想让导师帮忙。”
“难道是师弟想更换论文的选题?”刘新杰闻言想到什么脱口询问一句。
早在得知徐铭要研究优化筛法的时候,他便不怎么看好认为难度太大。
眼下知难而退及时更换选题,属于很正常的事。
连林伟也点头道:“早换比晚换强,这样还不会影响明年五月份的答辩。”
然他们俩话音才刚落下,张鲁平便撇过去一眼,当即对两人说教起来。
“小徐跟你们俩可不一样。”
“人家对数论筛法的研究是有进展的,这时候怎么会突然更换论文选题。”
他虽说当初和刘新杰的观点差不多,对徐铭要优化筛法没有十足信心,不过这段时间和郑以中交流下来,知道徐铭对研究数论很有天赋。
面对筛法也并非一直原地打转。
所以就果断从原本的担忧转变成期待。
刘新杰和林伟显然不清楚具体情况,听到导师这句话下意识瞪大眼睛。
“师弟。”
“你的毕业论文已经有进展了?”
徐铭迎上两位师兄的吃惊目光,脸上挂着和煦笑容接过话茬回应。
“是有一点进展。”
“我编写了数值程序,今天过来是想用院里的服务器验证思路。”
“探索其中函数的形式。”
刘新杰和林伟,他们两人一个研究生一个博士,怎么可能会不清楚这一步代表什么。
都已经要验证思路,说明核心理论完成的差不多。
只差计算支撑。
这也能叫一点进展?
关键别人不知道,他们则了解的很,徐铭从确定论文选题到现在也才两三个月。
速度属实过于惊人了些。
“难道只是在传统加权筛法上,稍做了升级?”
两人陷入沉默脑海中不断闪过念头时,张鲁平脸上已然开心的笑出褶子。
“好事啊。”
先是不吝啬自己称赞夸奖一句,接着解决关于院里服务器的事情。
“不过咱们数院的服务器,配置相对老了些,远不如信息与工程学部的硬件。”
“我和那边交涉一下,你直接过去就行。”
将导师的话听完,徐铭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不单单是数院的人。
既然都被数院和信院联合培养,那使用信院的资源完全是很正常的。
“知道了导师。”
自己的事成功解决完,徐铭便不打算,打扰导师指点两位师兄的论文。
但刚要告辞离开,却又听导师聊起新的话题。
“听郑教授说你要参加高教社杯?”
“郑教授让我暑假当他的建模课助教,想着高教社杯不了多少时间就报了名。”徐铭点点头如实说出情况。
张鲁平微笑道:
“正常来讲数院参加建模竞赛的比例不低,属于国内培养数学和计算人才的内容,向你这样能提前毕业忙着撰写毕业论文的可是很少。”
“去体验一下倒也不错。”
“你这两个师兄,当年也都报名参加过,可惜只拿到国家一等奖。”
“学生争取把高教社杯奖给导师捧回来,”徐铭听完这几句话脱口回应句。
“这么想就对了。”
张鲁平很是满意的说:“既然参加那就要把目标定在最高奖项上面。”
而旁边还在沉默的刘新杰和林伟,纷纷一副像被抽干力气的感觉,没想到自己这个小师弟除学术厉害,连数学建模竞赛也要超过他们。
作为师兄被师弟全方位碾压,实在备受打击。
其中属刘新杰心态最快平静下来。
毕竟之前几次,导师夸奖徐铭的时候,大多情况办公室内只有他在旁边。
相当于承受了全部精神伤害。
阈值都提升不少。
这次则有师兄林伟帮忙分担压力,自然心里面平衡。
接下来徐铭不再耽搁,同导师和师兄招呼完,就转战前往信息与工程学部。
……
许崇兴得知徐铭要用院里的服务器,那肯定没二话。
当场代表院里答应下来。
但由于忙碌奥运场馆定位系统部署的事,最近这段时间想在学校找到人不太容易。
于是就安排了熟人和徐铭对接。
徐铭虽有段时间没来信院,却也称得上是轻车熟路。
不大一会儿,便在机房所在楼下门口,和郭昊强郭师兄成功汇合。
“终于又见到徐师弟你了。”
“师兄好。”徐铭近前后连忙打起招呼。
郭昊强则没浪费时间,下秒便直入正题,讲起信院服务器的情况。
“今个你运气比较好,刚巧院里没人借用服务器,可以直接使用。”
“我带你过去吧。”
话落主动转身在前面领路。
徐铭则紧跟在郭昊强身后来到机房,放眼看去确实没瞅见什么人。
只能说他这算占了暑假的光,期末考试结束后仍旧留在学校的学生数量很少,这使得很多校内资源,全部空闲下来能够随意进行使用。
比如图书馆机房等。
若搁在学校开学的时候,别说使用服务器,估计想找到空的电脑都难。
这时郭昊强疑惑之下不经意的随口询问句。
“师弟是又有了新的课题吗?”
徐铭掏出自己的笔记本,边连接调试,边开口回答满足对方好奇心。
“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验证一些数值。”
“这样啊。”郭昊强点点头不再多说。
随后把徐铭安排妥当,又嘱咐几句注意事项,选择离开不再打扰。
徐铭考虑到学校服务器硬件情况,为尽快验证出转化复积分的思路是否可行,且找到最优函数表达式,除精心设计了数值积分算法使其更加高效。
还采用并行化的方式,将不同的计算任务,分发到多个核心或节点上。
将大积分拆成子区间并行计算。
同时分批进行大规模验证。
如此接下来数天,徐铭大多时候都是待在机房。
当时间来到七月中旬。
由郑以中教授主讲的数学建模课,正式在理教楼专门的小教室内开课。
徐铭和蒋旭以及朱志轩,按时来到教室内坐下。
不多久待三支官方队伍到齐后,徐铭也从中看到了两个熟人。
高班的陆明哲和苏梦。
关于这件事,先前蒋旭早就在宿舍讲过,陆明哲与苏梦分别参加的高年级小组,都在四月份的数院挑战杯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被学校定位官方代表队伍。
但值得一提的是,郑教授的数学建模课,虽主要为提升学校官方队伍的综合性实力,却也并不会禁止其他学生到课堂上进行旁听。
毕竟高教社杯作为全国性的赛事,对于参赛人员不限制学院和专业。
其他系的学生依旧能自行组队报名参加。
不过对于此刻教室内的三支队伍来说,看到徐铭出现在这里无疑倍感意外。
大家对徐铭的数学天赋和编程算法水平很清楚。
本来确定徐铭不参加院里的挑战杯,还都暗自松了口气放心不少。
想着好歹对手都是普通人。
未曾想徐铭竟来听郑教授的建模课,这架势明摆着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这还怎么比?
陆明哲再次见到徐铭,本想过去打声招呼,毕竟大家依旧算是高班同学。
结果才迈出一步,就顺势转身坐在了空位上。
反倒苏梦直接大方走过去,脸上浮现灿烂笑容,语气夹杂着惊喜的询问道:
“徐铭。”
“你是打算参加高教社杯吗?”
“凑个热闹。”徐铭点头如实给出回应。
苏梦一脸高兴:“那太好了,咱们又能一起上课了。”
两人的对话并未刻意压低声音,因此教室内的其他人都能听见。
顿时小组之间接头讨论起来。
“徐神也参加高教社杯,目标应该是奔着最高奖。”
“反正咱们又只打算拿个国奖。”
“我觉得这是好事啊,燕大可有几年都没拿到过高教社杯奖。”
“最高奖每年仅授予一篇特优论文,徐神也不见得肯定能拿到吧?”
“今年的高教社杯有意思了。”
……
徐铭将大家的话都听进耳中,压根没放在心上,他坐在那里依旧演算自己的多尺度解析筛法。
郑以中教授主要是讲数学建模中,常使用的方法技巧和建模思路。
相比较之前数院的建模补习,要更加深入。
使得大家都在认真听讲。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郑以中这才讲起后面的讲解经典例题安排。
“这节课就先到这里,下节的例题分析,我给你们找了位很靠谱的助教。”
“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提问。”
讲台上郑以中说完这几句话,随着下课铃声,拿起桌面的玻璃杯向外走去。
临到门口时不忘朝徐铭的位子看了眼。
而对此教室内的十多个人,倒没有对这位助教的身份表现出好奇。
想着无非是数院的博士生。
然当课间时间过去,徐铭从座位走上讲台时,却让底下人猛地怔住。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道易拉罐的形状设计题,探究圆柱形易拉罐的设计合理性。”
以徐铭如今在数院的知名度,显然无需介绍,说完便面向黑板列出几个问题。
“分析顶盖厚度为侧壁两倍的原因。”
“讨论球形容器的可行性。”
可教室内除满脸认真的蒋旭和朱志轩外,其余人皆瞪大眼睛摸不着头脑。
心里顿时浮现出一个问号。
“徐神不是和我们一起听课吗,怎么成郑教授的助教给我们讲题了?”
“我去年听过徐神给大家补习数学分析,讲的确实很好容易理解应用。”
“估计等这节课上完,徐神又要在未名社区火了。”
……
今天更新八千多字,求月票,明天继续爆更。
(本章完)
“陈景润院士的传统加权筛法,处理筛函数的震荡和误差累计存在局限。”
“仅依赖挑选的固定权重函数抵消奇偶性问题。”
“应当摒弃固定的权重,可以尝试引入一族依赖于复数变量s的尺度函数。”
“但需要保证解析性,尺度分离和可控性。”
……
图书馆二楼理科楼西侧。
徐铭坐在老位置,埋头在面前草稿本上,快速书写出大量的数学公式。
同时心中暗自思索着,只觉得思路越发清晰。
他从经管院回来,送完陈璐去车站回家,便一直泡在图书馆研究对筛法优化的方向。
原本陈璐暑假也没打算离校,想留下来一同补习。
但因家里有些事情,就计划回东坪县一段时间,顺便帮徐铭问候下父母。
到时候再提前返校。
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推导筛法的同时,面板持续浮现出获得学科经验的提示。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数学]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13点。】
【经过……】
直到旁边窗户外的景色被黑夜笼罩,他这才暂时停下手上动作。
将水笔放到桌面,手指合拢活动关节。
“将筛法问题转化为复积分,使计数问题表达为一个复杂的积分形式。”
“这应该是可行的。”
他回想自己脑海中经过这段时间研究推导,结合自身能力确定的优化方案,嘴里轻声念叨着目光落在草稿纸上的那串复杂积分形式。
“s(x)≈(1 /(2πi))∫_{Γ} f(s)*Φ(s; x)*……”
其中 s(x)为目标计数函数。
Φ(s; x)是尺度函数。
根据他的思路,是想引入尺度函数,并将筛法问题转化为复积分。
以保证筛法本身的‘解析化’和‘动态化’。
优化出一种多尺度解析筛法。
不过想要核心理论突破,单靠这些尚无说服力,还需借助计算进行优化。
“Φ(s; x)函数的形式还需探索,要找到在复平面上具有解析性和尺度分离特性,以及强衰减性的函数形式。”
“另外需验证将筛法转变为复积分的思路是否可行。”
明确接下来要解决的事情,他随即不再耽搁,伸手把旁边笔记本电脑拿过来。
立刻着手编写程序,绘制不同候选Φ(s; x)函数在复平面关键区域,在一定范围的相位图像和衰减速度。
并进行数值积分和Φ(s; x)不同形象比较,寻找理论上成立且在计算上表现良好的函数形式。
徐铭眼下的信息学科虽只有2级,但在参与信院的项目后更具有经验。
双手放在键盘上翻飞之下,顿时一行行代码出现在电脑屏幕中。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信息]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5点。】
【经过……】
不知过去多久,正当徐铭沉浸在编程中时,突然感觉到自己胳膊被人轻推了下。
这才迅速回过神来,脱离深度学习状态。
“学长。”
“图书馆马上要闭馆了。”
抬头向说话人看去,发现对方正是在图书馆兼职管理员的学生。
他现在更喜欢晚上的时候,让自己进入专注的深度学习状态。
这样回去宿舍,可以直接躺床上休息。
搭配深度睡眠快速恢复精力。
因此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自然没听到闭馆音乐响起。
被图书馆管理员提醒了这么句后,方才连忙开口回应收拾自己东西。
“好的。”
待保存好编写的程序准备关闭电脑时,眉宇间却不由得微皱起眉头。
自顾自在心里思忖。
“单靠我这一个笔记本,可没法验证寻找最优参数。”
“还是要借助下学校的服务器才行。”
无论复积分还是函数计算,都需要高精度浮点,计算慢之外还非常耗时。
必须借助大型服务器。
否则等到明年,他这多尺度解析筛法也别想问世。
正常情况下,要借用学校的服务器,还是以本科生的身份并非容易事。
只能找自己导师帮忙。
很快他拿上东西回到宿舍,首先看到书桌上堆了不少吃的和水果,蒋旭和朱志轩两人正研究历年例题。
眼下寝室里仅剩下他们三个人,而过几天郑以中教授的数学建模课就会来讲。
蒋旭和朱志轩既然决定去听,肯定要做些准备。
徐铭对此倒也已经熟悉,他并未多说什么,同两人打了声招呼便自顾自干自己的事情。
翌日。
徐铭准时被生物钟叫醒。
喊上蒋旭和朱志轩两人在燕园晨跑,吃完早饭直接前往理教楼。
倒不是他非要让人陪跑,主要架不住室友主动请求。
尽管蒋旭两人一半行程没跑完就跪了。
徐铭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走上楼梯不多时便来到导师办公室房门前。
看到门敞开着就迈步走进去。
伴随目光将办公室内的视野尽收眼底,只见师兄刘新杰正围着导师,并且连博士师兄林伟也罕见在这里。
让他不得不感叹,导师这里要比郑教授那热闹的多。
这也使他不由得想到,冯长平教授才是院里,带研究生数量最多的。
恐怕每天办公室都和课堂差不多。
林伟率先注意到徐铭的身影,立刻主动打起招呼。
“徐师弟来了啊。”
话音落下。
张鲁平和刘新杰当即停下说话,连忙抬起视线朝面前的徐铭看去。
“导师好。”徐铭依次问候导师和两位师兄。
“今天过来是有事吗?”张鲁平开口询问依旧毫不掩饰脸上的热情。
哪怕身边还有另外两位学生在。
说完看到徐铭依旧站着,又指向旁边椅子提醒。
“快坐下。”
徐铭这会儿没卖关子,闻言下秒连忙表明自己来意。
“还是毕业论文上的事情,想让导师帮忙。”
“难道是师弟想更换论文的选题?”刘新杰闻言想到什么脱口询问一句。
早在得知徐铭要研究优化筛法的时候,他便不怎么看好认为难度太大。
眼下知难而退及时更换选题,属于很正常的事。
连林伟也点头道:“早换比晚换强,这样还不会影响明年五月份的答辩。”
然他们俩话音才刚落下,张鲁平便撇过去一眼,当即对两人说教起来。
“小徐跟你们俩可不一样。”
“人家对数论筛法的研究是有进展的,这时候怎么会突然更换论文选题。”
他虽说当初和刘新杰的观点差不多,对徐铭要优化筛法没有十足信心,不过这段时间和郑以中交流下来,知道徐铭对研究数论很有天赋。
面对筛法也并非一直原地打转。
所以就果断从原本的担忧转变成期待。
刘新杰和林伟显然不清楚具体情况,听到导师这句话下意识瞪大眼睛。
“师弟。”
“你的毕业论文已经有进展了?”
徐铭迎上两位师兄的吃惊目光,脸上挂着和煦笑容接过话茬回应。
“是有一点进展。”
“我编写了数值程序,今天过来是想用院里的服务器验证思路。”
“探索其中函数的形式。”
刘新杰和林伟,他们两人一个研究生一个博士,怎么可能会不清楚这一步代表什么。
都已经要验证思路,说明核心理论完成的差不多。
只差计算支撑。
这也能叫一点进展?
关键别人不知道,他们则了解的很,徐铭从确定论文选题到现在也才两三个月。
速度属实过于惊人了些。
“难道只是在传统加权筛法上,稍做了升级?”
两人陷入沉默脑海中不断闪过念头时,张鲁平脸上已然开心的笑出褶子。
“好事啊。”
先是不吝啬自己称赞夸奖一句,接着解决关于院里服务器的事情。
“不过咱们数院的服务器,配置相对老了些,远不如信息与工程学部的硬件。”
“我和那边交涉一下,你直接过去就行。”
将导师的话听完,徐铭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不单单是数院的人。
既然都被数院和信院联合培养,那使用信院的资源完全是很正常的。
“知道了导师。”
自己的事成功解决完,徐铭便不打算,打扰导师指点两位师兄的论文。
但刚要告辞离开,却又听导师聊起新的话题。
“听郑教授说你要参加高教社杯?”
“郑教授让我暑假当他的建模课助教,想着高教社杯不了多少时间就报了名。”徐铭点点头如实说出情况。
张鲁平微笑道:
“正常来讲数院参加建模竞赛的比例不低,属于国内培养数学和计算人才的内容,向你这样能提前毕业忙着撰写毕业论文的可是很少。”
“去体验一下倒也不错。”
“你这两个师兄,当年也都报名参加过,可惜只拿到国家一等奖。”
“学生争取把高教社杯奖给导师捧回来,”徐铭听完这几句话脱口回应句。
“这么想就对了。”
张鲁平很是满意的说:“既然参加那就要把目标定在最高奖项上面。”
而旁边还在沉默的刘新杰和林伟,纷纷一副像被抽干力气的感觉,没想到自己这个小师弟除学术厉害,连数学建模竞赛也要超过他们。
作为师兄被师弟全方位碾压,实在备受打击。
其中属刘新杰心态最快平静下来。
毕竟之前几次,导师夸奖徐铭的时候,大多情况办公室内只有他在旁边。
相当于承受了全部精神伤害。
阈值都提升不少。
这次则有师兄林伟帮忙分担压力,自然心里面平衡。
接下来徐铭不再耽搁,同导师和师兄招呼完,就转战前往信息与工程学部。
……
许崇兴得知徐铭要用院里的服务器,那肯定没二话。
当场代表院里答应下来。
但由于忙碌奥运场馆定位系统部署的事,最近这段时间想在学校找到人不太容易。
于是就安排了熟人和徐铭对接。
徐铭虽有段时间没来信院,却也称得上是轻车熟路。
不大一会儿,便在机房所在楼下门口,和郭昊强郭师兄成功汇合。
“终于又见到徐师弟你了。”
“师兄好。”徐铭近前后连忙打起招呼。
郭昊强则没浪费时间,下秒便直入正题,讲起信院服务器的情况。
“今个你运气比较好,刚巧院里没人借用服务器,可以直接使用。”
“我带你过去吧。”
话落主动转身在前面领路。
徐铭则紧跟在郭昊强身后来到机房,放眼看去确实没瞅见什么人。
只能说他这算占了暑假的光,期末考试结束后仍旧留在学校的学生数量很少,这使得很多校内资源,全部空闲下来能够随意进行使用。
比如图书馆机房等。
若搁在学校开学的时候,别说使用服务器,估计想找到空的电脑都难。
这时郭昊强疑惑之下不经意的随口询问句。
“师弟是又有了新的课题吗?”
徐铭掏出自己的笔记本,边连接调试,边开口回答满足对方好奇心。
“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验证一些数值。”
“这样啊。”郭昊强点点头不再多说。
随后把徐铭安排妥当,又嘱咐几句注意事项,选择离开不再打扰。
徐铭考虑到学校服务器硬件情况,为尽快验证出转化复积分的思路是否可行,且找到最优函数表达式,除精心设计了数值积分算法使其更加高效。
还采用并行化的方式,将不同的计算任务,分发到多个核心或节点上。
将大积分拆成子区间并行计算。
同时分批进行大规模验证。
如此接下来数天,徐铭大多时候都是待在机房。
当时间来到七月中旬。
由郑以中教授主讲的数学建模课,正式在理教楼专门的小教室内开课。
徐铭和蒋旭以及朱志轩,按时来到教室内坐下。
不多久待三支官方队伍到齐后,徐铭也从中看到了两个熟人。
高班的陆明哲和苏梦。
关于这件事,先前蒋旭早就在宿舍讲过,陆明哲与苏梦分别参加的高年级小组,都在四月份的数院挑战杯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被学校定位官方代表队伍。
但值得一提的是,郑教授的数学建模课,虽主要为提升学校官方队伍的综合性实力,却也并不会禁止其他学生到课堂上进行旁听。
毕竟高教社杯作为全国性的赛事,对于参赛人员不限制学院和专业。
其他系的学生依旧能自行组队报名参加。
不过对于此刻教室内的三支队伍来说,看到徐铭出现在这里无疑倍感意外。
大家对徐铭的数学天赋和编程算法水平很清楚。
本来确定徐铭不参加院里的挑战杯,还都暗自松了口气放心不少。
想着好歹对手都是普通人。
未曾想徐铭竟来听郑教授的建模课,这架势明摆着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这还怎么比?
陆明哲再次见到徐铭,本想过去打声招呼,毕竟大家依旧算是高班同学。
结果才迈出一步,就顺势转身坐在了空位上。
反倒苏梦直接大方走过去,脸上浮现灿烂笑容,语气夹杂着惊喜的询问道:
“徐铭。”
“你是打算参加高教社杯吗?”
“凑个热闹。”徐铭点头如实给出回应。
苏梦一脸高兴:“那太好了,咱们又能一起上课了。”
两人的对话并未刻意压低声音,因此教室内的其他人都能听见。
顿时小组之间接头讨论起来。
“徐神也参加高教社杯,目标应该是奔着最高奖。”
“反正咱们又只打算拿个国奖。”
“我觉得这是好事啊,燕大可有几年都没拿到过高教社杯奖。”
“最高奖每年仅授予一篇特优论文,徐神也不见得肯定能拿到吧?”
“今年的高教社杯有意思了。”
……
徐铭将大家的话都听进耳中,压根没放在心上,他坐在那里依旧演算自己的多尺度解析筛法。
郑以中教授主要是讲数学建模中,常使用的方法技巧和建模思路。
相比较之前数院的建模补习,要更加深入。
使得大家都在认真听讲。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郑以中这才讲起后面的讲解经典例题安排。
“这节课就先到这里,下节的例题分析,我给你们找了位很靠谱的助教。”
“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提问。”
讲台上郑以中说完这几句话,随着下课铃声,拿起桌面的玻璃杯向外走去。
临到门口时不忘朝徐铭的位子看了眼。
而对此教室内的十多个人,倒没有对这位助教的身份表现出好奇。
想着无非是数院的博士生。
然当课间时间过去,徐铭从座位走上讲台时,却让底下人猛地怔住。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道易拉罐的形状设计题,探究圆柱形易拉罐的设计合理性。”
以徐铭如今在数院的知名度,显然无需介绍,说完便面向黑板列出几个问题。
“分析顶盖厚度为侧壁两倍的原因。”
“讨论球形容器的可行性。”
可教室内除满脸认真的蒋旭和朱志轩外,其余人皆瞪大眼睛摸不着头脑。
心里顿时浮现出一个问号。
“徐神不是和我们一起听课吗,怎么成郑教授的助教给我们讲题了?”
“我去年听过徐神给大家补习数学分析,讲的确实很好容易理解应用。”
“估计等这节课上完,徐神又要在未名社区火了。”
……
今天更新八千多字,求月票,明天继续爆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