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时空。
    “哟,这赵光义有点东西!?弒兄篡位?宋太宗?呵呵……”杨广笑了。
    这境遇,与他何其相似?
    虽说他爭的是太子之位。
    但是吧,这与篡位又有什么区別?
    只不过,一个是直接当上了皇帝。
    一个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太子罢了。
    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之前,他对这赵光义,多少还有些不屑,认为这赵光义不过尔尔。
    但做出来的这些事,他著实有很强的代入感!
    当然,有代入感归有代入感。
    他认为,杨勇是完全没有那个能力带领大隋走向更强。
    所以,他取而代之。
    认为自己有更好的能力。
    反正就是想当皇帝!
    反正就是,他当了皇帝,肯定比杨勇当皇帝来的强。
    就现在看看,万国来朝,不正好印证了他的话么?
    所以,他弒兄篡位,是正確的。
    而这赵光义嘛,就纯粹是个废物了。
    压根就没有什么能力,就只是想要当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做出来的事情简直狗都不如!
    典型的昏君。
    昏君中的昏君!
    废物中的废物。
    儘管这赵光义做出来的事情与他差不多,儘管这赵光义曾经也是晋王。
    但……
    “呸,垃圾,什么玩意也配跟朕比?效仿朕,那你也得有真本事才行!”杨广撇嘴,在他看来,他才是真神。
    而赵光义,不过是个拙劣的模仿者罢了!
    ……
    而此时,大唐贞观时空。
    “弒兄篡位?”李世民微微扬起眉。
    弒兄篡位啊!
    这赵光义,有点东西的。
    他不免想到了自己与李建成的爭斗。
    他也是与李建成爭斗,然后当了太子,虽然当太子的时间並不长,之后就当上了皇帝。
    但他与赵光义不一样的是。
    他一切,都是为了自保。
    但凡他心慈手软一点,那死的就是他了。
    而赵光义……
    那纯粹是想当皇帝才弒兄篡位。
    简直就是废物!
    只是……
    这一刻,李世民忽然又有种不妙的感觉……
    他已经知道,宋朝是唐朝之后的朝代。
    而他弒兄囚父,登上皇位这件事……
    后世人,应该是知道的吧?
    这一刻,李世民神色开始有些阴晴不定。
    这宋朝的皇帝都这样了……
    那朕唐朝之后的那些皇帝,是不是……
    一念至此,他心情忽然跌宕起来……
    等下,朕,不会也成为昏君吧?
    ……
    而此时,大宋时空。
    “烛影斧声?弒兄篡位?”饶是赵匡胤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其实在知道赵光义是宋太宗的时候,他就有了些不好的预感。
    但在他看来,赵光义应该如同朱棣一样,是夺了侄子的皇位。
    可他万万没想到啊!
    这特么的,弒君篡位?弒兄篡位?
    “晋王,晋王!”
    赵匡胤脸色彻底阴沉下来。
    老子封你晋王,不是让你当皇帝的。
    封你晋王,提升你的地位,是让你辅佐皇子的,辅佐侄儿的。
    你特么竟然弒兄篡位?
    在赵匡胤之前想来,赵光义夺取侄儿皇位也就罢了。
    毕竟只是他儿子。
    但现在……
    特么的……
    连他这个兄长也弒杀?
    “好好好!”
    他脸色阴沉的离开了宫內,朝太医院而去。
    ……
    同一时间,大宋太宗时空。
    “胡说八道,胡说八道!”
    这一刻的赵光义,神情格外的激动。
    “朕是顺位继承的!绝对不是弒兄篡位!”赵光义冷哼一声。
    他脸色阴沉的可怕。
    他都说了,他是顺位继承的!
    这后世的人只知道阴谋论?
    他娘的,阴谋论有意思吗?
    没意思,完全没意思。
    胡说八道,全都是胡说八道。
    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继续开口了……
    “要说赵光义想当皇帝,其实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从宋朝开国的时候,赵匡胤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就开始覬覦皇位了。”
    “但他想要当皇帝,最大的阻碍,就是赵普。”
    “这个赵普,是跟著赵匡胤打天下的功臣,也是当时赵匡胤的幕僚。”
    “正常而言,皇储一般不会从平辈中选,要么是后辈,要么遵从后周旧制,你收养个义子也行,反正不可能是兄弟。”
    “天下太平了,为了横扫当初五代十国的不正之风,所以,皇储必须是赵匡胤的后辈,反正不能是赵光义!”
    “一开始,赵普与赵光义还没有什么矛盾。”
    “直到赵光义向赵匡胤推荐他的老丈人符彦卿掌管禁军,赵普瞬间就明白赵光义想要干什么了。”
    “不说爭储那些长远的事,赵光义很明显是在培植自己的力量。”
    “於是乎,赵普极力阻止!”
    “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从此,梁子结下了。”
    “之后,赵匡胤又跟赵普说,打算重用冯瓚。”
    “这冯瓚本来与赵光义没有什么关係,当时,赵普也没有多想,然而,等到第二年的时候,他才查到,这冯瓚,竟然向赵光义行贿,而且还不止一次!”
    “这事情就很明显了!”
    “於是乎,冯瓚被下狱。”
    “赵光义培植自己势力的计划接连两次被赵普搞黄,赵光义就不爽了,於是乎,把一个叫宋琪的人赶走了。”
    “这个宋琪,是开封府的推官,属於开封府尹的直系下属!”
    “当时赵光义就是开封府尹。”
    “而赶走宋琪,不是因为宋琪乾的不好,只是因为,宋琪是赵普的同乡好友。”
    “总之,赵光义与赵普,是来来回回的斗。”
    “到了最后,因为赵普的风头太大,得罪了赵匡胤,被罢相。”
    “至此,赵光义的春天才算是彻底来了。”
    “他也正儿八经的获得了『准皇储』的地位。”
    “在赵普被罢相的不到一个月后,赵光义就被册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同时,赵光义也开始培植亲信,逐渐掌控中枢。”
    “至於说,赵匡胤是不是在培养赵光义?”
    “嗯,培养肯定是在培养,但绝对不是把他往皇位上培养,而是打算效仿前人,培养他这个弟弟巩固赵家江山,好让他儿子未来更好的坐稳皇位。”
    “在赵匡胤看来,有赵光义这个亲皇叔在,再加上他的培养,这天下,自然能稳当。”
    “至於说什么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更是瞎扯淡。”
    “金匱之盟是在赵光义登上皇位之后,第六年才拿出来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金匱之盟,也只有这么个说法,完全没有內容,金匱之盟中具体说了什么,也完全没有。”
    “根据《宋史·杜太后传》,建隆二年,杜太后生病,赵匡胤在旁服侍,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说到了后周为何灭亡的原因,就是说,主少国疑,才有了他赵匡胤当上皇帝,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杜太后让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这就是所谓的金匱之盟!”
    “但这本身就很可疑。”
    “第一,建隆二年,赵匡胤刚当上皇帝第二年,此时的赵匡胤三十五岁,正值壮年,而且,赵匡胤本来就是练武的,还是个武学大家,身体好的不能再好了。”
    “放眼歷史,都还发生过这种离谱的事情,皇帝还健在,身体还康健,皇子也在逐渐长大,也没有生病的歷史,太后就开始起草遗詔之事?这不离谱啥离谱?”
    “第三,如果有遗詔,那赵匡胤临死前,肯定会让人去打开金匱,甚至,也会让亲近之人知晓这件事,至少,皇后肯定是应该知道的,但按照当时的记载,皇后很明显是不明所以的,就算赵匡胤真的瞒著皇后,那在赵光义登基当天的时候,就应该拿出这金匱之盟才对,这样,也能服眾於天下,但没有!而是等到六年后才拿出来!”
    “第四,按照杜太后的说法,意思是,这个皇位,应该传给老赵家最年长的,意思是哥哥传给弟弟,弟弟再传给弟弟,如果没了弟弟,再传给老赵家的年长的后辈!”
    “按照这个说法,那赵光义应该传给他弟弟,或者传给赵匡胤的儿子,比如赵德昭。”
    “可他没有,偏偏传给了比弟弟,比侄儿更加年幼的儿子。”
    “总之,赵光义经歷的一系列行为,就不是顺位继承应该有的样子。”
    “而偽造这金匱之盟的,自然也就只有赵普了!”
    “当初,赵普与赵光义有矛盾。”
    “但赵普被贬之后,想要重新站在巔峰,就只有投靠赵光义。”
    “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赵普拿出这金匱之盟前后,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
    “当然,还有一个证据!”
    “赵光义好色,这一点毋庸置疑,小周后就不用说了,那几乎成了眾所周知的事!”
    “在《铁围山丛谈》中有相应的记载。”
    “赵光义调戏赵匡胤的宠妃蕊夫人,被赵匡胤发现。”
    “赵光义能怎么办?虽说蕊夫人並没有被正式册立为妃,但那也是赵匡胤的女人。”
    “这高低也得安一个调戏皇嫂的罪名。”
    “所以,赵光义一咬牙,趁著蕊夫人去折枝的功夫,辣手摧,一箭射死了蕊夫人!”
    “同时,他还向赵匡胤表忠心,表態度,说女人只会影响大宋的气运,漂亮的女人更是如此!如果兄长再这般沉迷下去,巴拉巴拉……”
    “这一套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说辞,完全把赵匡胤唬住了。”
    “赵匡胤心里或许不满,可不满又能怎么样?也只能捏著鼻子认了!”
    “但从此之后,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关係,就逐渐变差,甚至出现裂痕!”
    “在迁都的事情上也能看得出来。”
    “当时,在討论迁都问题。”
    “当时,赵匡胤是打算迁都洛阳,但赵光义极力反对。”
    “他表面上说,迁都恐怕会妨碍军事,意思是,现在还不是迁都的时候,周围还没打下来呢,天下还没真正的太平呢,你今天迁都,万一人家明天打过来咋办?”
    “但实际上就是,赵光义是开封府尹,一旦迁都,他就相当於远离政治中心了,又怎么可能迁都?”
    “就算迁都,也得等到他当皇帝之后再迁。”
    “反正他是不可能赞成迁都的。”
    “他所有的班底,所有的政治资源都在这边,凭什么迁都?”
    “这其实与明朝时期,迁都的情况一样!”
    “迁都这事,一碰就要有人死!”
    “所以,在开宝末年,赵匡胤刚打算迁都,然后就死了!”
    “情况大概与朱標一样。”
    “无非就是一碗药,直接一波带走。”
    “当然,一碗药肯定是没办法完全送走赵匡胤的,毕竟是练武的,四五十岁了,身体硬朗很正常,一碗药毒不死,所以,烛影斧声不就出现了么!”
    “而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抹除一些东西……”
    “他抹除了赵匡胤的死亡原因。”
    “在《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的就非常的简略。”
    “就记载了一句:癸丑夕,帝崩於万岁殿,年五十。”
    “而且,《宋史·太祖本纪》中,通篇没有出现过『帝不豫』的字样。”
    “按照《宋史·太祖本纪》的意思来说,赵匡胤就是暴毙的,就是突然暴毙的!”
    “对一个开国皇帝的记载如此潦草,你能说没问题?”
    “关键是,在这之前,还记载了一句『己酉,吴越王献驯象。』连吴越王献了一头驯好的象都要记载,而皇帝死亡原因,竟然一笔带过?”
    “这不是赵光义刪改,又是什么?”
    “他有本事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写几个『帝不豫』看看?”
    “而且,他不仅仅刪改了赵匡胤的死亡原因。”
    “他还刪了赵匡胤想真正传位的人。”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长子三子早夭。”
    “只剩下二子赵德昭与四子赵德芳。”
    “赵匡胤想要传位,自然就只能从这两人身上选。”
    “赵德昭,名义上的长子。”
    “按照惯例,赵德昭是要被封王的,但赵德昭並没有被封王,主要是,赵德昭比较年幼,赵匡胤打算逐渐封王,於是,就先让赵德昭当贵州防御使。”
    “后来,伴隨著赵德昭长大,赵匡胤就授予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一直等到赵匡胤死的时候,都没有被封王!”
    “但从《宋史·太祖本纪》中也能找到一些关於赵德昭的事跡。”
    “特別是在开宝九年的时候。”
    “开宝九年,二月,辛亥,命德昭迎劳吴越国王钱俶於宋州。”
    “夏四月,丁巳,詔益晋王食邑,光美、德昭並加开府仪同三司,德芳益食邑。”
    “而赵德芳那边,开宝八年才出阁。”
    “到了开宝九年,就被赵匡胤封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天宝九年,此时,赵德昭已经二十六了,赵德芳刚满十八岁。”
    “很明显能看出来,赵匡胤是在打算培养赵德昭了。”
    “他让赵德昭去迎接吴越国国王钱俶,那可是一国之王,甭管这国是个什么国,当时还是盟友呢,配合宋军攻南唐。”
    “能迎接一国之王的,还是盟友的,那至少也是地位等同,或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很明显,这是赵匡胤在有意培养赵德昭。”
    “而另一方面,到了四月份,基本上算是灭了南唐,都屠城了,还杀了南唐军八百多人。”
    “这时候,就开始论功行赏了。”
    “赵光义只是增加了食邑,而赵光美与赵德昭,增加了开府仪同三司!”
    “这个开府就很重要,?『开府』意味著有权在某地设置具有军事行政权的办公机构,並招募听命於自己的官员?,这样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行使权力,不必事事向中央匯报。”
    “这不是培养赵德昭是什么?”
    “估摸著,赵光义也发现了,这么下去,他这个晋王,可能真的就只是晋王了!”
    “於是乎,趁著赵匡胤还没有一统天下,还没有给他儿子多渡点金,心一横,找个机会,直接弄死了赵匡胤!”

章节目录

诸天问答通歷史,古人全破防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何以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何以生并收藏诸天问答通歷史,古人全破防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