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时空!
    朱棣都听麻了,好像在听天书一样,满脸的懵逼。
    什么侍郎?
    什么学士?
    什么三大殿被烧?
    什么迁都顺天府?
    不是,这都什么跟什么?
    这一刻,朱棣很头疼,是真的头疼,实在是听不懂,感觉像是听天书一样。
    但是……
    他记住了两个名字……
    “杨荣,金幼孜?”
    杨荣他以前没见过,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其实,现在的杨荣,才八岁九岁的样子。
    金幼孜也是一样,现在的金幼孜,也才十三四岁,朱棣能听过就有鬼了。
    不过,这不妨碍他將这两个名字记住。
    ……
    而同一时间,大明永乐时空!
    “杨荣?金幼孜?”朱棣忽然笑了,眼神闪烁。
    “爹,我这就去砍了这两个狗东西,竟然敢弒君?这还得了?”朱高煦大怒,二话不说就想去砍了这两个傢伙。
    杨荣与金幼孜,他们可再熟悉不过了。
    前几年打仗的时候,朱棣就带上这两个傢伙。
    明明圣眷正浓,却不想,这两个傢伙竟有如此狼子野心?弒杀皇帝?
    这还得了?
    还秘不发丧?
    还將朱棣的尸体装在锡罐里密封?
    好傢伙……
    能想得到,等从榆木川回到京城后,朱棣的尸体怕是都腐烂了。
    那可是密封,就算外面天气再冷,里面的温度也会逐渐变高……
    这特娘的分明就是销毁证据!
    “老二,你这是干什么?”朱高炽赶忙呵斥。
    “老大,你不会跟这两个傢伙,真的有什么密谋吧?”朱高煦眯眼看向朱高炽。
    “怎么可能?”
    朱高炽脸色一变,否认道:“这都是无稽之谈!都说了是阴谋论,既然是阴谋论,那肯定就是假的!哪有你这样的,直接去砍人?”
    “呵……”
    朱高煦冷笑:“这种事情,別说是不是阴谋论了,敢谋害皇帝,就算只是阴谋传言,也得给他下狱了!”
    “不著急!”
    这时候,朱棣开口了,他眯起眼,深吸口气,又沉声道:“传令五城兵马司,守住京师,可进不可出!”
    “得嘞!”
    朱高煦冷笑一声,转身就走,眼中,还带著狞笑。
    ……
    同一时间,大明洪熙时空。
    “嗯?”
    朱瞻基陡然眯起眼,眼中,闪烁著冷冽光芒。
    “杨荣?金幼孜?”
    现在的杨荣与金幼孜,已经成了工部尚书与礼部尚书!
    毫无疑问,这属於高升了!
    本来,正常来说,新朝皇帝,提拔官员,是很正常的。
    但为什么偏偏是杨荣与金幼孜?
    而且,还不仅仅是这两个傢伙,各种文官,也都在提升。
    户部尚书夏原吉,当即官復原职,从狱中出来。
    甚至,后来还赦免了建文旧臣,让那些被流放的可以回到原处。
    平凡冤案,还採纳了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早就预定好的海上远航,同时,还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同时,也停止派去云南、交织採办的宝珠黄金与珍珠使团,还重新任命已经被贬的吴中、杨勉的官职。
    可以说,朱棣当时乾的那些事,朱高炽完全反了过来。
    被朱棣流放的,他接回来了。
    被朱棣弃之不用的,他用起来了。
    被朱棣罢官的,他又重新请了回来……
    表面上说,这是为了恢復国力,想要好好的治理国家……
    但关掉边境的茶马贸易,又是什么意思?
    治世的话,不应该是展开贸易么?
    还有,郑和下西洋,本来都已经准备好了,钱都已经投进去了,就差出海了。
    你说朱棣死了,暂时耽搁,这没问题。
    可到了后来,这事就直接被朱高炽给否了,表明以后再也不下海了。
    这钱不更是打水漂了?
    而且,郑和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下西洋了,每次下去,赚回来的钱,绝对比投入的还多,按理来说,就应该开海,应该贸易才对……
    有问题!
    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
    这一刻,朱瞻基想了很多。
    只是越想,他越感觉头皮发麻,手脚不自觉的就有些冰冷。
    ……
    同一时间,大明宣德时空。
    此时的朱瞻基,也几乎想到了洪熙时空朱瞻基想到的问题。
    而且,如今他当了皇帝,事情了解的就更多了……
    说实话,他早就有想法让郑和继续下西洋了……
    这段时间,他也在反覆的想……
    大明就那么个大明,各种天灾,各种寒冷……
    小冰河期不是开玩笑的。
    他需要钱!
    很需要钱!
    只有有了钱,才有粮食,有了粮食,才能賑灾。
    但明朝对农业的依赖太严重了。
    朱瞻基收不到钱,就只能停止朝廷的各种正常採办。
    然后用那节约出来的钱,去屯粮,去賑灾。
    但这么做,无异於饮鴆止渴。
    说以,他就想著,要开海……
    他理由都想好了,就以外番不来朝贡为理由,让郑和去出航!
    只是……
    现在,他忽然又发现了新问题……
    这一刻,他眼神冷厉,忽然想到了很多……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重新泡好一壶茶,这才继续开口道……
    “接下来,说说朱高炽!”
    “之前虽然有提及朱高炽,但一直没有说朱高炽到底活了多久……”
    “朱高炽,在位时间,一共就十个月!”
    “史书记载,仁宗无疾骤崩,就是忽然暴毙的,莫名其妙就死了!”
    “是的,他没有病,不是別人说的那样,因为朱棣让他监国,累垮了身子,这都是没有的事,他就是忽然暴毙的。”
    “当然,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与谁杀害的,先暂时不谈!”
    “先从朱高炽这边,逆推一下朱棣的死因……”
    “朱高炽登基之后,先把朱棣罢免的那些官员重新启用。”
    “然后,还把六科给事中,就是朱棣专门任命监察官员的,结果,被朱高炽给发配到了县里去当县丞去了!”
    “明朝的行政划分是,省、府、州、县!”
    “县就是最小的。”
    “而县丞,还是县令的副手。”
    “以前,六科给事中,好歹也是有品级的官员,正五品的有,正七品的也有。”
    “结果,朱高炽直接把这些监察官员的六科给事中给一擼到底,当了个最小的官儿!”
    “是不是感觉跟建文帝当时一样,开始给文官们清除障碍了,没了专门监察官员的官儿,这些文官可不就开始无法无天了么!”
    “之后,朱高炽又把顺天府改成了行在,意思是,这就不是京师了,就是暂时在这办公而已。
    “再之后,朱高炽在夏原吉的建议下,停了下西洋,也停了云南去取宝石、去交趾收黄金珍珠,也停了与边境的茶马贸易!”
    “先说说朱高炽为什么这么做,史书上写的是,按照官员討论商议的结果,裁剪掉这些没必要的开支,节省国力,恢復国力,为了賑灾,为了买粮,为了好好的治理国家!”
    “可是,夏原吉建议的这些,就很奇怪。”
    “停下西洋?”
    “要知道,郑和在永乐二十年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第六次下西洋,已经回来了!”
    “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正月的时候,朱棣就命郑和去旧港,让某人的儿子,接替他父亲的位置,同时,准备开始出海。”
    “当时,从正月开始就在准备,其实海上航行,需要准备什么,有了经验,都门清!”
    “根本用不了几个月时间,就能准备完毕,隨时都可以出海。”
    “只是,因为朱棣北征,耽搁了!”
    “本来以为等朱棣回来,就可以出海了!”
    “然而,郑和等到的,却是朱棣的噩耗!”
    “之后,朱高炽继位,直接停止了下西洋,而且还是当继位就颁布了这消息,让已经在福建海上等著的,回到南京,让已经准备好的货物,全都还给內府,那些藩国的使臣,只需要派遣少量的人船护送回去就行了,各处修建下番海船的,也全都停止,买办下番的物件,只要是铜的,全都铸造成铜钱,麝香、荒丝这些东西,也全都交收!”
    “总之就是一句话,准备好了也不让你去,哪怕护送藩国的人回去,明明可以顺道来一次贸易远洋,也不行!”
    “按理来说,一切都准备好了,明明去一趟,也不会费什么。”
    “可就是不行!”
    “那些铜器,本来是打造好的,其价值可不是熔炼成铜钱可比的,可就是融了!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浪费?”
    “所以说,朱高炽以减轻民困,恢復国力为由,停止了已经准备好的下西洋,哪怕这次莫名其妙的停止,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无所谓!”
    “总之,停止下西洋,前后就很矛盾。”
    “然后在说说边境的茶马行业。”
    “正常而言,国家想要有钱,就得贸易,这茶马行业的贸易,本来就是大明皇家的,挣的钱也是大明的,结果,朱高炽就给停了!”
    “还有那些黄金珍珠等,这就更奇怪了!”
    “这简直就是在砍自己一刀!朱高炽这是不想让国家挣钱了,就靠著徵税,就靠著裁撤冗余官员,开源节流,好賑灾救民!”
    “明明他监国的时候,乾的挺好的!”
    “早年间,郑和回来的时候,朱高炽还被朱棣任命与礼部去接待,那些国家带来的金银器物,朱高炽也是看得到的!毫无疑问,郑和下西洋给大明带来的好处,绝对大於付出!”
    “然而,这一登基继位,就像变了个人一样,以整个大明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的举动,完全就是不顾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来的事,全都是不利於国家的!可谓是昏招频出!”
    “而既然是不利於国家的,那做出这些事情,总有人获利!”
    “那就看看是谁能霍利!”
    “以前,下西洋,全都是国家在管控,出口贸易,也全都对接的是国家,是不允许旁人出海的。”
    “而郑和下西洋一停,海上没了大明的宝船,这大海又不像陆地城墙一样,有官兵把守,自然就会有老百姓,非官方人员等,去海上活动!”
    “以前就是这样,为什么明朝南方的官员这么多?”
    “就是因为南方有钱。”
    “这个钱,你种地是种不出来的,还得贸易!”
    “其中,贸易的主要有,瓷器,茶叶,丝绸!”
    “南方地区那些人的钱主要就是出口贸易!”
    “但是,当洪武时期,朱元璋禁止了民间的海外贸易,不知道被骂成什么样了。”
    “但朱元璋禁止,是没办法完全禁止的,因为他也不出海,他没办法管到海上去,海上就没有你朱元璋的势力,人家偷偷摸摸的,还是可以出海的!”
    “对此,朱棣也很清楚,所以,他做的更绝,他直接派遣郑和下西洋,看到一搜私自出海的,就打,沿海也管控的很好,到了国外之后,看到有明朝走私的,就抓!”
    “直接在这一块把民间海贸给禁绝了!”
    “而且,还不止如此,朱棣还不需要去购买那些物品!”
    “瓷器,用官窑做!”
    “丝绸,也是江南的官办製造局做。”
    “茶叶,也是国家专营。”
    “然后让郑和去出售!”
    “从上到下,整个產业链,全都被朱棣给垄断了!”
    “所以有人在问,朱棣又是修永乐大典,又是疏通运河,又是迁都,又是五征漠北的?钱从哪来?呵呵,钱就是从这里来!”
    “財富能多到让人眼红。”
    “而这些產业吧,在明朝建立之前,都在南方的这些士大夫手里。”
    “朱元璋其实还好一点,他虽然禁,但还能偷偷的出海。”
    “而朱棣,那就完全是断人財路了!”
    “正所谓,短人財路,如杀人父母,江南地区的那些文官,能不恨朱棣么?”
    “可以说,朱棣垄断下西洋的贸易產业,江南地区那些文官就恨不得天天扎小人,扎死朱棣!”
    “朱棣的死,都不用解释了!”
    “结合朱高炽继位,停止下西洋活动,但却没有禁海这一点来看,还用什么证据么?”
    “当然,你要说证据,那也有!”
    “先说金幼孜,金幼孜老家是江西的,有个瓷器很出名的地方,叫景德镇,景德镇的青瓷,就不用多说了吧!而这个景德镇,就在江西。”
    “再说杨荣,杨荣的老家是福建,那是港口,出货地就在这,同时,福建也是茶叶的重要產地之一,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武夷山,安溪铁观音!”
    “再说一个,黄淮,黄淮在永乐十二年的时候就被下狱了,一直到朱高炽继位,才放了出来,被关了十年,朱高炽还能想到黄淮,嘖……”
    “黄淮也是,被朱高炽升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同掌內製。”
    “这才刚从牢里出来,別说官復原职了,哪怕降一降都算是天恩了,可他不仅没有被降,反而还高升了!”
    “而黄淮的老家是浙江的,明朝的丝绸產业,主要就是江南地区,主要是苏州,杭州,松江,嘉兴,湖州。”
    “杨士奇就不用多说了,也是江西的!”
    “再说一个,杨溥,杨溥是黄淮的狱友,与黄淮一样,也被关了十年,朱高炽继位就放了出来,授翰林学士,又命杨溥掌管阁事,並亲自授予他阁印,没过多久又当了太常寺卿,还兼任数职!”
    “杨溥老家是湖北的,你说湖北有什么特產?”
    “好像没有!?”
    “但也的確有,这进出口贸易,也有铜器一份子。”
    “而湖北,就擅长製作铜器!”
    “其中,武当山的金殿,就颇受士绅官员的喜爱,而且,这种喜爱还不仅体现在建筑上,就连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是由铜器打造,还颇为精美。”
    “而那个武当山上的金殿,就是一打雷落在金殿上,滋滋冒火,异常绚丽的那个真武殿,就是朱棣命人打造的!”
    “再说说赶海的时间,一般出海远洋,都要等季风,而过了七月份,到了下半年,季风也就来了,季风一来,郑和可以下西洋了,朱棣也想的是,他八月份回来,再让郑和下西洋。”
    “就在这关键时刻……”
    “正好,朱棣就没了!”
    “正好,郑和被叫停了。”
    “正好,杨荣、黄淮、金幼孜、杨士奇、杨溥高升了!”
    “正好,杨荣老家盛產茶叶,黄淮老家盛產丝绸,金幼孜老家盛產瓷器,杨溥老家盛產铜器!”
    “你说巧不巧!?”
    “朱棣死的可太巧了,但凡晚死一个月,但凡回京之后再死,郑和就出海了。”
    “所以说,这些文官集团弄死朱棣的理由太充分了!”
    ……
    同一时间,大明洪武时空……
    朱棣麻了……
    沃日了……
    他本以为,只是阴谋论。
    结果,现在他已经听麻了!
    断人財路,如杀人父母……
    这句话,他都听了无数遍,耳朵都听出茧子了……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件事,有一天,竟然会发生在他身上。
    这特么……
    可是……
    “不对,高炽这臭小子,怎么就放任这些傢伙胡作非为?难不成,他就看不出这些矛盾吗?”朱棣忽然皱起眉。
    这明显不对劲!
    朱高炽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对大明不利的政策。
    嗯,或许对百姓有利。
    但也只是短期有利。
    完全不符合一个监国了二十年的太子形象。
    监国了二十年,当了二十年太子,以培养储君的方式进行培养,他就不行,朱高炽没有一点眼光?
    而且,郑和下西洋,是朱高炽继位之前就有过的,还发生了很多次……
    也就是说,利益是看得见的,好处是摸得著的。
    可朱高炽还是停了!
    怎么的?
    成了个傀儡皇帝?
    被文官集团架空了?
    朱棣一百个不理解。
    吹什么仁宣之治?
    他现在就感觉朱高炽是个昏君。
    “高炽这些政策……”
    这时候,朱元璋忽然开口了,他眯起眼,眼中闪烁著凌厉光芒,继而笑了:“高炽这孩子,到的確会玩一手制衡!”
    “嗯?”朱棣有些不解,愕然看向朱元璋。
    啥意思?
    我儿子,我不了解,你看了这么点,就了解了?
    就听,朱元璋继续道:“你继位的时候,压的太狠了,狠到文官已经开始杀你了,积重难返,你越是压,他们就反弹的越厉害!而高炽,很清楚这其中的危害,所以,他就適当的放宽了,给他们一点好处,一点甜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高炽会在未来,慢慢的收拾这些文官,只可惜,他就当了十个月皇帝!”
    “嗯?”
    朱棣又是愣了愣,一脸奇怪的看向朱元璋。
    “你什么眼神?”
    朱元璋嘴角一抽,有些不爽。
    “不是,老爷子,你什么时候还懂得积重难返,越压,反弹的就越厉害的道理了?”朱棣咋舌。
    “呵……”
    朱元璋冷笑一声:“怎么的?咱是个暴君?就知道杀杀杀!?”
    “不然呢?”朱棣撇嘴。
    “逆子……”
    朱元璋冷哼一声:“咱是杀!你是打压!咱是不给他们跳起来的机会!”
    “我擦?”
    朱棣愕然,他仔细想想,发现,朱元璋说的好特么有道理!
    是,我越压你反抗的就越凶,可我直接把你杀了呢?你反抗个锤子,去找阎王反抗吧!
    朱棣慢慢歪头:“我怎么感觉,是你脑补过头了呢?”
    “呵……”
    朱元璋笑了:“当了二十年的太子,二十年的监国,要是这点脑子都没有,还监什么国?继位前,做的好好的,继位后忽然像变了一个人,不是有谋划,就是人傻了!但看高炽那条理分明的政令,明显不是傻,这就是有谋划的!”
    “你……”
    朱棣彻底哑口无言。
    好像,自己的確还是太嫩了点?
    ……
    同一时间,大明永乐时空。
    此时,朱棣也是眉头紧锁。
    朱元璋能看出来的东西,他也看出来了。
    毕竟,两人算得上是同龄,他当了十年皇帝,朱元璋也才当了十多年而已。
    经验其实大差不差。
    而且,他还比朱元璋更了解朱高炽。
    以他对朱高炽的了解,绝对不会就这样放任国家不管。
    朱高炽,把国家看的比他命还重。
    难道他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说以,唯一一种可能就是,朱高炽知道,他是被文官弒杀的。
    在得知文官已经开始狗急跳墙了,就不得不开始放权了。
    让一部分利益,换那些傢伙的稳定。
    等到时机成熟,再一网打尽!
    这事,朱高炽绝对做得出来。
    但是……
    朱高炽就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各种政策,各种谋划,还没来得及展开,然后,就没了!
    不是……
    “老大,你这身子骨到底什么情况?”
    朱棣不由皱起眉。
    “额?我……”
    朱高炽一懵,然后小心翼翼看向朱棣,不由询问道:“爹,你看到儿子做出那些事,您就不生气?”
    显然,朱高炽还没意识到未来他做的那些深意。
    被朱棣冷不丁的一问,还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朱棣瞥了眼朱高炽,淡淡道:“我问你,你身体什么情况?”
    “嗨,还能有什么情况?”
    朱高炽不在意的笑道:“吃好喝好,身体硬朗的很!”
    就是走起路来有点不顺,还有点跛脚……
    “你这一身肉啊……”朱棣嘆了一口气。
    如果不是朱高炽那脸长得的確与他有些像,就像是发福后的他一样。
    他都怀疑朱高炽是不是他的种了。
    明明徐妙云也不胖,他也不胖,徐达更不胖,朱元璋也不胖!
    怎么到了朱高炽这里,就胖成个球了呢?
    怎么的?
    小时候在皇宫吃的太好了?
    朱棣眉头紧锁……
    而此时,一旁的朱瞻基,还在纠结……
    小心翼翼看了眼朱棣,又看了眼朱高炽,不由抽到姚广孝面前,不由低声询问道:“大和尚,爷爷怎么没骂我爹啊?”
    姚广孝轻笑一声,没有回话……
    ……
    而此时,问答空间之中……
    秦镇继续开口了……
    “总之,之前说的,就是朱棣被害的起因,文官的动机,被谋杀的经过!”
    “接下来,说一下朱高炽的被害!”
    “朱高炽被害的前一天晚上,有个叫李时勉的翰林侍读,与一个叫罗汝敬的翰林侍讲,一起进宫与朱高炽谈事情!”
    “结果谈崩了,朱高炽气的不行,就让宫中的侍卫,用金瓜锤打李时勉!”
    “打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是相当惨烈了。”
    “直接把李时勉的肋骨打断三根,差点就给打死了,然后再拖入锦衣卫狱中,如果不是收买了一个锦衣卫千户,帮忙找来医生疗伤,李时勉当场就得死在锦衣卫狱中!”
    “然而,李时勉第二天是活了下来,可朱高炽却死了!”
    “朱高炽死之前,嘴里还念叨:李时勉这个狗东西辱我!”
    “这话是跟夏原吉说的,夏原吉就赶忙安慰。”
    “这是李时勉与朱高炽的情况!”
    “至於当时李时勉与朱高炽说了什么,那不知道!”
    “国榷没记载,史书没记载,仁宗实录也没记载。”
    “明明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结果,可就是没有两人的对话!”
    “甚至,旁边还有个亲眼目睹全过程的罗汝敬!”
    “这也很正常,文官的笔嘛!”
    “文官自然会把不利於自己的,该刪除刪除,该修改修改。”
    “但李时勉这个,太多人看到了,没办法刪,所以就直接忽略了两人的对话。”
    “其实想要知道李时勉说了什么,其实也简单!”
    “从罗汝敬那边就能猜测一二……”
    “罗汝敬与李时勉是一起去的。”
    “当时记载的是,罗汝敬上言时政十五事,然后被下了狱。”
    “估摸著,那李时勉说的也差不多,只不过说的更直白,说的更大逆不道,这才引起了朱高炽的怒火。”
    “李时勉之前就被下过狱了,就是永乐十九年,三大殿被烧毁的时候,李时勉就是当时说朱棣遭天谴的文官其中之一!”
    “很明显,这一次说的事情,也是与当时三大殿被烧毁时一样,都是回应天!”
    “再结合之前,朱高炽已经將顺天府改成行在,还调动了一些官员人事任免去应天府。”
    “说白了,还是商议回应天府的事。”
    “罗汝敬上的是时政十五事,这个时政,肯定是当时的一些情况。”
    “而其中,当时的最近的事情,就是重新迁都这个事情!”
    “罗汝敬说的话,或许比较委婉,但还是忤逆朱高炽,所以被下狱。”
    “而李时勉,估摸著,要么是骂街,要么是威胁,比如:死胖子,你爹都被咱们弄死了,你要是不回去,咱们也弄死你之类的……”
    “朱高炽已经是让人往死里打了,结果这傢伙命硬,还活了下来!”
    “或许有人会问,朱高炽明明是想迁都的,为什么还要打人家?人家上疏回南京,这不是正中下怀么?”
    “可实际上就是,朱高炽压根不想回南京,別看史书上写,朱高炽继位的时候就想回南京,全都是扯淡……”
    “要是继位的时候就想回南京,继位的时候就把顺天府改成行在了!”
    “还用得著等去世的前一个月才定下么?”
    “说什么,命朱瞻基回南京查看情况,就是为了迁都做准备。”
    “可实际上……”
    “南京那地方,发生了地震,史书记载,还不是震了那么一两次,而是【屡震】。”
    “朱高炽这是让朱瞻基回孝陵看看,也看看南京城的情况。”
    “甚至,还不只是近一两个月的事,在年初的时候,南京就地震了,当时,就让郑和,带著那些人,跑到这南京来守备了。”
    “就南京这震啊震的,脑抽了才会回去!”
    “另一方面,朱棣才刚死没多久呢,朱高炽就把他爹撂在这回南京?想想也是不可能的,孝期都还没过呢,守孝还要守三年呢!”
    “而且,朱棣埋的地方,也特別有意思,埋在天寿山,而天寿山附近,有个关隘,叫居庸关!”
    “这才是天子守国门!”
    “这是死守!”
    “我死了也埋在这,你回去?你回去就是不孝!”
    “甭管朱高炽有没有天子守国门的骨气,就因为这一点,他也不能回去。”
    “祖坟不要了?亲爹不要了?”
    “是,朱高炽回去后,自有大儒为他辩经,百年后,千年后,人家会说,他是个圣德君主,是个贤明圣君,说不定,还能多活很长一段时间,毕竟符合文官的利益了!”
    “但,当世人会如何说他?”
    “这来来回回的折腾,何必呢?”
    “所以,朱高炽不会回去,然后,本来就与文官谈崩了,人家知道你的態度了,第二天晚上就把你弄死了!”
    “当然,也有可能,那些文官们发现,朱高炽许诺给他们的好处,都是表面上的。”
    “这次朱高炽的强硬態度让他们意识到了,朱高炽不是他们可以掌控的,前面给他们的好处,就是为了安抚他们,为了让他们放鬆警惕,可这些文官们太得寸进尺了,试探出了朱高炽的底线,明白等这段时间过去后,朱高炽绝对会找他们算帐,所以,二话不说,就弄死了朱高炽!”
    “也只有这些文官弄死了朱高炽,才会表明,朱高炽是无疾而崩!”
    “其实当天,朱高炽就察觉到了问题了,於是就急招朱瞻基回来!”
    “可惜,晚了!”
    “而至於说,朱高炽是谁杀的,死於谁手……”
    “有人说是李时勉气死的,连死之前都还在念叨,李时勉那狗东西辱我!”
    “朱高炽的確生气,但不至於气死,人还很硬朗,也没有身体忽然急转而下,更没有重病。”
    “无疾而死,只能是下毒。”
    “而能下毒的,外人根本做不到,唯一的可能就是家人!”
    “也就是之前说到过的张皇后!”
    “当然,也有说是朱瞻基的,但这个看看就行,朱瞻基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
    “之所以说是张皇后……”
    “先说说张皇后的身份背景!”
    “张皇后,本来是个普通人,就是所谓的良家女子。”
    “张皇后的父亲叫张麒,因为女儿成了燕王世子妃,父凭女贵,直接被授予兵马指挥使之职。”
    “后来靖难之役成功后,被升任京卫指挥使!”
    “张氏也成了太子妃,可以说是前途大好,自己也爭气,生了个儿子还挺聪明。”
    “但是吧,靖难之役成功后,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
    “朱棣为了让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让朱高炽娶了忠武王张玉的孙女,与武定侯郭英的孙女。”
    “而且,郭氏就直接被封了贵妃,仅次於太子妃张氏,张玉的孙女也是紧隨其后!”
    “这下,张皇后就很难受了,就这两个,她能指挥的动谁?”
    “她就是个普通家庭,父亲还得靠她才上位,她能跟著俩比么?完全比不了!”
    “这时候,与武將天然不对付的文官们,不就开始见缝插针了么!”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肯定是让张皇后听到了一些话……”
    “比如:身为皇后,岂能被这两个贵妃辖制?不就是个贵妃?家里地位再高,那也是家里,等哪天皇上要是没了,身为皇太后,还不好收拾这两个先帝妃子么?”
    “然后,朱高炽就没了!”
    “从殉葬就能看出来,郭贵妃是第一个被殉葬的!”
    “要知道,在明朝制度中,勛旧之女,是可以免殉葬的!”
    “同时,生有子嗣的,也可以免殉葬。”
    “而郭贵妃,不仅是勛旧之女,还给朱高炽生了三个儿子。”
    “就这,她还第一个被殉葬!”
    “当然,有一些野史、明小史中记载,郭贵妃邀请张皇后去宫中祝寿,朱高炽也来了。”
    “郭贵妃给张皇后敬酒,张皇后不喝,朱高炽就有些不高兴,认为张皇后在猜忌嫉妒心作祟,於是,喝了酒,结果朱高炽死了!郭贵妃也自尽。”
    “不过,总的来说,郭贵妃受宠是真的。”
    “张皇后因此而动手,也算是有作案动机!”

章节目录

诸天问答通歷史,古人全破防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何以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何以生并收藏诸天问答通歷史,古人全破防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