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恭悠悠一语,便似是打断施法般,让王陵遍布狰狞的面容陡然一僵。
便见王陵愕然片刻,旋即缓缓低下头,从怀中,掏出那捲早就备好,却並未在今日朝议拿出的諫书。
再深吸一口气,便也不再迟疑,將諫书递到了刘恭的面前。
“太子,且观之。”
听出王陵语调凝重,刘恭也隨即探出手,默然接过竹简。
將竹简摊开,只第一眼,刘恭便颇有些惊诧的抬起头,看向身前不远处的安国侯王陵。
见王陵仍是一副凝重之色,刘恭更惊疑不定的抬起手中竹简,下意识压低声量道“这…?”
“诫太后吕氏讳雉疏?”
儘可能压低声线,將諫书標题默念而出,刘恭还不忘本能转过头,在凉亭周围环视一圈。
確定没有隔墙之耳的可能,才將身子朝王陵挪了挪,前倾上身,压低声线道:“今日朝议,安国侯本欲寻死不成?!”
这份諫书,刘恭都不用再往下看內容。
单就是这挑衅意味十足的標题,就足以让吕太后摊开这卷竹简的瞬间,便怒髮衝冠,失去理智。
刘恭很確定:对於这一点,王陵也同样瞭然於胸。
既然如此,王陵为何还要在朝议之前,准备这样一份必定会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的『諫书』?
刘恭毫不怀疑在必要时、在汉家需要时,王陵是否会惜命、惜身。
但眼下,局面应该还没糟糕到让王陵,都只能以死明志的地步?
在刘恭惊疑不定的目光注视下,王陵却是摇头嘆息间,低头陷入一阵短暂的思虑。
而后,便见王陵长呼一口气,旋即稍张开嘴,抬手在残缺不齐的牙齿上一虚扫。
“老臣今年,七十有九。”
“便是齿、牙,都已不剩几颗。”
“——即便长寿,老臣,都绝不可能活的到太后驾崩。”
“再不趁著还有把气力,为宗庙、社稷做些什么的话,只怕……”
如是说著,又再发出一声长嘆,王陵的眉宇间,也莫名涌现出些许哀伤。
“想当年,高皇帝兴兵举义、將兵反秦时,樊噲、周勃等元从,还於老臣颇多轻视。”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1???.???】
“——樊噲曾说,高皇帝真正的元从心腹,是卢綰、樊噲、周勃等出身寒微,与微末时的高皇帝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人。”
“而老臣出身豪族,於高皇帝也算不上亲近,便算不得高皇帝的肱骨、算不得『真正』的丰沛元从。”
“当时,就连老臣自己,也同样是这般认为的。”
…
”可谁曾想,这才不过十数年光景。”
“我汉家上下君臣——公卿大臣、功侯贵戚,丰沛元勛、诸刘宗亲,竟只有王陵一人,敢直面太后淫威?”
“谁又曾想最后,能忠於太祖高皇帝、敢站出身驳斥太后把持朝政、祸乱朝纲的,竟只有出身豪族,甚至都『算不得丰沛元从』的安国侯王陵?”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王陵无论是面上神情,还是说话的口吻,都听不出半点对过往的不忿,以及『逆袭』后的畅快。
刘恭能从王陵脸上看出来、从王陵话语中听出来的,只有无尽的唏嘘,及悵然。
说完,王陵便缓缓闭上了双眼,似是疲惫,像是绝望。
但最终,伴隨著又一声沙哑的嘆息声,安国侯王陵,还是再度睁开眼。
望向刘恭时,王陵的目光中,也尽带上了一往无前的决绝。
“老臣,並不自詡为德行高尚的人。”
“之所以会备下这份直呼太后名讳,或会招致杀身之祸的諫书,也並非老臣全然捨身为国。”
“——而是老臣,真的已经很老了。”
“无论是否献媚於太后,老臣,都已是寿数將尽。”
“活到了这个年纪,与其再苟延残喘,贪图安乐,倒不如捨出这把老骨头,再拼上一把。”
…
“太后,早已听不进忠言直諫了。”
“老臣也从不曾寄希望於这份諫书,能让太后回心转意。”
“——只盼太后能一怒之下,使老臣血溅五步~”
“好让老臣这一身污血,能刺痛朝公群臣的眼睛,唤醒元勛贵戚沉眠的气节……”
说到最后,王陵终又一番摇头嘆息,满是悲愴的缓缓闭上眼。
“但今日朝议,太子已经看到了。”
“——太后的威势,早已嚇破了满朝公卿大臣、元勛贵戚的胆魄。”
“想来,便是太后真要吕氏代汉,更甚是篡权自立,今之朝堂,也不会有人敢站出来,最后维护一下高皇帝的体面……”
隨著王陵这最后一语落下,凉亭內,便陷入一阵即为漫长的沉寂。
正对凉亭进出口的主座,王陵颓然跪坐,双目空洞无神,不时一阵长吁短嘆。
而在王陵身侧的位置,刘恭也颇有些唏嘘的摇了摇头。
不知过了多久。
久到刘恭,都忘记自己身在何处、身旁何人,王陵沙哑的嗓音,才於凉亭內再度响起。
而王陵接下来的一番话,也让刘恭意识到眼下——至少往后,自己便不再是『孤身一人』。
“今日朝议,臣以高皇帝白马誓盟相问,太子却以『吕不代刘』作答。”
“这意味著太子即便因形势所迫,而不得不諂媚於太后,却也终不愿为將来的自己,埋下太过深重的祸根。”
“——太子避而不提高皇帝白马誓盟:非刘勿王,本身就足以表明,对太后封王吕氏的图谋,太子也並非全然支持。”
“这,也正是老臣临时改变主意,决定不再螳臂当车,转而成全太后的原因。”
“更是此刻,太子与老臣,能在此凉亭之內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的原因所在。
说话间,王陵望向刘恭的目光中,竟已是不知何时,带上了满满的期盼!
刘恭却深知,这並非是如今的自己,已经有资格被寄予厚望。
——和如今汉家,朝堂內外只有王陵一人,敢跟吕太后唱反调一样。
当今汉室,王陵能寄予『拨乱反正』之希望的,也同样只有刘恭一人。
“既是做了太子傅,便且容老臣,於殿下稍行考校。”
感受著王陵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几欲溢出的殷殷期盼,刘恭只觉肩头陡然一沉,却也不自觉的挺直了腰杆。
待听闻王陵对自己的称呼,已经从先前疏离的『太子』,换成相对正常些的『殿下』时,刘恭更是赶忙起身,走到王陵身前,长身一拜。
“学生刘恭,拜见老师。”
“凡老师所问,学生,知无不言……”
便见王陵愕然片刻,旋即缓缓低下头,从怀中,掏出那捲早就备好,却並未在今日朝议拿出的諫书。
再深吸一口气,便也不再迟疑,將諫书递到了刘恭的面前。
“太子,且观之。”
听出王陵语调凝重,刘恭也隨即探出手,默然接过竹简。
將竹简摊开,只第一眼,刘恭便颇有些惊诧的抬起头,看向身前不远处的安国侯王陵。
见王陵仍是一副凝重之色,刘恭更惊疑不定的抬起手中竹简,下意识压低声量道“这…?”
“诫太后吕氏讳雉疏?”
儘可能压低声线,將諫书標题默念而出,刘恭还不忘本能转过头,在凉亭周围环视一圈。
確定没有隔墙之耳的可能,才將身子朝王陵挪了挪,前倾上身,压低声线道:“今日朝议,安国侯本欲寻死不成?!”
这份諫书,刘恭都不用再往下看內容。
单就是这挑衅意味十足的標题,就足以让吕太后摊开这卷竹简的瞬间,便怒髮衝冠,失去理智。
刘恭很確定:对於这一点,王陵也同样瞭然於胸。
既然如此,王陵为何还要在朝议之前,准备这样一份必定会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的『諫书』?
刘恭毫不怀疑在必要时、在汉家需要时,王陵是否会惜命、惜身。
但眼下,局面应该还没糟糕到让王陵,都只能以死明志的地步?
在刘恭惊疑不定的目光注视下,王陵却是摇头嘆息间,低头陷入一阵短暂的思虑。
而后,便见王陵长呼一口气,旋即稍张开嘴,抬手在残缺不齐的牙齿上一虚扫。
“老臣今年,七十有九。”
“便是齿、牙,都已不剩几颗。”
“——即便长寿,老臣,都绝不可能活的到太后驾崩。”
“再不趁著还有把气力,为宗庙、社稷做些什么的话,只怕……”
如是说著,又再发出一声长嘆,王陵的眉宇间,也莫名涌现出些许哀伤。
“想当年,高皇帝兴兵举义、將兵反秦时,樊噲、周勃等元从,还於老臣颇多轻视。”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1???.???】
“——樊噲曾说,高皇帝真正的元从心腹,是卢綰、樊噲、周勃等出身寒微,与微末时的高皇帝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人。”
“而老臣出身豪族,於高皇帝也算不上亲近,便算不得高皇帝的肱骨、算不得『真正』的丰沛元从。”
“当时,就连老臣自己,也同样是这般认为的。”
…
”可谁曾想,这才不过十数年光景。”
“我汉家上下君臣——公卿大臣、功侯贵戚,丰沛元勛、诸刘宗亲,竟只有王陵一人,敢直面太后淫威?”
“谁又曾想最后,能忠於太祖高皇帝、敢站出身驳斥太后把持朝政、祸乱朝纲的,竟只有出身豪族,甚至都『算不得丰沛元从』的安国侯王陵?”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王陵无论是面上神情,还是说话的口吻,都听不出半点对过往的不忿,以及『逆袭』后的畅快。
刘恭能从王陵脸上看出来、从王陵话语中听出来的,只有无尽的唏嘘,及悵然。
说完,王陵便缓缓闭上了双眼,似是疲惫,像是绝望。
但最终,伴隨著又一声沙哑的嘆息声,安国侯王陵,还是再度睁开眼。
望向刘恭时,王陵的目光中,也尽带上了一往无前的决绝。
“老臣,並不自詡为德行高尚的人。”
“之所以会备下这份直呼太后名讳,或会招致杀身之祸的諫书,也並非老臣全然捨身为国。”
“——而是老臣,真的已经很老了。”
“无论是否献媚於太后,老臣,都已是寿数將尽。”
“活到了这个年纪,与其再苟延残喘,贪图安乐,倒不如捨出这把老骨头,再拼上一把。”
…
“太后,早已听不进忠言直諫了。”
“老臣也从不曾寄希望於这份諫书,能让太后回心转意。”
“——只盼太后能一怒之下,使老臣血溅五步~”
“好让老臣这一身污血,能刺痛朝公群臣的眼睛,唤醒元勛贵戚沉眠的气节……”
说到最后,王陵终又一番摇头嘆息,满是悲愴的缓缓闭上眼。
“但今日朝议,太子已经看到了。”
“——太后的威势,早已嚇破了满朝公卿大臣、元勛贵戚的胆魄。”
“想来,便是太后真要吕氏代汉,更甚是篡权自立,今之朝堂,也不会有人敢站出来,最后维护一下高皇帝的体面……”
隨著王陵这最后一语落下,凉亭內,便陷入一阵即为漫长的沉寂。
正对凉亭进出口的主座,王陵颓然跪坐,双目空洞无神,不时一阵长吁短嘆。
而在王陵身侧的位置,刘恭也颇有些唏嘘的摇了摇头。
不知过了多久。
久到刘恭,都忘记自己身在何处、身旁何人,王陵沙哑的嗓音,才於凉亭內再度响起。
而王陵接下来的一番话,也让刘恭意识到眼下——至少往后,自己便不再是『孤身一人』。
“今日朝议,臣以高皇帝白马誓盟相问,太子却以『吕不代刘』作答。”
“这意味著太子即便因形势所迫,而不得不諂媚於太后,却也终不愿为將来的自己,埋下太过深重的祸根。”
“——太子避而不提高皇帝白马誓盟:非刘勿王,本身就足以表明,对太后封王吕氏的图谋,太子也並非全然支持。”
“这,也正是老臣临时改变主意,决定不再螳臂当车,转而成全太后的原因。”
“更是此刻,太子与老臣,能在此凉亭之內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的原因所在。
说话间,王陵望向刘恭的目光中,竟已是不知何时,带上了满满的期盼!
刘恭却深知,这並非是如今的自己,已经有资格被寄予厚望。
——和如今汉家,朝堂內外只有王陵一人,敢跟吕太后唱反调一样。
当今汉室,王陵能寄予『拨乱反正』之希望的,也同样只有刘恭一人。
“既是做了太子傅,便且容老臣,於殿下稍行考校。”
感受著王陵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几欲溢出的殷殷期盼,刘恭只觉肩头陡然一沉,却也不自觉的挺直了腰杆。
待听闻王陵对自己的称呼,已经从先前疏离的『太子』,换成相对正常些的『殿下』时,刘恭更是赶忙起身,走到王陵身前,长身一拜。
“学生刘恭,拜见老师。”
“凡老师所问,学生,知无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