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好似一场旅行,即便已是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但依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插曲。
    例如曹爽曾先后多次拒绝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善意,不想入朝为官,但终究抵不过一封自紫禁城而来的圣旨。
    “父皇口諭,封先生为税课司大使,全权负责浙东杭州府税务之责,並暗中调查当地富绅豪商偷税漏税,官商勾结的罪行。“
    气氛严肃的曹府官厅中,燕王朱棣强忍眼眸深处的笑意,一本正经的传达著朱元璋的口諭。
    “税课司大使?“
    “殿下,这是怎么回事?“
    在后知后觉的行礼谢恩之后,曹爽便是急不可耐的朝著眼前的朱棣呼喝道,眉眼间满是茫然和不安,全然没有被朱元璋委以重任的兴奋和激动。
    这洪武朝的官员,可是出了名的不好当。
    “先生不必紧张,“因为知晓眼前的曹爽无心仕途,燕王朱棣在传达完口諭之后,便是挥手屏退了官厅中的家丁婢女,只留贴身的內侍马和从旁伺候。
    “刘大人忠心为国,昨日在与先生辞別之后,便直接赶往了宫中,与父皇商谈到半夜方才告退。“
    “我大明的商税漏洞百出,父皇也早有耳闻,只是碍於朝中百官的阻力,兼之没有合適的时机,这才拖延至今。“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如今杭州府百姓赋税沉重,只能饮鴆止渴,靠著养蚕为生,父皇自是不能视而不见,故此钦点先生为税课司大使,赶赴杭州府整飭商税。“
    望著眼前不知所措的曹爽,燕王朱棣赶忙將心中酝酿了多时的说辞宣之於口,並且不著边际的替朱元璋说了几句好话,声称朱元璋其实早就有心整顿商税,並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让我来整顿商税?“曹爽的脸上写满了茫然和诧异。
    仗著两世为人的“上帝视角“,他虽是能够瞧出大明诸多制度存在的弊端,甚至在擅长的领域还能够“侃侃而谈“一番,但对於高深冗杂的財政之道,他却是知之甚少。
    尤其是在具体的措施上,更是一头雾水。
    “那倒不是,“见曹爽面色挣扎,语气也有些飘忽不定,深諳人心的燕王朱棣便是大概猜到了原因所在,並赶忙补充道:“父皇已於今日早些时候,专门授意代管户部的杨大人,令其暗中在户部挑选能臣干吏,隨同先生一併前往杭州府。“
    “未来我大明商税的具体改革措施,也由这些人制定,先生只需从旁把关即可。“
    虽说能者多劳,但赋税事关国家大事,他那位生性多疑的父皇自是不可能將差事尽数交到曹先生一人手上。
    “原来如此..“
    听闻自己无需负责商税的具体改革措施,曹爽方才如释重负的鬆了口气,神情不似之前那般紧张,目光也是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
    自从穿越以来,他虽然先后结识了眼前的燕王朱棣,翰林学士“刘三吾“,凉国公蓝玉,潁国公傅友德等一系列大明重臣,但“行程轨跡“却一直停留在南京城。
    若是有机会,他还真想去其他地方瞧瞧。
    毕竟这南京城作为大明的国都,终究是首善之地,哪怕是到了清兵南下,亡国之际,依旧是灯红酒绿,繁华无比的景象。
    待在南京城,他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民间疾苦“。
    “殿下,还有人会隨我一同去杭州府吗?“
    在意识到赶赴杭州府,整顿商税已成定局之后,曹爽便是迅速適应了自己的身份,转而开始未雨绸繆。
    开玩笑,断人財路如杀人父母,谁会无动於衷?
    在原本的歷史上,正值壮年的明武宗朱厚照仅仅是试图將军权自文官手中夺回,便落了一个“落水而亡“的下场。
    无独有偶,在大明饱受內忧外患之际,另一名信重內侍,希望藉此与文官分庭抗礼的天启皇帝同样因“落水而亡“,继而留下了大明皇帝易溶於水的说法。
    假若说这两名皇帝的遭遇还不足以让人意识到,大明士绅对於自身利益的维护,已是达到了寸步不让的程度,那么发生在万历年间的“抗税风波“便是最好的证明。
    万历年间,因为朝廷財政日益吃紧,彼时已然御极称帝二十余年的万历皇帝便打算“开源“,自宫中派遣內侍,前往各地收取“赋税“,其中便有惹得当地民不聊生,在史书上臭名昭著的“矿税“。
    不过真正让万历皇帝束手无策的,並最终偃旗息鼓,召回全部內侍的转折点,还是发生在苏州府的抗税风波。
    万历二十九年,负责在南直隶苏州府坐镇的税监太监在初步了解情况之后,召集了苏州城中的富绅豪商,准备对销路遍布天下的“苏绣“收取赋税,要求这些富绅豪商们准备好自家的帐本,按照洪武年间制定的標准,如实缴纳商税。
    但令万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合情合理的要求,却是被当地传承了百年不止的豪商们嗤之以鼻,甚至还暗中蛊惑靠著“苏绣“为生的织工们,声称朝廷要取缔“苏绣“,继而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抗税风波“。
    从六月初六,到六月初九,整整三天的时间里,不明真相的苏州百姓和织工们不仅焚毁了税使衙门,更当眾杀死税官。
    事情闹大之后,作为始作俑者的富绅豪商们又一同上书朝廷,声称“抗税风波“乃是民怨,恳请对闹事的几名“织工“予以宽恕。
    考虑到苏州百姓们確实“群情激奋“,万历皇帝最终下旨对闹事的“织工“网开一面,没有追究到底。
    但不知是不是为了向朝廷示威,这些闹事的织工们在被释放之后,仅仅用了两三年的功夫,便由普通的织工,一跃成为苏州城中有头有脸的行首,身家陡然而富。
    自此之后,大明的天子们再没动过向富庶之地收取“商税“的念头。
    当然,更大的可能乃是有心无力,毕竟就连遇见多年的万历皇帝尚且奈何不了那些富可敌国的富绅豪商,焦头烂额的天启皇帝和崇禎皇帝哪里敢隨便动手?

章节目录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柯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柯久并收藏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