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移民海外?
八月初一,大吉。
如往常一样,昨夜耕耘了许久方才睡去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在晨曦初升的剎那便是准时於睡梦中醒来,隨即便赤裸著双脚,小心翼翼的下了床榻,以免惊醒身旁酥胸半露的枕边人。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自打他的结髮妻子马秀英病逝之后,他便格外偏爱郭寧妃等“老人“,三天两头的往其宫中跑,至於这些年高丽进贡的美人,则是自然而然的被他冷落,成为紫禁城中无人问津的存在。
“人吶,都死了?“
才刚刚迈入偏殿,朱元璋標誌性的金属嗓音便在空旷的大殿內炸响,而紧闭多时的殿门也应声被人推开,诸多捧著洗漱用具的宫娥內侍鱼贯而入,其中领头的赫然便是总管太监朴仁猛。
“爷,还是老规矩?“趁著朱元璋洗刷的间隙,人老成精的朴仁猛躡手躡脚的上前,请示著眼前的洪武大帝。
“废话。“
闻言,朱元璋便是不耐烦的点了点头,这么点小事还要专门来问他,这个朴仁猛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奴婢遵旨。“
儘管朱元璋的表情不善,但朴仁猛心中却並无太多慌乱,反倒是笑意盎然的躬身应旨,並朝著身旁的隨侍宦官摆了摆手。
很快,偏殿的木门便被人重新推开,几名小內侍在刚刚隨侍宦官的带领下小心翼翼的迈入了大殿,其手中所捧著的托盘上,赫然摆放著朱元璋此前所穿的“官袍“。
“该说不说,还是这官袍穿的轻鬆。“
“不像咱的龙袍,穿起来费劲,脱起来费劲,走起路来更费劲。“
在几名宫娥的帮助下,洪武大帝朱元璋顺利“改头换面“,並朝著眼前的铜镜,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就他老朱这扮相,比那真正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不知要强上多少。
“皇爷所得是。“
闻言,老太监朴仁猛便是苦笑应是,似乎已是逐渐习惯了朱元璋“改头换面“,冒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身份。
“都收拾利索了就走吧。“
“早点去,早点回,咱回来还得处理政务吶。“
又是心满意足的瞧了一眼铜镜中的自己,朱元璋果断將目光收回,並率先朝著偏殿的宫门而去,脚步很是急促。
昨日在乾清宫中,刑部尚书杨靖“先礼后兵“的建议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之上。
倭国那地方虽然曾经与前宋和前元朝廷贸易不断,但现存的证据终究是佐证,不能完全证明倭国內部的银矿依然產量充盈。
万一他举全国之力,以穷兵黷武的姿態打到了倭国本土,最后却发现其內部的银矿早已枯竭,岂不是功亏一簣?
事关重大,他还是要与曹先生仔细商討一番才是。
...
...
“陛下想要先礼后兵?“
焕然一新的曹府书房中,曹爽颇为诧异的盯著眼前的“不速之客“,激昂的声音中夹杂著浓浓的不解和慍怒。
跟倭国那个鬼地方,有什么可先礼后兵的?
“终究是跨越千里之遥的远征,元日战爭的教训又摆在眼前,陛下也是想谨慎一些...“
“另外先生您也知晓,咱大明禁海多年,对那日本倭国一无所知,万一其国內银矿已是被开採枯竭...“面对著情绪突然激动起来的曹爽,朱元璋脸不红,心不跳的解释起来,没有半点犹豫。
“如此,还算说的过去。“闻声,曹爽终是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对朱元璋犹豫不决的行为表示了理解。
毕竟他之前给出的诸多“证据“至多也就是作为参考的佐证,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有所迟疑,也在情理之中。
“如此说来,先生是同意咱们大明先礼后兵了?“见曹爽鬆口,內心颇有些惴惴不安的朱元璋顿时鬆了口气。
他还真怕眼前的曹爽闹情绪,撂挑子不干吶。
“反正无非是为了探明倭国內部银矿產量而去,纵使与其虚与委蛇片刻也无关轻重。“在经歷了最初的不忿之后,曹爽也意识到了朱元璋的苦衷。
假若他和朱元璋身份对换,在对待倭国的问题上,恐怕他会比朱元璋还要小心谨慎。
“对对对,就是虚与委蛇。“
“陛下已是正式下令,命五军都督府制定作战策略,並督促广东水师,福建水师,浙江水师儘快恢復秩序,整军备战。“
“一旦探明倭国银矿的具体情况,陛下便会毫不犹豫的下令远征,荡平倭国!“闻言,朱元璋赶忙做出“许诺“,以宽慰眼前曹爽的情绪。
“那老爷子您今日前来,这是?“仰头將手中最后的米粥一饮而尽,曹爽微微眯起眼睛,面露不解的询问道。
他可不认为,眼前作为百官之首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一大清早的便登门拜访,是特意为了通知他一声,朱元璋准备“先礼后兵“而来。
他应该还没有这般大的脸面。
“咳咳,“涉及到关键问题,朱元璋竟也罕见的扭捏起来,毕竟如若只是为了“出访倭国“,他在礼部隨意挑选几名干臣便可將此事办理的妥妥噹噹。
他今日之所以亲自前来,还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倭国的情况,以便日后开展“海外移民“。
儘管时隔多日,但曹爽那番有关於令诸王就藩於海外的言论,仍是在他脑海中悠悠迴荡,经久不息。
“先生,咱还是想要和您进一步探討,这诸王於海外就藩的章程。“
“您也知晓,陛下的皇子,实在是有些太多了。“
“但这倭国,似乎对大明而言,又有些太重要了,不好派遣皇子坐镇..“
说到最后,即便风轻云淡如朱元璋,一张枯瘦的老脸也是微微泛红,但其双眸中却是充斥著浓浓的自豪之色。
在这个时代,能生儿子本就是一种本事,而他朱元璋更是此道的佼佼者。
听到最后,曹爽终是明白了眼前老臣的来意,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恍然之色。
这刘三吾作为百官之首,正儿八经的“皇权“拥护者,恐怕是朝中最不愿见到诸王染指兵权,威胁中枢的朝臣。
恰好,令诸王移民海外,便可完美消除此等隱患,也难怪眼前的“刘三吾“对此念念不忘。
如往常一样,昨夜耕耘了许久方才睡去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在晨曦初升的剎那便是准时於睡梦中醒来,隨即便赤裸著双脚,小心翼翼的下了床榻,以免惊醒身旁酥胸半露的枕边人。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自打他的结髮妻子马秀英病逝之后,他便格外偏爱郭寧妃等“老人“,三天两头的往其宫中跑,至於这些年高丽进贡的美人,则是自然而然的被他冷落,成为紫禁城中无人问津的存在。
“人吶,都死了?“
才刚刚迈入偏殿,朱元璋標誌性的金属嗓音便在空旷的大殿內炸响,而紧闭多时的殿门也应声被人推开,诸多捧著洗漱用具的宫娥內侍鱼贯而入,其中领头的赫然便是总管太监朴仁猛。
“爷,还是老规矩?“趁著朱元璋洗刷的间隙,人老成精的朴仁猛躡手躡脚的上前,请示著眼前的洪武大帝。
“废话。“
闻言,朱元璋便是不耐烦的点了点头,这么点小事还要专门来问他,这个朴仁猛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奴婢遵旨。“
儘管朱元璋的表情不善,但朴仁猛心中却並无太多慌乱,反倒是笑意盎然的躬身应旨,並朝著身旁的隨侍宦官摆了摆手。
很快,偏殿的木门便被人重新推开,几名小內侍在刚刚隨侍宦官的带领下小心翼翼的迈入了大殿,其手中所捧著的托盘上,赫然摆放著朱元璋此前所穿的“官袍“。
“该说不说,还是这官袍穿的轻鬆。“
“不像咱的龙袍,穿起来费劲,脱起来费劲,走起路来更费劲。“
在几名宫娥的帮助下,洪武大帝朱元璋顺利“改头换面“,並朝著眼前的铜镜,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就他老朱这扮相,比那真正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不知要强上多少。
“皇爷所得是。“
闻言,老太监朴仁猛便是苦笑应是,似乎已是逐渐习惯了朱元璋“改头换面“,冒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身份。
“都收拾利索了就走吧。“
“早点去,早点回,咱回来还得处理政务吶。“
又是心满意足的瞧了一眼铜镜中的自己,朱元璋果断將目光收回,並率先朝著偏殿的宫门而去,脚步很是急促。
昨日在乾清宫中,刑部尚书杨靖“先礼后兵“的建议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之上。
倭国那地方虽然曾经与前宋和前元朝廷贸易不断,但现存的证据终究是佐证,不能完全证明倭国內部的银矿依然產量充盈。
万一他举全国之力,以穷兵黷武的姿態打到了倭国本土,最后却发现其內部的银矿早已枯竭,岂不是功亏一簣?
事关重大,他还是要与曹先生仔细商討一番才是。
...
...
“陛下想要先礼后兵?“
焕然一新的曹府书房中,曹爽颇为诧异的盯著眼前的“不速之客“,激昂的声音中夹杂著浓浓的不解和慍怒。
跟倭国那个鬼地方,有什么可先礼后兵的?
“终究是跨越千里之遥的远征,元日战爭的教训又摆在眼前,陛下也是想谨慎一些...“
“另外先生您也知晓,咱大明禁海多年,对那日本倭国一无所知,万一其国內银矿已是被开採枯竭...“面对著情绪突然激动起来的曹爽,朱元璋脸不红,心不跳的解释起来,没有半点犹豫。
“如此,还算说的过去。“闻声,曹爽终是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对朱元璋犹豫不决的行为表示了理解。
毕竟他之前给出的诸多“证据“至多也就是作为参考的佐证,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有所迟疑,也在情理之中。
“如此说来,先生是同意咱们大明先礼后兵了?“见曹爽鬆口,內心颇有些惴惴不安的朱元璋顿时鬆了口气。
他还真怕眼前的曹爽闹情绪,撂挑子不干吶。
“反正无非是为了探明倭国內部银矿產量而去,纵使与其虚与委蛇片刻也无关轻重。“在经歷了最初的不忿之后,曹爽也意识到了朱元璋的苦衷。
假若他和朱元璋身份对换,在对待倭国的问题上,恐怕他会比朱元璋还要小心谨慎。
“对对对,就是虚与委蛇。“
“陛下已是正式下令,命五军都督府制定作战策略,並督促广东水师,福建水师,浙江水师儘快恢復秩序,整军备战。“
“一旦探明倭国银矿的具体情况,陛下便会毫不犹豫的下令远征,荡平倭国!“闻言,朱元璋赶忙做出“许诺“,以宽慰眼前曹爽的情绪。
“那老爷子您今日前来,这是?“仰头將手中最后的米粥一饮而尽,曹爽微微眯起眼睛,面露不解的询问道。
他可不认为,眼前作为百官之首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一大清早的便登门拜访,是特意为了通知他一声,朱元璋准备“先礼后兵“而来。
他应该还没有这般大的脸面。
“咳咳,“涉及到关键问题,朱元璋竟也罕见的扭捏起来,毕竟如若只是为了“出访倭国“,他在礼部隨意挑选几名干臣便可將此事办理的妥妥噹噹。
他今日之所以亲自前来,还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倭国的情况,以便日后开展“海外移民“。
儘管时隔多日,但曹爽那番有关於令诸王就藩於海外的言论,仍是在他脑海中悠悠迴荡,经久不息。
“先生,咱还是想要和您进一步探討,这诸王於海外就藩的章程。“
“您也知晓,陛下的皇子,实在是有些太多了。“
“但这倭国,似乎对大明而言,又有些太重要了,不好派遣皇子坐镇..“
说到最后,即便风轻云淡如朱元璋,一张枯瘦的老脸也是微微泛红,但其双眸中却是充斥著浓浓的自豪之色。
在这个时代,能生儿子本就是一种本事,而他朱元璋更是此道的佼佼者。
听到最后,曹爽终是明白了眼前老臣的来意,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恍然之色。
这刘三吾作为百官之首,正儿八经的“皇权“拥护者,恐怕是朝中最不愿见到诸王染指兵权,威胁中枢的朝臣。
恰好,令诸王移民海外,便可完美消除此等隱患,也难怪眼前的“刘三吾“对此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