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实力是关键
面对內阁诸公,提到假盐引的案子,承辉帝沉默了,沉睡的记忆被唤醒。
多少年前来著?四十年?记不清了,那时候自己还在太子后面跑腿呢。
只是记得太子哥哥提了一句,並且亲自督办的该案。
时间过的真快啊,如今自己也六十了。
“假盐引的案子,不单单本朝有,前明也有。真可谓有利可图的买卖,冒著杀头的风险也有人去做。”林如海作为前巡盐御史,他是懂行的。
其他几位进入官场较晚,唯有李清知道此事,所以接过话道:“按照奏本上的说法,持续十年了,没准是当初那批的后人也未可知。”
林如海道:“没准是技术传下来了,又或者能工巧匠解决了技术问题,少批量的悄悄的卖了牟利。”
承辉帝恍惚了一下,从记忆中走出来:“李元已经派人去江南抓人,大概是要扑空的,內阁派要员追上去,把案子办扎实了。奏本上说是十年,林卿离开盐道之后发生的事情,没准整个盐道都被牵扯进去了。”
承辉帝一句话,把內阁全体都干沉默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林如海起身抱手:“陛下,先从盐道的帐目查起吧。”
承辉帝似乎没听到,仿佛在喃喃自语:“盛世,盛世,这便是所谓的盛世么?昔日不器曾言,盛世求变,乱世求稳,朕没全听进去。”
內阁大臣们全都沉默了,承辉帝盛世就变了么?变了,又好像没变多少。
变法的事情,牵一髮动全身,自上而下利益相关群体太多了,阻力太大了。张庭恩六十出头干中风了,现在的內阁这帮人,在承辉帝退缩后,提都不提將变法继续到底的事情了。
“也好,朕变一点,下一位君主再变一点,总归能变的更好的。”承辉帝似乎在安慰自己。
“陛下登基之后,盐引发放控制严格,所以才有私印盐引牟利之举。只要查清楚,对朝廷一定是利好的。”林如海安慰了一句,角度精准。
承辉帝听了顿时精神一震道:“没错,朕登基以来,严格控制盐引发放,有效的缓和了先帝滥发盐引之害,朝廷不靠发盐引获额外之利,那些人习惯了以此牟利,真是死不改悔。慾壑难填啊!”
群臣听到这些话,真不知道该怎么接才好,毕竟是太上皇的锅,当今苦心孤诣,多年经营才挽回的局面。
“陛下,最近五年,按说盐税应该增加,但从数据上看,朝廷的盐税,十年都没变化了。”李清小心的提醒一句。
什么意思呢,十年的时间,人口肯定有增加的,加上皇帝没有在內部胡乱折腾,百姓的日子明显是好过很多的,人口增速可能更快。所以,民间用盐的数量肯定是在增加的,盐税却毫无变化,这不合理,总不能说海水晒不出盐了吧?
“查是肯定要查的,但是不能因为查案子,导致各地食盐供应出现大的缺口,导致百姓受苦。此事,不能急,想个法子平稳过渡才行。”承辉帝不愧是仁厚之君,他想到的不是亏了多少钱,而是如何確保盐的价格稳定。
林如海听著眉头紧皱道:“此案太大了,先换官,再换吏,盐商方面,打一波,拉一波,还要军方配合。大家回去仔细商议一番,拿出一个稳妥的方案来才行,最重要的是保密。”
“盐引的案子,龙禁尉需要继续追查到底,尤其是首犯,逃到天边也要抓回来。”承辉帝咬牙切齿,气的肝疼,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遇见这么大的案子,给他折腾的不轻。
这群人都是国家最顶尖的精英,凑在一起真要做一件事情,其实真不太难,难的其实就是保密。
不过现在保密,似乎也有点晚了,尤其是私印股票的案子爆发后,首犯已经跑路了。保密方面,针对的是內部的计划。
“臣等明白。另外就是股票交易的事情,陛下要不要?”林如海又转回来了。
“股票是不器弄出来的,朕不替他擦屁股,诸卿也不用管,让他去处理。”承辉帝还真有点累了,不想多伤脑筋。
“那便如此,內阁行文一份,陛下用印是必须的。”林如海强调了一下程序,承辉帝摆摆手:“就这样,朕乏了。”
內阁散会的时候,李清特意走到林如海身边,提起了当年的旧事。
“先帝年间,也有假盐引的案子,林相是知道的。事情比较敏感,要不要通报诸公。”李清声音很低,林如海点点头:“这是自然。”
两人商议之后,內阁眾人来到办公室,林如海咳嗽一声道:“各位可能不知,先帝之时,曾发生过两次假盐引的案子。第一次案发后,当时的太子奉命往金陵彻查此案,过了两年,江南道御史上奏,民间再现假盐引,先帝再令严查,御史查明假盐引案与太子有关,后续的事情林某也不清楚,毕竟不是当时人,前首辅方白衣应该知道,事后先帝下令毁掉了所有相关的卷宗。”
涉及到所谓的“太子谋反案”,大家心里都有数了,乾脆默契的不提这个。
后续李逆有没有通过这个手段,谋取利益为己用,就算查到了,也必须严格保密。
天家的丑事,传出去可不是啥好事,对谁都不是好事。
剩下的三个內阁大臣,对林如海露出感激的笑容,如果他不说,大家心里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现在说了,都不敢乱惦记了。
“所以,此案就算要查,也就是查盐道,查盐商,不要牵连太多。”李清也补充了一点。
事情不很复杂,知道太多底细,真不是啥好事,好奇心人人都有,但有的好奇心真不该有。
內阁这边凡事有先后,关於假股票的案子,以及李元上奏成立专门机构监管股票交易的建议,內阁直接行文,交皇帝用印后,转回京城。
李元这边接到后,看完立刻把贾璉请来了。
贾璉看了內阁的行文后,一脸的苦笑道:“就知道会这样。殿下,先发文通知下去,民间私下禁止股票交易,等待后续朝廷出台相关的规则。”
李元听了好奇道:“这个怎么禁止啊?”
贾璉笑著解释:“微臣也没打算禁止,只是禁止四大行搞私下交易的平台,这种事情必须纳入朝廷的监管范畴內,否则一定会出大乱子。”
李元点点头笑道:“假股票都出来了,已经出大乱子了。”
贾璉沉默一番后:“设一个股票交易所吧,交易双方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交易,有交易所担保的交易,才能確保股票的真实,不在交易所內进行的交易,后果自负。二者,交易所作为今后所有股票发行的背书机构,三者,禁止民间私自发行股票,所有股票发行,必须通过交易所批准。”
李元答应的很乾脆,立刻表示行文发往各地,先说明现在只有铁路局在发行股票,民间合股的买卖,不存在所谓的股票。这一点必须明確,否则民间还是会有人上当的。
贾璉又补充一句:“殿下记得上奏陛下,交易所作为股票发行的担保审核机构,向发行方与交易方收取千分之五的契约担保金,该笔收入在去掉相关开支后,纳入內帑。陛下需派人进入该机构,行使监督权力。”
李元听了顿时面露喜色道:“多谢先生教诲,只是户部那边,难道不会有不满情绪?”
贾璉淡淡道:“这钱收上来,自然要先交到户部,再转给內帑,帐目上必须清楚。”
李元明白了,立刻点头答应,马上安排人写奏本。
奏本写好之后,还给贾璉看过之后,这才发往热河。
贾璉离开后,心情很难平静,同样是有机会继承皇位的皇子,李元的態度明显要远远在李亨之上。
至少现在是这样的。看来当初南洋呆的几年,给李元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如果说现阶段与谁合作更为舒心,自然是与李元合作。
至於李亨,自从在储位爭夺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李元在南洋期间,李亨的变化太大了。
但是李元表现出来的现状,难道就能让人放心么?会不会是表演的结果,这谁知道呢?
贾璉也没多想,左右是两头下注,谁当皇帝都差不多,只要不动贾家,那就一切好说。
至於贾家的后人,还是要想法子在海外留后路,现阶段看来,澳洲就不错,中东那边倒是不著急,慢慢的经营吧。
现在的贾璉羽翼丰满,別说是李元和李亨,就算是承辉帝想要对贾璉下手,贾璉也有反戈一击的能力。
所以啊,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手里没实力,如同原著里的贾府一样,皇帝一张圣旨就能抄家。
贾璉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城南,召集几个幕僚,商议一番交易所的事情。有此前广州的交易所做基础,很快就搞出了一个方案来。
名字很简单,就叫证券交易所,別看皇帝嘴上说让贾璉全权处置,贾璉可不敢就当真了。
所以呢,贾璉的报告里给交易所上了个笼头,那就是交易所只是个平台,股票能不能上市,交易所只是初审,还要有一个更高一级的部门来监督交易所並对股票是否具有上市资格进行终审,这个机构应该归於皇帝直辖,暂且叫证监会吧。
弄好方案后,次日贾璉交给李元看看,让李元这边抄个副本下来,两边一起送往热河。
李元看完后,真的很佩服贾璉的心思縝密,这个方案加上昨天自己送的奏本,真是严丝合缝了。
如此一来,新的机构就不是贾璉谋私利的衙门,而是为陛下內帑挣钱的地方。
如何这边,陆续收到京城的奏本后,承辉帝很是上心,全都仔细的看完后,心情顿时好了起来。
盐引的案子和假股票的案子可以慢慢查,贾璉搞出来的交易所和证监会,基本等於绕过內阁,就是钱和帐要走一下户部,权利都是皇帝的。
朝中那么多臣子,就没见过贾璉这样的,在执政的过程中,只要是明面上的东西,从不谋私利。
至於私下的,皇帝自然装著看不见,不就是弄点海上的买卖么?那不是贾璉应得的么?
真要一点都不谋私利,承辉帝晚上还能睡的著?
皇帝最欣赏贾璉的地方,就在他总是能为內帑光明正大的进帐。
承辉帝手里有钱了,就不会去惦记户部的外库。不动外库,外庭就不会咋咋呼呼。
这就比前面几位皇帝要强的多了,无论哪位先帝,那都是內外不分的。
承辉帝直接先盖了印,再送给內阁批准。这种程序顛倒的做法,內阁也只能捏著鼻子认了。
贾璉搞出来的新鲜事物多了,不差这一个了。內阁不是没有挣扎过,也確实给外库弄到了不少好处,但是也要分情况的。
比如说股票这个事情,铁路事务局每年多暗示缴税的,钱都进了户部的外库,眼下这点小钱,就不要囉嗦了,那才叫討人嫌呢。
为了点蝇头小利惹怒皇帝,那真叫得不偿失呢。
暂时確实是蝇头小利,但以后呢,真不好说了。
反正现在先这样了,文官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什么是內帑?那是先存在皇帝那里的钱。
你不信?问问崇禎,他最清楚了。
至於为何上奏要裁撤驛站,而不提乱发勘和的事情,文官忽悠皇帝的事情,那能叫蒙蔽圣听么?
若非官员们乱发勘和,是人是鬼都能住驛站,朝廷的驛站系统能出现那么多烂帐么?
贾璉这边动作很快,得到回覆之后,立刻通过朝廷的公文系统和邸报以及民间的报纸系统,將交易所和证监会的相关事宜,传告天下。
有个事情贾璉打死都不会说的,那就是所谓的交易所,能不能为民间资本所利用,进而达到融资的目的。
具体的筹备工作还有一段时间,贾璉暂时閒了下来。
转头薛蟠又来到京城,匯报近期商行的相关事宜,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商行今年的利润增长,出现了停滯。
原因嘛,一个是没有新的增长点,一个是移民开销太大了。
(本章完)
面对內阁诸公,提到假盐引的案子,承辉帝沉默了,沉睡的记忆被唤醒。
多少年前来著?四十年?记不清了,那时候自己还在太子后面跑腿呢。
只是记得太子哥哥提了一句,並且亲自督办的该案。
时间过的真快啊,如今自己也六十了。
“假盐引的案子,不单单本朝有,前明也有。真可谓有利可图的买卖,冒著杀头的风险也有人去做。”林如海作为前巡盐御史,他是懂行的。
其他几位进入官场较晚,唯有李清知道此事,所以接过话道:“按照奏本上的说法,持续十年了,没准是当初那批的后人也未可知。”
林如海道:“没准是技术传下来了,又或者能工巧匠解决了技术问题,少批量的悄悄的卖了牟利。”
承辉帝恍惚了一下,从记忆中走出来:“李元已经派人去江南抓人,大概是要扑空的,內阁派要员追上去,把案子办扎实了。奏本上说是十年,林卿离开盐道之后发生的事情,没准整个盐道都被牵扯进去了。”
承辉帝一句话,把內阁全体都干沉默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林如海起身抱手:“陛下,先从盐道的帐目查起吧。”
承辉帝似乎没听到,仿佛在喃喃自语:“盛世,盛世,这便是所谓的盛世么?昔日不器曾言,盛世求变,乱世求稳,朕没全听进去。”
內阁大臣们全都沉默了,承辉帝盛世就变了么?变了,又好像没变多少。
变法的事情,牵一髮动全身,自上而下利益相关群体太多了,阻力太大了。张庭恩六十出头干中风了,现在的內阁这帮人,在承辉帝退缩后,提都不提將变法继续到底的事情了。
“也好,朕变一点,下一位君主再变一点,总归能变的更好的。”承辉帝似乎在安慰自己。
“陛下登基之后,盐引发放控制严格,所以才有私印盐引牟利之举。只要查清楚,对朝廷一定是利好的。”林如海安慰了一句,角度精准。
承辉帝听了顿时精神一震道:“没错,朕登基以来,严格控制盐引发放,有效的缓和了先帝滥发盐引之害,朝廷不靠发盐引获额外之利,那些人习惯了以此牟利,真是死不改悔。慾壑难填啊!”
群臣听到这些话,真不知道该怎么接才好,毕竟是太上皇的锅,当今苦心孤诣,多年经营才挽回的局面。
“陛下,最近五年,按说盐税应该增加,但从数据上看,朝廷的盐税,十年都没变化了。”李清小心的提醒一句。
什么意思呢,十年的时间,人口肯定有增加的,加上皇帝没有在內部胡乱折腾,百姓的日子明显是好过很多的,人口增速可能更快。所以,民间用盐的数量肯定是在增加的,盐税却毫无变化,这不合理,总不能说海水晒不出盐了吧?
“查是肯定要查的,但是不能因为查案子,导致各地食盐供应出现大的缺口,导致百姓受苦。此事,不能急,想个法子平稳过渡才行。”承辉帝不愧是仁厚之君,他想到的不是亏了多少钱,而是如何確保盐的价格稳定。
林如海听著眉头紧皱道:“此案太大了,先换官,再换吏,盐商方面,打一波,拉一波,还要军方配合。大家回去仔细商议一番,拿出一个稳妥的方案来才行,最重要的是保密。”
“盐引的案子,龙禁尉需要继续追查到底,尤其是首犯,逃到天边也要抓回来。”承辉帝咬牙切齿,气的肝疼,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遇见这么大的案子,给他折腾的不轻。
这群人都是国家最顶尖的精英,凑在一起真要做一件事情,其实真不太难,难的其实就是保密。
不过现在保密,似乎也有点晚了,尤其是私印股票的案子爆发后,首犯已经跑路了。保密方面,针对的是內部的计划。
“臣等明白。另外就是股票交易的事情,陛下要不要?”林如海又转回来了。
“股票是不器弄出来的,朕不替他擦屁股,诸卿也不用管,让他去处理。”承辉帝还真有点累了,不想多伤脑筋。
“那便如此,內阁行文一份,陛下用印是必须的。”林如海强调了一下程序,承辉帝摆摆手:“就这样,朕乏了。”
內阁散会的时候,李清特意走到林如海身边,提起了当年的旧事。
“先帝年间,也有假盐引的案子,林相是知道的。事情比较敏感,要不要通报诸公。”李清声音很低,林如海点点头:“这是自然。”
两人商议之后,內阁眾人来到办公室,林如海咳嗽一声道:“各位可能不知,先帝之时,曾发生过两次假盐引的案子。第一次案发后,当时的太子奉命往金陵彻查此案,过了两年,江南道御史上奏,民间再现假盐引,先帝再令严查,御史查明假盐引案与太子有关,后续的事情林某也不清楚,毕竟不是当时人,前首辅方白衣应该知道,事后先帝下令毁掉了所有相关的卷宗。”
涉及到所谓的“太子谋反案”,大家心里都有数了,乾脆默契的不提这个。
后续李逆有没有通过这个手段,谋取利益为己用,就算查到了,也必须严格保密。
天家的丑事,传出去可不是啥好事,对谁都不是好事。
剩下的三个內阁大臣,对林如海露出感激的笑容,如果他不说,大家心里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现在说了,都不敢乱惦记了。
“所以,此案就算要查,也就是查盐道,查盐商,不要牵连太多。”李清也补充了一点。
事情不很复杂,知道太多底细,真不是啥好事,好奇心人人都有,但有的好奇心真不该有。
內阁这边凡事有先后,关於假股票的案子,以及李元上奏成立专门机构监管股票交易的建议,內阁直接行文,交皇帝用印后,转回京城。
李元这边接到后,看完立刻把贾璉请来了。
贾璉看了內阁的行文后,一脸的苦笑道:“就知道会这样。殿下,先发文通知下去,民间私下禁止股票交易,等待后续朝廷出台相关的规则。”
李元听了好奇道:“这个怎么禁止啊?”
贾璉笑著解释:“微臣也没打算禁止,只是禁止四大行搞私下交易的平台,这种事情必须纳入朝廷的监管范畴內,否则一定会出大乱子。”
李元点点头笑道:“假股票都出来了,已经出大乱子了。”
贾璉沉默一番后:“设一个股票交易所吧,交易双方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交易,有交易所担保的交易,才能確保股票的真实,不在交易所內进行的交易,后果自负。二者,交易所作为今后所有股票发行的背书机构,三者,禁止民间私自发行股票,所有股票发行,必须通过交易所批准。”
李元答应的很乾脆,立刻表示行文发往各地,先说明现在只有铁路局在发行股票,民间合股的买卖,不存在所谓的股票。这一点必须明確,否则民间还是会有人上当的。
贾璉又补充一句:“殿下记得上奏陛下,交易所作为股票发行的担保审核机构,向发行方与交易方收取千分之五的契约担保金,该笔收入在去掉相关开支后,纳入內帑。陛下需派人进入该机构,行使监督权力。”
李元听了顿时面露喜色道:“多谢先生教诲,只是户部那边,难道不会有不满情绪?”
贾璉淡淡道:“这钱收上来,自然要先交到户部,再转给內帑,帐目上必须清楚。”
李元明白了,立刻点头答应,马上安排人写奏本。
奏本写好之后,还给贾璉看过之后,这才发往热河。
贾璉离开后,心情很难平静,同样是有机会继承皇位的皇子,李元的態度明显要远远在李亨之上。
至少现在是这样的。看来当初南洋呆的几年,给李元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如果说现阶段与谁合作更为舒心,自然是与李元合作。
至於李亨,自从在储位爭夺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李元在南洋期间,李亨的变化太大了。
但是李元表现出来的现状,难道就能让人放心么?会不会是表演的结果,这谁知道呢?
贾璉也没多想,左右是两头下注,谁当皇帝都差不多,只要不动贾家,那就一切好说。
至於贾家的后人,还是要想法子在海外留后路,现阶段看来,澳洲就不错,中东那边倒是不著急,慢慢的经营吧。
现在的贾璉羽翼丰满,別说是李元和李亨,就算是承辉帝想要对贾璉下手,贾璉也有反戈一击的能力。
所以啊,实力才是最重要的,手里没实力,如同原著里的贾府一样,皇帝一张圣旨就能抄家。
贾璉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城南,召集几个幕僚,商议一番交易所的事情。有此前广州的交易所做基础,很快就搞出了一个方案来。
名字很简单,就叫证券交易所,別看皇帝嘴上说让贾璉全权处置,贾璉可不敢就当真了。
所以呢,贾璉的报告里给交易所上了个笼头,那就是交易所只是个平台,股票能不能上市,交易所只是初审,还要有一个更高一级的部门来监督交易所並对股票是否具有上市资格进行终审,这个机构应该归於皇帝直辖,暂且叫证监会吧。
弄好方案后,次日贾璉交给李元看看,让李元这边抄个副本下来,两边一起送往热河。
李元看完后,真的很佩服贾璉的心思縝密,这个方案加上昨天自己送的奏本,真是严丝合缝了。
如此一来,新的机构就不是贾璉谋私利的衙门,而是为陛下內帑挣钱的地方。
如何这边,陆续收到京城的奏本后,承辉帝很是上心,全都仔细的看完后,心情顿时好了起来。
盐引的案子和假股票的案子可以慢慢查,贾璉搞出来的交易所和证监会,基本等於绕过內阁,就是钱和帐要走一下户部,权利都是皇帝的。
朝中那么多臣子,就没见过贾璉这样的,在执政的过程中,只要是明面上的东西,从不谋私利。
至於私下的,皇帝自然装著看不见,不就是弄点海上的买卖么?那不是贾璉应得的么?
真要一点都不谋私利,承辉帝晚上还能睡的著?
皇帝最欣赏贾璉的地方,就在他总是能为內帑光明正大的进帐。
承辉帝手里有钱了,就不会去惦记户部的外库。不动外库,外庭就不会咋咋呼呼。
这就比前面几位皇帝要强的多了,无论哪位先帝,那都是內外不分的。
承辉帝直接先盖了印,再送给內阁批准。这种程序顛倒的做法,內阁也只能捏著鼻子认了。
贾璉搞出来的新鲜事物多了,不差这一个了。內阁不是没有挣扎过,也確实给外库弄到了不少好处,但是也要分情况的。
比如说股票这个事情,铁路事务局每年多暗示缴税的,钱都进了户部的外库,眼下这点小钱,就不要囉嗦了,那才叫討人嫌呢。
为了点蝇头小利惹怒皇帝,那真叫得不偿失呢。
暂时確实是蝇头小利,但以后呢,真不好说了。
反正现在先这样了,文官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什么是內帑?那是先存在皇帝那里的钱。
你不信?问问崇禎,他最清楚了。
至於为何上奏要裁撤驛站,而不提乱发勘和的事情,文官忽悠皇帝的事情,那能叫蒙蔽圣听么?
若非官员们乱发勘和,是人是鬼都能住驛站,朝廷的驛站系统能出现那么多烂帐么?
贾璉这边动作很快,得到回覆之后,立刻通过朝廷的公文系统和邸报以及民间的报纸系统,將交易所和证监会的相关事宜,传告天下。
有个事情贾璉打死都不会说的,那就是所谓的交易所,能不能为民间资本所利用,进而达到融资的目的。
具体的筹备工作还有一段时间,贾璉暂时閒了下来。
转头薛蟠又来到京城,匯报近期商行的相关事宜,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商行今年的利润增长,出现了停滯。
原因嘛,一个是没有新的增长点,一个是移民开销太大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