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再南下
贾璉听罢嘆息一声,站在原地不动,免得上前去,大家都尷尬。
“邢家早败的差不多了,若非璉哥儿伸手帮忙,我那兄弟一家就得靠接济度日。我那兄弟思来想去,得报恩啊!再说那闺女也是自愿的!”
邢夫人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在王熙凤看来就是扯淡,我家爷心善帮忙给寻了个正经差事,你让闺女来做丫鬟,这是报恩么?这是在坏爷的名声。
別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的啥,不就是惦记著往爷的身边塞人么?老太太塞一个我无话可说,你也配?
贾璉不想继续听下去了,掉头就走,漫无目的的閒逛,相信王熙凤能处置好。
等了一个时辰左右,贾璉再回来时,王熙凤身边多了个丫鬟鸳鸯,贾璉笑了笑,閒话两句安心待著就走开了。
有的事情他真没太好的法子。
不是不能坚定的拒绝,真就是留下鸳鸯比拒绝要强得多了。
回来这大半个月,贾璉一日都不曾休息,此刻径直回了书房,平儿正在收拾行李,看见贾璉进来,放下手里的活道:“邢夫人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把他弟弟家里的姑娘塞过来,大老爷也准了,叫二奶奶好生为难。”
贾璉笑了笑没说话,抬手给平儿肉多的地方轻轻的抽一下,有话不直说,非要兜大圈子。
平儿扭头看看没人,这才低声道:“爷,叫孩子们看见了不好,回头荃儿跟著学。”
口是心非的样子,贾璉颇为无语,你那眼神还能不能再飘一点,再媚一点。
“要不你和桂香跟著我一道去南方?”贾璉有点答非所问,平儿摇摇头:“二奶奶身边没个帮手,怎么忙的过来?”
贾璉不再说啥,躺椅上靠著休息一会,平儿也没再说话,低头继续收拾。
没一会,鸳鸯进来了,身后还有两个粗使妇人,帮忙抬著一个箱子进来。
这一个箱子,就是鸳鸯的全部家当了。
按照贾母的话讲,贾璉这次下去,身边一个丫鬟没有也不合適,一个是跌份,一个是没人照顾。贾母把人硬塞过来,贾璉也只能生受著。
贾璉睁眼看一下,点点头又闭上眼睛,平儿拉著鸳鸯去了隔壁先安置下来,不知道两人嘀咕点啥,好一会没出来。
最后这一个晚上,贾璉总算是能空閒下来了,一个人睡觉还是挺舒服的。
凌晨天没亮,贾璉就起来了,梳洗收拾时,巧姐在一边看著,眼睛发红。
贾璉上前蹲下以平视的態度交代巧姐,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不要让人欺负他们。
巧姐严肃的点点头,抬手抹了眼泪。儘管知道父亲为了这一大家子在奔波,还是很捨不得。
外面家將们已经在抬行李,贾璉出来看一眼,行李都抬出去装车了,就剩下王熙凤等人在院子里等著。
三个小的还没睡醒,就不要叫醒他们了。
贾璉看看眾人,笑了笑:“走吧!”
家人们没有远送,只是送到门口便都站住了,贾璉在马背上回头挥手,信马由韁,缓缓远去。
哇……,身后有哭声传来,清脆的紧。
马车上的鸳鸯抱紧了手里的包袱,靠著自己的箱子,身子微微发紧,看著贾府的消失。车子摇晃著,早早起来的鸳鸯有点犯困,趴在箱子上,枕著包袱睡著了。因为提前告別过,这次啥人送行,只是十里长亭处,林如海在此等候,亭子用幔布围上了。
贾璉下马过来见礼,林如海拉著他的手道:“三年,最多三年。”
贾璉看了一眼亭子才回答:“也许不用三年!我在南边,姑父在京城里,关注一下工业的发展,这才是代表未来的產业。西方世界正在工业化的快车道上飞奔,我们千万不能被落下了。”
林如海沉默一下:“我尽力!”贾璉笑了笑,迈步入亭子:“我真想走,但我要说自己身上肩负著时代赋予的使命,不得不远行。”
至通州,此处还有让贾璉意外的人等著,自然是李亨。
这廝眉飞色舞的上前道:“父皇特意让孤来送一送不器兄!”
贾璉抱手见礼:“请代为转告陛下,贾璉定不负陛下厚恩。”
这次南下,依旧是走天津上船走海路,不过走的不那么急了,计划三天靠岸一次补给,沿途贾璉还下船来转转。
这个选择的目的,自然是要看看,沿海的各城市的变化如何。
比如天津,因为关外河流入渤海的缘故,这里开了几家羊毛纺织厂,蒸汽机大量的运用,给城市带来了喧囂的活力。
现在纺织厂只是单纯的纺羊毛,之所以如此选择,是担心北方为了种而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
儘管很迫切,贾璉依旧很谨慎。纺织业关係到无数家庭,工业化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贾璉不敢打破男耕女织的模式。
但是怎么说呢,通过羊毛来控制草原的手段,贾璉还是很自然的用上了。
站在码头上,看著远处的贾璉,希望下次回来,这里多了两条铁轨,將开滦煤矿的煤源源不断的运出来。
铁轨已经有了,蒸汽机车的出现还远么?
因为漕粮改海运,天津码头变得更加繁忙,沿途的港口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朝廷关於是否改裁撤漕运总督,专设河道总督总领天下河流的爭议,在年后自然会变得个格外激烈。
漕运已经被淘汰了,沿河的漕工们,必须另外寻求新的生计。
坐在船头的贾璉,想到这里,不禁微微摇头,这是没法子的事情,类似的情况,另一个时空贾璉也经歷过。
从头再来,说的简单,箇中的艰辛,外人没法理解。
歷史进程就是这样,破旧立新,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只是看谁承受。
贾璉此前听说了不少消息,不少漕工选择了渡海出关,在辽东重新开始。
眼下的东北,开发的程度很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人口。
此前辽东人口不过三百万,放在偌大的辽东,杯水车薪。
山东江北的人口被辽东开发吸引,河南四川的人口向陕甘迁徙,这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南方,两广福建的人口出海,江西湖南的人口南下,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时代的尘埃由谁背负不討论,东方帝国实实在在的迈开通往海洋的步伐。欧洲即將面临一场风暴,將所有国都裹挟进去,时间窗口太难得了,真要是错过了,就是千古罪人。
身上多了一件披风,贾璉不用回头就知道是鸳鸯,这个姑娘上船之后,晕船了几天就恢復並適应了,生命力太顽强了。后续,一直很仔细的照顾贾璉,只不过贾璉觉得在船上对於她而言,太轻率了,所以一直保持克制。
贾璉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拍拍肩膀上的手,海面上一艘船在风浪中忽隱忽现,高处的水手大声喊:“大人,飞剪船!”
广州城內,飞剪船带回来了好消息,受一省万民敬仰的贾大人回来了!
儘管贾璉做的事情不多,只是做了分內的事情,消息在城內传开后,到处都是欢笑声。
以往海贸的繁华,受益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贾璉上任之后,所有百姓都能感受到,苛捐杂税少了,市面更繁华了,生活在明显的变好。
普通百姓最敏感的,就是每天的收入,市面上的物价,孩子的上学问题等等,当这些都在向好时,这日子自然变得很有盼头了。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变化,普通百姓是感受不明显,比如说,土地的价格,房子的价格,以及房租的变化。
对於家庭条件富裕的人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乡试的变化,居然將贾氏实学加入了科举的內容,贾某人竟敢与圣人比肩。
是可忍,那还是要继续忍,因为朝廷都没说话,还发文同意开试点了。
以前是做官不可不通算学,如今两广这边,做官不但要通算学,还要通实学。
怎么说呢,两广的官员,平时贾璉这个代总督造成的压力不算大,一旦任期到了,给朝廷上评价的时候,总督的评价作用无限放大。
做官的谁不想继续往上爬?因为总督的评价不高,失去了上升的机会,那可比杀他们还难受啊。
所以,无论心里是怎么想的,官员们都必须自学实学,掌握一定的实学內容,以备有机会与上司对话时发挥作用。
当然了,还有担心同僚的背刺,说xxx不通实学,反对实学,这是在反对总督大人。代字呢?这时候一定没有人用代的。
两广官场上有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官员不说自己是贾党,而且谁提贾党跟谁急,贾大人怎么可能结党呢?
但是,这些官员张口闭口都是实学如何,他们不是贾党,但他们是实学的信徒。
隨著贾璉的回归,而不是留在京城,两广的官场上,这种风气自然的要越演越烈。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审视角度,得出的结论可能南辕北辙,相互间八竿子都打不著。
贾璉抵达之前,飞剪船一日一报行程,抵达广州之日,码头上人山人海,都是来迎接贾璉的人。
走下船只的贾璉,心情非常的复杂,从良心的角度出发,他做的真不多,但百姓就是这么认可他。
只能说,很多时候,百姓的要求真不高,就这么一点卑微的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被无视了。
码头上贾璉在三朝四方作揖,谢过前来接船的本地父老乡亲。
还在船上的鸳鸯,看著眼前的这一幕,惊的差点迈不动步子,好一会才带上面纱,小碎步下了船,快速的上了等在码头上的四轮马车。
上车之后,鸳鸯看见宝釵时,连忙为失礼抱歉。
宝釵见过鸳鸯,知道她是贾母身边最离不开的人,现在放在了贾璉的身边,可见贾母的態度。
宝釵內心不禁为姨妈表达了一点点感伤,不多,真的不多,就一点儿!隨后热情的招呼鸳鸯。
谢过父老乡亲之后,贾璉与眾官员寒暄一番,最后上了马车,看见鸳鸯坐在鶯儿边上,没有任何表示。
马车缓缓启动,贾大人回到了他忠诚的巡抚行辕。代总督的代字,迟迟没有摘掉这个事情,贾璉並不著急。
下车再次谢过一眾官员后,眾人识趣的离开,免得打扰贾璉休息。接风洗尘,也不急於一时的嘛。
贾璉入內院,三姐袭人晴雯司琪列队都在等候,眼神里的期盼能感受的到。
“爷(老爷)辛苦了!”
鶯鶯燕燕的,贾璉亚歷山大。
閒话不提,没有要紧的公务,贾巡抚要休息三日再说。
说是休息,次日一早,还是在躺椅上靠著,听副官范平报告,最近都有哪些要紧的事情需要处理,还要半天时间处理公文。
贾璉不是不知道如何轻鬆的做一个官员,但怎么说呢,有的事情还是不能假手他人。
现在这里出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影响到全省,甚至是两个省。
南洋方面最新的消息,荷兰和奥斯曼土耳其的谈判团队已经抵达广州,正在码头的商务区里滯留。
贾璉不在,打死广东的官员都不敢轻易做决定,更別说送他们去京城了。
有个最新的消息,贾璉也不知道,那就是一封圣旨已经南下,经內阁建议,陛下核准,为南洋事务特设南洋大臣一名,第一任人选为李元。南洋大臣的权限何在,那就是南洋诸事皆可自行决断。
这个事情之所以贾璉不知道,自然是因为皇帝没有提出来,等贾璉走之后,承辉帝才下了决心,召开內阁会议,做出了任命。
南洋大臣一届任期五年,也就是说,至少未来五年,李元是不要想回京城了。
此事一出,京城譁然,诸多官员表达了不满,但是皇帝还是坚持己见,將各种声音压下去了。
有趣的是,诸多墙头草开始朝李元靠拢,但是李元的表现很冷漠,依旧同往日那样,每日除了上班下班,就呆在王府里,哪也不去。
三天的时间,贾璉审阅了所有相关的南洋文件后,总算是有空接见两拨使者。
首先接待的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使者易卜拉欣,贾璉为数不多的关於奥斯曼帝国的知识告诉他,此刻的奥斯曼帝国,应该同样处於变革的前夜。
为此,贾璉做出了积极的態度,比较热情的接待了易卜拉欣等人,在交谈中,贾璉表示两国之间有著长远的友好发展前景,个人非常欢迎使团的到来。並乐意推动两国友好关係的快速发展。
易卜拉欣等人因为贾璉的反应极为振奋,这一路过来,没少看欧洲人的嘴脸,尤其是英国人,防贼一样的防备使团。
来到广州之后,又被迫滯留,地方官员的反应虽然客气,但足够明显的梳理。
现在总算得到了正向的回应,自然是欢欣鼓舞。
贾璉告知使团,他会上书给皇帝,推动两国关係向好的发展。並且会派舰队,护送使团北上。
嗯,贾璉的后院里自然收到了一笔价值不菲的礼物,其中有两个带著面纱,穿著鼻环的舞姬。
看著她们惴惴不安的样子,贾璉尽力的露出微笑,让宝釵妥善安置,隨后写了一封密奏,派人送往京城,密奏中关於礼物的细节,交代的非常详细,直接照著礼单抄的,能不详细么?
隨后接待的是荷兰的使团,这一次贾璉直接上嘴脸了,严厉的斥责他们利用了李元的善良,区区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也敢代表国家,还想去京城?你们也配?要谈,就回雅加达去谈,不谈就接著开战。自古以来南洋都是东大的势力范围,明朝官方立的碑文还在呢。
区区荷兰,弹丸小国,窃据爪哇,沫猴而冠!
贾璉很不客气的一通懟,让他们滚蛋,安排舰队押送回雅加达,警告他们,途中不从者,直接击沉。
隨后贾璉写信一封给李元,表明谈判的態度和范围。
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谈判,上升不到两国关係上,仅限於南洋势力的移交与接收。
原则上,荷兰官方武装以及民间规模武装必须无条件退出南洋,民间商船为了贸易安全自备防卫的武备,允许保留。
一切谈判,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还划定了时间限制,三月低为最后期限,必须有结果,否则南洋舰队將抵达爪哇,武力驱逐。
信中贾璉还阐明关於保护商贸航线的观点,
作为当今世界贸易独一无二的卖方,维护区域內的航线安全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必然选择。
贾璉还谈起了欧洲面临的动盪风险,再三告诫李元,未来十年內是稳定南洋统治的绝佳的时间窗口。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大量移民,构筑要塞,牢牢的掌握马六甲海峡的航道。
贾璉没提到李元未来如何,这不是贾璉能说的事情。
总而言之,说的都是公事。当然了,贾璉也表示,过几个月,他还会抵达南洋,巡视进展。
(本章完)
贾璉听罢嘆息一声,站在原地不动,免得上前去,大家都尷尬。
“邢家早败的差不多了,若非璉哥儿伸手帮忙,我那兄弟一家就得靠接济度日。我那兄弟思来想去,得报恩啊!再说那闺女也是自愿的!”
邢夫人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在王熙凤看来就是扯淡,我家爷心善帮忙给寻了个正经差事,你让闺女来做丫鬟,这是报恩么?这是在坏爷的名声。
別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想的啥,不就是惦记著往爷的身边塞人么?老太太塞一个我无话可说,你也配?
贾璉不想继续听下去了,掉头就走,漫无目的的閒逛,相信王熙凤能处置好。
等了一个时辰左右,贾璉再回来时,王熙凤身边多了个丫鬟鸳鸯,贾璉笑了笑,閒话两句安心待著就走开了。
有的事情他真没太好的法子。
不是不能坚定的拒绝,真就是留下鸳鸯比拒绝要强得多了。
回来这大半个月,贾璉一日都不曾休息,此刻径直回了书房,平儿正在收拾行李,看见贾璉进来,放下手里的活道:“邢夫人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把他弟弟家里的姑娘塞过来,大老爷也准了,叫二奶奶好生为难。”
贾璉笑了笑没说话,抬手给平儿肉多的地方轻轻的抽一下,有话不直说,非要兜大圈子。
平儿扭头看看没人,这才低声道:“爷,叫孩子们看见了不好,回头荃儿跟著学。”
口是心非的样子,贾璉颇为无语,你那眼神还能不能再飘一点,再媚一点。
“要不你和桂香跟著我一道去南方?”贾璉有点答非所问,平儿摇摇头:“二奶奶身边没个帮手,怎么忙的过来?”
贾璉不再说啥,躺椅上靠著休息一会,平儿也没再说话,低头继续收拾。
没一会,鸳鸯进来了,身后还有两个粗使妇人,帮忙抬著一个箱子进来。
这一个箱子,就是鸳鸯的全部家当了。
按照贾母的话讲,贾璉这次下去,身边一个丫鬟没有也不合適,一个是跌份,一个是没人照顾。贾母把人硬塞过来,贾璉也只能生受著。
贾璉睁眼看一下,点点头又闭上眼睛,平儿拉著鸳鸯去了隔壁先安置下来,不知道两人嘀咕点啥,好一会没出来。
最后这一个晚上,贾璉总算是能空閒下来了,一个人睡觉还是挺舒服的。
凌晨天没亮,贾璉就起来了,梳洗收拾时,巧姐在一边看著,眼睛发红。
贾璉上前蹲下以平视的態度交代巧姐,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不要让人欺负他们。
巧姐严肃的点点头,抬手抹了眼泪。儘管知道父亲为了这一大家子在奔波,还是很捨不得。
外面家將们已经在抬行李,贾璉出来看一眼,行李都抬出去装车了,就剩下王熙凤等人在院子里等著。
三个小的还没睡醒,就不要叫醒他们了。
贾璉看看眾人,笑了笑:“走吧!”
家人们没有远送,只是送到门口便都站住了,贾璉在马背上回头挥手,信马由韁,缓缓远去。
哇……,身后有哭声传来,清脆的紧。
马车上的鸳鸯抱紧了手里的包袱,靠著自己的箱子,身子微微发紧,看著贾府的消失。车子摇晃著,早早起来的鸳鸯有点犯困,趴在箱子上,枕著包袱睡著了。因为提前告別过,这次啥人送行,只是十里长亭处,林如海在此等候,亭子用幔布围上了。
贾璉下马过来见礼,林如海拉著他的手道:“三年,最多三年。”
贾璉看了一眼亭子才回答:“也许不用三年!我在南边,姑父在京城里,关注一下工业的发展,这才是代表未来的產业。西方世界正在工业化的快车道上飞奔,我们千万不能被落下了。”
林如海沉默一下:“我尽力!”贾璉笑了笑,迈步入亭子:“我真想走,但我要说自己身上肩负著时代赋予的使命,不得不远行。”
至通州,此处还有让贾璉意外的人等著,自然是李亨。
这廝眉飞色舞的上前道:“父皇特意让孤来送一送不器兄!”
贾璉抱手见礼:“请代为转告陛下,贾璉定不负陛下厚恩。”
这次南下,依旧是走天津上船走海路,不过走的不那么急了,计划三天靠岸一次补给,沿途贾璉还下船来转转。
这个选择的目的,自然是要看看,沿海的各城市的变化如何。
比如天津,因为关外河流入渤海的缘故,这里开了几家羊毛纺织厂,蒸汽机大量的运用,给城市带来了喧囂的活力。
现在纺织厂只是单纯的纺羊毛,之所以如此选择,是担心北方为了种而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
儘管很迫切,贾璉依旧很谨慎。纺织业关係到无数家庭,工业化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贾璉不敢打破男耕女织的模式。
但是怎么说呢,通过羊毛来控制草原的手段,贾璉还是很自然的用上了。
站在码头上,看著远处的贾璉,希望下次回来,这里多了两条铁轨,將开滦煤矿的煤源源不断的运出来。
铁轨已经有了,蒸汽机车的出现还远么?
因为漕粮改海运,天津码头变得更加繁忙,沿途的港口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朝廷关於是否改裁撤漕运总督,专设河道总督总领天下河流的爭议,在年后自然会变得个格外激烈。
漕运已经被淘汰了,沿河的漕工们,必须另外寻求新的生计。
坐在船头的贾璉,想到这里,不禁微微摇头,这是没法子的事情,类似的情况,另一个时空贾璉也经歷过。
从头再来,说的简单,箇中的艰辛,外人没法理解。
歷史进程就是这样,破旧立新,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只是看谁承受。
贾璉此前听说了不少消息,不少漕工选择了渡海出关,在辽东重新开始。
眼下的东北,开发的程度很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人口。
此前辽东人口不过三百万,放在偌大的辽东,杯水车薪。
山东江北的人口被辽东开发吸引,河南四川的人口向陕甘迁徙,这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南方,两广福建的人口出海,江西湖南的人口南下,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时代的尘埃由谁背负不討论,东方帝国实实在在的迈开通往海洋的步伐。欧洲即將面临一场风暴,將所有国都裹挟进去,时间窗口太难得了,真要是错过了,就是千古罪人。
身上多了一件披风,贾璉不用回头就知道是鸳鸯,这个姑娘上船之后,晕船了几天就恢復並適应了,生命力太顽强了。后续,一直很仔细的照顾贾璉,只不过贾璉觉得在船上对於她而言,太轻率了,所以一直保持克制。
贾璉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拍拍肩膀上的手,海面上一艘船在风浪中忽隱忽现,高处的水手大声喊:“大人,飞剪船!”
广州城內,飞剪船带回来了好消息,受一省万民敬仰的贾大人回来了!
儘管贾璉做的事情不多,只是做了分內的事情,消息在城內传开后,到处都是欢笑声。
以往海贸的繁华,受益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贾璉上任之后,所有百姓都能感受到,苛捐杂税少了,市面更繁华了,生活在明显的变好。
普通百姓最敏感的,就是每天的收入,市面上的物价,孩子的上学问题等等,当这些都在向好时,这日子自然变得很有盼头了。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变化,普通百姓是感受不明显,比如说,土地的价格,房子的价格,以及房租的变化。
对於家庭条件富裕的人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乡试的变化,居然將贾氏实学加入了科举的內容,贾某人竟敢与圣人比肩。
是可忍,那还是要继续忍,因为朝廷都没说话,还发文同意开试点了。
以前是做官不可不通算学,如今两广这边,做官不但要通算学,还要通实学。
怎么说呢,两广的官员,平时贾璉这个代总督造成的压力不算大,一旦任期到了,给朝廷上评价的时候,总督的评价作用无限放大。
做官的谁不想继续往上爬?因为总督的评价不高,失去了上升的机会,那可比杀他们还难受啊。
所以,无论心里是怎么想的,官员们都必须自学实学,掌握一定的实学內容,以备有机会与上司对话时发挥作用。
当然了,还有担心同僚的背刺,说xxx不通实学,反对实学,这是在反对总督大人。代字呢?这时候一定没有人用代的。
两广官场上有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官员不说自己是贾党,而且谁提贾党跟谁急,贾大人怎么可能结党呢?
但是,这些官员张口闭口都是实学如何,他们不是贾党,但他们是实学的信徒。
隨著贾璉的回归,而不是留在京城,两广的官场上,这种风气自然的要越演越烈。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审视角度,得出的结论可能南辕北辙,相互间八竿子都打不著。
贾璉抵达之前,飞剪船一日一报行程,抵达广州之日,码头上人山人海,都是来迎接贾璉的人。
走下船只的贾璉,心情非常的复杂,从良心的角度出发,他做的真不多,但百姓就是这么认可他。
只能说,很多时候,百姓的要求真不高,就这么一点卑微的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被无视了。
码头上贾璉在三朝四方作揖,谢过前来接船的本地父老乡亲。
还在船上的鸳鸯,看著眼前的这一幕,惊的差点迈不动步子,好一会才带上面纱,小碎步下了船,快速的上了等在码头上的四轮马车。
上车之后,鸳鸯看见宝釵时,连忙为失礼抱歉。
宝釵见过鸳鸯,知道她是贾母身边最离不开的人,现在放在了贾璉的身边,可见贾母的態度。
宝釵內心不禁为姨妈表达了一点点感伤,不多,真的不多,就一点儿!隨后热情的招呼鸳鸯。
谢过父老乡亲之后,贾璉与眾官员寒暄一番,最后上了马车,看见鸳鸯坐在鶯儿边上,没有任何表示。
马车缓缓启动,贾大人回到了他忠诚的巡抚行辕。代总督的代字,迟迟没有摘掉这个事情,贾璉並不著急。
下车再次谢过一眾官员后,眾人识趣的离开,免得打扰贾璉休息。接风洗尘,也不急於一时的嘛。
贾璉入內院,三姐袭人晴雯司琪列队都在等候,眼神里的期盼能感受的到。
“爷(老爷)辛苦了!”
鶯鶯燕燕的,贾璉亚歷山大。
閒话不提,没有要紧的公务,贾巡抚要休息三日再说。
说是休息,次日一早,还是在躺椅上靠著,听副官范平报告,最近都有哪些要紧的事情需要处理,还要半天时间处理公文。
贾璉不是不知道如何轻鬆的做一个官员,但怎么说呢,有的事情还是不能假手他人。
现在这里出去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影响到全省,甚至是两个省。
南洋方面最新的消息,荷兰和奥斯曼土耳其的谈判团队已经抵达广州,正在码头的商务区里滯留。
贾璉不在,打死广东的官员都不敢轻易做决定,更別说送他们去京城了。
有个最新的消息,贾璉也不知道,那就是一封圣旨已经南下,经內阁建议,陛下核准,为南洋事务特设南洋大臣一名,第一任人选为李元。南洋大臣的权限何在,那就是南洋诸事皆可自行决断。
这个事情之所以贾璉不知道,自然是因为皇帝没有提出来,等贾璉走之后,承辉帝才下了决心,召开內阁会议,做出了任命。
南洋大臣一届任期五年,也就是说,至少未来五年,李元是不要想回京城了。
此事一出,京城譁然,诸多官员表达了不满,但是皇帝还是坚持己见,將各种声音压下去了。
有趣的是,诸多墙头草开始朝李元靠拢,但是李元的表现很冷漠,依旧同往日那样,每日除了上班下班,就呆在王府里,哪也不去。
三天的时间,贾璉审阅了所有相关的南洋文件后,总算是有空接见两拨使者。
首先接待的是来自奥斯曼帝国的使者易卜拉欣,贾璉为数不多的关於奥斯曼帝国的知识告诉他,此刻的奥斯曼帝国,应该同样处於变革的前夜。
为此,贾璉做出了积极的態度,比较热情的接待了易卜拉欣等人,在交谈中,贾璉表示两国之间有著长远的友好发展前景,个人非常欢迎使团的到来。並乐意推动两国友好关係的快速发展。
易卜拉欣等人因为贾璉的反应极为振奋,这一路过来,没少看欧洲人的嘴脸,尤其是英国人,防贼一样的防备使团。
来到广州之后,又被迫滯留,地方官员的反应虽然客气,但足够明显的梳理。
现在总算得到了正向的回应,自然是欢欣鼓舞。
贾璉告知使团,他会上书给皇帝,推动两国关係向好的发展。並且会派舰队,护送使团北上。
嗯,贾璉的后院里自然收到了一笔价值不菲的礼物,其中有两个带著面纱,穿著鼻环的舞姬。
看著她们惴惴不安的样子,贾璉尽力的露出微笑,让宝釵妥善安置,隨后写了一封密奏,派人送往京城,密奏中关於礼物的细节,交代的非常详细,直接照著礼单抄的,能不详细么?
隨后接待的是荷兰的使团,这一次贾璉直接上嘴脸了,严厉的斥责他们利用了李元的善良,区区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也敢代表国家,还想去京城?你们也配?要谈,就回雅加达去谈,不谈就接著开战。自古以来南洋都是东大的势力范围,明朝官方立的碑文还在呢。
区区荷兰,弹丸小国,窃据爪哇,沫猴而冠!
贾璉很不客气的一通懟,让他们滚蛋,安排舰队押送回雅加达,警告他们,途中不从者,直接击沉。
隨后贾璉写信一封给李元,表明谈判的態度和范围。
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谈判,上升不到两国关係上,仅限於南洋势力的移交与接收。
原则上,荷兰官方武装以及民间规模武装必须无条件退出南洋,民间商船为了贸易安全自备防卫的武备,允许保留。
一切谈判,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同时还划定了时间限制,三月低为最后期限,必须有结果,否则南洋舰队將抵达爪哇,武力驱逐。
信中贾璉还阐明关於保护商贸航线的观点,
作为当今世界贸易独一无二的卖方,维护区域內的航线安全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必然选择。
贾璉还谈起了欧洲面临的动盪风险,再三告诫李元,未来十年內是稳定南洋统治的绝佳的时间窗口。必须抓住这个窗口期,大量移民,构筑要塞,牢牢的掌握马六甲海峡的航道。
贾璉没提到李元未来如何,这不是贾璉能说的事情。
总而言之,说的都是公事。当然了,贾璉也表示,过几个月,他还会抵达南洋,巡视进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