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8章 为何不在开伯尔山口修长城?这下懂
天幕也继续的讲述。
【第三个历史阶段。】
【是印度的本土帝国和外族入侵时代。】
【在印度历史长河中,本土帝国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以及戒日帝国。】
【都曾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剥开华丽的外衣,它们本质上并非如中国封建王朝那般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更像是众多城邦、部落联合而成的国家联盟。】
【这些王朝的君主,与其说是掌控一切的帝王,倒不如说是联盟的盟主。】
【以孔雀王朝为例,尽管其疆域辽阔,威名远扬。】
【但内部各邦国仍保留着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种松散的统治模式,使得印度本土再未诞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帝国。】
【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外族势力。】
【他们如同汹涌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涌入这片土地,不断上演着权力更迭的激烈大戏。】
【聚焦这些本土王朝的都城选址,可以看到一个规律。】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将都城定在华氏城。】
【戒日帝国则以曲女城为都。】
【翻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城均在恒河中下游地区。】
【恒河,这条被印度人视为圣河的河流。不仅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更成为了印度本土王朝的统治核心区域。】
【恒河中下游地区平坦开阔的地形、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进而支撑起庞大的人口。】
【是不折不扣的帝王之基。】
……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到这里,基本上是明白了。
“看出来了。”
“之所以不修,原因就是实力不够。”
“就比如统一六国之前的大秦,不可能在中原地区修建长城。”
“那核心区在恒河的古代印度帝国。”
“如果他们的实力不够强大,他们的统治者决心不够坚定。”
“确实是很难在开伯尔山口修长城的。”
“毕竟……”
嬴政有些骄傲的说道:
“并不是每一位帝王,都拥有朕的魄力。”
说着,嬴政也继续期待的看着天幕。
想让天幕继续宣传一下长城的好处。
通过与印度的对比,让天下都看到大秦长城的伟大!
……
天幕继续。
【再将目光投向孔雀王朝的版图,其疆域面积确实很大。】
【以至于孔雀王朝,至今依然是印度寻觅历史自信的一个重要源头。】
【可恒河流域为主的孔雀王朝,并没有试图修建开伯尔山口长城。】
【那么,当我们把公元669年唐朝的疆域图与之对比时。】
【又会有新的发现。】
【唐朝的势力范围,也曾涵盖过开伯尔山口。】
【唐朝为何没有在此修筑长城呢?】
【很简单,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的月氏都督府、康居都督府、大宛都督府等。】
【采用的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统治模式。】
【这些都督府虽然名义上归属中央管辖。】
【但在实际管理中,该区域内的城邦、小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与印度那种盟主式的统治有着相似之处。】
【而大唐真正的统治核心,牢牢地集中在关中、中原以及河西区域。】
【这些地区不仅是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中心,更是政治、文化的枢纽。】
【以中原为主的唐朝。】
【会在都督府的外围修长城吗?】
【同理,对于印度最有可能修筑长城的孔雀王朝而言。】
【让他们在开伯尔山口修建长城。】
【就跟让大唐在帕米尔高原修筑长城一般。】
【既无能为力,同时也没有必要。】
【以中国为例,山海关、居庸关等著名关隘,都紧邻京师。】
【这样的选址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首先,靠近统治核心区域,后勤补给能够得到高效保障。】
【粮草、兵器等物资可以迅速从后方运往前线,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王朝统治者能够对军队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及时掌握军情,调整战略部署。】
【充分发挥防守的最大价值。】
【反之,如果在远离统治核心的偏远地区修筑长城。】
【不仅物资运输成本巨大,而且难以对驻守军队进行有效管理。】
【极有可能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最终这片区域,还可能成为敌方防御我方的据点,为他人做嫁衣。】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
【汉朝和明朝,不也在距离中央政权较远的河西走廊修筑长城了吗?】
【其实,这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朝和明朝的河西走廊,早已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控之下。】
【这些关卡的后面,就是中原王朝的本土。】
【比如汉朝,就在河西走廊修建了阳关、玉门关以及玄泉置等一系列严密的军事设施。】
【构建起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同时,还通过政治联姻、经济贸易等手段,联合西域大国,共同震慑敌国。】
【并且,西汉能够在河西走廊实现有效统治。】
【还得益于秦汉时期开始,建立起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以及深入人心的古华夏民族意识。】
【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中原王朝能够集中力量,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开发和防御。】
……
汉朝。
汉武帝刘彻看到这里,也是忍不住心情愉悦地笑道:
“确实是如此。”
“朕虽然一直致力于北击匈奴、开拓西域。”
“但朕还真就没想过,要在西域修建长城,或者说坚固的关隘。”
“那些地方,用一支军队负责管理镇压即可。”
“真在那里劳民伤财,投入大量物资修长城?”
“那绝对是愚蠢的!”
“就算以朕的雷霆手段,可以直接统治西域。”
“可朕的后人呢?”
“等到大汉衰弱的时候,拥有了汉军留下的坚固要塞和长城的西域,将变得难以再次进入。”
“那个时候的华夏后人们,想要再占领西域。”
“恐怕就得骂娘了。”
“呵呵,天幕这一段说的是在理。”
天幕继续。
【对比一下古代中原王朝,就能发现与印度松散的盟主制度截然不同。】
【虽说中国也曾存在类似盟主的统治形式。】
【但那仅限于玉门关和阳关之外的区域。】
【从西汉西域都护府的地图便能清晰看出,过了阳关和玉门关,便是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在这片区域,中原王朝更多地是采取羁縻政策。】
【以相对宽松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是古代的地理、生产力和行政效率决定的。】
【加之印度本土松散的管理模式,各邦国之间矛盾重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能力。】
【又没有强大民族意识作为支撑。】
【别说是修筑长城了,就连自身都难以抵御外族入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印度只能不断遭受其他民族的轮番侵扰,成为外族势力争夺的对象。】
【正因如此,印度才无法像中国秦汉隋唐那样,在边塞修筑长城。】
【更无法实现,以强大国力压制周边国家的壮举。】
【最后,再来看看开伯尔山口这地的特殊体质。】
【开伯尔山口的地形,跟咱们熟悉的河西走廊有点像,只是更窄一些。】
【但它和潼关、函谷关、剑门关那些真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关隘可不一样!】
【这就意味着啥?】
【光靠修个关隘,根本解决不了防御问题!】
【想要挡住西北方向的威胁,得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还得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支撑。】
【可古印度的本土核心文明,都在恒河中下游,离开伯尔山口十万八千里。】
【连修长城的地都够不着。】
【拿什么去修长城,防外敌?】
【这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再说说印度后来的情况。】
【很长一段时间,印度都被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这些从伊朗、阿富汗方向来的势力统治。】
【这些外来征服者就更有意思了。】
【他们老家就在开伯尔山口外头。】
【你说谁会傻到在自家门口修要塞,断了自己的退路?】
【万一在印度混不下去,还得从这儿撤回老家呢!】
【而且这些征服者拿下印度后,对老家的掌控力就弱了,那边容易冒出新军阀。他们怎么舍得放弃老家?】
【要是老家发生叛乱,还指望着从开伯尔山口杀回去平叛!】
【所以对他们来说,开伯尔山口不仅不能堵,还得保持畅通。】
【最后,咱再聊聊印度人自己的心态。】
【有句话叫“热带无强国”,虽然听着粗糙,但确实有点道理。】
【印度气候炎热,水热条件太好。】
【农作物随时能种,食物获取特别容易。】
【换句话说,随便种点啥都饿不着。】
【这种环境下,印度人慢慢养成了得过且过的性子。】
【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活下去,谁当统治者都一样,压根没动力去修长城搞防御。】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那些早就被征服的原住民,印度现在好多人群往上数几代,祖上基本都是外来入侵者。】
【这情况,你说他们能有多少保卫家园的紧迫感?】
【开伯尔山口就这么成了印度历史上甩不掉的“命门”。】
【一个次大陆的广袤区域,一个几千年以前就出现的文明。】
【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印度文明兴衰,都被这道山口牵着走。】
【想想还挺让人欷歔的。】
视频到此结束。
弹幕纷纷的飞出。
《省流:因为开伯尔山口不在印度的“中原王朝”手上。》
《公厕了属于是,谁都可以上的那种。》
《印度河流域在那会对印度王朝来说,是偏远鸟不拉屎的破地,谁管哪啊?》
《你猜玉门关为什么会废弃?》
《据说三哥欢迎大家来殖民自己。》
《开伯尔只守一个山口是不够的,小路太多,必须守住整条山脉,在每个山间小道都修关口。》
《可以学习北魏,在兴都库什山脉建立大量军镇,依托地形灵活防御。》
《最后北魏也因为军镇寄了,你猜印度假如这样做,他们叛不叛乱?》
《长城也没说守住所有地方,但能增加敌人的入侵成本。》
《其实印度有长城……不过是印度内部的城邦防御中央的。》
《印度一直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咋修呢?》
《印度主要是第一波没顶住,要是印度出现一个强大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自然就会修长城了。》
《雅利安人太狠了,感谢武丁,感谢妇好!》
《统治印度这方面还得看英国人。》(本章完)
【第三个历史阶段。】
【是印度的本土帝国和外族入侵时代。】
【在印度历史长河中,本土帝国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以及戒日帝国。】
【都曾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剥开华丽的外衣,它们本质上并非如中国封建王朝那般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更像是众多城邦、部落联合而成的国家联盟。】
【这些王朝的君主,与其说是掌控一切的帝王,倒不如说是联盟的盟主。】
【以孔雀王朝为例,尽管其疆域辽阔,威名远扬。】
【但内部各邦国仍保留着相当程度的自治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
【这种松散的统治模式,使得印度本土再未诞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强大帝国。】
【随之而来的,是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外族势力。】
【他们如同汹涌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地涌入这片土地,不断上演着权力更迭的激烈大戏。】
【聚焦这些本土王朝的都城选址,可以看到一个规律。】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将都城定在华氏城。】
【戒日帝国则以曲女城为都。】
【翻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都城均在恒河中下游地区。】
【恒河,这条被印度人视为圣河的河流。不仅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更成为了印度本土王朝的统治核心区域。】
【恒河中下游地区平坦开阔的地形、充足的水源、适宜的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进而支撑起庞大的人口。】
【是不折不扣的帝王之基。】
……
天幕外。
秦朝。
嬴政看到这里,基本上是明白了。
“看出来了。”
“之所以不修,原因就是实力不够。”
“就比如统一六国之前的大秦,不可能在中原地区修建长城。”
“那核心区在恒河的古代印度帝国。”
“如果他们的实力不够强大,他们的统治者决心不够坚定。”
“确实是很难在开伯尔山口修长城的。”
“毕竟……”
嬴政有些骄傲的说道:
“并不是每一位帝王,都拥有朕的魄力。”
说着,嬴政也继续期待的看着天幕。
想让天幕继续宣传一下长城的好处。
通过与印度的对比,让天下都看到大秦长城的伟大!
……
天幕继续。
【再将目光投向孔雀王朝的版图,其疆域面积确实很大。】
【以至于孔雀王朝,至今依然是印度寻觅历史自信的一个重要源头。】
【可恒河流域为主的孔雀王朝,并没有试图修建开伯尔山口长城。】
【那么,当我们把公元669年唐朝的疆域图与之对比时。】
【又会有新的发现。】
【唐朝的势力范围,也曾涵盖过开伯尔山口。】
【唐朝为何没有在此修筑长城呢?】
【很简单,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的月氏都督府、康居都督府、大宛都督府等。】
【采用的是一种相对松散的统治模式。】
【这些都督府虽然名义上归属中央管辖。】
【但在实际管理中,该区域内的城邦、小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与印度那种盟主式的统治有着相似之处。】
【而大唐真正的统治核心,牢牢地集中在关中、中原以及河西区域。】
【这些地区不仅是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中心,更是政治、文化的枢纽。】
【以中原为主的唐朝。】
【会在都督府的外围修长城吗?】
【同理,对于印度最有可能修筑长城的孔雀王朝而言。】
【让他们在开伯尔山口修建长城。】
【就跟让大唐在帕米尔高原修筑长城一般。】
【既无能为力,同时也没有必要。】
【以中国为例,山海关、居庸关等著名关隘,都紧邻京师。】
【这样的选址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首先,靠近统治核心区域,后勤补给能够得到高效保障。】
【粮草、兵器等物资可以迅速从后方运往前线,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其次,王朝统治者能够对军队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及时掌握军情,调整战略部署。】
【充分发挥防守的最大价值。】
【反之,如果在远离统治核心的偏远地区修筑长城。】
【不仅物资运输成本巨大,而且难以对驻守军队进行有效管理。】
【极有可能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最终这片区域,还可能成为敌方防御我方的据点,为他人做嫁衣。】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
【汉朝和明朝,不也在距离中央政权较远的河西走廊修筑长城了吗?】
【其实,这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
【汉朝和明朝的河西走廊,早已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控之下。】
【这些关卡的后面,就是中原王朝的本土。】
【比如汉朝,就在河西走廊修建了阳关、玉门关以及玄泉置等一系列严密的军事设施。】
【构建起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同时,还通过政治联姻、经济贸易等手段,联合西域大国,共同震慑敌国。】
【并且,西汉能够在河西走廊实现有效统治。】
【还得益于秦汉时期开始,建立起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以及深入人心的古华夏民族意识。】
【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得中原王朝能够集中力量,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开发和防御。】
……
汉朝。
汉武帝刘彻看到这里,也是忍不住心情愉悦地笑道:
“确实是如此。”
“朕虽然一直致力于北击匈奴、开拓西域。”
“但朕还真就没想过,要在西域修建长城,或者说坚固的关隘。”
“那些地方,用一支军队负责管理镇压即可。”
“真在那里劳民伤财,投入大量物资修长城?”
“那绝对是愚蠢的!”
“就算以朕的雷霆手段,可以直接统治西域。”
“可朕的后人呢?”
“等到大汉衰弱的时候,拥有了汉军留下的坚固要塞和长城的西域,将变得难以再次进入。”
“那个时候的华夏后人们,想要再占领西域。”
“恐怕就得骂娘了。”
“呵呵,天幕这一段说的是在理。”
天幕继续。
【对比一下古代中原王朝,就能发现与印度松散的盟主制度截然不同。】
【虽说中国也曾存在类似盟主的统治形式。】
【但那仅限于玉门关和阳关之外的区域。】
【从西汉西域都护府的地图便能清晰看出,过了阳关和玉门关,便是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在这片区域,中原王朝更多地是采取羁縻政策。】
【以相对宽松的方式进行管理。】
【这是古代的地理、生产力和行政效率决定的。】
【加之印度本土松散的管理模式,各邦国之间矛盾重重,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能力。】
【又没有强大民族意识作为支撑。】
【别说是修筑长城了,就连自身都难以抵御外族入侵。】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印度只能不断遭受其他民族的轮番侵扰,成为外族势力争夺的对象。】
【正因如此,印度才无法像中国秦汉隋唐那样,在边塞修筑长城。】
【更无法实现,以强大国力压制周边国家的壮举。】
【最后,再来看看开伯尔山口这地的特殊体质。】
【开伯尔山口的地形,跟咱们熟悉的河西走廊有点像,只是更窄一些。】
【但它和潼关、函谷关、剑门关那些真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关隘可不一样!】
【这就意味着啥?】
【光靠修个关隘,根本解决不了防御问题!】
【想要挡住西北方向的威胁,得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还得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支撑。】
【可古印度的本土核心文明,都在恒河中下游,离开伯尔山口十万八千里。】
【连修长城的地都够不着。】
【拿什么去修长城,防外敌?】
【这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再说说印度后来的情况。】
【很长一段时间,印度都被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这些从伊朗、阿富汗方向来的势力统治。】
【这些外来征服者就更有意思了。】
【他们老家就在开伯尔山口外头。】
【你说谁会傻到在自家门口修要塞,断了自己的退路?】
【万一在印度混不下去,还得从这儿撤回老家呢!】
【而且这些征服者拿下印度后,对老家的掌控力就弱了,那边容易冒出新军阀。他们怎么舍得放弃老家?】
【要是老家发生叛乱,还指望着从开伯尔山口杀回去平叛!】
【所以对他们来说,开伯尔山口不仅不能堵,还得保持畅通。】
【最后,咱再聊聊印度人自己的心态。】
【有句话叫“热带无强国”,虽然听着粗糙,但确实有点道理。】
【印度气候炎热,水热条件太好。】
【农作物随时能种,食物获取特别容易。】
【换句话说,随便种点啥都饿不着。】
【这种环境下,印度人慢慢养成了得过且过的性子。】
【在他们看来,只要能活下去,谁当统治者都一样,压根没动力去修长城搞防御。】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那些早就被征服的原住民,印度现在好多人群往上数几代,祖上基本都是外来入侵者。】
【这情况,你说他们能有多少保卫家园的紧迫感?】
【开伯尔山口就这么成了印度历史上甩不掉的“命门”。】
【一个次大陆的广袤区域,一个几千年以前就出现的文明。】
【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印度文明兴衰,都被这道山口牵着走。】
【想想还挺让人欷歔的。】
视频到此结束。
弹幕纷纷的飞出。
《省流:因为开伯尔山口不在印度的“中原王朝”手上。》
《公厕了属于是,谁都可以上的那种。》
《印度河流域在那会对印度王朝来说,是偏远鸟不拉屎的破地,谁管哪啊?》
《你猜玉门关为什么会废弃?》
《据说三哥欢迎大家来殖民自己。》
《开伯尔只守一个山口是不够的,小路太多,必须守住整条山脉,在每个山间小道都修关口。》
《可以学习北魏,在兴都库什山脉建立大量军镇,依托地形灵活防御。》
《最后北魏也因为军镇寄了,你猜印度假如这样做,他们叛不叛乱?》
《长城也没说守住所有地方,但能增加敌人的入侵成本。》
《其实印度有长城……不过是印度内部的城邦防御中央的。》
《印度一直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咋修呢?》
《印度主要是第一波没顶住,要是印度出现一个强大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自然就会修长城了。》
《雅利安人太狠了,感谢武丁,感谢妇好!》
《统治印度这方面还得看英国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