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天幕画面出现。
    苍茫的暮色中,一支蜿蜒数十里的队伍像疲惫的巨蛇匍伏在山谷。
    无数民夫佝偻着背,麻衣褴褛。
    艰难的推行着木轮牛车,在泥泞中行进。
    突然,箭矢破空,前方领头的民夫咽喉中箭,仰面栽倒。
    粮车失去平衡轰然翻倒。
    粟米倾泻在暗红的泥土上,转眼被血水浸透。
    视频播放之后,声音开始响起。
    【古代打仗运粮有多难?】
    【你以为古代打仗最难的是什么?】
    【古代打仗,消耗最大的什么?】
    【你以为古代打仗就是将军振臂一呼,士兵们扛着武器往前冲?】
    【太天真了!光是如何让士兵吃饱饭这个问题,就能让99%的名将当场崩溃。】
    【不信?咱们今天就来看看,古代打仗运粮到底有多难!】
    【先给大家说个基本常识知识。】
    【在古代,10万大军出征。】
    【光运粮的民夫就得30万……起!】
    【你没听错,是30万……还是30万起!】
    【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孙子兵法》里就说过:“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啥意思?】
    【就是说从敌人那里抢1钟粮食。】
    【相当于从自己后方运20钟粮食的价值。】
    【也不能全信古人。】
    【那我们自己算一算。】
    【说到运粮,第一个难题就是运输工具。】
    【古代可没有大卡车,主要靠人背、骡马驮、牛车拉。】
    【但问题来了:人背粮食,背多少合适?】
    【背多了走不动,背少了不够吃。】
    【一个民夫最多能背6斗米(约72斤)。】
    【但自己路上就要吃掉4斗,真正能送到前线的只有2斗。】
    【汉武帝时期北伐匈奴,为了保证漠北之战的粮草供应,动用了几十万民夫和牲畜,但真正送到前线的粮食,连一半都不到。】
    天幕外。
    汉武帝刘彻看到这里,忍不住苦笑起来。
    “连一半都不到?”
    “要是能有一半的粮食运到前线,朕可就开心坏了……”
    “朕数次北伐匈奴,虽战果不少,但消耗更是巨大。”
    “消耗惊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后勤运输难度极高。”
    “尤其是出塞之后作战,在茫茫草原戈壁上运输粮草,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是真能有一半,哪怕三分之一的粮食顺利抵达前线。”
    “朕早就将匈奴彻底消灭了!”
    在刘彻身旁,霍去病说道:
    “打匈奴,我觉得始终还是得以战养战,从匈奴人、匈奴部落那里夺取粮食,解决粮草问题。”
    “否则的话,后勤所限,在草原上始终难以转战千里。”
    霍去病是依据自身经验所言,然而一旁的卫青却摇了摇头。
    “那种打法只适用于小股精锐部队。”
    “但真正决战的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
    “却万万无法如此冒险。”
    “否则的话一招不慎,全军覆没都是有可能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解决后勤问题,实在是难以做到的。”
    “只能说尽量的满足……但很显然,想要尽善尽美,不可能做到。”
    卫青说的很现实,也很无奈。
    而天幕也在继续讲述。
    【又以诸葛亮北伐为例,从汉中到祁山前线大约500里。】
    【按照古代运输标准,30天的路程要消耗掉60%的粮食。】
    【也就是说,你运100斤粮食,走到前线就剩40斤了。】
    【要是战线再拉长点,等粮食运到,运粮队自己就先饿死了!】
    【天气、道路也是个要命的问题。】
    【下雨天道路泥泞,运粮车根本走不动。】
    【大热天粮食容易发霉。】
    【冬天大雪封山,连路都找不到。】
    【就算天气好,也没有那么好运输。】
    【别以为电视剧里的官道都是柏油马路!】
    【实际上,大部分运粮路线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遇到下雨天直接变成泥潭。】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为了穿越崎岖的蜀道,发明了木牛流马,但再牛的运输工具,在“难于上青天”的秦岭面前,也只能龟速前进。】
    【想象一下,士兵们饿着肚子在前线拼命。】
    【粮草却卡在半山腰动弹不得,这仗还怎么打?】
    【而且,战力低下,速度缓慢运粮队简直就是活靶子!】
    【敌人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偷袭粮道。】
    【负责运粮的民夫就更惨咯。】
    【他们不仅要扛着几百斤的粮食翻山越岭,还要随时防备敌军偷袭。】
    【遇到紧急军情,吃饭睡觉都成了奢望。】
    【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大雨延误了期限,按秦朝律法要被处罚。】
    【可见在古代,当民夫上战场拼命没啥区别!】
    【官渡之战时,曹操就是靠火烧袁绍的粮仓,直接让十万袁军崩溃。】
    【后来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防止魏军劫粮。】
    【但即便如此,蜀汉的运粮队还是经常被司马懿派人偷袭。】
    【说到粮食保存,那更是一门玄学。】
    【没有防腐剂,没有真空包装,粮食放久了不是发霉就是被虫吃。】
    【宋朝军队就经常因为吃了发霉的粮食集体中毒。】
    【更惨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军队,因为粮食被老鼠吃光,直接导致全军溃败。】
    【一场仗打下来,连老鼠都成了胜负手!】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还有更绝的!】
    【古代,特别是乱世运粮,要经过各个地方官员的地盘,雁过拔毛那是基本操作。】
    【唐朝安史之乱时,江淮运往长安的粮食,经过层层克扣,能剩下一半就算清廉了。】
    【粮食运到了,准备送往前线了吧。】
    【但是运粮的消耗比打仗还大!】
    【汉武帝打匈奴时,从山东运粮到漠北,运输成本是粮食本身价值的192倍!】
    【也就是说,前线士兵吃1块钱的粮食,后方要192块钱来运。】
    【这哪是打仗啊,这分明是烧钱大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打仗动不动就“粮尽退兵“?】
    【为什么诸葛亮非要搞“木牛流马“?为】
    【什么那么多名将,明明还能继续打仗,但非要速战速决?】
    【因为运粮这件事,实在是太难了!】
    【不过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运粮这么难,才显得那些运粮成功的战役格外牛逼。】
    【比如长平之战,秦王为了打赢这场仗。】
    【以秦王之尊,咬咬牙亲自带队运输,硬生生的把赵国耗的只能强行决战。】
    【比如秦灭楚之战,王翦带着60万大军在楚国边境蹲了一年多,愣是靠完善的运粮系统把楚军耗死。】
    【所以大秦统一之后,专门消耗大量国力来修路、修人工渠,方便后续运粮作战。】
    【还有岳飞北伐,在后勤被朝廷掣肘的情况下还能连战连捷,这才是真本事!】
    【为了解决运粮难题,古人想出了各种操作。】
    【曹操发明“屯田制”,让士兵一边种地一边打仗,自给自足;】
    【朱元璋提出“广积粮,高筑墙”,提前在各地修建粮仓;】
    【但这些办法,要么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要么太依赖外部环境,真正到了关键时刻,还是免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在当地征粮?】
    【答案很现实:战争年代,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哪有余粮给军队?】
    【就算强行征收,也会激起民变。】
    【老百姓就算打不过,还跑不过么?】
    【至于抢坞堡土豪的?】
    【各方地主本来势力就盘根错节,又有城墙防护,即使是强军枭雄如石勒,也不得不与北方豪强合作。】
    【最后说个细思极恐的事实。】
    【古代90%的战争失败,都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吃不饱!】
    【所以啊,下次看历史小说,别光看将军们怎么排兵布阵。】
    【多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军事智慧!】
    视频到此结束,弹幕纷纷的出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影响因素中,粮食永远是第一位。》
    《古代不是说没有粮食,主要是粮食运不到前线去。》
    《别说古代了,哪怕是二战,德军的物资在后方铁路枢纽堆积如山,就是运不到前线去。》
    《甚至现代都一样!》
    《大毛烂路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丞相北伐太难了,后勤看的人麻了。》
    《程煜:找军粮,这很难吗?》
    《黄巢:这有啥难的,吃啥不是吃。》
    《孙子说过:10万人出征,就需要70万个家庭来供养。》
    《沈括算过,兵多到一定程度,反而没什么收益,就是因为后勤问题。》
    《还是蒙古当年狠,直接全靠抢!》
    《怎么可能全靠抢?蒙古西征,随身带了不少军粮,基本是便于携带的奶粉和乳制品,以及少量肉干,然后沿路上设置一些补给站。》
    《我要是诸葛亮,我看着北伐运粮的道路,我心态都蹦咯!》
    《运粮确实太难了,怪不得古代军队动不动就断粮。》
    《所以古代的军事集团,管后勤的基本就是二把手级别了。》
    看完了整段视频以及网友们的讨论之后。
    天幕外。
    三国。
    被屡次拿来作为例子举例的诸葛亮,无奈的苦笑了一番。
    “运粮难,通过秦岭将粮食运到前线去,那更是难上加难。”
    “看来天幕也说了,即使我诸葛亮再怎么想尽办法,也很难保证前线的军粮的持久稳定。”
    “想要有足够的军粮,可能还得从前线想办法。”
    “诸葛亮想着想着。”
    “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运粮困难。”
    “可否直接在前线解决粮食问题!”
    “当然,曹魏不会白白让我去收割他们的粮食。”
    “但如果,我能在关中平原占据一块有利的根据地。”
    “就地开垦土地,种植粮食。”
    “等几个月之后收获粮食,便可以将北伐的时间至少延长一倍!”
    “这样的话,可以寻找到的与敌军决战破局的机会。”
    “也绝对会更多。”
    “那么,假如真的在出祁山之后,寻找一块地方种田的话,该选哪里呢?”
    诸葛亮一边思索着,目光在地图上反复游移。
    渐渐地,视线聚焦到了一个地方。(本章完)

章节目录

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红茶配可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红茶配可乐并收藏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