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秀恩爱
朝议结束。
众大臣出宫时,很多人脸上都带有笑容,显然皇后有喜这件事,在他们看来实乃国之大幸。
只是有的人想的就要多一些,琢磨为什么皇后有身孕这件事,要一直拖到现在才公之于众?
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皇帝就像是临时才起意告知朝臣,莫非是有人想刻意隐瞒?难道……皇后肚子里的孩子有什么问题?
比如说,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让自己屁股下的位置更为稳固,或是方便他将来穷兵黩武,甚至御驾亲征,才临时决定抱养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立下太子,他就可以随便胡来?
毕竟这件事之前他们没听谁提及过,就连太医院那边都没有丝毫消息外泄。
于是阴谋论便开始甚嚣尘上。
“恭喜了。”
沈禄和徐琼那边,作为张峦派系干将,此事公布后,他们自然成为朝中那些个趋炎附势之徒拼命巴结的对象,出宫的一路上身边都挤满了人。
也就是张峦没有出息朝会。
如果张峦来了的话,所有人都得围绕张峦转,哪怕是那些个对张峦有意见的,也得去当面恭维一下你们张家的运气可真好。
徐琼作为吏部侍郎,面对他人恭贺时,只是礼节性地还礼,没有多说什么。
只有面对各部尚书时,他才谦恭地附和,一起恭贺皇帝有后,大明江山永固。
在徐琼看来,这是皇帝和张家的喜事,跟他没有直接联系。
虽然你们都知道我会因此而得益,将来升尚书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你们别做得如此明显。
这会让别人怎么想?
要弄得街知巷闻,都知道我徐琼是靠张家外戚而晋升高位?
不好意思,我徐琼可是一甲榜眼出身的实力派!
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名头,可不是盖的。
……
……
清宁宫。
朱祐樘夫妇前来向周太后请安,而周太后也热情接待夫妻二人。
“肚子都隆起来了。”
周太后眉开眼笑道,“听说孙儿你已在朝堂上公布了皇后怀孕之事,这样很好,这下再也没人提那些不合时宜的提议,宫里宫外都安静下来了……唉,难得看到你们小两口夫妻恩爱,真让人羡慕啊。”
张玗笑道:“多谢皇祖母关爱。您老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才是小辈羡慕的事情。”
朱祐樘赶紧补充:“大概还有三个多月,玗儿她就要分娩了。”
“这么快吗?”
周太后先是有些惊讶,随即道,“皇后对怀孕和分娩等事可有了解?不如让哀家给你多加解释?话说,哀家当初就是……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总之,以后事无巨细,皇后你都可以请教哀家,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这样会耽误肚子里的孩子……”
张玗看出周太后别有用心。
我有老娘,没事就会来宫里走走。
话说我娘也生了好几个,难道连这点儿经验都没有?
我向我娘请教就行了,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害我,哪里用得了你这个跟我差了两辈的人给我解释生孩子是怎么回事?
我作为皇后,怀孕后宫里上下伺候得那么周到,根本就无须您老人家费心。
不对,你这么关心,不会是怀疑我这怀孕是假的,想试探一下,看看我是否是想从别的地方抱养一个回来充数吧?
张玗心念电转,脸上却不动声色,笑着道:“皇祖母有心了,这边一切都好。”
朱祐樘也道:“是啊,是啊,孙儿已做了万全的准备,太医院那边随时都有人待命,无须皇祖母您劳心劳力。”
“既如此,那就不说了……你们小两口留下来用膳吗?”
周太后问道。
朱祐樘道:“平时皇后的饮食变化很大,需要根据不同时期胎儿的情况来调理身体,或跟皇祖母您这里的……饭菜,不那么契合……毕竟您老人家是吃斋念佛的。”
“对啊,既然怀孕,就应该吃一些温补的食物,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顾念哀家。”周太后笑着说道,“难得你夫妻二人如此锦瑟和谐,说起来,这么多年下来,你父皇没看错!皇孙你可真是情深意重啊。”
就差说,你跟你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不过你比你爹正常一些,他守着个跟他娘同岁的女人,居然爱不释手!
你这个好歹是同龄人,夫妻和谐,相敬如宾,但怎么就觉得有些别扭呢……你身为皇帝,连个妃子都不纳,你这头子嗣能多得了?
“头胎务必以安稳为主,切不可胡思乱想。”周太后道,“诞下孩子就好好调养,让身体早日康复,如此才能多为皇室繁衍子嗣。”
张玗道:“孙儿明白。”
朱祐樘道:“皇祖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无论诞下的是皇子还是公主,再或是出现夭折的情况,都要坦然面对?毕竟生孩子是头等大事?只要大人没事,就一切安好?”
“你……”
周太后心想,你这当丈夫的还挺想得开。
如果真遇到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你这里不用想了,直接保大,是吧?
话说大明这么多代皇帝,你也算是个奇葩!
跟你父皇一样都是怪人。
……
……
请安结束后,朱祐樘夫妇返回坤宁宫。
朱祐樘生怕自己的妻子好像瓷器一样碎了,一路上都扶着,那叫一个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旁边跟着的下人都很着急,恨不能一窝蜂上前去帮忙搀扶,但当皇帝的就是事事亲力亲为,且还乐此不疲。
等进到坤宁宫殿内,张玗坐下来后,朱祐樘才一头大汗坐在旁边。
张玗抿嘴一笑,道:“哎呀,其实你不用这么辛苦,还有几个月才分娩,我这边又不是不能走路,你不要这么紧张嘛……”
“我得亲自扶着才能放心。”
朱祐樘道,“你看,就连皇祖母也非常关心你,唯恐你不明白生孩子的门道……话说,你真的都弄清楚了吗?别不懂装懂哦!”
张玗有些迟疑,道:“应该……没大问题吧?是延龄跟我说的,我这边体质没有任何问题,好生养,不过还是要小心调理,剩下的……我也不知道。就是别人怎么说,我怎么听着喽。”
朱祐樘笑着道:“延龄说没事,那就一定会没事。”
张玗白了丈夫一眼,娇嗔道:“说得好像延龄生过孩子一样……反倒是这种事,我不怎么放心他说的话……他有没有可能只是在安慰我呢?”
“应该不会吧?”
朱祐樘眨了眨眼睛,有些不确定地道,“你对你亲弟弟还不放心吗?延龄那孩子,说出的话,从来都兑现了,反倒是……”
就差说,反倒是你爹,在很多事情上显得很不靠谱,但始终他是长辈,我不好意思说他罢了。
张玗沉吟了一下,道:“这两天,我想见见母亲……她生孩子的经验丰富,想必能教到我。”
“那以后就让岳母多入宫。”
朱祐樘立即做出决定,随即皱了皱眉,“我在这里,不怎么方便,是吧?什么时候岳母来,我回避一下就好。”
张玗笑道:“这是你的家,你根本就无须回避……不过,母亲来了之后的确有些拘谨,毕竟皇宫内苑跟家里始终不一样。
“以前我总觉得母亲很严厉,家里都是她在掌舵,可不知为何,自从我入宫后,她每次见到我,都好像很生分。”
朱祐樘笑眯眯地道:“你都嫁入我朱家来了,是我朱家的媳妇儿,当然跟以前不一样。不过要是你实在牵挂得紧,可以回府去探望一番……或许在张家你感觉会更好些呢?”
“算了吧。”
张玗摆摆手道,“以前我还挺想回去的,见到家人,觉得很亲切。但现在我却觉得,留在这里挺好的,至少有家的样子。”
朱祐樘欣然道:“说明玗儿心中都是我。”
然后夫妻二人又开始甜甜蜜蜜,你侬我侬起来。
这可把旁边侍候的宫女和太监看得面红耳赤,那叫一个尴尬。
你们小夫妻俩可真是会变着样秀恩爱,但能不能顾念一下旁边有别人在?
话说,你们这是皇帝和皇后吗?
看上去比民间的新婚夫妻还要腻歪……要是不知情的,还真以为你们只是民间亲热的两口子呢……
我们印象中宝相威严的皇帝和皇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
……
因为皇帝公布了皇后怀孕的消息,免不了朝廷将展开新一轮对寿宁侯府的赏赐。
样必然繁多!
更为主要的是,皇帝准备给张延龄赐爵了。
只是上来只赐了一个伯爵,具体是什么还不知道,且在这件事上,皇帝那边还只是一个大致的设想。
虽然给外戚封爵这事并不怎么稀奇,但始终朱祐樘刚登基不久,且张延龄还是个小孩子,之前已给张峦封了个寿宁侯,而眼下张家老大张鹤龄还没爵位,就要直接赐张家老二一个爵位,朝中难免会有非议声。
皇帝倒不怎么烦恼,他只是把事情交托给了司礼监,让司礼监的人去跟翰林院的阁老商议,以确保在礼数上合规。
但司礼监和翰林院的人却很为难。
就算张延龄真的为朝廷做了不少实事,但始终资历太浅了,且没有从军的经验,直接封爵会显得不太合适?
但封爵说到底是皇帝的权力,所以他们也说不出有哪里不合适……导致这事儿一时没有进展。
而张延龄自己,对爵位什么的反倒不太在意。
该来的总会来,历史上的他,在弘治一朝,做到了建昌侯,那待遇绝对非同凡响。
但到了嘉靖朝,该杀头还是杀头,屁用没有!
眼下他更希望通过军功等事,让朝中人认识到,大明朝缺了他张延龄就是不行。
这天大明在京城的第一家钱庄正式开始对外营业。
之前是试运行,已经收纳了不少存款,而接下来就是开始发行银票,并以银票来作为货币通行媒介,利用皇帝和外戚的身份为其权威性背书,以此来吸引各地的商贾加入其中。
初期存款并没有高昂的利息,更像是交“保证金”。
毕竟这时代,银钱的运送安全性不能得到完全保证,各地的盗寇还是很猖獗的,再加上有官府的层层盘剥,导致很多商贾都不敢带大笔银子出京。
所谓的银票,更像是支票,不是说拿着银票就能兑换银子,还得办理各种手续以保证其安全性。
因为钱庄已在南京等处有了分号,年内就会开到大明十三个布政使司的省会城市,这也给行商游走天下做买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鞭炮齐鸣,装饰极为奢华的钱庄终于开业。
安保措施非常到位,由锦衣卫全程提供保护,加上雇请回来的护卫可以佩戴刀剑,甚至连弓弩都有,以确保没人敢来闹事。
毕竟张延龄最初的目的,就是以皇帝的名义来办钱庄,这样就算地方官府也干涉不得,即便有地头蛇对此不服,张延龄也有的是办法让地方上屈从于当前的政治形势。
谁闹事,谁就会被法办。
张家只是单纯的外戚?
不好意思,张峦既是外戚勋臣,又是文官魁首,做到了阁老和六部侍郎,未来是有当尚书的可能,就问地方官和军中将领,敢不敢出来触霉头?
这时候,也体现出了家中有个顶级文臣的重要性。
张峦身上那层皮,对老百姓来说简直是高山仰止,足以让各地商贾放心把银子存进钱庄,以作为中转的基石。
“二公子,前几桩生意,都做成了。”
秦昭笑着对张延龄道,“不过都是从京师往南京送去的银票,按照约定兑现了。眼下很多商贾都在打听,不过更多人还在观望。”
张延龄点头道:“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就得以诚信为本。钱庄内所有开销,都需要明细清晰的账目,等稳定后,就将是对外放贷。以我们的信誉,争取先为徽商保证资金的安全,务必做到公平合理。”
秦昭笑道:“能把放贷的生意做起来,那开钱庄才算是一本万利。”
做生意的,自然知道高利贷这东西有多赚钱。
但张延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靠放贷去发家致富,更多是要以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本体系,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这个体系中,这样能更好提供一个维稳的尺度,对大明的商贾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管。
张延龄道:“接下来,我会以个人,以及陛下的名义,往钱庄注资,先期增加到一百万两银子的本钱,确保初期银子兑换不会出任何问题……剩下的,秦当家,就看你的了!”
(本章完)
朝议结束。
众大臣出宫时,很多人脸上都带有笑容,显然皇后有喜这件事,在他们看来实乃国之大幸。
只是有的人想的就要多一些,琢磨为什么皇后有身孕这件事,要一直拖到现在才公之于众?
其中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皇帝就像是临时才起意告知朝臣,莫非是有人想刻意隐瞒?难道……皇后肚子里的孩子有什么问题?
比如说,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让自己屁股下的位置更为稳固,或是方便他将来穷兵黩武,甚至御驾亲征,才临时决定抱养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立下太子,他就可以随便胡来?
毕竟这件事之前他们没听谁提及过,就连太医院那边都没有丝毫消息外泄。
于是阴谋论便开始甚嚣尘上。
“恭喜了。”
沈禄和徐琼那边,作为张峦派系干将,此事公布后,他们自然成为朝中那些个趋炎附势之徒拼命巴结的对象,出宫的一路上身边都挤满了人。
也就是张峦没有出息朝会。
如果张峦来了的话,所有人都得围绕张峦转,哪怕是那些个对张峦有意见的,也得去当面恭维一下你们张家的运气可真好。
徐琼作为吏部侍郎,面对他人恭贺时,只是礼节性地还礼,没有多说什么。
只有面对各部尚书时,他才谦恭地附和,一起恭贺皇帝有后,大明江山永固。
在徐琼看来,这是皇帝和张家的喜事,跟他没有直接联系。
虽然你们都知道我会因此而得益,将来升尚书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你们别做得如此明显。
这会让别人怎么想?
要弄得街知巷闻,都知道我徐琼是靠张家外戚而晋升高位?
不好意思,我徐琼可是一甲榜眼出身的实力派!
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名头,可不是盖的。
……
……
清宁宫。
朱祐樘夫妇前来向周太后请安,而周太后也热情接待夫妻二人。
“肚子都隆起来了。”
周太后眉开眼笑道,“听说孙儿你已在朝堂上公布了皇后怀孕之事,这样很好,这下再也没人提那些不合时宜的提议,宫里宫外都安静下来了……唉,难得看到你们小两口夫妻恩爱,真让人羡慕啊。”
张玗笑道:“多谢皇祖母关爱。您老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才是小辈羡慕的事情。”
朱祐樘赶紧补充:“大概还有三个多月,玗儿她就要分娩了。”
“这么快吗?”
周太后先是有些惊讶,随即道,“皇后对怀孕和分娩等事可有了解?不如让哀家给你多加解释?话说,哀家当初就是……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总之,以后事无巨细,皇后你都可以请教哀家,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这样会耽误肚子里的孩子……”
张玗看出周太后别有用心。
我有老娘,没事就会来宫里走走。
话说我娘也生了好几个,难道连这点儿经验都没有?
我向我娘请教就行了,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害我,哪里用得了你这个跟我差了两辈的人给我解释生孩子是怎么回事?
我作为皇后,怀孕后宫里上下伺候得那么周到,根本就无须您老人家费心。
不对,你这么关心,不会是怀疑我这怀孕是假的,想试探一下,看看我是否是想从别的地方抱养一个回来充数吧?
张玗心念电转,脸上却不动声色,笑着道:“皇祖母有心了,这边一切都好。”
朱祐樘也道:“是啊,是啊,孙儿已做了万全的准备,太医院那边随时都有人待命,无须皇祖母您劳心劳力。”
“既如此,那就不说了……你们小两口留下来用膳吗?”
周太后问道。
朱祐樘道:“平时皇后的饮食变化很大,需要根据不同时期胎儿的情况来调理身体,或跟皇祖母您这里的……饭菜,不那么契合……毕竟您老人家是吃斋念佛的。”
“对啊,既然怀孕,就应该吃一些温补的食物,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顾念哀家。”周太后笑着说道,“难得你夫妻二人如此锦瑟和谐,说起来,这么多年下来,你父皇没看错!皇孙你可真是情深意重啊。”
就差说,你跟你爹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不过你比你爹正常一些,他守着个跟他娘同岁的女人,居然爱不释手!
你这个好歹是同龄人,夫妻和谐,相敬如宾,但怎么就觉得有些别扭呢……你身为皇帝,连个妃子都不纳,你这头子嗣能多得了?
“头胎务必以安稳为主,切不可胡思乱想。”周太后道,“诞下孩子就好好调养,让身体早日康复,如此才能多为皇室繁衍子嗣。”
张玗道:“孙儿明白。”
朱祐樘道:“皇祖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无论诞下的是皇子还是公主,再或是出现夭折的情况,都要坦然面对?毕竟生孩子是头等大事?只要大人没事,就一切安好?”
“你……”
周太后心想,你这当丈夫的还挺想得开。
如果真遇到保大还是保小的问题,你这里不用想了,直接保大,是吧?
话说大明这么多代皇帝,你也算是个奇葩!
跟你父皇一样都是怪人。
……
……
请安结束后,朱祐樘夫妇返回坤宁宫。
朱祐樘生怕自己的妻子好像瓷器一样碎了,一路上都扶着,那叫一个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旁边跟着的下人都很着急,恨不能一窝蜂上前去帮忙搀扶,但当皇帝的就是事事亲力亲为,且还乐此不疲。
等进到坤宁宫殿内,张玗坐下来后,朱祐樘才一头大汗坐在旁边。
张玗抿嘴一笑,道:“哎呀,其实你不用这么辛苦,还有几个月才分娩,我这边又不是不能走路,你不要这么紧张嘛……”
“我得亲自扶着才能放心。”
朱祐樘道,“你看,就连皇祖母也非常关心你,唯恐你不明白生孩子的门道……话说,你真的都弄清楚了吗?别不懂装懂哦!”
张玗有些迟疑,道:“应该……没大问题吧?是延龄跟我说的,我这边体质没有任何问题,好生养,不过还是要小心调理,剩下的……我也不知道。就是别人怎么说,我怎么听着喽。”
朱祐樘笑着道:“延龄说没事,那就一定会没事。”
张玗白了丈夫一眼,娇嗔道:“说得好像延龄生过孩子一样……反倒是这种事,我不怎么放心他说的话……他有没有可能只是在安慰我呢?”
“应该不会吧?”
朱祐樘眨了眨眼睛,有些不确定地道,“你对你亲弟弟还不放心吗?延龄那孩子,说出的话,从来都兑现了,反倒是……”
就差说,反倒是你爹,在很多事情上显得很不靠谱,但始终他是长辈,我不好意思说他罢了。
张玗沉吟了一下,道:“这两天,我想见见母亲……她生孩子的经验丰富,想必能教到我。”
“那以后就让岳母多入宫。”
朱祐樘立即做出决定,随即皱了皱眉,“我在这里,不怎么方便,是吧?什么时候岳母来,我回避一下就好。”
张玗笑道:“这是你的家,你根本就无须回避……不过,母亲来了之后的确有些拘谨,毕竟皇宫内苑跟家里始终不一样。
“以前我总觉得母亲很严厉,家里都是她在掌舵,可不知为何,自从我入宫后,她每次见到我,都好像很生分。”
朱祐樘笑眯眯地道:“你都嫁入我朱家来了,是我朱家的媳妇儿,当然跟以前不一样。不过要是你实在牵挂得紧,可以回府去探望一番……或许在张家你感觉会更好些呢?”
“算了吧。”
张玗摆摆手道,“以前我还挺想回去的,见到家人,觉得很亲切。但现在我却觉得,留在这里挺好的,至少有家的样子。”
朱祐樘欣然道:“说明玗儿心中都是我。”
然后夫妻二人又开始甜甜蜜蜜,你侬我侬起来。
这可把旁边侍候的宫女和太监看得面红耳赤,那叫一个尴尬。
你们小夫妻俩可真是会变着样秀恩爱,但能不能顾念一下旁边有别人在?
话说,你们这是皇帝和皇后吗?
看上去比民间的新婚夫妻还要腻歪……要是不知情的,还真以为你们只是民间亲热的两口子呢……
我们印象中宝相威严的皇帝和皇后,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
……
因为皇帝公布了皇后怀孕的消息,免不了朝廷将展开新一轮对寿宁侯府的赏赐。
样必然繁多!
更为主要的是,皇帝准备给张延龄赐爵了。
只是上来只赐了一个伯爵,具体是什么还不知道,且在这件事上,皇帝那边还只是一个大致的设想。
虽然给外戚封爵这事并不怎么稀奇,但始终朱祐樘刚登基不久,且张延龄还是个小孩子,之前已给张峦封了个寿宁侯,而眼下张家老大张鹤龄还没爵位,就要直接赐张家老二一个爵位,朝中难免会有非议声。
皇帝倒不怎么烦恼,他只是把事情交托给了司礼监,让司礼监的人去跟翰林院的阁老商议,以确保在礼数上合规。
但司礼监和翰林院的人却很为难。
就算张延龄真的为朝廷做了不少实事,但始终资历太浅了,且没有从军的经验,直接封爵会显得不太合适?
但封爵说到底是皇帝的权力,所以他们也说不出有哪里不合适……导致这事儿一时没有进展。
而张延龄自己,对爵位什么的反倒不太在意。
该来的总会来,历史上的他,在弘治一朝,做到了建昌侯,那待遇绝对非同凡响。
但到了嘉靖朝,该杀头还是杀头,屁用没有!
眼下他更希望通过军功等事,让朝中人认识到,大明朝缺了他张延龄就是不行。
这天大明在京城的第一家钱庄正式开始对外营业。
之前是试运行,已经收纳了不少存款,而接下来就是开始发行银票,并以银票来作为货币通行媒介,利用皇帝和外戚的身份为其权威性背书,以此来吸引各地的商贾加入其中。
初期存款并没有高昂的利息,更像是交“保证金”。
毕竟这时代,银钱的运送安全性不能得到完全保证,各地的盗寇还是很猖獗的,再加上有官府的层层盘剥,导致很多商贾都不敢带大笔银子出京。
所谓的银票,更像是支票,不是说拿着银票就能兑换银子,还得办理各种手续以保证其安全性。
因为钱庄已在南京等处有了分号,年内就会开到大明十三个布政使司的省会城市,这也给行商游走天下做买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鞭炮齐鸣,装饰极为奢华的钱庄终于开业。
安保措施非常到位,由锦衣卫全程提供保护,加上雇请回来的护卫可以佩戴刀剑,甚至连弓弩都有,以确保没人敢来闹事。
毕竟张延龄最初的目的,就是以皇帝的名义来办钱庄,这样就算地方官府也干涉不得,即便有地头蛇对此不服,张延龄也有的是办法让地方上屈从于当前的政治形势。
谁闹事,谁就会被法办。
张家只是单纯的外戚?
不好意思,张峦既是外戚勋臣,又是文官魁首,做到了阁老和六部侍郎,未来是有当尚书的可能,就问地方官和军中将领,敢不敢出来触霉头?
这时候,也体现出了家中有个顶级文臣的重要性。
张峦身上那层皮,对老百姓来说简直是高山仰止,足以让各地商贾放心把银子存进钱庄,以作为中转的基石。
“二公子,前几桩生意,都做成了。”
秦昭笑着对张延龄道,“不过都是从京师往南京送去的银票,按照约定兑现了。眼下很多商贾都在打听,不过更多人还在观望。”
张延龄点头道:“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就得以诚信为本。钱庄内所有开销,都需要明细清晰的账目,等稳定后,就将是对外放贷。以我们的信誉,争取先为徽商保证资金的安全,务必做到公平合理。”
秦昭笑道:“能把放贷的生意做起来,那开钱庄才算是一本万利。”
做生意的,自然知道高利贷这东西有多赚钱。
但张延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靠放贷去发家致富,更多是要以此建立一个完善的资本体系,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这个体系中,这样能更好提供一个维稳的尺度,对大明的商贾形成一种无形的监管。
张延龄道:“接下来,我会以个人,以及陛下的名义,往钱庄注资,先期增加到一百万两银子的本钱,确保初期银子兑换不会出任何问题……剩下的,秦当家,就看你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