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生物布局!惊世诱饵!视察研究所!
第677章 生物布局!惊世诱饵!视察研究所!都准备研究dna了?
距离全球科学家大会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但是会议所造成的震动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场大会在全球科学家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原来这才是自由的科学!”
“只有学术交流,没有政治压迫;只有纯粹研究;没有行政干预。”
“科学家联合起来的力量令世人瞩目。”
“布鲁斯教授为科学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李奇维所倡导的国际科学家联盟,正在逐步壮大。
而这种趋势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的。
布鲁斯会议则是大会的核心,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会议结束之后,各个领域都爆发了研究狂潮。
物理学领域,当以费米发现的超铀元素为最火热课题。
很快,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法国镭学研究所、德国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研究所、婆罗洲原子研究所
这些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的实验物理学家们,都开始对超铀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场新的竞赛正紧张地开始。
而李奇维则高坐云端,笑看风云。
他暂时还没有决定插手这一切,而是任由发展。
因为他要借助这个机会,让原子研究所培养出一大批核物理的人才。
他们将会是以后盘古计划的中坚力量。
原子弹的制造过程极其复杂,由很多部分组成。
毫无疑问,每部分都需要对原子核有深入的认知。
因此,一大批高素质的核物理研究人员是必须的。
就好比李奇维画了一张图纸,底下人也得看懂才行啊。
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而等到时机成熟,李奇维就会出手,为核裂变盖棺定论!
“那一天,快了。”
这一天,李奇维忽然心血来潮,想要去生物研究所看看。
因为他觉得青霉素计划可以提上日程了。
这个东西一旦研发成功,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还能造福人类。
此外,李奇维心中还有一个更深的谋划,他要用青霉素作为诱饵,钓出隐藏在暗处的野心家们。
他很想知道,面对青霉素这种逆天神药,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是否还能放任他不管,占据婆罗洲发展。
是直接下场抢?还是礼貌地把布鲁斯教授请回英国?
到时候,李奇维也算有借口了。
“如果我连自己的科学成果都保不住,我凭什么当科学领袖!”
“你们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我的纸笔不仅能演算物理定律,也能设计灭世武器!”
“原神启动!”
12月15日,上午。
古晋生物研究所。
这里位于古晋东南角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
没办法,生物这玩意还是有点风险的,万一细菌病毒泄露啥的,后果不堪设想。
研究所大门外,所长秉志不停地朝远方张望,脸上的表情既激动又紧张。
他不知道为何李教授要突然视察生物研究所,而且还是微服私访。
秉志是和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同时期的同学兼好友。
他也是华夏科学社前身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秉志可以说是华夏生物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他知道自己本身的创新研究能力不足,无法与那些真正的天才相比。
所以,他回国后就从事生物学的教学、科普和组织领导工作。
作为华夏科学社的高层,他带头成立了华夏生物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为华夏生物学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他响应李奇维的号召,来到婆罗洲,担任生物研究所所长,开辟第二事业。
作为科学社的高层,他隐约知道李教授在婆罗洲的布局。
这里的生物研究所肯定与华夏的那些不同,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里,生物研究所也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
而且在这里,他更能体会奋斗带来的价值感。
就在他胡思乱想时,李奇维在几人的护卫下,终于到来。
秉志连忙上前,恭敬地说道:
“李教授,您来了!”
李奇维拍拍他的肩膀,笑道:
“秉志,你做的很不错啊!”
“我听说这次全球科学家大会上,咱们生物研究所也出了不少成果啊。”
“所以,我特意过来看看,听听你们有什么困难和需求。”
听闻李教授的夸奖,秉志心中跟吃了蜜一样甜。
同时,他又为李教授如此关注生物学发展而感到兴奋。
“教授,这些都是在您的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李奇维哈哈大笑,在秉志的陪同下,来到了研究所。
所长办公室内。
秉志在上完茶之后,神秘兮兮地说道:
“教授,您先等一下,有个人您肯定想见。”
说罢,在李奇维好奇的目光下,秉志就出去了。
不一会儿,他带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进来了。
看见来人,李奇维直接瞪大了眼睛。
“呦呦?”
来人正是李奇维的长女,家中排行老四,只比李承仁小一天的李呦呦。
今年19岁的李呦呦完美继承了李奇维的智慧和宋香岚的容貌,堪称是婆罗洲所有学生心中的女神。
尤其再加上她的身份,简直就是完美无瑕,追求她的人都能绕着婆罗洲一圈了。
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的李呦呦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大学学的也是生物专业。
此刻,她走到李奇维的身边,拉起他的手臂撒娇道:
“爸爸,你今天怎么来这里了?”
李奇维看见女儿,心情大好,笑道:
“我就是随便过来看看,倒是你,不在学校,怎么在这里?”
李呦呦说道:
“我来这里实习呀。”
“大哥三哥他们都在实习,所以我也来了。”
“而且现在学校的老师都鼓励我们早早实习。”
李奇维宠溺地摸摸她的头,问道:
“怎么样,接触真正的研究后,还喜欢生物学吗?”
李呦呦俏脸立刻浮现兴奋的神色。
“我觉得很有意思啊!”
“通过显微镜观察那些微生物,让我有种掌控一个世界的感觉。”
这时,秉志笑着说道:
“教授,我认为呦呦在生物学上非常有天赋。”
“而且她特别细心,这对于生物学研究非常重要。”
李呦呦笑靥如,在李奇维面前嘟起小嘴说道:
“看吧,连所长都夸我。”
李奇维哈哈大笑。
既然女儿很喜欢生物学,那他就会鼎力支持。
都给儿子开金手指了,作为女儿奴,他当然要给呦呦开更大的挂。
插曲过后,秉志汇报了生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的各项成果,李呦呦也在一边旁听。
李奇维边听边提出各种问题,随即满意地点点头。
生物领域布局也是他最看重的领域之一。
作为21世纪的标志,生物学绝对潜力无限。
而且其和医药行业、生命科学等领域息息相关,是最难以弯道超车的学科。
在后世,华夏在生命科学领域,几乎是全面被卡脖子。
没办法,这东西太需要时间的积累了。
举个例子。
一款创新性新药,从生物分子原理研究到最后产业化,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而且还需要持续投入至少几十亿美元。
试问华夏哪个公司有如此魄力?
一旦失败,那真是血本无归。
而那些欧美百年公司就可以,因为他们的积累足够深厚。
而且它们都是从很早就开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现在,就是生物学开始积累的最好时间。
李奇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
他要为华夏子孙后代谋福利。
最后,在谈到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时,秉志兴奋地说道:
“李教授,这一次全球科学家大会生物分会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一场辩论。”
“您在十几年前,就曾预言过遗传物质是以基因链的形式存在。”
“而dna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链,所以它们俩都可能是遗传物质的真正载体。”
“当时大会讨论的特别激烈。”
“尤其是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给我的震撼最大。”
“他的研究表明.”
秉志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体现出他对大会的重视。
最后,他憧憬道:
“我认为,生物学的下一个爆发点,可能就在遗传物质的确定上!”
“而一旦确定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后,那么关于它们的结构解析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生物研究所的未来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遗传生物学。”
李奇维听完秉志的分析之后,感慨万千。
华夏从来就不缺聪明人,他们缺的是发挥聪明的机会。
秉志这一番话甚至可以说是高瞻远瞩了,体现了他对于生物学的敏锐洞察力。
真实历史上,生物学领域在30年代末爆发了一场大辩论,类似于天文学领域的那场辩论。
主题就是蛋白质和dna到底谁是遗传物质。
它们的各种性质,都非常适合承担遗传功能。
直到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通过细菌转化实验,充分地表明了dna才是遗传物质。
当时大部分生物学家都支持这个观点,但还是有一些争议。
所以,尽管艾弗里曾被多次提名为生理学或医学诺奖的候选人,但一直没能获得诺奖。
后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其作为遗传物质的结论再无任何异议。
世人们这才发现,艾弗里的工作开启了分子遗传学的大门。
可惜这时候,他已经去世了,无法获得诺奖。
诺奖委员会公开发文:
“艾弗里于1944年关于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发现,是遗传学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成就。”
“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是很遗憾的。”
40年代末50年代初,很多生物学家都开始了对dna的深入研究。
既然确定了它就是遗传物质,那么摆在众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正如秉志所说的那样:
“dna应该有什么样的分子结构,才能拥有遗传的功能。”
“所谓遗传功能包括四个方面。”
“1、能够携带遗传信息;”
“2、能够自我复制传递信息;”
“3、遗传信息能够控制细胞活动;”
“4、能够发生突变并保持突变。”
在当时,有三拨人在同时研究dna的结构,他们的进展也是最快的。
第一个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教授课题组,当时富兰克林机缘巧合之下来到这里参与研究。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然而,第一个用x射线研究dna的是英国物理学家阿斯特伯里,他在1937年就发表了第一张dna的照片,显示其具有规则结构。
但是照片的分辨率实在太低了,阿斯特伯里没有想到是螺旋结构。
而且他是物理学家,那时候dna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就是普通生物大分子,所以他也就没有继续研究了。
第二个是美国化学家鲍林,这位大佬研究dna纯粹是因为看见别人发的文章中,关于dna结构的化学表述有错误,他指出来了。
结果对方说你不是生物学家,你不懂。
鲍林一气之下,开始转行研究生物。
他还因此首次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
大佬干啥都是大佬。
第三个就是卡文迪许的沃森和克里克团队。
当时的卡文迪许主任是小布拉格,他大力拓展实验室的研究范围,才有了沃森的研究机会。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学史上唯一能和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发现。
其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
在后世,沃森和克里克两人被诟病为“偷看了”富兰克林的照片。
但是,笔者却有不同的意见。
沃森之所以能提出双螺旋的猜测,绝对不是运气和借鉴那么简单。
仔细分析这些人的学术背景就会发现,除了沃森,其他人都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他们是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思维研究dna,而没有用生物学的思维。
这才是沃森最后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此刻,李奇维脑海里想着dna的故事,内心微微一笑。
“谁说用物理思维研究dna就不行的,那是因为你的物理没学到家!”
“我也是物理学家,我怎么就能想到双螺旋呢?”
(本章完)
距离全球科学家大会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
但是会议所造成的震动还远远没有结束。
这场大会在全球科学家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
“原来这才是自由的科学!”
“只有学术交流,没有政治压迫;只有纯粹研究;没有行政干预。”
“科学家联合起来的力量令世人瞩目。”
“布鲁斯教授为科学界撑起一片蔚蓝的天!”
李奇维所倡导的国际科学家联盟,正在逐步壮大。
而这种趋势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的。
布鲁斯会议则是大会的核心,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会议结束之后,各个领域都爆发了研究狂潮。
物理学领域,当以费米发现的超铀元素为最火热课题。
很快,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法国镭学研究所、德国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研究所、婆罗洲原子研究所
这些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的实验物理学家们,都开始对超铀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场新的竞赛正紧张地开始。
而李奇维则高坐云端,笑看风云。
他暂时还没有决定插手这一切,而是任由发展。
因为他要借助这个机会,让原子研究所培养出一大批核物理的人才。
他们将会是以后盘古计划的中坚力量。
原子弹的制造过程极其复杂,由很多部分组成。
毫无疑问,每部分都需要对原子核有深入的认知。
因此,一大批高素质的核物理研究人员是必须的。
就好比李奇维画了一张图纸,底下人也得看懂才行啊。
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而等到时机成熟,李奇维就会出手,为核裂变盖棺定论!
“那一天,快了。”
这一天,李奇维忽然心血来潮,想要去生物研究所看看。
因为他觉得青霉素计划可以提上日程了。
这个东西一旦研发成功,将会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还能造福人类。
此外,李奇维心中还有一个更深的谋划,他要用青霉素作为诱饵,钓出隐藏在暗处的野心家们。
他很想知道,面对青霉素这种逆天神药,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是否还能放任他不管,占据婆罗洲发展。
是直接下场抢?还是礼貌地把布鲁斯教授请回英国?
到时候,李奇维也算有借口了。
“如果我连自己的科学成果都保不住,我凭什么当科学领袖!”
“你们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我的纸笔不仅能演算物理定律,也能设计灭世武器!”
“原神启动!”
12月15日,上午。
古晋生物研究所。
这里位于古晋东南角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
没办法,生物这玩意还是有点风险的,万一细菌病毒泄露啥的,后果不堪设想。
研究所大门外,所长秉志不停地朝远方张望,脸上的表情既激动又紧张。
他不知道为何李教授要突然视察生物研究所,而且还是微服私访。
秉志是和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同时期的同学兼好友。
他也是华夏科学社前身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博士,秉志可以说是华夏生物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他知道自己本身的创新研究能力不足,无法与那些真正的天才相比。
所以,他回国后就从事生物学的教学、科普和组织领导工作。
作为华夏科学社的高层,他带头成立了华夏生物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为华夏生物学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他响应李奇维的号召,来到婆罗洲,担任生物研究所所长,开辟第二事业。
作为科学社的高层,他隐约知道李教授在婆罗洲的布局。
这里的生物研究所肯定与华夏的那些不同,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所以,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里,生物研究所也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
而且在这里,他更能体会奋斗带来的价值感。
就在他胡思乱想时,李奇维在几人的护卫下,终于到来。
秉志连忙上前,恭敬地说道:
“李教授,您来了!”
李奇维拍拍他的肩膀,笑道:
“秉志,你做的很不错啊!”
“我听说这次全球科学家大会上,咱们生物研究所也出了不少成果啊。”
“所以,我特意过来看看,听听你们有什么困难和需求。”
听闻李教授的夸奖,秉志心中跟吃了蜜一样甜。
同时,他又为李教授如此关注生物学发展而感到兴奋。
“教授,这些都是在您的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李奇维哈哈大笑,在秉志的陪同下,来到了研究所。
所长办公室内。
秉志在上完茶之后,神秘兮兮地说道:
“教授,您先等一下,有个人您肯定想见。”
说罢,在李奇维好奇的目光下,秉志就出去了。
不一会儿,他带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进来了。
看见来人,李奇维直接瞪大了眼睛。
“呦呦?”
来人正是李奇维的长女,家中排行老四,只比李承仁小一天的李呦呦。
今年19岁的李呦呦完美继承了李奇维的智慧和宋香岚的容貌,堪称是婆罗洲所有学生心中的女神。
尤其再加上她的身份,简直就是完美无瑕,追求她的人都能绕着婆罗洲一圈了。
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的李呦呦对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大学学的也是生物专业。
此刻,她走到李奇维的身边,拉起他的手臂撒娇道:
“爸爸,你今天怎么来这里了?”
李奇维看见女儿,心情大好,笑道:
“我就是随便过来看看,倒是你,不在学校,怎么在这里?”
李呦呦说道:
“我来这里实习呀。”
“大哥三哥他们都在实习,所以我也来了。”
“而且现在学校的老师都鼓励我们早早实习。”
李奇维宠溺地摸摸她的头,问道:
“怎么样,接触真正的研究后,还喜欢生物学吗?”
李呦呦俏脸立刻浮现兴奋的神色。
“我觉得很有意思啊!”
“通过显微镜观察那些微生物,让我有种掌控一个世界的感觉。”
这时,秉志笑着说道:
“教授,我认为呦呦在生物学上非常有天赋。”
“而且她特别细心,这对于生物学研究非常重要。”
李呦呦笑靥如,在李奇维面前嘟起小嘴说道:
“看吧,连所长都夸我。”
李奇维哈哈大笑。
既然女儿很喜欢生物学,那他就会鼎力支持。
都给儿子开金手指了,作为女儿奴,他当然要给呦呦开更大的挂。
插曲过后,秉志汇报了生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的各项成果,李呦呦也在一边旁听。
李奇维边听边提出各种问题,随即满意地点点头。
生物领域布局也是他最看重的领域之一。
作为21世纪的标志,生物学绝对潜力无限。
而且其和医药行业、生命科学等领域息息相关,是最难以弯道超车的学科。
在后世,华夏在生命科学领域,几乎是全面被卡脖子。
没办法,这东西太需要时间的积累了。
举个例子。
一款创新性新药,从生物分子原理研究到最后产业化,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而且还需要持续投入至少几十亿美元。
试问华夏哪个公司有如此魄力?
一旦失败,那真是血本无归。
而那些欧美百年公司就可以,因为他们的积累足够深厚。
而且它们都是从很早就开始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现在,就是生物学开始积累的最好时间。
李奇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
他要为华夏子孙后代谋福利。
最后,在谈到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时,秉志兴奋地说道:
“李教授,这一次全球科学家大会生物分会最精彩的部分,当属一场辩论。”
“您在十几年前,就曾预言过遗传物质是以基因链的形式存在。”
“而dna和蛋白质都是大分子链,所以它们俩都可能是遗传物质的真正载体。”
“当时大会讨论的特别激烈。”
“尤其是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给我的震撼最大。”
“他的研究表明.”
秉志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体现出他对大会的重视。
最后,他憧憬道:
“我认为,生物学的下一个爆发点,可能就在遗传物质的确定上!”
“而一旦确定遗传物质到底是dna还是蛋白质后,那么关于它们的结构解析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生物研究所的未来研究重点之一,就是遗传生物学。”
李奇维听完秉志的分析之后,感慨万千。
华夏从来就不缺聪明人,他们缺的是发挥聪明的机会。
秉志这一番话甚至可以说是高瞻远瞩了,体现了他对于生物学的敏锐洞察力。
真实历史上,生物学领域在30年代末爆发了一场大辩论,类似于天文学领域的那场辩论。
主题就是蛋白质和dna到底谁是遗传物质。
它们的各种性质,都非常适合承担遗传功能。
直到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通过细菌转化实验,充分地表明了dna才是遗传物质。
当时大部分生物学家都支持这个观点,但还是有一些争议。
所以,尽管艾弗里曾被多次提名为生理学或医学诺奖的候选人,但一直没能获得诺奖。
后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其作为遗传物质的结论再无任何异议。
世人们这才发现,艾弗里的工作开启了分子遗传学的大门。
可惜这时候,他已经去世了,无法获得诺奖。
诺奖委员会公开发文:
“艾弗里于1944年关于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发现,是遗传学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成就。”
“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是很遗憾的。”
40年代末50年代初,很多生物学家都开始了对dna的深入研究。
既然确定了它就是遗传物质,那么摆在众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来了,正如秉志所说的那样:
“dna应该有什么样的分子结构,才能拥有遗传的功能。”
“所谓遗传功能包括四个方面。”
“1、能够携带遗传信息;”
“2、能够自我复制传递信息;”
“3、遗传信息能够控制细胞活动;”
“4、能够发生突变并保持突变。”
在当时,有三拨人在同时研究dna的结构,他们的进展也是最快的。
第一个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教授课题组,当时富兰克林机缘巧合之下来到这里参与研究。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然而,第一个用x射线研究dna的是英国物理学家阿斯特伯里,他在1937年就发表了第一张dna的照片,显示其具有规则结构。
但是照片的分辨率实在太低了,阿斯特伯里没有想到是螺旋结构。
而且他是物理学家,那时候dna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就是普通生物大分子,所以他也就没有继续研究了。
第二个是美国化学家鲍林,这位大佬研究dna纯粹是因为看见别人发的文章中,关于dna结构的化学表述有错误,他指出来了。
结果对方说你不是生物学家,你不懂。
鲍林一气之下,开始转行研究生物。
他还因此首次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
大佬干啥都是大佬。
第三个就是卡文迪许的沃森和克里克团队。
当时的卡文迪许主任是小布拉格,他大力拓展实验室的研究范围,才有了沃森的研究机会。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生物学史上唯一能和进化论相比的最重大发现。
其和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三大科学发现”。
在后世,沃森和克里克两人被诟病为“偷看了”富兰克林的照片。
但是,笔者却有不同的意见。
沃森之所以能提出双螺旋的猜测,绝对不是运气和借鉴那么简单。
仔细分析这些人的学术背景就会发现,除了沃森,其他人都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他们是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思维研究dna,而没有用生物学的思维。
这才是沃森最后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此刻,李奇维脑海里想着dna的故事,内心微微一笑。
“谁说用物理思维研究dna就不行的,那是因为你的物理没学到家!”
“我也是物理学家,我怎么就能想到双螺旋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