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做梦都会笑醒
    皇帝拋下百官,离京三天了。
    朝廷都快乱了套,政事堂宰相们也坐不住了,第四天一早,便在魏徵、王的建议下,集体寻到了御宿镇。
    “你们来的正好,朕还说要派人喊你们来呢,这里,藏著我大唐的未来!”
    不等魏徵、王等发难,皇帝倒是先笑呵呵的开口。
    宰相们听的一头雾水。
    “玄龄、克明,你们以前也来过这里几次,尤其是克明,你应当对这里很熟悉,你们看现在的御宿乡,是不是大变样了?”皇帝笑道。
    房玄龄点头,“变化是挺大的。”
    “何止是变化大啊,让无逸跟你们好好介绍一下吧。”
    “走,边走边说,先参观。”
    李逸又充当起了嚮导,带著大唐最高天团参观这个京畿小镇就从桥头说起,那曾是梦开始的地方,高大的石拱桥,还是漂亮的风雨桥,集桥、廊、亭为一体。
    廊桥里,还有一面面碑。
    碑上铭刻著乡人们捐资建桥,捐资助学,捐资修路,共立社仓等等义举善行。
    “长安八水上的桥,这座都算了得了。”房玄龄称讚。
    李逸重点介绍了桥会,桥会这种模式在民间比较普遍,只不过御宿乡的桥会更加正规,甚至如今桥会拥有和管理的资產也更多。
    拥有三十里河畔千余亩地,还拥有河堤上许多果林等,有自己的粮仓、当铺、钱庄,桥会甚至还出资建了一个养老院一个育婴堂,修了一所义学,还置了块地建义冢。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修桥而大家聚集的一个组织,也不是临时性的。
    以桥为名,是一个很大的实体。
    因为有了这个桥会,现在就算每年暴雨、洪水等,乡民百姓也无需再凑钱修桥,也不用再出钱出力去修堤疏河,桥会会掏钱,僱人定期维护。
    逢年过节,桥会还会搞点活动请人来唱个戏,然后杀猪分肉分粮,慰问孤寡。
    当然,还能给本乡百姓提供钱粮借贷,利息还较低。
    御宿镇现在有很多这种会,民间组织,公益性质,其职能,其实类似於有些寺庙所做的,寺庙也有香积厨放贷,长生库抵当,也有寺田出租,灾时施粥等。
    只是如今李逸主导的这些会,佃田、放贷等租子利息还要更低些,对本乡本土的百姓,尤其是孤寡老弱,照顾的更多点。
    並且,各种会,还有相应在某方面的职能,就比如桥会侧重於桥的修建维护,路会侧重於路的修建维护。
    学会则更专注在学校这块。
    “以往啊,这河上三五里一桥,桥都不大,常被洪水冲毁,年年要修,有时一年还得修两三回。
    每次修桥,都得集资凑钱,大家出钱出工,对於许多乡人来说,这是个不小负担。
    桥常毁坏,还影响出行和耕种。
    如今建有桥会,桥修的高大坚固,不再惧怕暴雨洪水,两岸往来通畅无阻百姓也不需要经常集资凑钱,也不需要出工修桥了。”
    桥会的初始资金来自於捐赠,如今立碑铭记,让人称颂,而后续已经可以凭著桥会置业的收益,维持下去··.”
    走过风雨廊桥,看著拓宽的街道,原本连接南山和长安的官道,更宽更平坦了,道路两边都是店铺。
    经营各种生意,同类的生意,集中一块经营著。
    小无极堡这一大片建筑,更是书院和几个技校连成一片,拥有一千多名学生。
    而原来碾湾那片,则是大片的作坊。
    一路走来,李逸如数家珍的介绍著,眾宰相们越听越惊奇,太出乎他们的意料了,尤其是对之前来过这的几位宰相们来说,几年前这里什么样,他们很清楚可现在完全认不出来了。
    当侍中裴矩听说,现在管理这个集市的会,一年能收益一千多贯钱时,难以相信。
    这只能算是个乡下草市,一年收益一千多贯?
    “我没听错吧,李司徒?”
    “確切的说,一年一千多贯那是原来,今年集会预计收益將超过两千贯,其中部份是自营的业务,部份是放贷收租,部份则是入市钱、抽厘等。”李逸道。
    裴矩倒吸一口凉气。
    “京师有长安、万年两县,共有一百零四乡,其中万年县辖乡少点,也有四十五乡。
    御宿乡只是其中一乡,户籍人口不过五百户而已这里一个草市,一年收益超两百万钱?”
    “如假包换。”
    李世民也笑著说起这里面的玄机,“这小小的御宿乡集市,可了不得啊,管理这集市的会,更了不得。
    朕打算把御宿乡设为镇,不是军镇,而是市镇,御宿镇,仍是县下乡一级,但加强其市集商贸皇帝又说起將在这试行主客户制,以便於部份百姓投入工商。
    京师两县一百零四乡,现在独御宿乡升格为市镇。
    大唐有军镇,分为上中下三等,各设镇將、镇副等官。
    其中下镇將官阶正七品下,镇副从七品下,还配有录事、兵曹、仓曹等属官。
    上镇兵五百,中镇兵三百,下镇兵不足三百,现在皇帝特旨,升御宿乡为御宿镇,授乡长郭二为镇长,正七品上,授原罗家堡村长罗三为镇副,从七品下。
    两个流外的乡吏,突然就成了官,还是正七品的职官。
    “陛下,这不符合制度,镇乃军镇,没有市镇之说。”守侍中王出言反对。
    李世民摆了摆手,“以前没有,现在有了。”
    中书令温彦博则站出来反对直接授一个乡长、村长为七品的镇长、镇副官职,认为太过轻率。
    “御宿乡短短几年,有如此大变化,百姓安居乐业,解决温饱,他们功劳不小,值得嘉奖提拔。”皇帝大手一挥,没得商量。
    关於主客户制,拥有田地的百姓,为主户。没有田地的百姓,则登记为客户。
    “主户仍按租庸调製,徵收地租、户调,並服丁役,同时按亩徵收两升义仓粮和户钱。
    而客户,只按丁壮和財產多少定户等,以户等征户钱,派丁役,而不承担租调和义仓粮。
    御宿镇的税赋,按户徵收,不得摊及邻保。
    主户、客户,皆国国家编户良民。
    豪强地主的佃户,也都要统一登记入籍,不允许隱匿人口。
    镇长郭二郎和镇副罗三,他们的首先任务,就是清查登记御宿镇的所有田地,都要立田籍,把所有的土地丈量清楚,並明確归属,甚至要把地的肥瘦,分出上下田。
    其次就是登记人口。
    镇里所有人都要登记入籍,主户、客户,人丁数量,拥有田地情况,全要登记,甚至是家庭中人丁老少的具体情况,也要落实。
    把田和人都清查出来,才好定主客户、定户等,才好徵收税收。
    再说是工商贸易和税收这块,这也都有成熟经验,行商征过税,值百抽二。
    坐商征住税,值百抽三。
    作坊生產销售也按坐商徵收。
    凡买卖奴婢、牛马、田宅等大宗交易,必须立契输估抽税,税率百分之四,卖方出三,买方出暂时的工商税就这几种,过税、住税,以及输估。
    “陛下,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制度呢?”王哇大声反对。
    “御宿乡短短几年时间,发展的这般繁荣富庶,难道不值得研究吗?”
    皇帝年轻,並不迁腐只知墨守祖制,他连太上皇都能掀翻。
    他亲眼看到御宿乡短短几年间的巨大变化,也亲耳听到三家村的隱户不愿意搬迁宽乡授地御宿市集的工商业兴旺,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勃勃生机,虽然是有李家这棵大树的庇护,可这里的兴盛,確实值得一试。
    一个乡的市镇,一年都能获利千贯以上,长安有一百零四个乡,要是每乡千贯,那就是十几万贯了,这还仅是两个县。
    一个雍州,就有二十二个县。
    天下更是有一千六百余县。
    別说一个县几万贯,就算一个州一万贯,这天下也有三百余州啊。
    如果朝廷一下子增加几百万贯的商税李世民做梦都会笑醒,再加上义仓粮几百万石,要粮有粮,有钱有钱,何愁大唐不兴?
    而一旦推行主客户制,那还能挖出大量的隱户,还能新增许多户钱,以及役丁。
    李逸已经给他指引了一条光明大道李世民既然已经看到了,那不可能不动心。
    他能先在御宿乡试点,就已经很克制自己了。
    中午,皇帝带著在镇上到处参观了的宰相们,又去了普济孤儿院里吃午饭。
    没有特殊招待,跟孤儿们吃的是一样的,小米南瓜粥、玉米窝窝头,配上蔬菜汤。
    今天没有坨坨肉也没蛋汤,“这普济院的食堂平时就这样的伙食,餐厅条件也较简陋,只有这木头长桌,没有凳子,大家就站著吃吧。”李世民对一眾宰相说道,然后自己拿起窝头便啃了起来。
    长孙无忌今天跟著宰相们来的,拖著肥胖的身躯在市镇上转了一天,现在还得站著吃这粗糙的食物。
    窝头跟他家的小窝窝头根本就是一个东西,粗糙的难以下咽。
    但最让人心情沉重的,还是皇帝要把这御宿乡设为御宿市镇,要在这试行新政,而这其中就有义仓粮亩纳二升徵收。
    这是他最近一直在带头反对的,看来皇帝还是铁了心要施行了。
    而客户制,不就是要从贵族豪强手抢夺隱户吗,虽然听著也没有要把隱户清出来迁移宽乡授田分地这些,可他还是觉得隱户被朝廷登记为客户后,他们对这些佃户的控制权就会减弱。
    而这过税、住税、输估三税,是工商之税,从无税到徵税,表面是对商人工匠徵收的税,可实际上工商依附於世家豪族,背后的东家都是他们这些贵族豪强啊。
    这仍然是要抢夺他们的利益。
    长孙无忌看著手里的窝头,感觉跟吃了屎一样难受。
    皇帝来御宿乡三天,也不知道李逸给皇帝灌了什么迷魂汤,让皇帝提出这些东西来。
    这不是要跟所有贵族世家,豪强地主们做对吗?
    皇帝把这些粗糙的食物吃的很乾净,饭后,李世民指著那群用完餐自己洗好餐具,有序离开的孩童,“都是十岁以下的孩童啊,却早早成了无依靠的孤儿,若不是普济院收养他们,这些孩子早就没於动乱了。
    你们可知,这普济院里就收养了五到九岁的孤儿五百个,另外还有育婴堂收养了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数百,而十岁以上的孤儿,御宿镇也收养了数百。
    朕心里很不是滋味,大唐立国六年了,可在救济孤寡这块,做的远不如御宿镇。为何御宿乡一个乡,却能收养了一两千的孤儿,还能一直帮扶救助许多孤寡?
    御宿乡建市集,兴工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无逸。”
    “陛下。”
    李世民看著那群午餐后在休息的孤儿们,“我打算从普济院带一男一女两个孤儿回宫,在宫中与功臣子弟一起抚养。”
    皇帝在宫中也抚养了一些已故功臣的年幼子弟,现在他要带两个孤儿回去一起抚养。
    “陛下仁慈。”
    李逸並不反对。
    事实上,育婴堂也会接受百姓去领养婴儿,只要有一定的条件,也是赞同有人领养的。
    只不过,像普济院里的孩子,都是五岁以上了,这么大的孩子,一般领养的也不愿意,更愿意养那些年幼还没记忆的,更容易建立起感情。
    皇帝领养,那自然是例外。
    皇帝又不是要带回去抚养做儿子的。
    可能被皇帝挑中带走,那无疑將来不愁。
    “朕这几天来了这几次,这些孩子们真的很懂事,你们也可以挑一两个带回家抚养,可以给你们家孩子做个伙伴、书童,也是一件功德。”
    长孙无忌马上笑著说要多挑几个。
    “挑一两个便行了,你要有心,也可以学学无逸,回头也出钱建一个孤几儿院或是育婴堂,收养一些弃婴孤儿。”
    “一定,臣回去便办。”长孙无忌拍著胸脯保证。
    有皇帝这番话,一眾宰相,自然一人领养两个回去,就算如魏徵这般不富裕的宰相,可养两个小书童、小丫环自然还是养的起的。
    “人你们带回去,可有一点,他们不是贱籍奴婢,顶多算是你们的僱工,你们不仅要管他们衣食,还得给工钱啊,將来他们长大了,若想离去,也不能阻拦。”
    皇帝和宰相们要选孤儿带走抚养让普济院上下都震惊不已,最后,李逸向皇帝推荐了李恩义,这孩子勤奋上进,也很聪明懂事,有几分早熟。
    李世民见了后,问了些话,也很满意,於是当场决定带回宫收养。
    李恩义听到皇帝要带他回宫抚养,脑子一片空白,最后只能求助的望向心中的父亲李逸。
    “还不谢陛下圣恩,到了宫里,好好学习,將来报效陛下和国家。”李逸拍了拍他的那瘦弱的肩膀,给了个鼓励的眼神。

章节目录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木子蓝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子蓝色并收藏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