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满宠出奔
随着吕布率军离去,许都朝廷开始向周边郡县发布诏书。
虽然这些诏书还是许都的随行尚书省颁发,但已经没有了吕布尚书右仆射的签字。
不仅没有吕布本人的签字、用印,也没有赵基使者尚书左通判的签字用印;同时也设立对应的尚书右通判,以作为吕布的紧急代表。
如今这种时刻,也没有这位右通判的签字。
有的,只是新的左右通判签字,一道诏书走一道程序,就有一道签发、用印的手续。
现在的诏书虽然格式、流程如旧,可最关键的左右仆射不签字用印,代替他们的左右通判也都变了。
许都西侧,就是颍川郡城颍阴。
颍川郡的郡守还未接到新的诏书,就提前弃官跟随吕布大军北上。
而颍川郡的郡丞正是满宠,满宠代表本郡接受诏书,诏书内容很简单,只是命令颍川郡推举贤才入朝。
如此广开晋身门路,自然是要示好士人,拉拢这些被赵基、吕布压制的人,好充实朝廷的人力,以便不时之需。
满宠捧着诏书仔细端详,目光在最重要的地方反复确认,安安咬牙确认自己没看错后,只觉得自己牙根子疼。
朝中这些人办事过于拖沓,大将军出走雒中带走了幕府掾属兼任的右通判,这个谁也无法阻拦。
可偏偏这种关键时刻里,代表大司马的左通判也跑了,这说明朝中的问题太大了。
大到了令满宠无语的地步,难道朝中那么多人,就没有提前游说这位左通判?
就算这位左通判跑了,怎么就没有提前复刻一枚对方的假印?
颍阴距离许都太近了,吕布大军撤离时也要经过颍阴。
所以许都官民知道的事情,颍阴这边也差不多清楚。
哪怕颍阴这里距离许都遥远,满宠通过这道诏令也能清楚,朝中生了大变。
不是大司马或大将军两人相争时的某一个人赢了,而是双方都放弃了朝廷!
现在朝中肯定还有心向大司马或大将军的人,否则诏书也不会暴露出这么大的问题。
满宠捧着诏书来回踱步,想到自己曾经奉命拷打过杨彪。
虽然客观上来说,他拷打的越狠,越能展现出杨彪的风骨与清白。
也只有把杨彪打的血淋淋的,才能让大将军满意,进而快速结束当时的纷争。
满宠自认为当时自己没有做错,让大将军满意息怒,也保全了杨彪以及太多的人。
毕竟拷打的方式有太多了,满宠是真的手下留情了。
否则真把杨彪当普通人拷打,那别说拷问什么真相……几乎拷问者说的一切,都是被拷打者认可的真相。
杨彪经历过拷打,证明了自身的士人领袖风骨与清白。
这样的大人物,或许不会特意针对满宠;以杨家的传统,反而会提携满宠,以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胸怀。
可这样大人物的身边聚集了太多的小人物,特别是大将军放弃许都,移屯雒中后,杨彪的影响力将急速膨胀。
杨众被隐诛,杨琦几乎也是被逼死的,他们的影响力都将迭加在杨彪身上!
所以,太多的人想要巴结杨彪。
不说别的,光是轻侠剑客之类,太多人这种人想借满宠的脑袋一用。
就算不能获取弘农杨氏的器重,也能通过刺杀酷吏满宠,为杨彪复仇来扬名天下!
扬名天下后,投奔其他势力,自然也会得到重用。
满宠感到脊背发凉,也是恼恨吕布放弃朝廷。
吕布放弃朝廷,就等于放弃许多为吕布做事,如满宠这样得罪过其他政敌的人。
满宠最不缺的就是果断,手捧诏书返回郡守府之际,脑海中已经开始思索能提供容身之地的各方势力。
他的要求不算高,不需要什么高官厚禄,跑过去先能生存、站稳脚即可。
镇南将军刘表被他率先排除,虽说彼此都是山阳郡老乡,可就他得罪过杨彪这件事情,其他人或许能容忍,与士人交好,努力修复士人关系的刘表,绝不会放过满宠这样送上门的礼包、大肥羊。
满宠紧接就将刘备放弃,没别的原因,入朝显贵一时的刘备也是根基不稳,肯定会拉其他声望极好的帮手。
经历过大司马赵基发动的护国讨袁战役,袁氏的名声其实已经臭了。就袁绍、袁术这些年做下的事情,刘备也不可能拉拢他们入朝执政,哪怕效仿赵基、吕布那样一内一外联合执政也是不可能。
朝中还有骠骑将军董承,中书令辅国将军伏完,这两个人追随天子东迁,都是国家重臣,羽翼丰满。所以刘备必须拉拢一个声望极高,能压制董承,伏完的人。
而这个人,只能是杨彪!
甚至,刘备会效仿吕布,赵基这样一内一外的联合执政方式,将朝中执政大权交给杨彪,以换取弘农杨氏的支持和配合。
如果这样一来,自己会死的更惨。
哪怕杨彪执政后第一时间重用自己,那自己依旧会死的很惨。
不是满宠怀疑杨彪的人品道德,而是满宠认为赵大司马发动安邑兵谏时所发的《讨汉大贼状》说的很有道理。
是以,满宠进入郡府,等诸曹郡吏齐聚后,见众人情绪不高,神情之间有压抑之状,满宠就问:“诸公何以如此?”
一人悻悻回答:“大将军移镇雒中,城中吏民男女多言语天下将乱,仆不胜惶恐。”
满宠闻言看向对方,并将捧着的诏书展示给对方:“颍阴居于许都西侧,来日必是大战之地,还望诸君珍重。”
其他人惊诧:“伯宁公何以如此?”
满宠是以众人传阅诏书,口吻随意说:“原因就在此间。何况大将军当年以我为宛都令,今又升迁本郡郡丞。大将军或许遗忘了满某,但简拔知遇之恩,某家不可不报。”
满宠说话间,就从腰间解下印绶,又抬手摘下乌纱进贤冠,当众解下身上穿着的素黑暗吏服。
随意折迭后,满宠捧着放到桌案上,并对众人拱手辞别:“诸公,来日再见。”
众人无语,他们也发现了诏书的问题,只是拖家带口,不像满宠这种光棍来去利索,形迹潇洒。
(本章完)
随着吕布率军离去,许都朝廷开始向周边郡县发布诏书。
虽然这些诏书还是许都的随行尚书省颁发,但已经没有了吕布尚书右仆射的签字。
不仅没有吕布本人的签字、用印,也没有赵基使者尚书左通判的签字用印;同时也设立对应的尚书右通判,以作为吕布的紧急代表。
如今这种时刻,也没有这位右通判的签字。
有的,只是新的左右通判签字,一道诏书走一道程序,就有一道签发、用印的手续。
现在的诏书虽然格式、流程如旧,可最关键的左右仆射不签字用印,代替他们的左右通判也都变了。
许都西侧,就是颍川郡城颍阴。
颍川郡的郡守还未接到新的诏书,就提前弃官跟随吕布大军北上。
而颍川郡的郡丞正是满宠,满宠代表本郡接受诏书,诏书内容很简单,只是命令颍川郡推举贤才入朝。
如此广开晋身门路,自然是要示好士人,拉拢这些被赵基、吕布压制的人,好充实朝廷的人力,以便不时之需。
满宠捧着诏书仔细端详,目光在最重要的地方反复确认,安安咬牙确认自己没看错后,只觉得自己牙根子疼。
朝中这些人办事过于拖沓,大将军出走雒中带走了幕府掾属兼任的右通判,这个谁也无法阻拦。
可偏偏这种关键时刻里,代表大司马的左通判也跑了,这说明朝中的问题太大了。
大到了令满宠无语的地步,难道朝中那么多人,就没有提前游说这位左通判?
就算这位左通判跑了,怎么就没有提前复刻一枚对方的假印?
颍阴距离许都太近了,吕布大军撤离时也要经过颍阴。
所以许都官民知道的事情,颍阴这边也差不多清楚。
哪怕颍阴这里距离许都遥远,满宠通过这道诏令也能清楚,朝中生了大变。
不是大司马或大将军两人相争时的某一个人赢了,而是双方都放弃了朝廷!
现在朝中肯定还有心向大司马或大将军的人,否则诏书也不会暴露出这么大的问题。
满宠捧着诏书来回踱步,想到自己曾经奉命拷打过杨彪。
虽然客观上来说,他拷打的越狠,越能展现出杨彪的风骨与清白。
也只有把杨彪打的血淋淋的,才能让大将军满意,进而快速结束当时的纷争。
满宠自认为当时自己没有做错,让大将军满意息怒,也保全了杨彪以及太多的人。
毕竟拷打的方式有太多了,满宠是真的手下留情了。
否则真把杨彪当普通人拷打,那别说拷问什么真相……几乎拷问者说的一切,都是被拷打者认可的真相。
杨彪经历过拷打,证明了自身的士人领袖风骨与清白。
这样的大人物,或许不会特意针对满宠;以杨家的传统,反而会提携满宠,以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胸怀。
可这样大人物的身边聚集了太多的小人物,特别是大将军放弃许都,移屯雒中后,杨彪的影响力将急速膨胀。
杨众被隐诛,杨琦几乎也是被逼死的,他们的影响力都将迭加在杨彪身上!
所以,太多的人想要巴结杨彪。
不说别的,光是轻侠剑客之类,太多人这种人想借满宠的脑袋一用。
就算不能获取弘农杨氏的器重,也能通过刺杀酷吏满宠,为杨彪复仇来扬名天下!
扬名天下后,投奔其他势力,自然也会得到重用。
满宠感到脊背发凉,也是恼恨吕布放弃朝廷。
吕布放弃朝廷,就等于放弃许多为吕布做事,如满宠这样得罪过其他政敌的人。
满宠最不缺的就是果断,手捧诏书返回郡守府之际,脑海中已经开始思索能提供容身之地的各方势力。
他的要求不算高,不需要什么高官厚禄,跑过去先能生存、站稳脚即可。
镇南将军刘表被他率先排除,虽说彼此都是山阳郡老乡,可就他得罪过杨彪这件事情,其他人或许能容忍,与士人交好,努力修复士人关系的刘表,绝不会放过满宠这样送上门的礼包、大肥羊。
满宠紧接就将刘备放弃,没别的原因,入朝显贵一时的刘备也是根基不稳,肯定会拉其他声望极好的帮手。
经历过大司马赵基发动的护国讨袁战役,袁氏的名声其实已经臭了。就袁绍、袁术这些年做下的事情,刘备也不可能拉拢他们入朝执政,哪怕效仿赵基、吕布那样一内一外联合执政也是不可能。
朝中还有骠骑将军董承,中书令辅国将军伏完,这两个人追随天子东迁,都是国家重臣,羽翼丰满。所以刘备必须拉拢一个声望极高,能压制董承,伏完的人。
而这个人,只能是杨彪!
甚至,刘备会效仿吕布,赵基这样一内一外的联合执政方式,将朝中执政大权交给杨彪,以换取弘农杨氏的支持和配合。
如果这样一来,自己会死的更惨。
哪怕杨彪执政后第一时间重用自己,那自己依旧会死的很惨。
不是满宠怀疑杨彪的人品道德,而是满宠认为赵大司马发动安邑兵谏时所发的《讨汉大贼状》说的很有道理。
是以,满宠进入郡府,等诸曹郡吏齐聚后,见众人情绪不高,神情之间有压抑之状,满宠就问:“诸公何以如此?”
一人悻悻回答:“大将军移镇雒中,城中吏民男女多言语天下将乱,仆不胜惶恐。”
满宠闻言看向对方,并将捧着的诏书展示给对方:“颍阴居于许都西侧,来日必是大战之地,还望诸君珍重。”
其他人惊诧:“伯宁公何以如此?”
满宠是以众人传阅诏书,口吻随意说:“原因就在此间。何况大将军当年以我为宛都令,今又升迁本郡郡丞。大将军或许遗忘了满某,但简拔知遇之恩,某家不可不报。”
满宠说话间,就从腰间解下印绶,又抬手摘下乌纱进贤冠,当众解下身上穿着的素黑暗吏服。
随意折迭后,满宠捧着放到桌案上,并对众人拱手辞别:“诸公,来日再见。”
众人无语,他们也发现了诏书的问题,只是拖家带口,不像满宠这种光棍来去利索,形迹潇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