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刘永:姜伯约自诩智谋超群,却连这么好的机会都把握不住
    却说汉军在绵竹大破曹彰,捷报传回,全军欢腾。
    然而在这胜利的喜悦之下,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这一日,
    姜维正在大帐中与诸将商议安抚新附百姓之事,忽见亲兵来报:
    “启禀将军,吴王殿下率亲卫前来,已至营门外。”
    帐中顿时安静下来。
    众将皆知这位吴王刘永乃是刘备与甘氏所出。
    虽为庶子,却因生母早逝,自幼养在宫中。
    与当今太子刘禅一同长大,直到十二岁之后才封王于外地。
    因其身份特殊,朝中多有传言。
    说他一直对自己庶子的身份耿耿于怀,总想建功立业以向刘备证明自己。
    姜维眉头微蹙,问道:
    “吴王带了多少人?”
    “仅二十余名亲卫。”
    姜维沉吟不语。
    一旁的麋威见状,上前低声道:
    “将军,家父在时常说,吴王对自己庶子的身份十分敏感,一直想干一番大事业来给陛下看。”
    “如今眼看就要灭蜀成功,吴王此来,只怕来者不善。”
    姜维背着手在帐中踱步,神色凝重:
    “我一心为国家,又不曾参与皇室斗争,何故来找我?”
    麋威压低声音:
    “……将军明鉴。”
    “如今朝中李相爷与诸葛丞相都是太子一党的人,将军您现在年轻有为,正是上升期。”
    “站队可千万别站错了。”
    “吴王虽是太子胞弟,但毕竟是庶出。”
    “若与他走得太近,恐怕……”
    姜维颔首,觉得麋威所言有理,随即传令:
    “廖化听令,速派两百精锐卫队在营帐左右。”
    “务必要威武雄壮,以震慑来者。”
    “末将领命!”
    廖化躬身退出。
    不多时,营门外传来马蹄声。
    吴王刘永在亲卫的簇拥下驰入大营。
    见两旁甲士林立,刀枪映日,不由得愣了一下。
    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昂首挺胸,大步走向中军大帐。
    进入帐中,刘永与姜维相互见礼。
    寒暄已毕,刘永开门见山:
    “姜将军,既然已经击败曹彰,江油、涪城等地也拿下了。”
    “就应该马上进兵成都,将军为何却停滞不前?”
    姜维不慌不忙,拱手答道:
    “……殿下有所不知。”
    “蜀郡官员大量弃官而走,当地百姓又都依附于我。”
    “若不安抚妥当,恐生变乱。”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我必须先稳住他们,然后才可进兵。”
    刘永闻言,面色不悦:
    “将军此言差矣!!”
    “我等孤军深入,一旦邓艾的大军回援成都,我们就被包围了。”
    “将军这个决定,恐怕会害死我三军将士!”
    帐中诸将面面相觑,都不敢出声。
    姜维神色不变,缓缓道:
    “殿下忧心军务,维深感敬佩。”
    “然蜀地百姓亦是我大汉子民,我不能弃他们不顾。”
    “且邓艾大军远在剑阁,被诸葛丞相大军牵制。”
    “即便得知消息,恐怕也要月余方能赶到。”
    “这段时间,足够我们稳定局势。”
    “一个月?”
    刘永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将军以为曹叡是傻子吗?”
    “等一个月后,曹叡就有防备了!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用兵之道也。”
    “况若等邓艾回师,我们进退失据,岂不是坐以待毙?”
    姜维仍是不急不躁,安抚他道:
    “……殿下息怒。”
    “用兵之道,贵在持重。”
    “昔日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也是先安定民心,而后才图大事。”
    “今蜀地新附,若急于进兵,恐生变乱。”
    刘永见姜维态度坚决,知道难以说服,冷笑道:
    “既然姜将军不肯进兵,那孤只能自己带着部队进兵成都了!”
    姜维微微躬身:
    “殿下若执意如此,维不敢阻拦,请自便。”
    刘永冷哼一声,拂袖而出。
    帐外,他麾下中郎将刘基迎上前来,低声道:
    “殿下真打算独自进兵成都?”
    刘永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这才压低声音:
    “孤隐隐感觉到,姜维似乎有意敷衍。”
    “看来他对孤有所防备,既然如此,孤还是自己进兵的好。”
    刘基忧心忡忡:
    “成都毕竟还有卫队在里面,而大军又都在姜维手里。”
    “仅靠我本部兵马,恐怕很难打下成都。”
    “你有所不知,”刘永目光深邃。
    “这段时间孤仔细观察,发现我们的大军过处,百姓慌乱骚动。”
    “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
    “而蜀地官员也大量弃官而走,蜀地民生凋敝,这说明魏室气数已尽。”
    “今天,孤就要赌一赌曹叡敢不敢抗我王师!”
    刘基还要再劝,刘永摆手制止:
    “不必多言!传令下去,即刻整军,直取成都!”
    就在刘永准备出兵的同时,姜维大帐中也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讨论。
    麋威第一个站出来:
    “将军,就这样放吴王独自进兵,恐怕不妥。”
    “若是胜了,功劳全是他的。”
    “若是败了,朝廷怪罪下来,将军也难辞其咎啊!”
    王颀也道:
    “……麋将军所言极是。”
    “吴王毕竟是皇室贵胄,若有个闪失,我等如何向陛下交代?”
    姜维缓缓起身,走到地图前,沉吟良久:
    “诸君以为,我为何不即刻进兵成都?”
    众将面面相觑,无人应答。
    姜维指着地图道:
    “你们看,成都以北,尚有雒城、新都两处要塞。”
    “曹叡虽然年轻,但身边仍有能人。”
    “我若贸然进兵,必中埋伏。”
    “而吴王……”
    他顿了顿,叹了口气,“就让他去试试魏军的虚实吧。”
    廖化恍然大悟:
    “将军是要以吴王为诱饵?”
    “非也,”姜维摇头,“吴王身份特殊,魏军必不敢加害。”
    “我料曹叡见吴王亲自率军来攻,定会犹豫不决。”
    “这犹豫之间,便是我们的机会。”
    却说刘永率领本部五千兵马,离开绵竹后,一路疾行。
    沿途果然如他所料,蜀地官员闻风而逃,百姓则纷纷躲入山林。
    这更增添了他的信心。
    话分两头,
    成都作为魏国首都,按理说当是最繁华之地。
    此刻,却已显破败之相。
    昔日车水马龙的锦官城,如今街巷萧瑟,市井荒凉。
    自年前,洛阳宣布对益州实施经济制裁以来。
    蜀锦断绝外销,盐铁断绝内输。
    这座曾经“既丽且崇”的名都,如今竟落得“米珠薪桂,民不聊生”的境地。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城西浣溪旁已挤满了面黄肌瘦的百姓。
    几个老妪正用木勺搅动着锅中稀可见影的粥水,孩童们捧着破碗眼巴巴地望着。
    突然,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
    太仆卿陈祇的家奴驱车而过,车辕上悬挂的腊肉在晨光中泛着油光。
    “看哪!陈府昨日又从汉中运来十车粮米!”
    一个跛足老卒拄着棍子嘶声道:
    “他们宁可用美酒喂养猧儿,也不肯施舍半斗粟米给饥民!”
    人群响起阵阵呜咽。
    这时,一阵凄厉的哭声自茅屋中传出。
    原是卖炭翁张骞的幼女昨夜饿毙。
    邻人见那女童手中还攥着半块树皮,无不掩面垂泪。
    “诸位父老!”
    曾经在军中担任什长的李贲跃上石碾,振臂高呼。
    “吾等妻儿奄奄待毙,而豪强庖厨肉腐。”
    “今日愿随吾往府库请命者,当共分粮粟!”
    霎时间,数百饥民如潮水般涌向城东。
    他们把陈府粮车围得水泄不通,哀嚎声、乞求声此起彼伏。
    突然,督粮校尉王冲率领甲士赶到。
    鞭影翻飞间,血四溅。
    “刁民安敢犯官粮!”
    王冲挥剑大喝,剑锋过处,一个老翁应声倒地。
    李贲目眦尽裂,拾起石块掷向王冲:
    “狗官!尔等日日珍馐,可知百姓炊骨易子?”
    石块正中王冲面门,这位平日作威作福的校尉踉跄倒地。
    饥民们积压的怨愤如火山迸发,顷刻间将甲士冲散。
    混乱中,不知谁人喊了声“取粮活命”,人群顿时冲破府库大门……
    是夜,魏王府内烛影摇红。
    曹叡正与才人陆氏对弈,忽见侍中刘初踉跄入殿。
    “陛下!东市暴民作乱。”
    “王校尉……殉国了!”
    曹叡手中白玉棋子铿然坠地:
    “详细奏来!”
    原来暴乱发生后,饥民将王冲首级悬于府衙辕门,尸身被弃之粪渠。
    更有人在大街上张贴檄文,上书统称魏国官府之腐败无能,全不管蜀地百姓死活。
    曹叡拍案而起,案上青瓷砚台应声而碎。
    “速诏中领军镇压!凡参与暴乱者,格杀勿论!”
    然而,当虎贲军驰赴东市时,暴动已蔓延全城。
    饥民们冲进豪强粮仓,与私兵展开混战。
    直到次日拂晓,这场骚乱才逐渐平息。
    兵马司呈上的奏报触目惊心:
    死者三百余,伤者逾千,焚毁府库七处。
    曹叡在寝殿中踱步至天明。
    他想起昔日祖父曹操在《蒿里行》中描绘的惨状。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而今这般景象,竟出现在都城成都。
    “传诏。”
    曹叡嗓音沙哑,“开太仓赈济灾民,减今年田赋三成。”
    “自即日起,王公百官皆捐粟千石,以纾民困。”
    这道诏书如同巨石入潭,在朝堂激起千层浪。
    次日廷议,大司农率先出列:
    “陛下圣心仁慈,然太仓存粮仅够三军之用,若开仓放粮,恐损军国大计。”
    光禄勋也紧接着奏道:
    “百官捐粟恐非长久之策。”
    “臣闻益州豪强囤粮逾百万斛,何不令其开仓?”
    曹叡沉吟良久,最终颁布《均输令》:
    限定粮价,要求豪强按官价售粮。
    严禁囤积居奇。
    设置平准仓调节米价。
    为示决心,他特意将诏书刻在宫门上。
    诏令初下,成都米价应声回落。
    百姓们捧着刚刚买到的官粮,对着宫阙方向叩首不止。
    李贲也解散了乡勇,重回田亩耕作。
    但好景不长。
    半月之后,市场风云再起。
    这日李贲赶集,发现粮铺前挂出“售罄”木牌。
    偶有售粮者,要价竟是官价三倍。
    打听才知,豪强们明着遵守诏令,暗地却通过虚报库存、勾结官吏等手段规避新政。
    更有甚者,将军粮偷运至黑市贩卖。
    “听闻陈祇府中夜夜笙歌。”
    茶摊老丈压低嗓音,“前日宴客,席间以饴作画,以肉糜筑山。”
    “酒水倾入沟渠,香飘三里……”
    李贲愤然掷碗,陶片四溅。
    正当此时,一骑快马绝尘而来,马上信使高呼:
    “绵竹急报!曹彰大将军战死,齐贼刘永率军直扑成都!”
    消息如惊雷炸响。
    茶摊众人呆若木鸡,忽见西方天际浓烟滚滚——
    竟是溃兵开始抢掠商肆。
    李贲拔出腰间柴刀,对惶惑的乡民喝道:
    “速随我护卫家小!这成都……要变天了!”
    成都的城门在黎明时分发出了沉重的呻吟,铁索绞动的声音如同垂死巨兽的喘息。
    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城头,守卫士兵们看见的是一片黑压压的人潮。
    百姓们扶老携幼,肩挑背扛着可怜的家当。
    眼中混杂着恐惧与绝望,涌向那扇尚未完全开启的城门。
    “速开城门!放我等出去!”
    一个粗壮的汉子嘶吼道,他的喊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
    “开门!开门!开门!”
    人群齐声呐喊,声浪一波高过一浪。
    成都王宫内,曹叡将一份紧急军报重重摔在案几上。
    “刘永率兵五万,已破绵竹,不日将抵成都。”
    “而今成都城内民乱,若不应对。”
    “贼至之日,即城破之时!”
    刘永手中兵马虽只有五千,但他对外号称是五万。
    而刘永运气非常好,刚好赶上了成都城内恐慌情绪蔓延。
    这使得曹魏高层,根本来不及思考刘永的具体实力。
    更不会察觉到,此刻刘永已经与镇西将军姜维不和了。
    曹叡环视殿内群臣,目光最终落在一位神情沉静的将领身上。
    “叔叔,寡人命你即刻率军奔赴成都外城。”
    “封锁四门,严禁百姓外逃。”
    “城内若乱,敌军必乘虚而入。”
    最终,曹叡将最为重要的治安任务,交给了宗室曹宇。
    曹宇跪拜接旨:
    “臣领命。”
    一位老臣上前谏言:
    “陛下,强禁百姓,恐生民变啊!”
    曹叡皱眉,叹声道:
    “乱世用重典,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现在也是无奈之举啊。”
    他目光又看向曹宇,问:
    “叔父当如何?”
    曹宇抬头,目光坚定:
    “臣当以城为先,以民为本。”
    “封门为阻外敌,安内为守社稷。”
    曹叡满意地点头:
    “善!卿可即刻出发。”
    曹宇率军抵达成都时,所见景象比他想象的更为糟糕。
    城门口人群拥挤,争吵声、哭喊声、马蹄声混杂成一片混沌。
    几个守城士兵勉强维持着秩序,却被推搡得东倒西歪。
    “将军,如此情势,强行封门恐激起民变。”
    副将忧心忡忡地说。
    曹宇沉默片刻,目光扫过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最终硬起心肠:
    “奉魏王旨意,关闭所有城门!”
    “违令者,以军法论处!”
    命令一下,魏军士兵迅速行动。
    沉重的城门在刺耳的嘎吱声中缓缓闭合,将城内城外隔成两个世界。
    士兵们用长矛组成人墙,阻挡着仍在向前涌动的人群。
    “将军!行行好吧!我家中老母病重,需出城求医啊!”
    一个书生模样的青年冲破人墙,跪在曹宇马前。
    曹宇勒住战马,面色冷峻:
    “城禁已下,无人可出。”
    “将军!齐军将至,城内粮草匮乏,留下亦是死路一条啊!”
    一个老者拄着拐杖,老泪纵横。
    人群中爆发出更多哀求,声声泣血。
    曹宇握紧缰绳,指节发白,却仍坚定地摇头:
    “敌军将至,开城则敌至。”
    “闭城或可待援。”
    “各归其所,违令者斩!”
    忽然,一个尖锐的女声划破喧嚣:
    “他们不过是要我们陪葬!冲出去!反正都是死!”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前头的百姓被后面的推挤着,不由自主地冲向士兵组成的人墙。
    一支长矛不慎刺入了一个汉子的肩膀,鲜血喷涌而出。
    “杀人啦!魏军杀人啦!”
    恐慌如野火般蔓延。
    曹宇猛地拔出佩剑,厉声喝道:
    “再有冲击军阵者,格杀勿论!”
    剑锋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人群在威慑下暂时退却,但那一双双眼睛中的绝望已逐渐转为仇恨。
    成都的街市早已不复往日“天府之国”的繁华。
    沿街店铺十有七八紧闭,偶尔开门的几家,货架上也是空空如也。
    几只野狗在街角争抢着什么,瘦骨嶙峋的孩子们蹲在路边,眼睛大得吓人。
    “米价又涨了!一斗八千钱!这还让人怎么活?”
    一个老妇人在粮店前捶胸顿足。
    粮店老板无奈地摊手:
    “朝廷的直百钱越发轻薄,如今买粮都得用布帛交换。”
    “就这点米,还是我从黑市弄来的。”
    街角,几个百姓围着一个说书人,听他讲述外界消息。
    “听说吴王刘永的军队已到百里之外,不日就将攻城。”
    “那刘永扬言,破城之日,顽抗者格杀勿论,但献城者重赏啊!”
    一个汉子狠狠唾了一口:
    “什么直百钱!当年曹操入蜀时,七枚铜当百钱用,如今重量不足半枚!”
    “这是明抢啊!”
    一位白发老者叹息道:
    “昔日司马丞相在时,虽连年北伐,尚能保米斗八钱,盐斤三十。”
    “如今呢?丞相一去,民生凋敝至此!”
    另一个有见识年轻人马上反驳说:
    “司马懿怎的?若非他非要命我蜀人大量养蚕种桑,怎会使得我蜀地农田荒废,导致如今国内物资短缺?”
    老者叹道:
    “但司马丞相在时,咱们毕竟还是过上了好日子。”
    年轻人大声道:
    “那只是因为他死的早,没赶上这场危机。”
    “如若不然,他迟早为他当年的为政举措,付出代价!”
    两人争执之时,
    粮店前,一个年轻人掏出几枚锈迹斑斑的铜钱:
    “老板,就这些了,换半升米可行?”
    老板拈起一枚钱,轻蔑地扔在地上:
    “这等轻薄如纸的直百钱,还想换米?”
    “如今只有蜀锦和粮食才是硬通货!拿不出布帛,就拿金银来!”
    年轻人绝望地跪地:
    “家中老母已三日未食,求您行行好.”
    街巷深处,忽有浓烟升起,伴随着喊叫声:
    “抢粮啦!东市的官仓被抢了!”
    人群顿时像潮水般向浓烟方向涌去。
    曹宇面色一沉,立即分兵前往镇压。
    是夜,
    曹宇在临时府邸中审阅城防图,副将匆匆入内。
    “将军,抓获几名试图翻越城墙者。”
    “其中一人似乎是齐人的细作,说是有要事相告。”
    曹宇挑眉:
    “带上来。”
    一个衣衫褴褛但气质不凡的中年男子被押入厅内,他微微躬身:
    “在下李聪,今冒死求见,为将军,也为满城百姓。”
    曹宇屏退左右:
    “讲。”
    “将军可知,成都存粮仅能维持半月?”
    “而刘永军队最快三日内必到。”
    “更危险的是,城内已有百姓密谋,三日后放火为号,开城迎敌。”
    曹宇眼神锐利:
    “你为何告诉我这些?”
    李聪说道:
    “下人虽是一介草民。”
    “然也听说刘永残暴,若他破城,必是血雨腥风。”
    “将军若信我,我愿助将军稳定民心,但求将军一事。”
    “讲。”
    “开西城门一日,让老弱妇孺离去。”
    “他们于战事无益,留之徒增伤亡。”
    曹宇闻言,立刻拔剑,以剑指之喝斥道:
    “汝果然是齐人细作!”
    “说!是谁派你来的!”
    李聪正色答:
    “小人愿意性命担保,小人是地地道道的蜀人,绝不是齐人细作。”
    “只是将军若看得明白,就应该知道,成都民心已失。”
    “若是将军能够识大体的话,就应该为百姓做点实事。”
    “等将来齐军打进来清算之时,将军也好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曹宇沉思良久,摇头:
    “开一城门,则防务有破绽。”
    “且百姓离城,更壮敌军声势。”
    李聪长叹:
    “将军执意如此,恐酿大祸啊!”
    正当此时,外面忽然传来喧哗声。
    一个士兵满身是血冲进来:
    “将军!城南暴乱!数千百姓冲击官仓,守军快挡不住了!”
    曹宇率亲兵赶到城南时,官仓前的景象已如战场。
    百姓们拿着菜刀、木棍,甚至徒手与守军搏斗。
    地上已躺着十几具尸体,有百姓,也有士兵。
    “放粮!放粮!反正都是死!”
    人群疯狂地呐喊。
    守军将领见曹宇到来,急忙报告:
    “将军,乱民凶悍,已杀我士卒多人!”
    曹宇看着那些眼冒绿光的百姓,看着他们瘦弱的身躯和疯狂的眼神,心中一阵刺痛。
    他策马向前,高声喝道:
    “住手!”
    人群暂时安静下来,无数目光聚焦在这位魏将身上。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出人群,直直跪下:
    “将军!城内已有易子而食的惨剧!”
    “朝廷既然无力赈济,何不放我们一条生路?”
    曹宇沉默地看着眼前这些面黄肌瘦的百姓,他的手紧紧握住剑柄,指节发白。
    他想起离宫前曹叡的嘱托,想起自己“以城为先,以民为本”的承诺。
    此刻这两者却如此矛盾。
    “开仓。”
    曹宇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守将大惊:
    “将军!这是军粮啊!”
    曹宇厉声道:
    “民不聊生,何谈守城?开仓!”
    “分发粮食,但须有序。”
    “有敢抢夺者,斩!”
    命令一下,百姓们顿时跪倒一片,泣声震天。
    然而就在这时,一骑快马飞奔而至,使者高呼:
    “魏王手谕到!!”
    曹宇心中一沉,跪地接旨。
    “闻成都民乱,孤心甚忧。”
    “然军粮关系社稷,不得妄动。”
    “着曹宇严控四门,敢有擅言开城者,杀无赦!”
    手谕如冰水泼面,曹宇怔在原地。
    那些刚刚升起希望的百姓,眼神再度暗淡下来,继而转为更深的绝望与愤怒。
    分发少量粮食后,暴乱暂时平息。
    但曹宇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深夜,他登上门楼,眺望漆黑的城市。
    零星的火把如同鬼火,在街巷间游移。
    远处,隐约传来汉军逼近的消息。
    副将悄声报告:
    “将军,今日之乱,死者四十七人,伤者逾百。”
    “官仓虽保,然民怨沸腾。”
    “据报,有人密谋明日午时,同时冲击四门。”
    曹宇面无表情:
    “我军中情况如何?”
    “士卒连日镇压,已显疲态。”
    “更有人私下议论,认为朝廷此策不仁……”
    “还说……还说……”
    “还说什么?”
    “还说我军跟汉军王师相抗,是逆天而为,大逆不道。”
    听到此话,身为宗室的曹宇却并没有勃然大怒。
    反而内心非常平静,继而长叹一声:
    “我年少时,读《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
    “今日方知,此言至理。”
    “将军的意思是?”
    “我欲违旨开城。”
    副将大惊:
    “将军!这是杀头之罪啊!”
    曹宇苦笑:
    “以我一颗头颅,换万家生路,岂非值得?”
    “且城破之日,我曹宇同样难逃一死。”
    “横竖是死,何不择善而行?”
    他望向远方,想起离宫时儿子的笑脸,想起妻子叮嘱他早日归家的温柔。
    而今,这一切都将成为永别。
    “传令,明日辰时,开西城门,放百姓出城。”
    “愿留者,与我共守此城。”
    “愿去者,自寻生路。”
    副将怔怔地看着曹宇,最终深深一躬:
    “将军仁义,末将愿誓死相随。”
    次日清晨,
    当士兵们搬开西城门的门栓时,百姓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城门缓缓开启,外面是朦胧的晨雾和自由的道路。
    然而,人群却迟疑了,没有人率先迈出那一步。
    曹宇站在城楼上,高声道:
    “今开西门,至午时关闭。”
    “愿去者,速去!愿留者,随我守城!”
    终于,有人小心翼翼地踏出城门,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人流逐渐扩大,如同决堤的洪水,向西涌去。
    许多经过城门的百姓,自发地向城楼上的曹宇跪拜磕头。
    “将军恩德,永世不忘!”
    “愿将军平安!”
    “苍天保佑曹将军!”
    人群中,也有不少人选择留下。
    那个昨日在官仓前跪求的老者,带着几十个青壮年来到城楼下:
    “将军,我等愿留下,与将军共守成都!”
    曹宇看着这一切,眼眶微热。
    午时将至,城门即将关闭。
    突然,一骑快马从远方飞驰而来,马上骑兵高举红旗——那是敌军逼近的信号。
    “关城门!”曹宇下令。
    沉重的城门再次闭合,将成都分为两个世界。
    城内,是选择坚守的人们。
    城外,是寻求生路的百姓。
    曹宇按剑立于城头,远望天际处隐约扬起的尘土。
    汉军来了,而他的命运,这座城的命运,都将在不久后揭晓。
    “备战!”
    他沉声下令,声音在突然寂静下来的成都城头回荡。
    两个时辰后,
    成都城西门外尘土飞扬,刘永的大军如黑云般压境。
    刘永勒马高岗,远眺成都城墙。
    见城头旌旗稀疏,守军寥寥,不由得抚须长笑。
    “不出孤之所料,曹魏气数已尽矣!”
    参军刘基驱马近前,指着城西方向道:
    “大王,方才探马来报,今日辰时西城门大开。”
    “数千百姓蜂拥而出,四散逃难去了。”
    刘永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笑意更浓:
    “民心尽失,城将不攻自破。”
    “可笑那姜维,自诩智谋超群,却连这等良机都把握不住。”
    “这灭蜀之功,该归我有了!”
    他转头望向身后整齐列阵的将士,朗声道:
    “传令下去,即刻攻城!”
    “先登城者,赏千金,封万户侯!”
    城楼之上,曹宇望着远处如潮水般涌来的汉军,面色平静。
    副将急匆匆登上城楼,声音颤抖:
    “将军,探马来报,刘永亲率大军攻城,前锋已至十里外!”
    曹宇轻轻点头,目光仍停留在远方:
    “传令,整军出城迎战。”
    左右将士大惊失色道:
    “将军!敌军来势凶猛,我军兵微将寡。”
    “固守尚恐不足,岂敢主动出击?”
    曹宇缓缓转身,目光扫过城楼上每一个士兵的脸庞,最终落在城下奔逃的百姓身上。
    “我违抗王命,私开城门,纵民出逃。”
    “纵使今日守得住成都,他日回朝亦是死路一条。”
    他按剑走向台阶,声音沉稳:
    “今日出城,非为求胜,乃为成全我自己的忠义之心。”
    副将急步跟上:
    “将军!何不固守待援?”
    “我们在南中不是还屯有兵马吗?”
    曹宇猛然驻足,眼中闪过一丝悲凉:
    “你认为成都一旦失守,南中还会服从曹氏的统治吗?”
    “况且,我曹宇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做那瓮中之鳖。”
    他大步走下城楼,对集结在城下的将士高声道:
    “众将士听令!今日我欲出城迎敌,此去凶多吉少。”
    “愿随我者,同往!”
    “不愿者,可留守城池,或自寻生路!”
    城下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呼啸。
    曹宇回到府中,取出珍藏的铠甲。
    这副铠甲还是他二十岁受封为将时,先王曹丕亲赐。
    老管家曹安颤巍巍地为他系紧甲绦,老泪纵横:
    “少爷,老奴随您去吧。”
    曹宇轻轻摇头:
    “安叔,你年事已高,留在城中。”
    “若我战死,烦你告知我妻儿,曹宇不负曹氏之名。”
    这时,门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
    曹宇全身披挂,率领八百将士肃立院中。
    “将军!末将等愿随将军出城杀敌!”
    曹宇见这八百人虽衣衫不整,面有饥色。
    但个个目光坚定,手持兵器站得笔直。
    副将单膝跪地:
    “将军,城中只有三千守军了。”
    “但唯有这八百弟兄愿随将军出城。”
    “其余……其余皆愿守城。”
    曹宇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声音有些哽咽:
    “诸位……此去恐无归期,你们不后悔?”
    一个年轻士兵高声道:
    “将军为百姓开城门,我等愿为将军开血路!”
    “愿随将军死战!”
    “八百人齐声高呼,声震云霄。”
    曹宇翻身上马,长枪一指:
    “开城门!随我杀敌!”
    成都城门缓缓开启,曹宇一马当先,八百将士如洪流般涌出。
    刘永正在阵前指挥攻城,忽见城门大开,一支魏军杀出,不由得一愣:
    “这曹宇莫非疯了?区区数百人,也敢出城迎战?”
    参军刘基皱眉道:
    “大王小心有诈。”
    刘永冷笑:
    “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是徒劳。”
    “传令,前军变阵,围歼这支敌军!”
    汉军迅速变阵,如铁桶般将曹宇的八百人团团围住。
    曹宇长枪如龙,直取吴军将领,大喝:
    “大魏曹宇在此!谁敢与我一战!”
    汉将赵冲挺刀迎上:
    “无名小辈,也敢……”
    话音未落,曹宇长枪已刺穿他的咽喉。
    “将军威武!”
    魏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
    曹宇率军左冲右突,八百人结成圆阵,且战且进。
    竟在汉军的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刘永在远处观战,面色渐沉:
    “这曹宇,真虎将也。”
    “传令,放箭!”
    箭如雨下,魏军纷纷中箭倒地。
    副将身中数箭,仍挥刀死战:
    “将军!我护你突围!”
    曹宇摇头,一枪挑飞射来的箭矢:
    “今日唯有死战,何言突围!”
    八百人越战越少,血染征袍,但无人后退。
    战至黄昏,曹宇身边仅剩数十人。
    刘永驱马前出,高声道:
    “曹将军!你已尽忠,何不降我?我必厚待于你!”
    曹宇以枪拄地,浑身是血,却仍挺直脊梁:
    “曹氏子孙,只有战死的将军,没有投降的懦夫!”
    他回头望向身后残兵,声音嘶哑却坚定:
    “诸位可降,保全性命。”
    年轻士兵吐出一口血水:
    “愿随将军赴死!”
    曹宇仰天长笑:
    “好!好!今日能与诸位同死,曹宇之幸也!”
    他举枪直指刘永:
    “刘永!可敢与我一战?”
    刘永面色阴沉,挥手道:
    “放箭!”
    数十支箭矢破空而来,曹宇挥枪格挡,但仍有多箭射中他的胸膛。
    他身躯晃了晃,却以枪撑地,屹立不倒。
    “将军!”
    残存的魏军悲呼。
    曹宇目光望向成都城头,嘴角溢血,喃喃道:
    “魏王……臣……尽忠了……”
    言罢,
    气绝身亡,身躯仍挺立不倒。
    刘永驱马近前,见曹宇虽死犹立,双目圆睁,不由得肃然起敬:
    “……真忠臣也。”
    “传令,厚葬曹宇及这些魏军。”
    次日,刘永大军将成都围得水泄不通。
    刘永策马至城下,高声道:
    “城中守军听着!曹宇已死,我大军已到。”
    “姜维的大军就在后面!尔等速速开城投降,尚可保全性命!”
    “若负隅顽抗,破城之日,鸡犬不留!”
    城头守军面面相觑,恐慌开始蔓延。
    消息很快传回宫中。
    曹叡手持紧急军报,双手颤抖,面色铁青。
    “成都北围……曹宇战死……刘永嚣张至此!”
    殿内群臣鸦雀无声。
    赵俨出列奏道:
    “魏王,刘永虽狂,然其所言非虚。”
    “姜维大军确实尾随其后,若两军合围成都,则蜀地危矣。”
    曹叡猛拍案椅:
    “曹宇违抗王命,私开城门,其罪当诛!”
    “然其力战殉国,保全曹氏颜面,功过难断……”
    他站起身,踱步至殿前,望着东方,长叹一声:
    “传旨,追封曹宇为壮节侯,其子袭爵。”
    “另,速调南中兵马,驰援成都!”
    宦官领旨退下。
    曹叡独自立于殿中,喃喃自语:
    “曹宇啊曹宇,你以死全忠,却将这天大难题留给了寡人呐……”
    殿外,
    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八百忠魂已逝,而成都的命运,仍在未定之天。
    平时热闹的大殿,此刻显得无比宁静。
    每一个大臣脸色都阴晴不定,各有心思。
    终于,光禄大夫谯周忍无可忍。
    在满朝文武的注视下,出班走出。
    ……
    (本章完)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