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起二十万大军,五军伐吴
    章武六年秋九月丁未。
    洛阳皇宫德阳殿内,晨曦初照。
    刘备端坐皇位之上,冕旒垂面,神情肃穆。
    阶下文武分列两侧,文官以首相李翊为首。
    武将以汉寿公关羽居先,皆肃立待命。
    “众卿平身。”
    刘备抬手示意,声音沉稳有力。
    “今日召诸卿前来,乃为商议南征孙吴之事。”
    “子玉,可将内阁所拟章程详细道来。”
    由于灭吴的战略计划,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所以了将近一季的时间,才将之敲定。
    灭吴的计划是在夏初提的,直到近中秋内阁才拟出具体的灭吴章程。
    因为其动员的兵力、甲胄、器械,以及战后的百姓安抚,都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
    相李翊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施一礼:
    “臣遵旨。”
    他转身面对众臣,展开手中竹简。
    “自陛下龙兴以来,已历六载。”
    “今国势日盛,兵精粮足。”
    “正当兴兵南下,扫除吴寇,复我大汉旧土。”
    殿中顿时一片肃静,唯有李翊清朗的声音回荡。
    “臣与兵部、户部诸公反复核算,伐吴需调大军二十万。”
    “其中河北出兵三万,淮南出兵八万,再从青徐地区征调两万人。“
    “豫州出两万人,荆州出五万人。”
    伐吴之战,毕竟是以水战为主。
    所以主力还是从淮南与荆州调。
    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更多是打辅助。
    而关中军由于要防备曹魏,所以不敢调动。
    必须得留在那里拱卫京畿。
    可饶是如此,二十万大军,依然是一场耗费巨大的征程。
    就在李翊话方一落下,麋竺便执笏出列,宽大的朝服袖口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
    “陛下,臣有本奏。”
    麋竺声音沉稳却透着凝重。
    “首相所言二十万大军,按制需配四十万民夫转运粮草。”
    “以当前国库所储,恐难支应如此浩大之役。”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刘备眉头微蹙:
    “子仲可详细道来。”
    麋竺展开手中账册,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间游走。
    “按每人日食五升计,二十万大军日耗粮万石。”
    “若加上民夫,则日耗三万石。”
    “远征江东,往返至少半年,需粮五百四十万石。”
    “而当前各地官仓存粮合计不过四百万石,尚有百万缺口。”
    唔……
    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可当听到伐吴所需的粮草后,刘备还是忍不住暗自咋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十万人吃马喂的正规军,其所耗费的粮草那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主要还是因为古代的粮食,不能够长期保存。
    又没有超长保质期的罐头类食品。
    麋竺顿了顿,抬眼望向李翊。
    “且四十万民夫非小数,去岁青徐大旱。”
    “荆州又是新附不久,若强行征调,恐伤农事根本。”
    “依臣估算,即便即刻着手,也需到来年开春方能备齐。”
    李翊不慌不忙,说道:
    “子仲所虑极是。”
    “然正因如此,春季出兵反得天时。”
    他转向刘备,“陛下明鉴,江东春汛未至。”
    “江水尚浅,利于我军舟师行动。”
    “且春耕未始,民力可尽数征调,不至耽误农时。”
    这……
    鲁肃有些迟疑,已插话道:
    “若按李相的意思。”
    “等待春耕后方才用兵,则秋收前难返,岂不两误?”
    “这是必要的牺牲,打仗又岂有不耗量的。”
    “倘若事事都顾及两全其美,反会受到掣肘。”
    李翊直言解释。
    打仗本来就是伤国伤本伤民的。
    要按《孙子兵法》的理论,孙武是坚决反对打仗的。
    他的观点是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
    如果非打不可,那一定要往死里打。
    中间不管付出的代价有多大,都是应该的。
    因为在孙武看来,你一旦跟别人打起来了,那你就已经是输家了。
    如果你接下来打赢了,那你只是输的更少而已。
    所以李翊也是这个观点,
    既然已经决定伐吴了,那就竭尽全力。
    至于中间需要调动的民夫、伤到的民本,都是不可避免的。
    刘备敲了敲案几,说道:
    “……好了,既然如此,那即刻照李相所议之事办理。”
    “争取明年开春,征调到四十万民夫。”
    “好了,若无别的事,诸位都退下吧。”
    退朝后,暮色渐沉。
    洛阳皇宫的廊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
    刘备遣退左右,独留李翊在宣室殿议事。
    “子玉啊,“刘备轻抚案上竹简,语气似闲谈却暗含深意、
    “伐吴资费虽已敲定,却还有一事未定。”
    “爱卿可知朕所指何事?”
    李翊目光微闪,执礼回道:
    “陛下深夜相召,莫非是为伐吴主帅人选?”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而逝,含笑点头:
    “……子玉知我。”
    “此次伐吴,朕调动河北、河南、青徐、荆州、淮南五军,合计二十万之众。”
    “五军统帅各有所长,却需一人总领全局。”
    “否则出现将帅不合之事,反倒容易出事。”
    “只是你也知道,伐吴一事牵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
    “这主帅人选,尤其得慎之又慎。”
    “故朕适才没有在朝堂上说这件事,单独留下你。”
    “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说说看罢。”
    “爱卿以为,谁是这次伐吴的最佳人选。”
    李翊缓步至殿侧江东地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沿线。
    “伐吴之战,以水军为先。”
    “故主力必然是荆州军与淮南军。”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
    “荆州军黄汉升老当益壮,淮南军陈元龙深谙水战,此二人确为伐吴主力。”
    “只是……”
    “只是什么?”
    刘备目光如炬。
    “黄老将军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只是年过七旬,恐不足以统领五军。”
    李翊话说的很委婉。
    说黄忠年纪大了,恐怕没有精力能够同时管辖五军了。
    但刘备其实知道,李翊想表达的意思是老黄忠根本不能服众。
    说白了,黄忠加入的时间很晚,全靠刘备捧他。
    尽管后面确实有阵斩夏侯这样的赫赫之功。
    但说难听点,刘备麾下那些将军哪个不是立有赫赫之功的?
    单论累积的功绩,比你黄忠有过之而无不及。
    毕竟他们比黄忠多打了很多年。
    后期也没有那么多战役可以打了。
    况且黄忠年纪确实是大了,七十多的人了。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万一黄忠在前线真有个闪失,那南征军士气不立马崩了吗?
    古人可是很迷信的,出征死主帅,非常不吉利。
    更别说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了。
    “那从河北军、河南军、青徐军里面选呢?”
    刘备刻意避开淮南军,其心中所忧,溢于言表。
    李翊沉吟半晌,缓声道:
    “青徐军主帅是臧霸,他虽然也是功名赫赫,但恐怕很难让五军心悦诚服。”
    “河南军呢?”
    “河南方经重创,本就不是伐吴主力。”
    “让河南军当主帅,如何使众军士信服?”
    “河北军?河北军有没有可能?”
    “河北军也不是伐吴主力,况河南军素来与河北军不睦。”
    “真让河北军当了主帅,河南人又有不高兴了。”
    河南军河北军的矛盾,是历史遗留问题。
    最早在袁绍手下,他底下的党争主要就是河南士人与河北士人的内斗。
    后来曹刘盟军伐袁,官渡一役,杀了近二十万河北人。
    当时河北人可以说是把河南人恨透了。
    李翊也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在河北慢慢站稳脚跟的。
    又是给河北人免徭役、免田赋,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讨好袁氏门生故吏。
    好不容易让河北人接受了自己,接下来又爆发了一统中原的河南大战。
    当时曹贼这个畜生,大量强征河南民众。
    拿他们当炮灰,想着就算打输了,也能够摧毁河南的战争潜力。
    这就导致河北人又杀了不少河南人。
    只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听到这儿,刘备上下打量一眼李翊,意味深长地问道:
    “子玉,你有没有想过重新出山呢?”
    话落,又觉得用词不当,改口道:
    “或者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南征呢?”
    李翊摇了摇头,笑着说道:
    “……我已经离开军队六年多了。”
    “可你若是出战,五军必然心悦诚服。”
    刘备一脸诚恳地说道。
    作为内阁第一首相,凌烟阁功臣第一人。
    李翊不论是功绩、资历、还是威望,都是群臣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更别提李翊人缘儿还很好了,跟大部分军队首领关系都错的不错。
    纵然有那么几个不服他的人,资历摆在这儿。
    你纵使有气,也没处撒。
    李翊却摇了摇头,提醒刘备道:
    “陛下似乎忘记了还有一人。”
    刘备眉头一皱,叹气道:
    “爱卿说的是元龙吧。”
    “元龙豪气,天下闻名,朕亦甚爱齐才。”
    “他又为朕守了二十多年的边境,劳苦功高,朕是真的不想亏待他。”
    “只是……唉!”
    “你也知道,若只是陈元龙一人还好,朕必然能够善了。”
    “可在元龙背后,还有一整支淮南军。”
    “还有不计其数的江南人指着他吃饭。”
    “这人牵扯的一多,事情就会变得复杂。”
    “若牵扯的利益一多,事情就会变得严峻。”
    “朕一直没能收回江南的兵权,若再使元龙吃了这吞并江南的头等功,只怕事情就会更加难办。”
    “一边是兄弟,一边是江山社稷。”
    “朕夹在两者之间,也甚是为难呐。”
    一般像这种话,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说的。
    刘备居然坦白说了出来,可见他是真的被逼急了,实在没办法了。
    这才不得已,来闻讯李翊的意见。
    其实真要说的话,河北势力的威胁远比淮南要大。
    但李翊主动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权力。
    他现在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即河北的门生故吏,包括张郃这些河北将领都认他。
    所以是名义上的河北老大。
    但河北的地方权力,是已经被刘备收回中央的了。
    现在就江南问题比较棘手,
    陈登还保持着刘备当诸侯时期的“封疆大吏”特权。
    以前群雄割据,诸侯混战时,可以有“州牧”这种封疆大吏。
    但现在王朝建立,这种封疆大吏就有点威胁中央集权了。
    只不过江南还没灭掉,不论是陈登还是刘备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权。
    同时,刘备自己也不想被后世人指责他卸磨杀驴。
    所以江南之功,刘备不想让陈登当主帅。
    并非是讨厌他,恰恰相反,刘备是真的想保护陈登。
    不想让他的风浪越卷越大。
    李翊心领神会,近前低声道:
    “臣有一策,或可解陛下之忧。”
    “讲。”
    “可在五军之上,另设“五军都督”一职。”
    李翊手指在地图上画出一个无形的圈子。
    “五军统帅仍各领其兵,但重大决策需听都督节制。”
    “都督只管战略大略,不干预具体战术。”
    “如此既可统一号令,又不至挫伤各将锐气。”
    五军都督的设立,它有点类似于司马昭定的灭蜀系统。
    司马昭灭蜀时,出动了四路军马。
    雍州刺史诸葛绪,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魏兴太守刘钦。
    这几位将领彼此牵制,互不统属。
    而他们全部直接归司马昭指挥,没有上下统属关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杜绝某位将领缺乏监督,兵权集于一身的情况。
    所以李翊提出设立五军都督,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一军兵权太过集中。
    刘备眼中精光暴涨,旋即恢复平静。
    “……五军都督,好一个五军都督。”
    他起身踱步,锦袍下摆扫过青砖。
    “那么依卿之见,何人可当此任?”
    李翊深深一揖:
    “此乃陛下圣断,臣不敢妄言。”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烛芯爆裂的细微声响。
    刘备忽然大笑,拍着李翊肩膀说道:
    “既然是爱卿提出来的,自然得有爱卿你来担任。”
    “除了你以为,谁能镇住五军将领?”
    李翊乃伏地而拜:
    “臣蒙陛下厚恩,位居首相。”
    “今国家有需,岂敢惜身?”
    “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其实,李翊提出五军都督一职,就是打算重新出山。
    但这并不是说李翊要去前线打仗。
    也不是说李翊要在后面微操。
    正如李翊所言,他是直接节制五军将领。
    他只在大战略、大方向上下达命令。
    比如,让你先打丹阳还是先打吴郡。
    过江之后,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配合,哪一军跟哪一军负责策应等等。
    再比如,
    如果哪个校尉级别的军官犯了错,那么该将领是没资格直接杀他的。
    必须先提前报到李翊这儿,由李翊决出具体的处置办法。
    至于其他细节上的东西,都是将领们自由发挥。
    具体怎么打,也全靠将领本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非常好的消化灭吴的军功。
    不会让某一家独大,包括李翊本人。
    毕竟他也没有真的上前线指挥。
    只是在后方,对军队的大战略提供一些方针上的建议罢了。
    刘备扶起李翊,意味深长道:
    “朕记得当年讨伐袁绍时,爱卿就曾担任盟军都督。”
    “今日伐吴,正需如此毅勇之臣。”
    说着从腰间解下佩剑,递给李翊,
    “当年伐袁绍时,朕赐给你一把双股剑。”
    “今朕登九五之尊,将这天子剑赐予爱卿。”
    “卿可代朕节制五军!”
    李翊双手接过,只觉剑鞘冰凉沉重: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微微一顿,李翊又接着补充说道:
    “臣虽领了五军都督一职,但臣毕竟不上前线。”
    “所以私以为,还是需要另设监军。”
    “监军?”
    刘备背着手,目光如炬。
    “……嗯,子玉倒是思虑周全。”
    李翊拱手道:
    “……陛下明鉴。”
    “臣虽为都督,然坐镇中军,难亲临前线。”
    “荆州、淮南二军乃伐吴主力,若无心腹监察,恐贻误战机。”
    刘备指尖轻敲案几,发出有节奏的轻响:
    “依卿之见,这监军当如何设置?”
    “监军二人,各领陛下符节,专司监察军纪、传达军令。”
    李翊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呈上,“监军不干预具体作战,但有权直达天听。”
    “如此可保军令畅通,又免掣肘之弊。”
    刘备展开竹简,只见上面详细列明监军职权——
    可阅军报、查粮饷、劾将领。
    却无直接调兵之权。
    更不能直接参与军事决策,干扰将领们的判断。
    而两名监军,也是直接听命于五军都督。
    也就是受李翊指挥。
    刘备看罢,嘴角微扬:
    “监察不掣肘……嗯,子玉这是要让朕的眼睛长在前线啊。”
    李翊低头:
    “……臣不敢。”
    “只是为陛下分忧耳。”
    “监军人选.……”
    刘备话锋一转,眼中精光闪烁,“卿可有推荐?”
    李翊略一沉吟,恭敬道:
    “此乃陛下圣断,臣岂敢妄言。”
    “只是……”
    略一沉吟,“监军最重要的是忠心不二,必须得是陛下的耳目心腹。”
    “或可从陛下旧部中遴选。”
    嗯……
    刘备微微颔首,“知道了,监军人选朕会慎重考虑的。”
    “你是河北军的老大,先回去把河北军的主帅人选确定了吧。”
    “监军之事,朕下来自会慢慢斟酌。”
    “喏。”
    ……
    暮色沉沉,相府门前灯笼高挂。
    李翊刚换下朝服,回府准备歇息,便听仆从来报——
    “张郃、徐晃、张辽、孙礼等一众将军联袂求见。”
    李翊眉梢微挑,嘴角浮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这些人来的倒是快。”
    “请至西厅奉茶,说我即刻便到。”
    西厅内,数名河北系将领正襟危坐。
    “让诸位久候了。”
    李翊身着素色深衣步入厅中,腰间御赐宝剑随着步伐轻轻摆动。
    众人齐刷刷起身行礼:
    “参见相爷!”
    李翊摆手示意众人落座:
    “诸君夤夜来访,想必是为河北军主帅一事?”
    孙礼性子最急,抱拳道:
    “相爷明鉴!”
    “伐吴在即,我军不可一日无帅。”
    “不知……”
    话到此处却咽了回去,只拿眼瞟向张郃等人。
    论资历,张郃、徐晃、张辽这些人比他高上许多。
    而同为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则是已经病逝了。
    李翊轻啜一口茶汤,缓缓道:
    “此番伐吴,我河北军非主力,不必争那先锋之位。”
    张辽闻言,手指在膝上轻轻一敲:
    “那相爷的意思是?”
    “我意已决。”
    李翊放下茶盏,目光扫过众人。
    “就由张儁乂统领河北军,诸君可有异议?”
    孙礼与徐晃对视一眼,同时拱手:
    “儁乂兄沉稳持重,末将等心悦诚服!”
    张辽等一众河北将领见状,也纷纷起身道:
    “我等皆无意见。”
    要说没个人都没有意见,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他们不敢当众打领导的脸罢了。
    一般来讲,只要领导威望足够高,安排一个资历稍微够格的将领。
    基本都能服众。
    张郃这才睁开双目,起身行礼:
    “相爷抬爱,郃一定效犬马之劳。”
    说着,他眼中精光一闪。
    “就是不知道淮南军那边,相爷打算怎么安排?”
    “……嗯。”
    李翊颔首,沉声说道:
    “正欲与诸君言此。”
    他站起身来,在厅中来回踱步。
    “淮南军陈元龙,性情豪迈,治军洒脱。”
    “所以常常纵着手下人。”
    “我这兄弟性情便是如此,只有性子对他胃口,其人纵有不是,也常惯着他。”
    “这便使得其麾下将领多骄横之辈。”
    “当年淮南诸将与云长将军闹矛盾,还是由子敬出面调解的。”
    话到此处,戛然而止。
    李翊转身,凝视张郃。
    “所以老夫特选儁乂,正是知你处事最是稳妥,明进退,知分寸。”
    “希望你能协调好手下人,莫要节外生枝,以大局为重。”
    论功绩、资历,其实张郃、徐晃、张辽差不多。
    而且三人都是标准的职场人。
    择优录取,李翊选择了最会来事儿,情商最高的张郃。
    因为他要的,不是你此次南征打出多么漂亮的胜仗。
    而是要你协调诸将,妥善处理同事们的关系。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以齐汉目前的国力,灭一个吴国不在话下。
    怕就怕你们内部不合,还没打赢就半场开香槟。
    甚至开始幻想灭吴之后,怎么开始瓜分军功了。
    这些思想都是要不得的。
    李翊把众人单独叫到厅里面来,其实就是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张郃肃然起身,甲胄铿锵:
    “郃必约束部众,不与淮南军生隙。”
    “善!”
    李翊重重拍了下张郃肩膀,忽又正色道:
    “诸君切记,此番伐吴,五军协同为要。”
    “淮南军虽骄,然水战确是其长。”
    “我河北铁骑,当用在刀刃上。”
    “不要老想着出风头,记住老夫的话。”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们当中有不少年纪比我小的军中新锐。”
    “我作为一个长者,将我毕生总结出来的经验教给你们。”
    “希望你们能够牢记于心。”
    众人全都全神贯注,竖起耳朵听着。
    窗外秋风掠过,吹得窗纸沙沙作响。
    李翊走回主位,声音忽然转沉:
    “今日之言,出我口,入君耳。”
    “陈元龙此人,陛下另有安排。”
    “现在是多事之秋,老夫就是不想节外生枝。”
    “你们都跟了我许多年,我也不想让你们陷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不必要的争斗。”
    “所以我丑话说在前头,此次南征——”
    “谁要是违反军规,违反纪律。”
    “到时候别指望老夫来替你擦屁股!”
    唉……
    说到这儿,李翊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说千句,道一万。”
    “其实是我盼着大家都好。”
    “诸君只需记住——”
    “遇淮南军,退让三分。”
    “见江东贼,奋勇争先!”
    “喏!”
    众人齐声应命,声震屋瓦。
    李翊满意点头,从案头取过一道兵符。
    “儁乂,明日你便去兵部交割。”
    “河北出步骑三万人,务必要在腊月前抵达河南。”
    “遵命!”
    张郃双手小心翼翼接过。
    “如果没有别的事,你们可以回去休息了。”
    “相爷!末将……末将还有一事相问。”
    徐晃迟疑了半晌,还是决定开口。
    李翊耐着性子,柔声道:
    “公明可还有不解之处?”
    “并没有,相爷诸事安排都甚为妥当。”
    “只是相爷提到的,要设置监军一事,不知这监军人选是谁?”
    徐晃倒不是觊觎监军的位置。
    而是害怕出现之前关羽与淮南军矛盾的事。
    李翊眼中精光一闪,旋即恢复如常:
    “此事陛下自有圣断,尔等只管整军备战便可。”
    微微一顿,还是决定多说几句。
    “我知道你们在忧虑什么。”
    “只是这监军不同于当年云长将军假节。”
    “他只负责阅军报、查粮饷、劾将领。”
    “并不参与军事决策,更无权调度各军将领。”
    “还有,老夫已经反复强调过很多遍了。”
    “我河北军此次不是主力,尔等不要想那些有的没的。”
    “……可万一,中有变故,我河北儿郎难道就作壁上观,视而不见吗?”
    徐晃迟疑地问道。
    (本章完)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