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江船厂的码头上,魏广德忽然又生起了创建海军军校的念头。
    不同於陆军,海军確实需要更强的专业素质,是典型的技术兵种。
    魏广德从船厂的人口中也能理解,西方的操帆方式更加复杂,完全不同於大明的风帆使用方法。
    把大明的硬帆装上去,虽然也可以,但需要对船体进行修改。
    为什么仿製西方船型,还不是因为俞大猷经过反覆验证,最后得出西式帆船更好的结论。
    而西式帆船就算结合大明的风帆也能使用,但肯定还是不如西式风帆合適。
    所以,民间商船魏广德不管,但水师战船,不得不开始西化。
    大批量培养水手,就成为壮大大明水师的关键一环。
    此事和爱不爱国无关,从实用性角度考虑,谁的东西好,战力强大,就选择谁的船型。
    中国传统船型確实不適合未来海战模式,那就得改,不能因噎废食。
    其实,中国人还是很实用主义的,当发现夷人火器犀利后,立马就改了,仿製鸟銃和佛朗机就是明证,而不是想著对大明原有的火器进行改良。
    “善贷,水师还要大改?”
    从西式战船上下来,徐邦瑞在他身边小声问道。
    他虽然这次跟过来没有多说几句话,全程都是哑巴,但魏广德的態度他还是能琢磨出来。
    “俞大猷和我说过,他认真思考过我大明战船和西式战船的差別,最后得出的结论,西式战船在未来以火炮打击为主的海战模式下,战力更加强大。
    他的观点和我的判断差不多,本来我大明的战船就是前后放置火炮,方便进攻和撤退。
    但那都是国朝之前,在江河湖海和我明军爭锋之人,如那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
    水域狭窄,不似大海之上宽广。
    兄长可能不知,按照我们打听到的消息,现在欧罗巴海上爭锋,大多都是先隔距把船打横进行炮战,直到將对方阵型打散后才会开始近战。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西洋海船,往往都在两舷能布置大量火炮,以密集火炮打击敌人。
    而且,俞大猷按照以往战例,特別是装载大量火炮后的实践,已经明確了未来可能是以”
    魏广德说到这里,略微有些犹豫,这涉及到南海水师对海战模式的探索。
    以大明朝堂、勛贵的脾性,只要告诉他们,很快就会传的天下皆知。
    “以什么?”
    徐邦瑞完全没意识到这点,还饶有兴趣问道。
    “此时告诉兄长自是无有不可,只是兄长徐保守秘密,绝不能外传,哪怕是金陵城里的勛贵也是一样。”
    魏广德终於还是说道。
    “呃。”
    魏广德这么一说,徐邦瑞也就明白了,朝堂之上无秘密,大明的保密条例都是建立在理学“臣不密则失身”上,是一种广泛的思想,而不是朝廷的制度。
    略微犹豫,徐邦瑞终於还是八卦之火熊熊,他想知道水师未来怎么作战。
    不管怎么说,他兼著南京守备一职,如果不是北京兵部掣肘,他其实几乎可以號令江南所有明军。
    至於南京兵部,对他有钳製作用,但不大,毕竟主要是低级武官任免和最重要的粮餉军需分配。
    “我知道,此事绝不外传。”
    徐邦瑞这样表態,魏广德也不好继续,於是就把当初他和俞大猷捣鼓出来的“战列线”战术小声讲解了一番。
    俞大猷其实只是有构想,但完善还是魏广德。
    毕竟影视作品里不少见风帆战舰和动力战舰的海战模式,双方都是纵列作战,最大程度发挥船上火炮的作用。
    “哦那如果对方就是锥形阵直刺队形怎么办?”
    徐邦瑞既然接掌南京守备一职,自然对兵事也要了解,当初他爹徐鹏举可是有心派他出去做个卫指挥,以此安身立命的。
    那会儿,还把他送兵部学习韜略。
    “这里面涉及抢占上风口位置,让战船藉助风力全力提高航速。
    就算对方砸穿战列线又如何,战列线也可以转向,依旧以侧面击敌。
    而敌人只有侧对我战舰的敌船能反击,其余都被自己战船遮挡.”
    魏广德隨口又说出破解之法,都是俞大猷想的,魏广德推演后觉得不错,最后定下的作战模式。
    “嗯。”
    徐邦瑞听闻后只是微微点头,不过或许也在脑海里开始推演吧。
    南京守备,是永乐朝迁都北京后发展出来的官职,特別是宣德朝之后逐步形成了“两京制”,即首都北京和陪都南京,南京守备的重要性更加显现。
    其实,南京的最高军政长官共设有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参赞机务三个岗位,以达到彼此牵制的作用。
    徐邦瑞的南京守备,其实就是守备大臣,是三个职位中权力最大的。
    不过从正德朝起,守备太监的权势俞重,因为和內廷的关係,很多时候已经隱隱有压守备大臣一头的趋势。
    其实说穿了,能被委以守备大臣和守备太监的人,无一不是皇帝信任的心腹。
    所以说到底,谁的权利大,全看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太监的优势,自然是在宫里,是皇帝的家奴,真的很难撼动地位。
    这就导致守备勛臣虽然是南京名义上职位最高的军政长官,实际上从明中期开始,作为皇帝最直接的代表守备太监已经成为真正的一把手。
    重用宦官是明代一个基本的体制,在京有司礼监牵制內阁,在边疆有监军太监监督大將。
    同样南京作为陪都,守备太监代表的是皇权,自明中期以后,风头完全盖过守备勛臣。
    南京参赞机务最初的时候,不过是守备勛臣的佐贰。
    参赞从字面意思上就不难理解,明显带有辅佐、谋画的意思。
    明初时很多文臣都以参赞的头衔,被派到军中参佐。
    隨著明中期“以文统武”的制度在全国逐步推行,统兵文职大臣主要领总督、巡抚、提督等高等级的钦差官衔,或兼领“赞理军务”职衔,文臣有了这个兼衔就从法律层面被赋予了节制各级武职的功能,这与后来总督兼兵部尚书衔的性质是一样的。
    自明代督抚制度正式建立后,南京参赞军务一般由南京兵部尚书兼领。
    而且明中后期,南京参赞机务的权势隨著文官集团的强势也在不断提升,並在很大程度上压过守备勛臣。
    比如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江南的官僚集团以史可法为首暂领军机,当时的史可法就是兵部尚书兼南京参赞机务,直接把守备大臣丟在一边,这也是明末皇权式微和勛臣失势的重要表现。
    从龙江船厂出来已经是下午,船厂毕竟有那么大,而且是全配套的厂子,走一圈看的东西不少。
    魏广德感觉,现在他似乎已经算是造船术入门的级別,说起这个时代的帆船也能头头是道。
    是的,他不是走马观,很多地方都会详细询问。
    甚至连仓库里放著的几十门大炮,他都仔细看过,就差让人拉出去打两炮。
    这里面的长筒重炮太过笨重,確实海战利器,而小一些的中型大炮是在二层炮甲板上安装的,要轻便许多。
    当然,还有那七八门大號佛朗机炮,那是装在战船前后两头的,在接舷战的时候扫射敌方船甲板上的人。
    “明日,我们去工部军械库看看。”
    魏广德对徐邦瑞说道。
    “对了善贷,你这都到了金陵,难道不回九江看看?”
    徐邦瑞和魏广德往不远处轿子那边走,边走边问道。
    “无旨不能回去,除非找到適当的理由。”
    魏广德轻嘆一声。
    其实他的行程在京城就已经確定,可以改动,但是有限。
    其中就没有去江西的行程,所以他不能因为就两三天的路就转道回家看看。
    事儿不会大,但御史知道了,也是个弹劾的把柄。
    麻烦。
    魏广德对徐邦瑞说完,两人就各自上了一乘轿子,轿夫抬著就往城里走。
    魏广德不知道崇明岛水师有没有派人通知俞大猷,他在南京城逗留的时间也不能太长,虽然他已经给京城发去奏疏。
    不过上次北京转来使团奏疏的抄本后面,可是让他儘快回京的。
    当晚,又是在魏国公府里继续举办宴会,这次不是接风洗尘宴,而是徐邦瑞邀请在金陵的勛贵前来,也包括南京驻军的卫指挥等。
    虽然许多人没有爵位在身,但他们毕竟都是武勛中地位比较高的存在,有实权在身,又和各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繫。
    第二日魏广德去军械局,南京工部也是一路绿灯。
    京城工部尚书和魏广德的关係,眾所周知,而且魏阁老本身也管著工部的一摊子事儿。
    好吧,属於直属领导。
    明朝铸造的大炮,就是那种长筒炮,虽然在后世都被冠以“红夷大炮”之名,但实际上也分大中小型,型號不同用处自然不同。
    大型长炮是重要城池和战船上使用,中小型长炮即可守城、上船充当舰炮,还可以被当做野战炮使用。
    “魏阁老,我们铸造的火炮和从壕镜弄回来的火炮实弹射击比较,在轻炮上,我军械局铸造大炮优势明显,不管是重量还是射程。
    中型炮基本相当,射程上略有不足,而重炮,因为弄不到实物,能够比较的还是早年打捞沉船获得之炮。
    不过,按照探听回来的消息,夷人的重炮各方面都优於我局所铸大炮。”
    隨行工部侍郎韩重信开口介绍道。
    长筒炮是以欧洲火炮为蓝本铸造,过程中多参考西式铸炮术,所以有现成实物对照。
    都说明末红夷大炮达到西方先进水平,至少是一个技术层次的东西,但实际上差距还是有的,特別是在铸造重炮和超大型火炮上,大明缺乏技术经验。
    乌尔班大炮打听下,该炮长达五米多长,据说重十七吨,炮筒厚达约20厘米,以便承受开炮时的巨大衝击力,口径则高达30英寸,也就是762毫米,足以容纳一位成人。
    所用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是那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1453年1月,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皇宫外举行了第一次试射,大炮置於宫门之外,装填冗长但顺利,隨著一声地动山摇的轰鸣,炮弹没入1英里外足足6尺深的泥地。
    大明的火炮铸造並不追求巨大,而是要求適当的口径和快速製造为主,所以在重炮试製上,非常缺乏经验。
    当然,这样的超大型火炮,明军似乎也並无需求。
    但至少表现在大明水师装备的大量重型长炮上,威力比欧洲火炮还是弱了一点。
    不直接开打,当然看不出来。
    但是,其实三国使团上次来大明,亲眼看到,並亲手接触后,他们就已经知道大明重炮和他们的差距。
    其实很简单,欧洲人为了增加火炮威力,可谓想尽办法,反覆试验,可以说只怕不止铸造废掉上百门大炮才找到合適的工艺。
    其中既有铸炮技术,也有材料的搭配,他们在铜料里加入许多其他元素提高炮身的承受力。
    而同时期大明还在沿用重炮直接铜製,而没考虑往其中加入其他东西提高延展性。
    西方的大炮也是铜炮,之前两边確定都差不多的材料。
    至於大明有铁铸炮,那其实都是小炮,中型炮都勉强。
    不过西方在之后二三十年里一直在研究,最后终於是拿出了铁铸重型大炮,从而超过东方的铸炮技术。
    魏广德不懂这些,但知道交给专业的人。
    现在炮匠都说铜料铸造大炮好,那自然要朝廷挤出铜料给工部造炮用。
    但他也知道情报的价值,所以安排人盯著欧洲火器的发展,跟著学习就是了,自己还不会多一点银子,何乐而不为。
    知道东西方大炮的差距,魏广德脑袋一转就想明白了,火炮要想往欧洲卖,看来重点就在野战炮上,也就是轻炮,用规模优势打开市场。
    大明的匠人眾人,是可以短期內大量铸造轻型火炮的,甚至大明武库里还有不少大中型佛朗机炮,其实也是可以往欧洲倒卖的。
    后世有个说法,欧洲人在十六世纪以后已经放弃了佛朗机炮的发展,其实是错误的。
    现在欧洲的战舰和商船上,上层甲板肯定有佛朗机炮的存在。
    只不过欧洲人认为那东西射程近,威力不足,退出了主战武器行列,但是装备是绝对不少的。
    指著一门刚装配好的轻炮说道:“重点研究这种轻炮,降低成本而威力不变,还有设计更实用的炮车。”(本章完)

章节目录

隆万盛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PO18脸红心跳只为原作者平行空间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行空间来客并收藏隆万盛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