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868上个屁的课,去赶集!
6月18日,星期六。
一早,唐植桐吊儿郎当的从衣橱里找出来了自己的旧衣服穿在身上。
“你怎么穿这个?”小王同学看到后不禁皱起了眉头,线条那么硬朗的小伙,穿上洞洞补丁装,秒变乞丐。
“哦,昨天忘记和你说了,学校里组织劳动,穿破一点,省的糟践了衣服。”唐植桐嘴角翘起,开口糊弄道。
去年有线系开发出来的菜地,今年成了学院里面的劳动基地,定时会有学生前去劳动。
有线系失去了对劳动成果的分享权,地里的产出一部分会拿到食堂供师生改善伙食,另一部分大概会分给教职工。
鉴于以上情况,有线系的师生基本上与菜地劳动绝了缘,劳动没有去年那么频繁,一个学期能分到两次劳动机会都算高的。
唐植桐之所以穿上这一身,是打算去乡下给小王同学收点甜瓜。
看她昨晚吃甜瓜的模样,唐植桐有些不落忍,既然她喜欢吃,那这次多买点,回来后再陆陆续续拿出来吃上一阵子。
等过了季,就是想再往外拿,也没了理由。
至于课嘛,再逃一天也无妨。
吃过早饭,把小王同学送到北图门口的时候,唐植桐这副打扮甚至把门卫给惊了出来:“爷们,今天怎么穿这么一身?我远远的看过去,还以为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意图对我们职工图谋不轨呢!”
“哈哈哈,今儿单位劳动,穿旧衣服糟践了不心疼。”门卫负责任,尤其担忧的对象还是小王同学,唐植桐立马给对方散了颗烟,聊上几句才走。
从北图来看,唐植桐是向新街口方向走的,但唐植桐一出了新街口,就折向西行,前往火车站。
前阵子为了社员医保的事情,唐植桐去了一趟西边,见过他的不在少数,所以这次不能再去西边,只能往东、南、北三个方向去。
北图的位置在这摆着,从这边出发,只有北边是最合适、最省时间的。
唐植桐在西直门车站外找了个小胡同,把自行车薅进空间才过去买票等车。
从等待的人群来看,过去买东西的商贩依旧不少,不过看在唐植桐穿着磕碜的份上,没人往他身边凑,这正合了唐植桐的意,上车后坐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唐植桐的嘴是闭上了,但管不住别人的嘴,四周的讨论声不断的涌入耳中。
“豆黄蟹麦黄鳖,你猜我前阵子收的那个鳖卖了多少钱?”旁边的几个人明显认识,凑到一起开始叽叽嚓嚓。
“嚯,瞧你这副做派,一下子吃了个肚大溜圆啊?”
“多少?总不能卖二十块钱吧?”
其他几人有恭维的,也有嫉妒的。
“嘿嘿,没那么夸张,可也比平日里强。有钱人就是会享受,这口老鳖下去算是吃美了,又跟我订。可这玩意哪有那么好抓?哥几个若是平日里碰到,替小弟留意一下,我绝对不会让哥几个亏钱。”最终,这人也没透露自己赚了多少钱,只是想借着这个由头扩大一下自己货源。
“好说好说,不用自己跑销路,捎带手收了就有钱赚,这事我干!”接着就有人表态道。
“这倒是个不错的法子,你们看这么着行不行,咱以后谁手头有不太好出的东西,就互相通个气,大家伙都帮衬着点。咱哥几个面对的主顾不同,到时候搭句话,说不定就出手了。这年头讨口饭吃不容易,只要别赔钱就行。”有人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唐植桐听到这儿,觉得他们可能就是经常跑一条线,认识了,但还没有多熟,不过这一搭伙,也算把倒买倒卖的风险给降低了。
“这个法子好,我支持!我前阵子收了一筐杏,想着卖高点来着,没成想价格定高了,卖的不快,一宿就烂了不少。心疼的我好几天没睡安稳。”立马有人跳出来支持。
“嘿,教你个乖。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杏这玩意放不住,烂起来就跟传染似的。我每次下乡买杏都挑没熟透的,回去能放两天。要是紧着软和的甜杏买,还不等到四九城,得烂一半!”
这话传到唐植桐耳朵里,总感觉这人表面是在教挑杏的技巧,实际有点幸灾乐祸,眼皮稍抬,露出一条缝一瞧,果然那人脸上挂着笑。
有些人就是这样,知道兄弟过得好,会很难受,如果兄弟过得不好,安慰之余反而会很开心。
“我能不知道这个理儿?你在这甩片汤话,是诚心的,还是裹乱?!”那人一听这话不乐意了,涨红了脸,指着对方的鼻子就上了头。
“好了好了,消消气,消消气。他就是嘴快,没坏心。”眼瞅着刚建立的联盟就要分崩离析,立马有人出来做和事佬。
“嘿,瞧你这张八样儿,我真是好心当了驴肝肺。”被指着鼻子骂,那人脸上也有些挂不住。
唐植桐听着马上就要吵起来,生怕打起了波及到自己,立马犹如被吵醒了似的,睁开眼看了看,然后起身往车厢连接处走去,好把空间让给他们,便于他们发挥。
不过,几人最终也只是过了把嘴瘾,没有真上手打起来,因为乘务员听到动静后过来了,把几人训斥了一通。
等唐植桐再坐回去的时候,车厢里就安静了很多。
火车一路“况且”,直到抵达昌平站,唐植桐才再次睁开了眼。
去年年底,唐植桐去沙河赶了趟大庄集,从那边买了不少京西稻。
今儿不是大庄开集的日子,但通行不便,当地的集市想必不会相隔太远。
唐植桐虽然换了身衣服,但挺拔的身姿、“帅气”逼人的长相在这摆着,万一被认出来,总归是个安全隐患,所以他这次选择往前再坐一站。
下了火车,过来进货的商贩一窝蜂的小跑着出站。
唐植桐毕竟是第一次来,不知道集市在哪,本来还打算尾随着商贩们找集市呢,一看这种情况,立马迈着一米八的大长腿跟上,生怕跟丢了。
可一出站,唐植桐就乐了,还特么去什么集市,火车站前面的空地上蹲了好几排卖东西的。
感情为了销货,这边车站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吗?
还打算悄悄地进集,这下也省下了,真白瞎了这身乞丐装。
站得高,看得远,唐植桐站在路边左右扫了一眼,心里就有了数,大多都是卖水果的,水果全是不受统购的三类商品,有桑葚、樱桃、桃子、杏、甜瓜几种。
想想也是,也就只有这种不受统购的商品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若是真有个挎着篮子过来卖鸡蛋的,恐怕车站派出所早就连人带鸡蛋给扣下了。
这里卖货的多,买货也不少,但唐植桐没有着急上前问价,他在赌,赌前来进货的小商贩吃不下这么多水果。
唐植桐走上前,左看看右瞧瞧,偷听着别人讲价。
“这桃怎么卖的?”有个小商贩相中了桃,弯下腰,拿起来个桃来,轻轻捏一下,问道。
“两毛五一斤,全拿着两毛三。”守着两筐桃的老农蹲在筐子后面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开价道。
“这也太贵了,四九城那边上好的桃才两毛五,你这桃都裂了,再便宜点,我买十斤。”小商贩又把桃放下,直起腰,一副老农不同意就要走的做派。
“裂了又不是不好吃,前阵子雨水大,淋的。这种桃更甜。”老农不愿讲价,一个劲的强调自己卖贵有贵的道理。
“那也不成啊,这种桃你卖给供销社,他们都不收。”小商贩寸步不让。
“那也不卖。真欺负我不知道?城里没那么多桃卖,这种桃担了去也能卖出去。”老农摇头,依旧不愿贱卖。
“嘿,看把你能的,你倒是担了去卖卖试试啊?到时候被没收,哭都没地方哭。”小商贩嗤笑一句,头也不回的去了下一个摊位。
唐植桐在一旁看了直摇头,这年头的乡下人对于进城确实有畏惧感,但也不至于不敢进城。
听小商贩这么一说,唐植桐总算知道为何今年街头巷尾卖货的少了,除了产量因素外,恐怕跟这帮人的言语恐吓有关。
虽然想要,但唐植桐没有上前搭话,现在买了,难道在这边守着个摊子不动弹了吗?众目睽睽之下,自个也没法往空间里薅啊!
接下来,唐植桐又跟着不同的商贩,旁听了好几个摊位水果的价格。
前来售卖水果的农民跟商量好似的,价格都一样。
没熟透的杏两毛六一斤,有些软的那种熟杏两毛钱。
樱桃和桑葚由于不便于储藏,运输起来也麻烦,价格跟熟杏看齐。
最贵的甜瓜,三毛一斤。
听到这个价格,唐植桐才知道这些商贩有多赚钱,上次那些甜瓜,自己是五毛五一个买的,换算成单价,大概在一块钱一斤的样子。
一斤能有七毛钱的利润,即便运输过程中有成本、损耗,但这利润率也相当可观了,一个月下来并不比工人赚的少。
一圈看下来,全都是问得多,买的少。
当看到有些商贩空着手进了进站口,然后又空着手出来,唐植桐才算看出些门道来。
感情两边是在耗时间打心理战?
卖货的赌商贩必须在返回的火车进站前买货,否则要么在这留一晚上,要么空手回去。
商贩在赌卖货的绷不住劲,有人愿意主动降价,否则水果多放一天就会多坏一部分。
距返程的火车过来还早,唐植桐却不想在这干绷着了。
商贩想多赚点,可以为了几分钱在这耗着,可唐植桐不缺钱,也没有理由在这陪着他们耗下去。
唐植桐先是来到广场末尾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这边位置差,不起眼,但价格坚挺,三毛钱一斤:“这些一共多少?”
“四十五斤,你要包圆?”卖瓜的大哥兴奋的问道。
“我拿不了,能给送过去吗?就在前面不远。”唐植桐轻轻点了下头,然后下巴一抬,示意了一下方向。
“成!不过得先给钱。”卖瓜的大哥看唐植桐穿的磕碜,不假思索的答道。
“先给十块,剩下的送到了再给。我走前面,你跟在我后面。”唐植桐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抽出一张大黑十递了过去。
“小伙子,要杏不要?我也能给你送货!”卖水果的摊子离的不算远,距下午发车还有段时间,最沉不住气的当属卖杏的,当看到唐植桐掏出的那沓钱后,卖杏的也心动了。
麦黄杏熟,正值杏下树的季节,没熟透的杏还能再放放,但熟透的这种如果再卖不了,就全砸手里了。
唐植桐瞅了一眼卖杏的大叔,因为担心一次走两个摊子有些扎眼,所以有些犹豫,没有吭声。
卖杏的大叔以为唐植桐是心动了,卖力的推销道:“瞧瞧,全是我们当地产的八达杏,今儿一早才摘的,鲜着哩。”
八达杏其实就是巴达杏,据说因原产于八达岭附近而得名,因口感、产量出众,曾一度在黄河以北风靡过,唐植桐来这边之前,老家那边还有种植这种杏的人家。
“多少钱?”唐植桐最终还是做了让步,今年跑火车站这边还能买到,等明年即便过来还有卖的,但不一定是这个价了。
“这边价都一样的,稍硬点的两毛六,熟杏两毛钱,这些一共二十块四毛钱。你让送哪我就送哪,不收脚程钱。”碰到这么大方的买家不容易,既遵守了这片摊贩不降价的约定,还能一次性卖完,卖杏的大叔没有理由不卖力推介。
“一会你跟在这位大哥后边。”唐植桐懒得讲价,再次掏出钱,抽了一张大黑十递过去,随后站起身来往外走。
眼下昌平站周围除了少量住户,更多的是农田,唐植桐不紧不慢的往农田那边走,给两位留出跟上来的时间。
十分钟后,唐植桐找了一处四周无人的小土包停住了脚,麦子已经全部收割了,地里的麦茬翻了半翻,估计到了晌饭点儿,社员都回去吃饭了吧?
(本章完)
6月18日,星期六。
一早,唐植桐吊儿郎当的从衣橱里找出来了自己的旧衣服穿在身上。
“你怎么穿这个?”小王同学看到后不禁皱起了眉头,线条那么硬朗的小伙,穿上洞洞补丁装,秒变乞丐。
“哦,昨天忘记和你说了,学校里组织劳动,穿破一点,省的糟践了衣服。”唐植桐嘴角翘起,开口糊弄道。
去年有线系开发出来的菜地,今年成了学院里面的劳动基地,定时会有学生前去劳动。
有线系失去了对劳动成果的分享权,地里的产出一部分会拿到食堂供师生改善伙食,另一部分大概会分给教职工。
鉴于以上情况,有线系的师生基本上与菜地劳动绝了缘,劳动没有去年那么频繁,一个学期能分到两次劳动机会都算高的。
唐植桐之所以穿上这一身,是打算去乡下给小王同学收点甜瓜。
看她昨晚吃甜瓜的模样,唐植桐有些不落忍,既然她喜欢吃,那这次多买点,回来后再陆陆续续拿出来吃上一阵子。
等过了季,就是想再往外拿,也没了理由。
至于课嘛,再逃一天也无妨。
吃过早饭,把小王同学送到北图门口的时候,唐植桐这副打扮甚至把门卫给惊了出来:“爷们,今天怎么穿这么一身?我远远的看过去,还以为有人吃了熊心豹子胆意图对我们职工图谋不轨呢!”
“哈哈哈,今儿单位劳动,穿旧衣服糟践了不心疼。”门卫负责任,尤其担忧的对象还是小王同学,唐植桐立马给对方散了颗烟,聊上几句才走。
从北图来看,唐植桐是向新街口方向走的,但唐植桐一出了新街口,就折向西行,前往火车站。
前阵子为了社员医保的事情,唐植桐去了一趟西边,见过他的不在少数,所以这次不能再去西边,只能往东、南、北三个方向去。
北图的位置在这摆着,从这边出发,只有北边是最合适、最省时间的。
唐植桐在西直门车站外找了个小胡同,把自行车薅进空间才过去买票等车。
从等待的人群来看,过去买东西的商贩依旧不少,不过看在唐植桐穿着磕碜的份上,没人往他身边凑,这正合了唐植桐的意,上车后坐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唐植桐的嘴是闭上了,但管不住别人的嘴,四周的讨论声不断的涌入耳中。
“豆黄蟹麦黄鳖,你猜我前阵子收的那个鳖卖了多少钱?”旁边的几个人明显认识,凑到一起开始叽叽嚓嚓。
“嚯,瞧你这副做派,一下子吃了个肚大溜圆啊?”
“多少?总不能卖二十块钱吧?”
其他几人有恭维的,也有嫉妒的。
“嘿嘿,没那么夸张,可也比平日里强。有钱人就是会享受,这口老鳖下去算是吃美了,又跟我订。可这玩意哪有那么好抓?哥几个若是平日里碰到,替小弟留意一下,我绝对不会让哥几个亏钱。”最终,这人也没透露自己赚了多少钱,只是想借着这个由头扩大一下自己货源。
“好说好说,不用自己跑销路,捎带手收了就有钱赚,这事我干!”接着就有人表态道。
“这倒是个不错的法子,你们看这么着行不行,咱以后谁手头有不太好出的东西,就互相通个气,大家伙都帮衬着点。咱哥几个面对的主顾不同,到时候搭句话,说不定就出手了。这年头讨口饭吃不容易,只要别赔钱就行。”有人支持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唐植桐听到这儿,觉得他们可能就是经常跑一条线,认识了,但还没有多熟,不过这一搭伙,也算把倒买倒卖的风险给降低了。
“这个法子好,我支持!我前阵子收了一筐杏,想着卖高点来着,没成想价格定高了,卖的不快,一宿就烂了不少。心疼的我好几天没睡安稳。”立马有人跳出来支持。
“嘿,教你个乖。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杏这玩意放不住,烂起来就跟传染似的。我每次下乡买杏都挑没熟透的,回去能放两天。要是紧着软和的甜杏买,还不等到四九城,得烂一半!”
这话传到唐植桐耳朵里,总感觉这人表面是在教挑杏的技巧,实际有点幸灾乐祸,眼皮稍抬,露出一条缝一瞧,果然那人脸上挂着笑。
有些人就是这样,知道兄弟过得好,会很难受,如果兄弟过得不好,安慰之余反而会很开心。
“我能不知道这个理儿?你在这甩片汤话,是诚心的,还是裹乱?!”那人一听这话不乐意了,涨红了脸,指着对方的鼻子就上了头。
“好了好了,消消气,消消气。他就是嘴快,没坏心。”眼瞅着刚建立的联盟就要分崩离析,立马有人出来做和事佬。
“嘿,瞧你这张八样儿,我真是好心当了驴肝肺。”被指着鼻子骂,那人脸上也有些挂不住。
唐植桐听着马上就要吵起来,生怕打起了波及到自己,立马犹如被吵醒了似的,睁开眼看了看,然后起身往车厢连接处走去,好把空间让给他们,便于他们发挥。
不过,几人最终也只是过了把嘴瘾,没有真上手打起来,因为乘务员听到动静后过来了,把几人训斥了一通。
等唐植桐再坐回去的时候,车厢里就安静了很多。
火车一路“况且”,直到抵达昌平站,唐植桐才再次睁开了眼。
去年年底,唐植桐去沙河赶了趟大庄集,从那边买了不少京西稻。
今儿不是大庄开集的日子,但通行不便,当地的集市想必不会相隔太远。
唐植桐虽然换了身衣服,但挺拔的身姿、“帅气”逼人的长相在这摆着,万一被认出来,总归是个安全隐患,所以他这次选择往前再坐一站。
下了火车,过来进货的商贩一窝蜂的小跑着出站。
唐植桐毕竟是第一次来,不知道集市在哪,本来还打算尾随着商贩们找集市呢,一看这种情况,立马迈着一米八的大长腿跟上,生怕跟丢了。
可一出站,唐植桐就乐了,还特么去什么集市,火车站前面的空地上蹲了好几排卖东西的。
感情为了销货,这边车站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吗?
还打算悄悄地进集,这下也省下了,真白瞎了这身乞丐装。
站得高,看得远,唐植桐站在路边左右扫了一眼,心里就有了数,大多都是卖水果的,水果全是不受统购的三类商品,有桑葚、樱桃、桃子、杏、甜瓜几种。
想想也是,也就只有这种不受统购的商品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若是真有个挎着篮子过来卖鸡蛋的,恐怕车站派出所早就连人带鸡蛋给扣下了。
这里卖货的多,买货也不少,但唐植桐没有着急上前问价,他在赌,赌前来进货的小商贩吃不下这么多水果。
唐植桐走上前,左看看右瞧瞧,偷听着别人讲价。
“这桃怎么卖的?”有个小商贩相中了桃,弯下腰,拿起来个桃来,轻轻捏一下,问道。
“两毛五一斤,全拿着两毛三。”守着两筐桃的老农蹲在筐子后面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开价道。
“这也太贵了,四九城那边上好的桃才两毛五,你这桃都裂了,再便宜点,我买十斤。”小商贩又把桃放下,直起腰,一副老农不同意就要走的做派。
“裂了又不是不好吃,前阵子雨水大,淋的。这种桃更甜。”老农不愿讲价,一个劲的强调自己卖贵有贵的道理。
“那也不成啊,这种桃你卖给供销社,他们都不收。”小商贩寸步不让。
“那也不卖。真欺负我不知道?城里没那么多桃卖,这种桃担了去也能卖出去。”老农摇头,依旧不愿贱卖。
“嘿,看把你能的,你倒是担了去卖卖试试啊?到时候被没收,哭都没地方哭。”小商贩嗤笑一句,头也不回的去了下一个摊位。
唐植桐在一旁看了直摇头,这年头的乡下人对于进城确实有畏惧感,但也不至于不敢进城。
听小商贩这么一说,唐植桐总算知道为何今年街头巷尾卖货的少了,除了产量因素外,恐怕跟这帮人的言语恐吓有关。
虽然想要,但唐植桐没有上前搭话,现在买了,难道在这边守着个摊子不动弹了吗?众目睽睽之下,自个也没法往空间里薅啊!
接下来,唐植桐又跟着不同的商贩,旁听了好几个摊位水果的价格。
前来售卖水果的农民跟商量好似的,价格都一样。
没熟透的杏两毛六一斤,有些软的那种熟杏两毛钱。
樱桃和桑葚由于不便于储藏,运输起来也麻烦,价格跟熟杏看齐。
最贵的甜瓜,三毛一斤。
听到这个价格,唐植桐才知道这些商贩有多赚钱,上次那些甜瓜,自己是五毛五一个买的,换算成单价,大概在一块钱一斤的样子。
一斤能有七毛钱的利润,即便运输过程中有成本、损耗,但这利润率也相当可观了,一个月下来并不比工人赚的少。
一圈看下来,全都是问得多,买的少。
当看到有些商贩空着手进了进站口,然后又空着手出来,唐植桐才算看出些门道来。
感情两边是在耗时间打心理战?
卖货的赌商贩必须在返回的火车进站前买货,否则要么在这留一晚上,要么空手回去。
商贩在赌卖货的绷不住劲,有人愿意主动降价,否则水果多放一天就会多坏一部分。
距返程的火车过来还早,唐植桐却不想在这干绷着了。
商贩想多赚点,可以为了几分钱在这耗着,可唐植桐不缺钱,也没有理由在这陪着他们耗下去。
唐植桐先是来到广场末尾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这边位置差,不起眼,但价格坚挺,三毛钱一斤:“这些一共多少?”
“四十五斤,你要包圆?”卖瓜的大哥兴奋的问道。
“我拿不了,能给送过去吗?就在前面不远。”唐植桐轻轻点了下头,然后下巴一抬,示意了一下方向。
“成!不过得先给钱。”卖瓜的大哥看唐植桐穿的磕碜,不假思索的答道。
“先给十块,剩下的送到了再给。我走前面,你跟在我后面。”唐植桐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抽出一张大黑十递了过去。
“小伙子,要杏不要?我也能给你送货!”卖水果的摊子离的不算远,距下午发车还有段时间,最沉不住气的当属卖杏的,当看到唐植桐掏出的那沓钱后,卖杏的也心动了。
麦黄杏熟,正值杏下树的季节,没熟透的杏还能再放放,但熟透的这种如果再卖不了,就全砸手里了。
唐植桐瞅了一眼卖杏的大叔,因为担心一次走两个摊子有些扎眼,所以有些犹豫,没有吭声。
卖杏的大叔以为唐植桐是心动了,卖力的推销道:“瞧瞧,全是我们当地产的八达杏,今儿一早才摘的,鲜着哩。”
八达杏其实就是巴达杏,据说因原产于八达岭附近而得名,因口感、产量出众,曾一度在黄河以北风靡过,唐植桐来这边之前,老家那边还有种植这种杏的人家。
“多少钱?”唐植桐最终还是做了让步,今年跑火车站这边还能买到,等明年即便过来还有卖的,但不一定是这个价了。
“这边价都一样的,稍硬点的两毛六,熟杏两毛钱,这些一共二十块四毛钱。你让送哪我就送哪,不收脚程钱。”碰到这么大方的买家不容易,既遵守了这片摊贩不降价的约定,还能一次性卖完,卖杏的大叔没有理由不卖力推介。
“一会你跟在这位大哥后边。”唐植桐懒得讲价,再次掏出钱,抽了一张大黑十递过去,随后站起身来往外走。
眼下昌平站周围除了少量住户,更多的是农田,唐植桐不紧不慢的往农田那边走,给两位留出跟上来的时间。
十分钟后,唐植桐找了一处四周无人的小土包停住了脚,麦子已经全部收割了,地里的麦茬翻了半翻,估计到了晌饭点儿,社员都回去吃饭了吧?
(本章完)